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嗅觉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1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 +40 位作者 余洪猛 顾瑜蓉 杭伟 黄新生 黄昱 姜彦 李吉平 李艳青 刘锋 刘环海 刘蓬 刘全 刘琢扶 赖玉婷 娄鸿飞 卢永田 吕威 邱前辉 瞿申红 史丽 时文杰 宋西成 孙希才 唐旭霞 王德生 王欢 王丽 汪银凤 王振霖 王宗贵 许昱 薛涛 杨婧艺 杨玉成 叶菁 余少卿 张立强 张华 张剑宁 赵长青 朱冬冬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81-100,共20页
嗅觉在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营养健康、日常安全、人际交往等。觉障碍是患者对气味感知异常。嗅觉通路出现器质性或/和功能性病变,导致对气味的觉察、传导和中枢整合信息异常。嗅觉与神经系统障碍之间存在广泛联系。... 嗅觉在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包括营养健康、日常安全、人际交往等。觉障碍是患者对气味感知异常。嗅觉通路出现器质性或/和功能性病变,导致对气味的觉察、传导和中枢整合信息异常。嗅觉与神经系统障碍之间存在广泛联系。焦虑、抑郁及其他负面情绪均与嗅觉降低相关。嗅觉障碍诊疗在各研究领域都有长足进展,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是我国耳鼻喉科治疗嗅觉障碍的特色及优势。但中西医结合诊疗觉障碍仍缺少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如何规范化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尚无统一的规范,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全国在嗅觉障碍诊疗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医和西医的专家,针对嗅觉障碍相关的各个方面制定了中西医结合嗅觉障碍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诊疗嗅觉障碍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嗅觉 中医 西医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建兴 周华磊 卢永田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6期135-137,共3页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50例在我院确诊的BPPV患者,经过2周内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仍疗效不佳,记录各患者临床表现及随诊结果,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BPPV...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短期疗效不佳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50例在我院确诊的BPPV患者,经过2周内3次以上的手法复位仍疗效不佳,记录各患者临床表现及随诊结果,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BPPV患者中,60岁以上的36例,占70.2%。纯音测听双耳正常19例,31例有不同程度的耳聋症状。冷热试验异常中同侧19例,对侧12例;高刺激速率ABR异常中同侧22例,对侧17例。单侧后半规管受累10例,单侧后半规管嵴顶受累11例,单侧水平半规管受累11例,上半规管受累者8例,混合型BPPV 12例。2周~1个月内痊愈23例,1个月后31例,2个月后35例,3个月后39例,1年内手法复位完全无效的9例,有效的41例中1年内复发的25例,占61.0%。结论短期疗效欠佳的BPPV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嵴顶结石、多管受累可能是其复位效果不佳的影响因素。此类患者一次手法复位难以成功,多数需要联合多种复位方法,结合体位训练和药物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征 短期疗效 手法复位
下载PDF
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庞锋 卢永田 +5 位作者 谭艳 刘洁 邓文敏 林敏敏 陶晶 张湘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8期506-509,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方法,38例轻中度OSAHS患者佩戴口腔矫治器治疗1个月,记录佩戴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 目的研究新型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方法,38例轻中度OSAHS患者佩戴口腔矫治器治疗1个月,记录佩戴前、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lowest SaO_(2),LSaO_(2))、鼾声指数、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ore,ESS)评分、鼾声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口腔矫治器使用情况。结果37例OSAHS患者完成临床试验,有效率为67.6%(25/37),AHI、鼾声指数、ESS评分、鼾声VAS评分下降,LSaO_(2)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佩戴时轻微疼痛(1/37),佩戴时对言语功能轻微影响(4/37),佩戴时对吞咽功能轻微影响、流口水(3/37)。结论新型个性化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轻中度OSAHS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呼吸暂停 阻塞性 设备安全性 治疗结果 口腔矫治器
下载PDF
