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坛城:人与世界和谐的心理原型 被引量:2
1
作者 鲁珊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X期51-54,共4页
坛城,为梵文Mandala的意译,亦译作"坛场";音译则为"曼陀罗"或"曼荼罗",原为印度佛教密教一派修习秘法时设置的特定场所,类似于"道场"、"祭坛"。密教是印度佛教发展至晚期的一个教派... 坛城,为梵文Mandala的意译,亦译作"坛场";音译则为"曼陀罗"或"曼荼罗",原为印度佛教密教一派修习秘法时设置的特定场所,类似于"道场"、"祭坛"。密教是印度佛教发展至晚期的一个教派,以大乘中观派与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世间凡俗之人通过严格的身体与精神的刻苦修炼,可以即身成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城 即身成佛 印度佛教 瑜伽行派 密教 中观派 密宗 郭麻日寺 阿赖耶识 特定场所
原文传递
浅谈美术馆的数字化建设 被引量:8
2
作者 周怡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年第12期162-162,164,共2页
数字化技术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成为美术馆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回顾了数字化技术在国内外博物馆的兴起和运用,对我国美术馆的数字化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美术馆 数字化 虚拟现实
下载PDF
2024深圳设计周:设计的可能性
3
作者 文阳洋 李小芳 +1 位作者 邹羽涵 《艺术与设计》 2024年第4期60-85,共26页
4月27日,以“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4深圳设计周启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国际设计理事会联合主办,邀请来自全球设计界的顶尖人才和机构参与,共同探讨设计在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效能管理、高品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是深圳获... 4月27日,以“设计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24深圳设计周启幕,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与国际设计理事会联合主办,邀请来自全球设计界的顶尖人才和机构参与,共同探讨设计在赋能高质量发展、高效能管理、高品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今年是深圳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称号的第十六年。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表示,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计之都”建设,着眼于打造高品质创意设计活动孵化平台和“设计之都”建设的核心平台,对深圳设计周的定位和运作模式进行重塑重构重建,整合策划、激发全市全域全年设计活动和资源,创新策划推出新载体、新品牌,全方位构建“永不落幕的深圳设计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尖人才 设计之都 运作模式 高品质生活 创意设计 核心平台 孵化平台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从“固定之写生”到“全体之写生”——俞剑华写生旅行中的跨媒介视觉生产
4
作者 丁澜翔 《美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79,共10页
从1919年到1942年,俞剑华进行了多次写生旅行,其间撰写写生旅行记、作画、摄影,这些跨媒介的视觉生产体现了他不断变动的写生观念。在早期的写生旅行中,俞剑华践行西画固定视点的作画方法;同时,他的游记也以此为媒介写景抒情。1931年,... 从1919年到1942年,俞剑华进行了多次写生旅行,其间撰写写生旅行记、作画、摄影,这些跨媒介的视觉生产体现了他不断变动的写生观念。在早期的写生旅行中,俞剑华践行西画固定视点的作画方法;同时,他的游记也以此为媒介写景抒情。1931年,俞剑华首次在旅行中尝试国画写生,他采取固定视点现场作画,却在游记书写中运用传统山水画“游观”的视觉方式。20世纪30年代中期,俞剑华的国画写生方法逐渐成熟,他追求一种游观的、永久的、发生的、综合的“全体之写生”。“全体之写生”的观念也浸润在他多种媒介的视觉生产之中,形成媒介的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剑华 写生旅行 国画写生 固定之写生 全体之写生 跨媒介
原文传递
“现代”的概念史——重思1980年代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另一种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丁澜翔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126,共7页
本文以“现代”概念为切入点,试图进入1980年代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之中,研究中国美术在这十年中获得现代性的方式、策略及其困境。通过“现代化”概念的嬗变过程展现艺术领域与政治领域的相对分离;通过宏大的“现代”概念的转型研究美... 本文以“现代”概念为切入点,试图进入1980年代中国美术的现代进程之中,研究中国美术在这十年中获得现代性的方式、策略及其困境。通过“现代化”概念的嬗变过程展现艺术领域与政治领域的相对分离;通过宏大的“现代”概念的转型研究美术家个体意识的发生及集体主义宏大叙事的消解;通过现代对传统的仿效和对立探寻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文化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现代 宏大叙事 传统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形式的共振:1954年的“描述性批评”与速写、风景画的兴起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澜翔 《文艺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3-146,共14页
