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神益智艾灸治疗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1
作者 黄灏宇 庄泽森 +7 位作者 林万庆 石娇 袁旭 王单 周晓媚 万义文 林源 陈尚杰 《中华针灸电子杂志》 2024年第2期58-64,共7页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艾灸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MCI)的临床疗效,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艾灸对脑白质(WM)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附近社区招募的aMCI患者4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安慰... 目的观察调神益智艾灸对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aMCI)的临床疗效,并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观察艾灸对脑白质(WM)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及附近社区招募的aMCI患者40例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安慰灸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采用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RBMT)、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整体认知功能和记忆功能,行颅脑DTI检查观察艾灸对WM的影响。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艾灸组和安慰灸组MoCA、MMSE及RBMT评分均明显升高(t=6.171、3.093、5.605、2.798、8.018、3.656,P均<0.05)。与安慰灸组比较,艾灸组RBMT、MMSE及MoCA评分差值明显升高(Z=-3.497、-2.536、-3.888,P均<0.05)。与安慰灸组比较,艾灸组各向异性分数值(FA)明显增加的纤维束主要位于右侧前放射冠,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右侧下额枕束,右侧钩束及右侧上纵束(P均<0.05);未发现FA值明显减少的纤维束。结论调神益智艾灸能有效改善aMCI患者的记忆功能,DTI可用于评估艾灸治疗后aMCI患者的WM网络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功能障碍 白质 弥散张量成像 灸法 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分析
原文传递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前额叶皮质激活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研究
2
作者 于灿灿 石娇 +7 位作者 徐正娴 宋晓东 吴紫怡 周星辰 王梦阳 王单 陈尚杰 王敏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94-900,共7页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期间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相对浓度变化以及脑区激活情况。方法2023年2—4月招募围绝经期女性40人,其中围绝经期抑郁女性(试验组... 目的探究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期间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氧合血红蛋白(oxygenated hemoglobin,Oxy-Hb)相对浓度变化以及脑区激活情况。方法2023年2—4月招募围绝经期女性40人,其中围绝经期抑郁女性(试验组)20人,围绝经期非抑郁女性(对照组)20人。使用改良Kupperman评分、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items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和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对所有被试进行评估。采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设备测量两组被试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下的PFC的Oxy-Hb相对浓度。统计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数据统计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改良Kupperman评分[(23.20±3.66)分,(18.10±1.28)分]、HAMD-24[(15.95±5.47)分,(3.35±1.84)分]、PHQ-9[7.00(5.00,10.75)分,1.50(1.00,3.00)分]量表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改良Kupperman评分与HAMD-24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685,P=0.01)。试验组在识别负性情绪面孔和中性情绪面孔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4.80,均P<0.05)。与识别中性情绪相比,在识别负性情绪时试验组和对照组的PFC激活增强(P<0.05)。在识别负性情绪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的PFC激活增强(P<0.05)。在识别中性情绪时两组激活程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抑郁女性存在情绪处理的特异性,在识别负性情绪时PFC激活程度增强,PFC的情绪处理功能受损并且有氧代谢功能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围绝经期抑郁 情绪识别 前额叶皮质 脑区激活
原文传递
磁刺激穴位干预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朱芬 王单 +1 位作者 陈明博 陈尚杰 《中华全科医学》 2020年第7期1185-1189,共5页
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治疗体系中,以针刺、灸法等作用于穴位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已被广为熟知和应用。磁刺激是一种新型刺激疗法,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易重复、能进行深部刺激等优点,以前大多用于脑功能区或刺激外周的神经、肌肉... 在传统中医经穴理论治疗体系中,以针刺、灸法等作用于穴位的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式,已被广为熟知和应用。磁刺激是一种新型刺激疗法,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易重复、能进行深部刺激等优点,以前大多用于脑功能区或刺激外周的神经、肌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四大脑技术之一。近年来磁刺激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穴位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此,本文对近十年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在睡眠障碍、脑疲劳状态、抑郁症、脑卒中后偏瘫、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肌肉疲劳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磁刺激穴位有一定的作用,能代替或部分代替常规治疗。但目前大多数研究的样本量偏小,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缺少,循证医学证据还不足,需要以后的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在机制方面,大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在不同穴位、不同参数、不同状态下的磁刺激干预的大脑皮层变化来进行探讨,目前的主要手段大多聚焦于脑电诱发电位、脑网络,并探讨了如何优化磁刺激系统来达到更好地效果。研究者除了中医针灸专业之外,还有不少的工科研究人员,存在多学科的交叉。综述表明将现代磁刺激技术和传统经穴理论相结合,是磁刺激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新开拓,对传统中医针灸学的临床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利于经穴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刺激 穴位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