功能性鼻泪管解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智献 李晓晖 +4 位作者 武勇进 王再兴 李定波 赵鹏 李胜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泪管解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3例22侧慢性泪囊炎患者,给予30%碘海醇注射液进行泪囊造影,造影剂从泪小管返流停止推药,立即进行泪道CT扫描。应用Sinuses TracheaⅠ软件重建泪道及其周围结构...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功能性鼻泪管解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可行性。方法:收集13例22侧慢性泪囊炎患者,给予30%碘海醇注射液进行泪囊造影,造影剂从泪小管返流停止推药,立即进行泪道CT扫描。应用Sinuses TracheaⅠ软件重建泪道及其周围结构三维可视图;应用该软件对泪囊、鼻泪管模拟"切削",去除腹内侧泪囊-鼻泪管1/2~3/4周进行骨管减压,暴露膜性鼻泪管。对10例成人冷冻尸头进行CT扫描,模拟鼻泪管解压手术,磨去鼻泪管的骨管,暴露膜性鼻泪管,并对膜性鼻泪管进行球囊导管扩张。结果:①泪道造影发现,泪道阻塞多发生在鼻泪管段,占研究病例的72.7%(16/22)。②解剖显示鼻泪管外侧壁由上颌骨的泪沟构成,内壁由泪骨降突构成。③尸头模拟解压鼻泪管骨管,暴露膜性鼻泪管。④球囊导管扩张膜性鼻泪管,冲洗泪道通畅。结论:鼻内镜下鼻泪管解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保留了膜性泪道完整性和虹吸功能,可减少因切开泪囊肉芽增生或瘢痕形成所致泪道再次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泪囊炎 鼻泪管解压术 球囊导管扩张术 多平面重组
原文传递
127例全组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向登 卢永田 陈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127例2型3期(97海口标准)慢性鼻窦炎患者,均实施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回顾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2年以上,治愈99例(77.9%),好转26例(20.4%)...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127例2型3期(97海口标准)慢性鼻窦炎患者,均实施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回顾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随访1~2年以上,治愈99例(77.9%),好转26例(20.4%),无效2例(1.5%),术后复发12例(9.4%)。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纸样板破裂17侧,脑积液鼻漏1例,鼻中隔穿孔2例,鼻腔粘连13例。结论稳定的麻醉配合、术者操作的熟练程度和良好的解剖学基础、合理的术后处理及定期鼻腔清理与术后疗效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术 慢性鼻-鼻窦炎 鼻息肉
下载PDF
突发性聋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预后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建兴 周华磊 卢永田 《哈尔滨医药》 2017年第3期233-234,共2页
目的探究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BPV)的预后分析。方法按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发BBPV的患者23例作为试验组,不伴发BBPV的患者为对照组(37例)。治疗以激素、扩容、改善微... 目的探究突发性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BPV)的预后分析。方法按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发BBPV的患者23例作为试验组,不伴发BBPV的患者为对照组(37例)。治疗以激素、扩容、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的药物等同时对主诉眩晕的患者行体位诱发实验,确定发病侧半规管后采用手法耳石复位治疗。治疗后对两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对于伴发BBPV的23例患者,经过1~4次,平均(2.3±1.2)次的手法复位后,有22例获得缓解。随访时有3例复发,经再次手法复位后缓解。对于突发性聋,所有患者经随访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试验组治愈率8.70%,总有效率52.17%;对照组治愈率16.22%,总有效率81.08%。对照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发BBPV的突发性聋患者预后常常比单纯性突发性聋患者更差,临床上要警惕突发性聋的患者伴发BBPV的情况,以免延误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疗效
下载PDF
口面肌功能训练对成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上气道术后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楚城 卢镇章 +3 位作者 陈李清 聂国辉 卢永田 陶晶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6-920,共5页
目的:探讨口面肌功能训练对成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上气道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9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上气道手术的OS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21例)和单纯手术组(27例),联合组在上气道手... 目的:探讨口面肌功能训练对成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上气道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1年9月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上气道手术的OS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21例)和单纯手术组(27例),联合组在上气道手术后1个月开始行口面肌功能训练,单纯手术组不进行口咽肌功能训练,通过对比分析2组有效率,术后6个月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_(2))、鼾声事件及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等情况。