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瘤型麻风误诊为变应性血管炎1例
1
作者 朱倩 刘宇倩 +3 位作者 黎静 蒋豆蔻 许宗严 李祥子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5期64-67,共4页
本文报道1例25岁女性患者,下肢红斑、溃疡3年,背部丘疹、结节半年,近3年多次于外院就诊均按“变应性血管炎”诊断和治疗,效果不佳。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经皮肤组织液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LL)。因患者HL... 本文报道1例25岁女性患者,下肢红斑、溃疡3年,背部丘疹、结节半年,近3年多次于外院就诊均按“变应性血管炎”诊断和治疗,效果不佳。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经皮肤组织液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瘤型麻风(lepromatous leprosy,LL)。因患者HLA-B 13:01检测阳性,不宜口服氨苯砜,予利福平600mg/月、莫西沙星400mg/d、氯苯吩嗪300mg/月,外加氯苯吩嗪50mg/d联合化疗,同时使用甲泼尼龙预防面神经炎,治疗期间出现Ⅱ型麻风反应,加用沙利度胺治疗后症状缓解。目前仍在随访中,皮损较前明显消退。此病例提示临床仍需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能力培训,及早发现麻风患者,降低漏诊误诊率。电生理检查、麻风杆菌核酸检测、血清学试验、多重生物标记试验(multiplex biomarker test,MBT)试剂盒等可能在早期识别麻风患者、减少诊断延迟中具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型麻风 变应性血管炎 误诊
下载PDF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伴神经炎和难治性Ⅱ型麻风反应一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黎静 宁宁 +6 位作者 许宗严 关杨 李祥子 李超 薛浩泽 黄俊新 蔡于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894-897,共4页
本文报道一例40岁女性患者,四肢反复出现疼痛性结节红斑6年余,先后19次于外院就诊均按“结节性红斑”诊断和治疗。4年前经皮肤组织液及病理检查被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伴神经炎。抗麻风治疗期间Ⅱ型麻风反应频繁发作,予以沙利度... 本文报道一例40岁女性患者,四肢反复出现疼痛性结节红斑6年余,先后19次于外院就诊均按“结节性红斑”诊断和治疗。4年前经皮肤组织液及病理检查被确诊为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伴神经炎。抗麻风治疗期间Ⅱ型麻风反应频繁发作,予以沙利度胺、泼尼松为主的抗神经炎和麻风反应治疗,目前已治疗4年余,治疗效果明显,但Ⅱ型麻风反应减药即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 麻风反应
下载PDF
深圳市福田区梅毒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情况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帅俊 许宗严 +4 位作者 郑铁洪 邱莉霞 胡瑞娟 马锦济 曾显声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1-213,共3页
目的了解福田区医疗机构梅毒报告病例的诊断准确性和规范治疗情况,为梅毒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福田区各医疗机构报告的梅毒病例,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抽取的... 目的了解福田区医疗机构梅毒报告病例的诊断准确性和规范治疗情况,为梅毒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福田区各医疗机构报告的梅毒病例,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对抽取的个案进行现场核对门诊日志、实验室检测结果、药房处方、梅毒随访记录等,按国家梅毒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评估报告的病例是否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结果抽查532例梅毒病例,准确诊断率为95.30%,其中一期梅毒(85.83%)最低,二期、三期、隐性梅毒准确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规范治疗率为87.41%,其中隐性梅毒(78.88%)最低,一、二、三期梅毒规范治疗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0);公立医院梅毒准确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均高于民营医院(P<0.05);皮肤科一期梅毒准确诊断率高于非皮肤科,同时一期梅毒和隐性梅毒规范治疗率也高于非皮肤科(P<0.05)。结论本次调查福田区梅毒正确诊断率和规范治疗率均达国家要求,但不同性质机构、不同科室和不同分期的梅毒规范诊疗水平差异较大,应加强针对性培训和督导,提高梅毒规范诊疗整体水平,保障梅毒防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肺炎克雷伯杆菌致皮肤感染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宗严 李频 邱莉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0-311,共2页