1954年,因改进美术创作脱离生活、内容空乏之需,大量的苏联情节性绘画及其批评被译介至国内,加之第二次文代会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促进了“描述性批评”的流行。国内的批评家们开始自觉地运用“描述性批评”对创作进行解... 1954年,因改进美术创作脱离生活、内容空乏之需,大量的苏联情节性绘画及其批评被译介至国内,加之第二次文代会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促进了“描述性批评”的流行。国内的批评家们开始自觉地运用“描述性批评”对创作进行解释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此前“规范性批评”话语的教条、空洞与同质化。“描述性批评”着力于对作品的情节复述、细节描写,强调深入人物的情感,建立“作者-画中人物-观众”的共情结构,是一种认同的、褒扬的批评。这种批评方式与1954年流行的速写、风景画在形式上形成契合、呼应与共振,推动了速写、风景画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方式 美术创作 描述性 细节描写 速写 共振 同质化 文代会
原文传递
事实与虚构之间:清华简《越公其事》的文献学意义
7
作者 鞠楠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101-104,共4页
清华简《越公其事》作为吴越争霸故事流传过程中新发现的重要文本,与传世文献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吴王夫差主动接受越王勾践的议和请求;削弱伍子胥的忠臣形象;强化勾践积累实力隐忍复仇的准备过程等。这些情节修改前后关联紧密,能够形成... 清华简《越公其事》作为吴越争霸故事流传过程中新发现的重要文本,与传世文献存在较明显的区别:吴王夫差主动接受越王勾践的议和请求;削弱伍子胥的忠臣形象;强化勾践积累实力隐忍复仇的准备过程等。这些情节修改前后关联紧密,能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意义阐释体系。这一全新的叙事意义从属于明确的叙事目的:从越国的角度出发,在吴越争霸故事中塑造越国及勾践的正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公其事》 事实 虚构 叙事目的
下载PDF
画有诗心:论陈湘波中国画的艺术世界
8
作者 鞠楠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11期196-200,共5页
在陈湘波的艺术创作中,有三类作品极具特色:第一类作品与李贺神秘诡奇的诗风相贯通,通过奇特的色彩与光影建构了一个扑朔迷离、虚实难辨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第二类作品类似于大历诗风的艺术表达,流露出凄苦悲凉的情绪,展现了冷寂清飒的... 在陈湘波的艺术创作中,有三类作品极具特色:第一类作品与李贺神秘诡奇的诗风相贯通,通过奇特的色彩与光影建构了一个扑朔迷离、虚实难辨的超现实的艺术世界;第二类作品类似于大历诗风的艺术表达,流露出凄苦悲凉的情绪,展现了冷寂清飒的美学特色;第三类作品受宫体诗和花间词的影响,具有唯美化的审美属性和细腻的体物倾向。本文试图在中国传统诗歌中寻找与陈湘波绘画艺术相贯通的艺术基因,进而复原画家深层次的创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湘波 中国画 诗歌
下载PDF
现代工笔画的语境
9
作者 陈湘波 《中国书画》 2023年第8期110-111,共2页
中国的绘画从来不以写实为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写意的艺术,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性与中国人的审美决定的。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根本特点,是中国艺术的艺术方法和民族特色,工笔画亦不例外。
关键词 工笔画 写意 民族特色 绘画 最终目的
下载PDF
原型·构图·方位——梁世雄《高原雄鹰》与他的西藏速写
10
作者 丁澜翔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5-61,共7页
1965年8月,梁世雄受文化部委派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访问,历时四个多月,深入生活,速写采风。结束西藏之行后返京,在西藏驻京办事处闭门创作五个月,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绘制国画《高原雄鹰》。本文根据《高原雄鹰》的八幅画稿以及梁世雄西... 1965年8月,梁世雄受文化部委派随中央代表团赴西藏访问,历时四个多月,深入生活,速写采风。结束西藏之行后返京,在西藏驻京办事处闭门创作五个月,为人民大会堂西藏厅绘制国画《高原雄鹰》。本文根据《高原雄鹰》的八幅画稿以及梁世雄西藏笔记与速写,试图分析艺术家创作《高原雄鹰》的主题原型、风格传承、形象推演、构图逻辑,以及画作所承载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雄鹰 速写 高原山水 构图 边防题材
原文传递