结果:联合组术后6个月AHI、LSaO2、鼾声事件、总鼾声时间占比分别为(14.77±9.15)次/h、(81.19±6.52)%、(172.43±73.67)次、(13.16±6.02)%、单纯手术组术后6个月AHI、LSaO_(2)、鼾声事件、总鼾声时间占比为(23.87±10.60)次/h、(80.78±4.88)%、(235.81±83.23)次、(17.58±5.94)%,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比较,AHI、鼾声事件、总鼾声时间占比明显下降,LSaO2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联合组术后6个月AHI、鼾声事件、总鼾声时间占比改善较单纯手术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面肌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成人重度OSA上气道手术术后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口面肌功能训练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异泽兰黄素通过降低活性氧效应拮抗新霉素诱发的听觉毛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胡兵 向登 +3 位作者 李健 陆小婵 董洪松 聂国辉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2-777,共6页
异泽兰黄素是一个已在临床应用的新型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多种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异泽兰黄素具有拮抗新霉素耳毒性,保护听觉毛细胞的作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异泽兰黄素显著降低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的毒性作用... 异泽兰黄素是一个已在临床应用的新型抗氧化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等多种作用。本研究首次报道异泽兰黄素具有拮抗新霉素耳毒性,保护听觉毛细胞的作用。本研究的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异泽兰黄素显著降低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的毒性作用,保护HEI-OC1细胞。通过活性氧探针检测本研究发现异泽兰黄素显著降低新霉素诱发的HEI-OC1细胞活性氧。此外,本研究通过线粒体荧光标记检测发现异泽兰黄素显著抑制新霉素对HEI-OC1细胞线粒体的损伤。最后,本研究利用斑马鱼耳毒性模型发现异泽兰黄素明显抑制新霉素对斑马鱼侧线神经丘毛细胞的损伤作用。结合体内和体外实验结果,本研究证实异泽兰黄素通过降低活性氧而拮抗新霉素对听觉毛细胞的损伤,发挥对听觉毛细胞的保护作用。因此,异泽兰黄素可能是一种有临床价值的防治药物性耳聋的听力保护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泽兰黄素 新霉素 听觉毛细胞 药物性耳聋
下载PDF
健侧Dix-Hallpike及Roll-test诱发眼震的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日钊 郑锦泉 +4 位作者 董洪松 向登 何贵华 温演伟 聂国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27-1029,共3页
目的:比较健侧Dix-Hallpike(D-H)及Roll-test诱发眼震的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与未出现上述眼震的单侧PC-BPPV的复位疗效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单侧PC-BPPV患者210例,其中18例仅于健侧D-H诱发眼震(A... 目的:比较健侧Dix-Hallpike(D-H)及Roll-test诱发眼震的单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与未出现上述眼震的单侧PC-BPPV的复位疗效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单侧PC-BPPV患者210例,其中18例仅于健侧D-H诱发眼震(A组),30例仅于Roll-test诱发眼震(B组),26例于健侧D-H及Roll-test均诱发眼震(C组),136例无出现上述眼震(D组)。以上患者均通过G-Force BPPV诊疗仪确诊并模拟Epley或者Semont方法复位,比较其复位效果。结果:首次复位,D组复位效果优于A组和C组(P<0.05);D组与B组比较,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D组患者予以复位治疗达到眼震消失或最终眼震减轻(再次复位眼震无改善)所需要的平均复位次数分别为(1.44±0.63)次、(1.46±0.65)次、(1.52±0.87)次、(1.48±0.73)次,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多次复位的效果,组间的差异与首次复位结果相同。结论:单侧PC-BPPV行位置试验时,若健侧D-H诱发眼震,首次复位效果欠佳。若仅Roll-test诱发眼震,并不影响其首次复位效果。4种情况的PC-BPPV复位次数无明显差异,但健侧D-H诱发眼震的单侧PC-BPPV患者多次复位后效果仍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半规管 眼震 耳石复位
原文传递
缺氧诱导因子-1α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陶晶 卢永田 王晓彬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336-338,358,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治疗前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63例活检标本,另选18例慢性炎症鼻咽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IF-1α的表达进行检测。所有鼻咽癌患者在完成根...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鼻咽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治疗前经病理确诊为鼻咽癌63例活检标本,另选18例慢性炎症鼻咽黏膜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IF-1α的表达进行检测。