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艺术与技术的“间距” |
高建平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1
|
|
2
|
论美学研究从“文艺美学”到“艺术美学”的发展之路 |
高建平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3 |
7
|
|
3
|
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 |
高建平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4
|
天人合一:感物美学的哲学根基 |
李健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9
|
|
5
|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感物兴情”论 |
李健
王德胜(主持人)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6
|
从多重侧面看当代中国文论的发展历程 |
高建平
|
《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走向社会实践的艺术:参与式艺术的批评话语与理论启示 |
李丹舟
|
《艺术传播研究》
|
2024 |
0 |
|
8
|
黄药眠美学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论食利者的美学》为中心 |
高建平
|
《中国文艺评论》
|
2024 |
0 |
|
9
|
认知与情感:“表现论”美学的二元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
李永胜
|
《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0
|
唐代美学的“思”与“境” |
李健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6
|
|
11
|
杜威中国之行及其艺术经验论的理论创新 |
高建平
|
《艺术学研究》
|
2024 |
0 |
|
12
|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阐释学之争的学理重省 |
朱海坤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3
|
从“间距”的角度思考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
高建平
|
《艺术学研究》
|
2023 |
2
|
|
14
|
中国传统美学进入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历程 |
高建平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2 |
5
|
|
15
|
拓衢路,置关键:蒋述卓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方法论 |
朱海坤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6
|
解构的行动属性和行动效应——以英语世界鲁迅批评为中心 |
李石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7
|
虚静、移情与心理距离——中西审美心理的超越性追求 |
李健
|
《中国文学批评》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论中华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
刘纲纪
高建平
张法
薛富兴
刘成纪
刘悦笛
彭修银
吴海伦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9
|
关于公共阐释若干问题的再讨论(之一) |
张江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20
|
“表现”的馈赠:从杜威经验主义表现论看表现对于艺术家的内在意义 |
李永胜
|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
2023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