向心·鸟瞰·透视——再现“北平入城式”的三种构图策略及其空间激活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澜翔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2-142,共11页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艺术家参与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用摄影、电影、绘画等手段对此进行记录和再现。随后,他们或通过现场速写,或参考报章图文,创作了一系列再现"北平入城式"的绘画作品。在... 1949年2月3日,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艺术家参与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用摄影、电影、绘画等手段对此进行记录和再现。随后,他们或通过现场速写,或参考报章图文,创作了一系列再现"北平入城式"的绘画作品。在此过程中,艺术家们选择了不同构图策略,将入城式现场激活为一个承载历史、政治与艺术观念的场域,这不仅是绘画技术问题,更带有视觉文化与政治现实互动的深刻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 激活 构图 绘画作品 政治现实 1949年 人民解放军 艺术观念
原文传递
作为研究方法的策展——“画道革新”的策划与书写
12
作者 丁澜翔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5-36,共2页
作为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巫鸿的一段话值得深思:“我自己既做研究也做策展,同时一直在思考策展能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方式。我认为策展人的要件是需要对空间有感觉,因为最终展览是在空间里呈现,而非停留在文本。我了解的一些研究者,... 作为艺术史学者和策展人,巫鸿的一段话值得深思:“我自己既做研究也做策展,同时一直在思考策展能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研究方式。我认为策展人的要件是需要对空间有感觉,因为最终展览是在空间里呈现,而非停留在文本。我了解的一些研究者,他们对形象毫无感觉,但对文字颇为敏感,这类研究者可能很难做好策展工作。好的策展需要具备空间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展人 感觉 艺术史
原文传递
庆堂与净土——晋南金墓中的婴戏图像及其双重信仰 被引量:4
13
作者 庄程恒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30,共10页
婴戏图像是金代墓葬的重要装饰主题之一,通常以童子戏花、童子戏绣球和儿童乐舞(社火表演)等形式出现在墓葬的各个装饰部位中。本文试图以晋南地区金代墓葬为中心,将婴戏图像置于墓葬整体空间中进行解读,探求它与仿木结构、墓主像之间... 婴戏图像是金代墓葬的重要装饰主题之一,通常以童子戏花、童子戏绣球和儿童乐舞(社火表演)等形式出现在墓葬的各个装饰部位中。本文试图以晋南地区金代墓葬为中心,将婴戏图像置于墓葬整体空间中进行解读,探求它与仿木结构、墓主像之间的关联,并结合当时世俗阶层对死后往生净土和子孙昌盛的双重诉求,讨论金墓装饰中的双重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戏图像 墓葬装饰 莲花化生 仿木结构 净土
原文传递
“创新”之维——“两结合”与美术新范式的建立
14
作者 丁澜翔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8-104,共7页
1961年“文艺十条”(后修订为“文艺八条”)发布后,文艺界迎来较为宽松的创作氛围。美术家们试图突破1950年代的美术样态,建立符合“两结合”的新范式。这集中体现为美术家和批评家对于“创新”的理解、书写、阐释与实践。起初,破写实... 1961年“文艺十条”(后修订为“文艺八条”)发布后,文艺界迎来较为宽松的创作氛围。美术家们试图突破1950年代的美术样态,建立符合“两结合”的新范式。这集中体现为美术家和批评家对于“创新”的理解、书写、阐释与实践。起初,破写实之“格”,跳出生活,重视表现精神与情感,采取想象和夸张的手法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行为。进而,形式创新在青年美术家中迅速流行,这种僭越的尝试很快遭到批判。“创新”的界限被批评家收缩,他们激进地强调创作的主观意志与理想,使“两结合”走向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结合 创新 现实主义 形式风格 激进与理想
原文传递
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画线语言的坚持与变革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濯非 《美术教育研究》 2018年第17期50-51,共2页
线语言是中国画最主要的造型语言,西方的一些绘画大师也是用线高手。那么,中国画线语言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语言,是否与西方绘画的线语言相同;在新时代,中国画线语言是否要进行变革以及如何坚持,该文就这些问题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 线语言是中国画最主要的造型语言,西方的一些绘画大师也是用线高手。那么,中国画线语言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造型语言,是否与西方绘画的线语言相同;在新时代,中国画线语言是否要进行变革以及如何坚持,该文就这些问题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出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语言 中国画 变革
下载PDF
绵延之作——《首都之春》与1950年代“新北京”的视觉形象 被引量:3
16
作者 丁澜翔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7,共10页
1959年,值十周年国庆之际,北京画院六位画家完成了长卷《首都之春》的创作。该作品以长安街为轴线横向展开,描绘了1959年北京的新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本文通过对《首都之春》展览、组织与创作进行考察,尝试进入1950年代北京中国... 1959年,值十周年国庆之际,北京画院六位画家完成了长卷《首都之春》的创作。该作品以长安街为轴线横向展开,描绘了1959年北京的新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本文通过对《首都之春》展览、组织与创作进行考察,尝试进入1950年代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传统国画家们再现首都与改造国画的双重语境,并以此为视点,重新审视"新北京"视觉形象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50年代 《首都之春》 北京中国画研究会 新北京 视觉形象