所有鼻咽癌患者在完成根治性放疗后进行随访,分析HIF-1α的表达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和复发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中HIF-lα阳性表达率为55.56%,存在颈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Ⅲ~Ⅳ期的鼻咽癌组织中HIF-1α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HIF-1α阳性者复发、远处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而HIF-1α阳性者与阴性者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HIF-1α表达对判断病变进展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的预测具有指导意义,是评估预后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缺氧诱导因子-1Α 病理
下载PDF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过程中眼震特点及其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阳阳 刘日钊 +1 位作者 郑锦泉 聂国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21-82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行Epley复位过程中不同位置出现的眼震形式,比较其首次复位效果,进一步总结分析可能引起复位失败的原因及不同眼震形式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PC-BPPV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患者行Epley复位过程中不同位置出现的眼震形式,比较其首次复位效果,进一步总结分析可能引起复位失败的原因及不同眼震形式对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P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5例复位过程中仅出现正向眼震者设为A组,69例复位过程中均未出现眼震者设为B组,27例复位过程中出现反向眼震者设为C组。通过G-Force眩晕诊疗仪确诊并模拟Epley法复位,比较复位过程中眼震形式及首次复位效果。结果:A组首次复位效果优于C组(P<0.05);B组复位效果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复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BPPV复位过程出现的眼震形式对首次复位效果的评估及成功复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PC-BPPV复位过程出现反向眼震,预示复位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后半规管 眼震
原文传递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建兴 周华磊 +2 位作者 杨党卫 张伟强 卢永田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10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的影响因素。方法按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患者104例,对患者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对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变应性鼻炎史等情况进行记录,采用Logistic回归分... 目的研究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CRS)的影响因素。方法按标准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患者104例,对患者进行随访至少1年,并对患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变应性鼻炎史等情况进行记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S的影响因素。结果 104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疗效不佳,占19.2%。通过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确定6个变量,其中术后综合治疗为保护因素,年龄、饮酒、变应性鼻炎史、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等因素均为危险因素。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CRS疗效显著,而年龄、饮酒、变应性鼻炎史、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等因素均为影响疗效和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后综合治疗为保护因素。临床医生应当注意这些因素,对患者进行宣教,帮助患者尽快痊愈,降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鼻窦炎 鼻内镜手术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经鼻内镜处理眶内及眶壁病变 被引量:1
13
作者 陶晶 卢永田 +2 位作者 王晓彬 刘桂琴 郭疆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眶壁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组23例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术中未行眶壁重建。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结膜下径路并使用钛网及多孔聚乙烯板植入物(MEDPOR)进行眶壁重建,随访6个...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8例眶壁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组23例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术中未行眶壁重建。