患者男,43岁。大腿、臀部环形红斑、糜烂半年。右侧大腿内侧及臀部出现少量红斑、丘疹,伴瘙痒,并出现表皮坏死、溃疡。血WBC 5.79×109/L,N0.574,L0.345,Hb 151g/L,PLT139×109/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慢性炎症改变。多次治疗... 患者男,43岁。大腿、臀部环形红斑、糜烂半年。右侧大腿内侧及臀部出现少量红斑、丘疹,伴瘙痒,并出现表皮坏死、溃疡。血WBC 5.79×109/L,N0.574,L0.345,Hb 151g/L,PLT139×109/L。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慢性炎症改变。多次治疗效果欠佳,行皮损分泌物细菌培养示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予庆大霉素8万u/d肌注共3天,口服头孢克肟片200mg/d,同时予庆大霉素溶液湿敷,3次/d。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杆菌 皮肤 感染
下载PDF
人参皂甙对曲安缩松外用所致皮肤萎缩的预防作用
5
作者 许宗严 吴铁 +1 位作者 吴志华 高敏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63-66,共4页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对曲安缩松外用所致皮肤萎缩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昆明种小鼠每天给予曲安缩松溶液(0.02g/L)外涂背部皮肤2次,同时外涂人参皂甙溶液(0.1g/L,0.2g/L),21d后处死小鼠,观察皮肤相关生化指标,并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计算...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对曲安缩松外用所致皮肤萎缩的影响。方法清洁级昆明种小鼠每天给予曲安缩松溶液(0.02g/L)外涂背部皮肤2次,同时外涂人参皂甙溶液(0.1g/L,0.2g/L),21d后处死小鼠,观察皮肤相关生化指标,并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表皮厚度、弹力纤维的面积。结果曲安缩松导致小鼠皮肤萎缩,人参皂甙使曲安缩松所致皮肤萎缩小鼠表皮厚度明显升高,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显著增加,皮肤中羟脯氨酸含量及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而高浓度人参皂甙组(0.2g/L)较低浓度组(0.1g/L)作用更为明显。结论联合应用曲安缩松和人参皂甙可有效预防曲安缩松外用诱发的小鼠皮肤病变,该作用可能与剂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糖皮质激素 副作用 人参皂甙
下载PDF
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IL-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贺勤 李慎秋 +4 位作者 帅俊 陈加媛 李青 徐娟 王京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898-900,共3页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白细胞介素(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6例,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粒0.3 g,含芍药苷≥104 mg)0.6 g,tid。服药4周为1个疗程。用药初始和4周末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同时采...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区白细胞介素(IL)-17表达的影响。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6例,口服白芍总苷胶囊(每粒0.3 g,含芍药苷≥104 mg)0.6 g,tid。服药4周为1个疗程。用药初始和4周末查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同时采集15例患者正常皮肤作为对照组。采用银屑病皮损程度(PASI)评分判定白芍总苷对银屑病的临床疗效;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区IL-17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寻常型银屑病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前银屑病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中IL-17mRNA相对量为(1.256 8±0.196 4),治疗后为(0.640 8±0.101 0),对照组为(0.451 6±0.157 3)。治疗后银屑病皮损中IL-17mRNA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皮损IL-17mRNA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总苷能降低银屑病皮损中IL-17的含量,其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涉及对患者皮肤Th17细胞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17
下载PDF
白芍总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副银屑病18例 被引量:3
7
