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视频和图像处理的步态分析系统信度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雪艳 恽晓平 +2 位作者 王广志 郭忠武 丁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8期599-600,共2页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图像处理的二维步态分析系统的可靠性、敏感性。方法由同一名评定者对20名正常人进行间隔1周的2次测试,检验评定者内部信度;另由2名评定者再分别重复测试2次,检验评定者间信度;比较偏瘫患者患侧和正常人的测试结... 目的研究基于数字视频和图像处理的二维步态分析系统的可靠性、敏感性。方法由同一名评定者对20名正常人进行间隔1周的2次测试,检验评定者内部信度;另由2名评定者再分别重复测试2次,检验评定者间信度;比较偏瘫患者患侧和正常人的测试结果,检验系统敏感性。结果20名正常人2次测试结果各指标高度相关,偏瘫患者患侧和正常人的各项测试指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态分析系统 图像处理 数字视频 信度 系统敏感性 重复测试 偏瘫患者 显著性差异 正常人
下载PDF
噪声性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电生理及γ-氨基丁酸的改变 被引量:8
2
作者 王丰 洪波 +6 位作者 韩东一 赵凌云 眭亚楠 柳玉倩 郭维 刘慧战 刘良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1565-1568,共4页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编码机制的电生理改变以及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为探索噪声性耳鸣、听觉过敏、响度重振等症状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噪声暴露后1d组和11-21d组豚鼠... 目的观察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编码机制的电生理改变以及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为探索噪声性耳鸣、听觉过敏、响度重振等症状发生的可能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噪声暴露后1d组和11-21d组豚鼠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的反应,以正常豚鼠下丘神经元为对照组。以反转录(RT)-PCR方法检测下丘神经元GABA受体的表达。结果(1)实验组频率反应面积图类型与对照组(V-shoe型84.8%,W-shoe型8.9%,N.shape型,6.3%)相同,但其类型构成百分比在噪声暴露后1d组(V-shape型63.9%,W-shoe型18.1%,N-shoe型18.1%)和11-21d组(V-shoe型84.2%,W-shape型12.3%,N-shoe型3.5%)明显不同。(2)实验组特征频率(CF)与深度函数图在相当于4kHz的频率段有一个明显的断层。CF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线性函数斜率变小。对照组、噪声暴露后1d组、噪声暴露后11-21d组中,CF与深度线性函数的斜率分别为:6.6、5.8、5.2。(3)噪声暴露后1、11、21d组中,GABA。和GABA。受体的含量明显减少,随着噪声暴露后天数的增加,GABA。受体和GABA。受体的含量逐渐增加。下丘神经元GABA受体含量随着噪声暴露后时间的延长而变化的规律与其电生理变化的规律相一致。结论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神经元对纯音刺激编码机制发生改变,并随着噪声暴露后时间的延长发生变化,下丘神经元GABA受体是这些电生理改变的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丘 豚鼠 耳鸣 Γ氨基丁酸 噪声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脑电图致痫指数分析在致痫区定位及致痫网络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海祥 闫秀鹏 +6 位作者 张冰清 宋宪成 林久銮 阮静 李佳 洪波 周文静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2-367,共6页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发作期高频活动(60-90 Hz)分析的SEEG定量方法,计算高频致痫指数(HFEI),从而定位癫痫患者的致痫区,评价致痫网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癫痫术前评... 目的 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发作期高频活动(60-90 Hz)分析的SEEG定量方法,计算高频致痫指数(HFEI),从而定位癫痫患者的致痫区,评价致痫网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行癫痫术前评估,并进行立体定向电极置入的15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期的SEEG资料,将置入电极后头颅CT与术前MRI图像进行融合及三维重建,对电极触点进行精确定位.计算发作期SEEG的定量指标HFEI,设定其阈值,从而确定超过阈值的致痫触点.致痫网络范围分类的定义为:致痫触点局限于1个脑回或脑结构为局限性,≥2个脑回而在1个脑叶为脑区性,超过1个脑叶但局限于一侧半球为多脑区性,累及双侧半球的为双侧性,并将此结果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15例患者中,致痫网络范围为局灶性4例,脑区性4例,多脑区性6例,双侧性1例,其中致痫网络范围广泛的(多脑区性+双侧性)占7/15.与患者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2例海马硬化的患者致痫网络范围均为脑区性;4例软化灶病例中,致痫网络范围为多脑区性2例,局灶性2例;6例皮质发育异常(5例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1例为灰质异位)患者中有3例致痫网络范围为多脑区性,1例局灶性,1例脑区性,1例双侧性.共有12例患者的术后随访达到半年以上,对他们进行Engel分级,其中10例为Ⅰ级(10/12).结论 HFEI的计算探索了一种新的基于SEEG高频能量分析的数学定量方法,具有客观性,可以辅助定位致痫区和评价致痫网络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电图 神经网络
原文传递
