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坛城:人与世界和谐的心理原型 |
鲁珊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2
|
浅谈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 |
周怡
|
《数字技术与应用》
|
2011 |
8
|
|
3
|
2024深圳设计周:设计的可能性 |
文阳洋
李小芳
邹羽涵
无
|
《艺术与设计》
|
2024 |
0 |
|
4
|
从“固定之写生”到“全体之写生”——俞剑华写生旅行中的跨媒介视觉生产 |
丁澜翔
|
《美术》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现代”的概念史——重思1980年代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另一种视角 |
丁澜翔
|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6
|
形式的共振:1954年的“描述性批评”与速写、风景画的兴起 |
丁澜翔
|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7
|
事实与虚构之间:清华简《越公其事》的文献学意义 |
鞠楠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23 |
0 |
|
8
|
画有诗心:论陈湘波中国画的艺术世界 |
鞠楠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23 |
0 |
|
9
|
现代工笔画的语境 |
陈湘波
|
《中国书画》
|
2023 |
0 |
|
10
|
原型·构图·方位——梁世雄《高原雄鹰》与他的西藏速写 |
丁澜翔
|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1
|
向心·鸟瞰·透视——再现“北平入城式”的三种构图策略及其空间激活 |
丁澜翔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4
|
|
12
|
作为研究方法的策展——“画道革新”的策划与书写 |
丁澜翔
|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3
|
庆堂与净土——晋南金墓中的婴戏图像及其双重信仰 |
庄程恒
|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14
|
“创新”之维——“两结合”与美术新范式的建立 |
丁澜翔
|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5
|
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画线语言的坚持与变革 |
陈濯非
|
《美术教育研究》
|
2018 |
3
|
|
16
|
绵延之作——《首都之春》与1950年代“新北京”的视觉形象 |
丁澜翔
|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
2019 |
3
|
|
17
|
批评的批评——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的一种研究方法 |
丁澜翔
|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
2022 |
2
|
|
18
|
写实与抒情——论丰子恺古诗新画的艺术特色 |
鞠楠
|
《理论界》
|
2014 |
2
|
|
19
|
江苏溧阳北宋李彬夫妇墓五星镇墓葬俗考 |
庄程恒
|
《文博》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20
|
共生:当代语境下的社区艺术实践 |
伍诗妮
|
《公共艺术》
|
202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