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结膜下径路并使用钛网及多孔聚乙烯板植入物(MEDPOR)进行眶壁重建,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疗效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疾病 重建手术 鼻内镜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EB病毒与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陶晶 卢永田 王晓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EB病毒(EBV)感染和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中有关免疫表型CD20、CD3、CD79a、细胞毒颗粒相关抗... 目的:研究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探讨EB病毒(EBV)感染和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中有关免疫表型CD20、CD3、CD79a、细胞毒颗粒相关抗原-1(TIA-1)、CD56、CD45RO、颗粒酶B(Granzyme B),以此确定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及EBV潜伏蛋白(LMP-1),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V编码的RNA(EBER 1/2)。结果:CD3、CD56、CD45RO、Granzyme B阳性表达率达100.0%,EBER阳性表达率达87.2%;LMP-1阳性表达率为40.4%。结论:感染EBV与上呼吸道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呼吸道 NK T淋巴瘤 EB病毒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内镜经鼻入路咽旁段颈内动脉临床解剖研究进展
15
作者 丁樾 孟庆国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58,共5页
位于颅内的颈内动脉节段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颅内,具有明确的解剖标志且解剖结构较为固定,而位于颅外的咽旁段颈内动脉被软组织包围,缺乏清晰可识别的解剖定位标志且常存在解剖变异,其与经鼻内镜手术关系密切,一旦在术中误伤会导致... 位于颅内的颈内动脉节段走行于颅底骨性结构内或颅内,具有明确的解剖标志且解剖结构较为固定,而位于颅外的咽旁段颈内动脉被软组织包围,缺乏清晰可识别的解剖定位标志且常存在解剖变异,其与经鼻内镜手术关系密切,一旦在术中误伤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目前对于经鼻内镜下咽旁段颈内动脉相关的临床解剖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其解剖变异与解剖标志。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外科医师在经鼻内镜手术时提供解剖学参考从而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手术 颈内动脉 解剖学 咽旁间隙
原文传递
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飞燕 卢永田 +1 位作者 周俊伟 刘渊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62-68,共7页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手术入路,观察内镜下后下鼓室及圆窗周围重要的解剖标志,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同时在高分辨颞骨CT三维重建下量化耳蜗下通道,为该手术入路提供国人恒定的解剖标志及影像学依据... 目的探索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的手术入路,观察内镜下后下鼓室及圆窗周围重要的解剖标志,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同时在高分辨颞骨CT三维重建下量化耳蜗下通道,为该手术入路提供国人恒定的解剖标志及影像学依据。方法 1.应用10具(20侧)新鲜冰冻成人尸头,模拟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气房切除,寻找定位耳蜗下通道的解剖标志;术前在颞骨CT上分别测量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以及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2.回顾性阅读分析85例患者(170侧)颞骨高分辨CT,记录耳蜗下通道与岩尖气房在颞骨CT上的影像学特征,归类其分型情况。结果 1.20侧冰鲜尸头以及170侧临床患者颞骨CT测量: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46±1.02)mm、(6.83±1.50)mm;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67±0.58)mm、(3.82±1.29)mm,其中,耳蜗底转至颈内动脉与颈静脉球夹角之间的距离:气化型岩尖分别为(6.79±0.60)mm、(7.19±1.44)mm,非气化型岩尖分别为(6.28±1.17)mm、(6.68±1.50)mm;耳蜗底转至颈静脉球的距离:气化型岩尖分别为(4.06±0.36)mm、(4.06±1.42)mm,非气化型分别为(3.45±0.58)mm、(3.74±1.22)mm。2.耳蜗下通道与颞骨岩尖气房CT分型:A型气化型31.18%(53耳),B型板障型57.65%(98耳),C型硬化型11.18%(19耳)。结论高分辨颞骨CT可作为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岩尖病变切除的术前重要参考。从解剖学的角度,内镜下经外耳道耳蜗下径路切除岩尖病变是可行的,能够避免损伤内听道、耳蜗、迷路,保存听力,可作为临床治疗上岩尖后下部分较小病变的重要术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外耳道 耳蜗下通道 岩尖病变 岬末脚 柱骨 解剖学
原文传递
内镜下后、下鼓室精细解剖及变异观察
17