致痫指数在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一鸥 周文静 +4 位作者 洪波 赵童 丰倩 阮静 李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讨致痫指数(EI)在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0例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经过完善的术前评估,不能准确定位致痫灶而行立体脑电图(SEEG)检查,... 目的探讨致痫指数(EI)在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癫痫中心行手术治疗的10例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经过完善的术前评估,不能准确定位致痫灶而行立体脑电图(SEEG)检查,记录发作起始并计算EI值,将EI>0.4设为切断EI值(阳性值),同时将EI值叠加到MRI影像中,明确发作的起始部位。10例患者行致痫灶切除或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治疗。根据Engel疗效分级标准评估疗效。结果10例患者随访21~43个月,末次随访Engel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2例。SEEG结果显示的发作起始电极数量与EI阳性电极数量相关(r=0.794,P=0.006),EI自动分析与SEEG结果显示的发作起始部位基本一致,未出现完全矛盾结果。手术疗效良好(Engel分级Ⅰ~Ⅱ级)患者的EI阳性值范围较局限;手术疗效不佳(Engel分级Ⅲ~Ⅳ级)患者的EI阳性值范围较广泛,涉及多个脑区。结论在病毒性脑炎后癫痫患者的手术中,EI可作为SEEG判断发作起始的有力证据及补充、辅助定位致痫灶,从而有利于病灶的精准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脑炎 病毒性 神经外科手术 致痫指数 立体脑电图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电极置入路径与术前规划路径的偏差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阮静 闫秀鹏 +3 位作者 王海祥 翟方文 洪波 周文静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78-181,185,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空间向量的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与规划位置偏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以及偏差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进行SEEG电极置入的癫痫患者的临床及电极置入资料,分析SEEG电极CT路径与规划路径的偏差。定义并构建偏差空... 目的研究基于空间向量的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与规划位置偏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以及偏差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进行SEEG电极置入的癫痫患者的临床及电极置入资料,分析SEEG电极CT路径与规划路径的偏差。定义并构建偏差空间向量,应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向量模长,向量夹角的偏差,应用向量三视图描述偏差的规律。结果入点偏差向量模长、靶点偏差向量模长、角度偏差与颅骨的厚度均呈正相关,即颅骨越厚,入点偏差、靶点偏差、角度偏差均越大。向量三视图偏差分析显示,向量分布规律为实际入点沿颅骨形状向后偏,实际靶点位置偏浅。结论应用空间向量分析方法可很好地分析电极实际置入路径与规划路径的偏差,三视图的方法可以描述空间向量偏差规律,从而能够帮助改进手术规划与操作方案,提高SEEG电极置入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立体定向脑电图 偏差
下载PDF
噪声性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γ-氨基丁酸(GABA)的改变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丰 刘良发 +3 位作者 洪波 郭维 刘会占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研究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GABA(r-aminobutyric acid,r-氨基丁酸)神经元和GABA受体的改变。方法豚鼠被暴露于4kHz、1/3倍频程、100dB^120dB窄带噪声2~4小时建立噪声性耳蜗损伤的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 目的研究噪声暴露耳蜗损伤后豚鼠下丘GABA(r-aminobutyric acid,r-氨基丁酸)神经元和GABA受体的改变。方法豚鼠被暴露于4kHz、1/3倍频程、100dB^120dB窄带噪声2~4小时建立噪声性耳蜗损伤的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法)检测声损伤后豚鼠下丘GABA神经元,计算IOD(integral optical density,积分光密度)值;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GABAA/GABAB受体的含量。结果 (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组(正常组)相比,噪声暴露后1天组GABA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但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多。与之相应,噪声暴露后1天组的IOD值比阳性对照组(正常组)明显减少,比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多。(2)GABAA受体和GABAB受体的含量显示,噪声暴露后1天组和11天组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噪声暴露后21天组也明显减少,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噪声暴露后豚鼠下丘GABA神经递质的减少是电生理改变的物质基础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 下丘 豚鼠 γ-氨基丁酸(GABA)
下载PDF
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
7