作者 贺勤 帅俊 +3 位作者 李青 陈加媛 王京 李慎秋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80-1582,共3页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副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8例给予口服白芍总苷+NB-UVB皮损照射治疗,对照组18例给予NB-UVB皮损照射治疗,两组均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疗程8周。... 目的观察白芍总苷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副银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8例给予口服白芍总苷+NB-UVB皮损照射治疗,对照组18例给予NB-UVB皮损照射治疗,两组均外用他克莫司软膏,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痊愈10例,总有效16例;对照组痊愈3例,总有效9例,治疗组痊愈和总有效例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芍总苷联合NB-UVB皮损照射是一种治疗副银屑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芍总苷 紫外线 中波 窄谱 副银屑病
下载PDF
转铁蛋白受体在皮肤黑素瘤中的检测
8
作者 贺勤 帅俊 +3 位作者 陈加媛 李青 王京 刘业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了解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在皮肤黑素瘤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皮肤黑素瘤和20例色素痣石蜡标本中TfR的水平,流式细胞仪(FCM)检测TfR在黑素瘤细胞系A375,A875和KZ28细胞株的表达,并以... 目的了解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在皮肤黑素瘤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4例皮肤黑素瘤和20例色素痣石蜡标本中TfR的水平,流式细胞仪(FCM)检测TfR在黑素瘤细胞系A375,A875和KZ28细胞株的表达,并以文献报道的TfR阴性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在黑素瘤组织中,TfR的水平较色素痣对照组的水平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TfR的水平与黑素瘤的病理分期、clark分级和有丝分裂均具有相关性;在黑素瘤细胞水平上,TfR在黑素瘤细胞系均高水平,且以A375水平最高。结论 TfR在皮肤黑素瘤中的水平明显增高,这为未来使用TfR作为基因治疗黑素瘤的靶向分子提供了坚实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铁蛋白受体 黑素瘤 基因治疗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妊娠梅毒139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梁平 许宗严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1期192-193,共2页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梅毒流行形势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39例孕(产)妇,以完成随访观察的婴儿是否为CS为标准分为两组,分娩CS的17例孕(产)妇为病例组,分娩正常婴儿的122例孕(产)妇为对照组。结果::两组间一般资...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梅毒流行形势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39例孕(产)妇,以完成随访观察的婴儿是否为CS为标准分为两组,分娩CS的17例孕(产)妇为病例组,分娩正常婴儿的122例孕(产)妇为对照组。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均衡、可比。两组孕(产)妇梅毒诊断分期(χ2=11.28,P=0.0008)、首诊时滴度(Z=-3.488,P=0.0005)、孕期内完成规范治疗(χ2=11.64,P=0.0006)、配偶梅毒感染(χ2=6.31,P=0.012)及新生儿出生体重(t=11.7,P=0.0008)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内尽早进行梅毒筛查,并对感染者及早进行规范治疗对预防CS的发生是最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先天性梅毒
下载PDF
头孢曲松预防先天梅毒的非劣效性分析
10
作者 梁平 许宗严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年第S1期545-546,共2页
目的:非劣效性分析头孢曲松与苄星青霉素G相比较在阻断梅毒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140例合并梅毒感染、HIV阴性的孕妇纳入分析对像,97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进入对照组,用苄星青霉素G进行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43例青... 目的:非劣效性分析头孢曲松与苄星青霉素G相比较在阻断梅毒垂直传播的作用。方法:140例合并梅毒感染、HIV阴性的孕妇纳入分析对像,97例青霉素皮试阴性者进入对照组,用苄星青霉素G进行24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为一疗程;43例青霉素皮试阳性、头孢曲松皮试阴性者进入病例组,用头孢曲松肌肉注射进行治疗,1g/天,10天为一疗程。结果::组间资料均衡、可比,5例先天性梅毒患者见于两组中的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中,头孢曲松组CS发生2例,有效率95.35%,苄星青霉素组3例,有效率96.91%,总有效率96.43%,非劣效性检验u=2.39,单侧P<0.01,头孢曲松预防CS的有效率非劣效于苄星青霉素G。结论:头孢曲松预防先天性梅毒的效果非劣效于苄星青霉素G,可以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曲松 苄星青霉素 妊娠 先天性梅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