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us综合征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1
作者 孙国平 孙兆军 +2 位作者 喻祥琪 朱鹏 戴勇 《罕少疾病杂志》 2015年第2期52-54,F0002,共4页
目的分析Proteus综合征临床特征及病因,有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体格检查、X线检查,文献复习。结果左腿比右腿略短,左腿、左足及臀部皮肤布满不规则红褐色斑块。X线显示:左侧股骨比右侧缩短,左足跖骨和趾骨增粗且非骨性并连。结论 Pr... 目的分析Proteus综合征临床特征及病因,有利于本病的临床诊断。方法体格检查、X线检查,文献复习。结果左腿比右腿略短,左腿、左足及臀部皮肤布满不规则红褐色斑块。X线显示:左侧股骨比右侧缩短,左足跖骨和趾骨增粗且非骨性并连。结论 Proteus综合征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对其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US综合征 临床表现 X线 基因
下载PDF
梅毒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型及血清IL-12I、FN-γ的检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利雄 房思宁 +5 位作者 李放娟 杜晓红 童秋生 张雅洁 齐晖 王新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6,256,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梅毒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C各亚型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2和IFN-γ的水平。结...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各亚型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干扰素-γ(IFN-γ)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23例梅毒患者和1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DC各亚型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IL-12和IFN-γ的水平。结果23例梅毒患者外周血髓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1c+)的表达为(1.51±2.04)%,与15例正常对照组(0.38±0.18)%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系树突状细胞亚型(CD123+)的表达为(0.37±0.21)%,与正常对照组(0.38±0.2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L-12的水平为(52.70±103.04)pg/mL,与正常对照组(0.98±1.47)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5);梅毒患者血清中IFN-γ的水平为(6.12±9.76)pg/mL,与正常对照组(0.25±0.18)p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梅毒患者外周血CD11c+、CD123+百分数与血清中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P均>0.05)。结论梅毒螺旋体(TP)进入体内后主要诱导CD11c+型DC表达,引发Th1反应,启动细胞免疫;IL-12及IFN-γ参与了TP进入体内后的免疫过程,可能在TP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DC各亚型的表达与IL-12、IFN-γ的水平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树突状细胞 亚型 白细胞介素12 干扰素-Γ
下载PDF
基因组甲基化与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间的关系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宋彪 房思宁 +2 位作者 郑利雄 梅忠喜 黄小芳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3年第15期2267-2271,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和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初步探讨基因组甲基化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SST方法将4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和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组。分离血清,分别检测血清中TgAb...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和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初步探讨基因组甲基化与其发病机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SST方法将45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和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组。分离血清,分别检测血清中TgAb、TPOAb、ANA、SAM和SAH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ASST阳性率46.7%,对照组ASST全部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身免疫荨麻疹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最高,TGAb、TPOAb和ANA的阳性率分别是23.80%、14.29%、14.29%;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及对照组比较,自身免疫荨麻疹组TG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POAb和AN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与对照组比较,三种自身抗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组SAM较其它两组低,而SAH高于其它两组,SAM/SAH也较其它两组小,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SAM、SAH和SAM/SA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科门诊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所占比例达46.7%;TGAb在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患者中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能否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临床检测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SAM、SAH及其比值在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及对照组中无统计学差异,似乎甲基化并不参与到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但有待更大的样本量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DNA甲基化 S-腺苷蛋氨酸 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120例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
4
作者 钟小舒 彭俊芳 蔡素萍 《现代临床医学》 2020年第4期278-279,284,共3页
目的:观察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120例(220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手动~0.3者110只眼;0.3~0.6者90只眼,0.6~1.0者20... 目的:观察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临床及血清学检查确诊的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120例(220只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手动~0.3者110只眼;0.3~0.6者90只眼,0.6~1.0者20只眼。眼前节检测结果如下:42只眼发生轻度结膜充血;162只眼玻璃体腔出现可见的灰白样细胞及尘状混浊现象。眼底检测结果:32只眼出现视盘充血,162只眼出现后极部视网膜黄白色或灰黄色的病灶。经治疗,末次随访时BCVA:手动~0.3者8只眼;0.3~0.6者22只眼,0.6~1.0者190只眼,与治疗前相比,BCVA结果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梅毒性葡萄膜炎以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炎同时伴有脉络膜视网膜炎为主要表现,在接受正规驱梅治疗后视力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性葡萄膜炎 临床特征 回顾性分析 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