原文传递
批评的批评——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的一种研究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丁澜翔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127,共6页
批评研究的传统方法往往聚焦于批评史的梳理和批评理论的逻辑构建。“批评的批评”,即“元批评”,则力图将批评视为独立学科,对其进行基础研究,涉及批评的类型、批评的方法、批评的主体、批评的内在形式以及批评在社会历史、文化、意识... 批评研究的传统方法往往聚焦于批评史的梳理和批评理论的逻辑构建。“批评的批评”,即“元批评”,则力图将批评视为独立学科,对其进行基础研究,涉及批评的类型、批评的方法、批评的主体、批评的内在形式以及批评在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纬度的塑形等等。本文将从批评研究的传统切入,阐述“批评的批评”作为批评研究方法的重要价值,列举其问题视阈;并结合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简述“批评的批评”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史 批评的批评 元批评 问题与方法 20世纪中国美术批评
原文传递
写实与抒情——论丰子恺古诗新画的艺术特色 被引量:2
18
作者 鞠楠 《理论界》 2014年第1期129-131,共3页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名字来自古诗词,展现的却是现代人的生活图景。他运用西洋美术写实技法来为现实作画,充分展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同时,他的漫画又有中国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审美意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本文以丰... 丰子恺的古诗新画,名字来自古诗词,展现的却是现代人的生活图景。他运用西洋美术写实技法来为现实作画,充分展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情状和精神面貌;同时,他的漫画又有中国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审美意蕴,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质。本文以丰子恺的古诗新画为分析对象,探讨其写实性和抒情性两大看似矛盾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子恺 古诗新画 写实 抒情
原文传递
江苏溧阳北宋李彬夫妇墓五星镇墓葬俗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庄程恒 《文博》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以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出土的五星俑为中心,讨论五星镇墓葬俗与汉代镇墓观念的渊源关系。作为汉代五行观念的延续,李彬夫妇墓出现的五星俑,在佛教星曜图像流行和世俗星命观念的影响下,以神格化的五星形象代替了抽象化的五星原型,体... 本文以江苏溧阳李彬夫妇墓出土的五星俑为中心,讨论五星镇墓葬俗与汉代镇墓观念的渊源关系。作为汉代五行观念的延续,李彬夫妇墓出现的五星俑,在佛教星曜图像流行和世俗星命观念的影响下,以神格化的五星形象代替了抽象化的五星原型,体现了五星镇墓在唐宋时期的新变化,即传统五星镇墓观念与世俗佛教信仰相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星俑镇墓葬俗 五行观念 宋代
下载PDF
共生:当代语境下的社区艺术实践 被引量:2
20
作者 伍诗妮 《公共艺术》 2020年第2期54-59,共6页
"社区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形态,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城镇、社区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是当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实践形式。社区作为新的公共空间形式,如何以公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结合在地的社会性... "社区艺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艺术形态,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城镇、社区等与公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公共空间,是当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实践形式。社区作为新的公共空间形式,如何以公众的生活需求和文化需求,结合在地的社会性和政治性,以艺术介入的形式,创造社区精神,使艺术与社区的发展最终达到"共生"的状态,这是中国社区艺术实践如何进一步发展的当代探索。本文试图通过艺术生产、批评写作和策展实践,以"共生"为关键词,旨在探讨艺术介入与社群文化的互动关系,以及对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社区艺术实践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艺术 共生 关山月美术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