作者 吴俊怡 卢永田 +1 位作者 李建兴 周俊伟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国人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存在形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遴选80例中耳(成人灌注新鲜冰冻尸头20具和耳内镜手术40例),在0°和30°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对后、下鼓室相关区域进行解剖和观... 目的探讨国人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之间的毗邻关系及存在形态,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遴选80例中耳(成人灌注新鲜冰冻尸头20具和耳内镜手术40例),在0°和30°耳内镜下经外耳道进入中耳,对后、下鼓室相关区域进行解剖和观察,记录后、下鼓室各骨嵴及隐窝形态并制成图表。结果①岬小桥出现率为62.50%(50/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52.50%、10.00%;②岬下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1.25%、11.25%;③岬末脚出现率为52.50%(42/80),实性骨嵴、桥状骨嵴占比分别为46.25%、6.25%;④上述结构变异使后鼓室窦及鼓室窦毗邻关系分为经典型(50.00%)、融合型(47.50%)、分隔型(1.25%)、限制型(1.25%);⑤鼓索嵴、椎体嵴、茎突嵴三者出现占比分别为67.50%(54/80)、75.00%(60/80)、57.50%(46/80)。结论耳内镜可以清晰地显露显微镜难以观察的解剖结构,国人后、下鼓室部分骨嵴及隐窝呈现不同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下鼓室 鼓室窦 后鼓室窦 岬小桥 岬下脚
原文传递
COX-2、PCNA及p53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苗北平 卢永田 许安廷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193-196,共4页
目的:研究COX-2、PCNA及p53的基因产物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鼻咽癌及30例正常鼻咽组织中COX-2、PCNA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鼻咽癌组织COX-2、PCNA及p53阳性... 目的:研究COX-2、PCNA及p53的基因产物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生物学行为和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鼻咽癌及30例正常鼻咽组织中COX-2、PCNA及p5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鼻咽癌组织COX-2、PCNA及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75%和68%,明显高于正常鼻咽组织;(2)鼻咽癌组织COX-2、PCNA及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3)COX-2、PCNA及p53的表达密切相关;(4)鼻咽癌组织COX-2、PCNA阳性表达和生存率呈负相关,是鼻咽癌复发的显著预后因素。结论:鼻咽癌组织中COX-2、PCNA表达水平明显上调,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不良有关,免疫组化检测COX-2、PCNA表达可用以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合酶-2 增殖细胞核抗原 蛋白 p53 鼻咽癌 免疫组化 预后
下载PDF
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治疗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永田 苗北平 许安廷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56-45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病例行手术切除。结果18例患者中,第一鳃裂瘘10例,外瘘口均位于耳垂后与乳突之间,内瘘口位于外耳道,其中位于骨与软骨交界处后下壁6例;囊肿8... 目的探讨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病例行手术切除。结果18例患者中,第一鳃裂瘘10例,外瘘口均位于耳垂后与乳突之间,内瘘口位于外耳道,其中位于骨与软骨交界处后下壁6例;囊肿8例,其中耳垂后4例,位于下颌角2例,腮腺筋膜内2例。术后病理均确诊为鳃裂囊肿或瘘管,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先天性第一鳃裂囊肿及瘘管临床少见,易误诊、误治;影像学检查是术前确诊的重要依据;合理的手术方案是该病治愈的关键,完整切除囊肿及瘘管是避免复发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鳃裂囊肿 鳃裂瘘 诊断 手术
下载PDF
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20
作者 刘明娜 卢永田 +5 位作者 吴青松 朱宇辉 邹志 邓长健 邓伟锋 周凤平 《智慧健康》 2020年第23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其相关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例国人成人灌注好的新鲜冷藏头颈部比较完整尸头标本,分别对其进行CT薄层扫描和颅底重建,测量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重要解剖结构数据。在导航内镜下对该区域进行... 目的探讨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其相关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例国人成人灌注好的新鲜冷藏头颈部比较完整尸头标本,分别对其进行CT薄层扫描和颅底重建,测量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重要解剖结构数据。在导航内镜下对该区域进行国人解剖暴露观察。最后利用鼻内镜经鼻对鼻咽部等颅颈交界区病变给予活检手术。结果经测量,从鼻前嵴至咽鼓管圆枕的距离为(62.28±3.35)mm,至破裂孔(前界)的距离为(72.68±3.59)mm;两侧破裂孔之间的距离为(22.20±2.89)mm;左右两侧咽鼓管咽口至中线的距离为(15.21±1.54)mm、(15.54±1.85)mm,经统计学分析后,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腹区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为鼻咽部颅颈交界区病变进行内镜下活检手术提供很重要的依据,从而提高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航内镜 经鼻 颅颈交界区 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