作者 王丰 刘良发 +3 位作者 洪波 郭维 刘会占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2期207-215,共9页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噪声暴露后下丘的电生理改变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钨丝电极细胞外单个神经元记录,刺激信号和神经元原始信号均经过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系统转换。刺激序列主要包括:(1)扫频序列... 目的观察正常豚鼠下丘的电生理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噪声暴露后下丘的电生理改变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钨丝电极细胞外单个神经元记录,刺激信号和神经元原始信号均经过Tucker-Davis Technologies(TDT)系统转换。刺激序列主要包括:(1)扫频序列,测定下丘神经元的特征频率和最小阈值;(2)重复刺激序列,测定神经元的发放类型;(3)强度变化刺激,测定神经元的强度-发放率、强度-潜伏期曲线。数据经MATLAB软件分析。结果 (1)大部分频率反应面积图(frequency response area,FRA)为V-shape型(84.89%),其余为non-V-shape型。(2)沿背腹轴方向,随着深度的增加,特征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CF)呈阶梯式增加。特征频率与其阈值(min-imum threshold,MT)的函数关系呈U形即低频和高频部分阈值较高。特征频率的阈值由浅到深总体表现为"V"型。(3)反应率-强度函数(rate-intensity function,RIF)有五型:a.u1型;b.u2型;c.u3型;d.ud型;e.N型。(4)刺激后时间直方图(post-stimulus time histogram,PSTH)有五型:a.抑制型;b.瞬态型;c.长潜伏期型;d.暂停/发放型;e.发放型。结论 (1)豚鼠的下丘音频定位图与大鼠和猫基本相似,即沿下丘背腹轴,大部分的特征频率逐渐递增,呈薄片、叠瓦状分布。(2)反应率-强度函数(RIF)和刺激后时间直方图(PSTH)也是体现神经元反应特性的重要指标,不同的RIF和PSTH分别代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下丘 频率反应面积图 神经元 细胞外记录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监测系统用于检测腓骨瓣血氧饱和度的研究
8
作者 单小峰 蔡志刚 +2 位作者 俞光岩 李岳 丁海曙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98-401,共4页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监测系统(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定量研究腓骨瓣移植后腓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方法行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的患者36例,常规以NIRS检测腓骨肌皮瓣术前及术后8d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移植前后患侧为... 目的利用近红外光谱监测系统(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定量研究腓骨瓣移植后腓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规律。方法行腓骨肌皮瓣修复下颌骨的患者36例,常规以NIRS检测腓骨肌皮瓣术前及术后8d内的血氧饱和度变化。移植前后患侧为手术组,同一患者手术对侧下颌骨为对照组。结果35例腓骨肌皮瓣移植成功,1例因静脉血栓致移植失败。修复成功的35例中,术后144h前,手术组血氧饱和度均低于对照组1.9%~5.7%;术后144h后,手术组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差异不明显,均约63.0%。移植失败腓骨早期,NIRS显示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结论NIRS可无创监测埋藏腓骨瓣的血氧饱和度,真实地反映深部游离移植组织血运状况。腓骨移植后短期内血氧饱和度降低,移植术后7d恢复至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谱学 近红外线 外科皮瓣 血氧监测 经皮
原文传递
儿童痉挛发作的手术策略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一鸥 周文静 +4 位作者 洪波 王海祥 林久銮 孙朝晖 王思瑜 《癫痫杂志》 2021年第4期384-384,共1页
背景癫痫性痉挛(ES)是儿童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关于ES患儿手术疗效的数据却很少,ES既往被认为术后疗效不佳,此外,关于ES的电临床特征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尚不清楚。由于痉挛发作症状表现的对称性和癫痫发作起始放电的广泛性,致痫区... 背景癫痫性痉挛(ES)是儿童最常见的发作类型之一。关于ES患儿手术疗效的数据却很少,ES既往被认为术后疗效不佳,此外,关于ES的电临床特征及其对术后疗效的影响尚不清楚。由于痉挛发作症状表现的对称性和癫痫发作起始放电的广泛性,致痫区定位困难,癫痫手术难度大。但最新研究表明,若选择适合手术条件的痉挛发作类型,可以达到和其他局灶性癫痫相似的手术疗效。因此,探讨影响儿童ES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有助于帮助更多的药物难治性痉挛发作患儿达到手术治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发作 发作类型 局灶性癫痫 药物难治性 癫痫手术 手术策略 手术条件 症状表现
原文传递
眶额外侧和眶额内侧癫痫的电临床特点——病例系列
10
作者 刘一鸥 王思瑜 +7 位作者 洪波 王海祥 林久銮 史洁 赵童 柏建军 李佳 周文静 《癫痫杂志》 2021年第3期276-276,共1页
背景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OFC)是大脑皮层中被研究最少的区域之一,而起始于眶额的癫痫发作,特别是起始于眶额不同部位癫痫的电临床特点还不被人们熟悉。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眶额解剖分区的复杂性、病例罕见、头皮电极很难记... 背景眶额皮质(Orbitofrontal cortex,OFC)是大脑皮层中被研究最少的区域之一,而起始于眶额的癫痫发作,特别是起始于眶额不同部位癫痫的电临床特点还不被人们熟悉。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眶额解剖分区的复杂性、病例罕见、头皮电极很难记录到该部位放电而需要进一步颅内电极的植入来明确发作起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电极 颅内电极 眶额皮质 癫痫 大脑皮层 临床特点 解剖分区 病例系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