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头古城的再生密码 面向社区赋能的建筑师介入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轶伟 王一凡 夏珩 《时代建筑》 2023年第4期30-37,共8页
文章以深圳市南头古城2017年以来的城市更新为对象,分析了"建筑师介入"在具有历史遗存的城中村空间再生中的特定作用.围绕由城市建筑双年展和开发商推动的两次城市更新事件,以报德广场、十字街等区域的建筑改造案例讨论了建... 文章以深圳市南头古城2017年以来的城市更新为对象,分析了"建筑师介入"在具有历史遗存的城中村空间再生中的特定作用.围绕由城市建筑双年展和开发商推动的两次城市更新事件,以报德广场、十字街等区域的建筑改造案例讨论了建筑师介入城中村社区现实问题中的角色定位、路径方法与价值导向.南头古城建筑活化与再生的历程说明建筑师介入在城中村更新中的先导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社区原真性与内在价值的专业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头古城 建筑师介入 城中村 城市更新 士绅化
下载PDF
现实语境中的感知与类比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
2
作者 张轶伟 吴昕 《时代建筑》 2023年第1期144-149,共6页
文章解读了墨泰建筑新近落成的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的设计,探讨了在复杂山地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以基于形态学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场地和功能的限制,并转化为一种在地的空间体验。通过对设计过程、建成实态以及事务所其他作品的阐释,文章指... 文章解读了墨泰建筑新近落成的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的设计,探讨了在复杂山地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以基于形态学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场地和功能的限制,并转化为一种在地的空间体验。通过对设计过程、建成实态以及事务所其他作品的阐释,文章指出建筑形式的类比成为一种把抽象概念向现实语境中建筑实体进行转化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建筑 地形 空间感知 类比建筑学 形态
下载PDF
自我与他者 深圳南头古城有熊酒店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轶伟 《时代建筑》 2022年第4期100-107,共8页
如恩设计研究室主持设计的有熊酒店于2021年在深圳南头古城落成,成为该片区城中村与历史街区混合场所中核心的建筑单体.基于建筑实态调研和建筑师访谈,文章试图解读设计推演的内在逻辑,评述项目运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价值的共存.借助&qu... 如恩设计研究室主持设计的有熊酒店于2021年在深圳南头古城落成,成为该片区城中村与历史街区混合场所中核心的建筑单体.基于建筑实态调研和建筑师访谈,文章试图解读设计推演的内在逻辑,评述项目运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价值的共存.借助"自我"与"他者"二元关系的讨论,文章指出如恩采用了针对空间、结构、材料等基本问题的整合性策略来应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并实现了设计外在要素与城中村内在能量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头古城 城中村 空间策略 自我与他者 私密性与公共性
下载PDF
披荆斩棘,居功至伟--怀念汪坦先生 被引量:2
4
作者 钟波涛(文/图) 夏芷甜(文/图) 肖靖(文/图) 《世界建筑导报》 2022年第3期56-58,共3页
本文回顾汪坦先生的生平并简述其参与创办深圳大学建筑系的历史,结合一批涉及创系的档案文件,初步分析了汪坦先生的办学理念源流与深圳大学建筑学科早期的发展情况,以此总结汪坦先生对深圳大学建筑学科创办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 汪坦 深圳大学建筑系 创办
下载PDF
艺术"工厂"的渐进式更新 解读OCAT深圳馆B10新馆
5
作者 张轶伟 《时代建筑》 2022年第6期112-121,共10页
文章围绕都市实践新近完成的OCAT深圳馆B10新馆,对其从概念方案到建筑落成十余年间的空间演变历史进行梳理,并尝试将单体建筑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特定的城市环境进行并置分析.通过现场踏勘与建筑师访谈,文章从单体展馆与艺术馆群、设计... 文章围绕都市实践新近完成的OCAT深圳馆B10新馆,对其从概念方案到建筑落成十余年间的空间演变历史进行梳理,并尝试将单体建筑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特定的城市环境进行并置分析.通过现场踏勘与建筑师访谈,文章从单体展馆与艺术馆群、设计方案推演过程、建筑空间品质与建成环境优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指出B10所经历的公共艺术介入的渐进式更新反映了后工业时代深圳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AT深圳馆B10新馆 渐进式更新 艺术馆群 公共艺术 记忆与生长
下载PDF
多重维度的建筑概念框架——基于词汇的建筑观念史教学模式
6
作者 肖靖 饶小军 顾蓓蓓 《中国建筑教育》 2019年第1期33-41,共9页
本文先从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习的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下建筑史学习仍需以"问题"为导向的必要性和回应当今建筑实践的角色困境,进而提出以关键理论概念词语的历史脉络为基础的观念史方法论是打破僵化学习语境的重要手段,着重... 本文先从建筑历史与理论学习的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了当下建筑史学习仍需以"问题"为导向的必要性和回应当今建筑实践的角色困境,进而提出以关键理论概念词语的历史脉络为基础的观念史方法论是打破僵化学习语境的重要手段,着重根据阿德里安·福迪教授所著《词语与建筑》一书对实证性和规范性理论等两种概念词语的史论辨析,发展出以十余个概念词汇为探讨对象的建筑系研究生理论专业课程框架,并对其教学价值列举例证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历史与理论 观念史 阿德里安·福迪 概念
原文传递
商住融合与港深交流深圳罗湖区早期高层商住楼建设史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轶伟 徐丽雅 吴方飞 《时代建筑》 2022年第5期174-180,共7页
文章从港深建筑设计交流的角度回顾了深圳罗湖区20世纪80年代高层商住楼建设的历史,并指出塔楼裙房模式是高密度城市居住空间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在土地政策、涉外资金和房屋制度变迁的背景下,罗湖商住楼在城市形态、平面组织、细部处理... 文章从港深建筑设计交流的角度回顾了深圳罗湖区20世纪80年代高层商住楼建设的历史,并指出塔楼裙房模式是高密度城市居住空间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在土地政策、涉外资金和房屋制度变迁的背景下,罗湖商住楼在城市形态、平面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都体现出香港地区模式的影响.90年代,商住楼的设计与建造转变为对于居住品质、城市功能与场所环境的适应.其历史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港深两城应对高密度人居问题的共性与差异,也为深入理解深圳改革开放初期的现代建筑遗产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住楼 塔楼裙房模式 原型 历史溯源 建筑类型学
下载PDF
技术史视角下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转移演变述略(1970—1985年) 以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
8
作者 肖靖 崔宁 +2 位作者 黄俊龙 孙心悦 张彤彤 《时代建筑》 2024年第1期158-164,共7页
1970—1985年间,早期超高层建筑作为国内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类型,其先锋性的结构技术发展是决定其特有结构和空间型制的根本驱动力。文章从技术史学视角出发,梳理对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技术转移历程,通过整理同期建筑结构... 1970—1985年间,早期超高层建筑作为国内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类型,其先锋性的结构技术发展是决定其特有结构和空间型制的根本驱动力。文章从技术史学视角出发,梳理对中国超高层建筑技术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技术转移历程,通过整理同期建筑结构等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和文献,将该类型建筑设计发展史放置于结构技术的引入和演变脉络之中,强调从“工法创新”到“结构创新”的思维转变,并以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作为“筒体”超高层案例分析,以期构建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独特技术价值及时代意义,为理解现当代建筑提供一种可能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层建筑 技术史学 结构型制 技术转移 筒体结构
下载PDF
“组构”与适应性演化——从设计原理类教科书解读中国建筑教育的知识体系(1950-1960年代)
9
作者 张轶伟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122,共8页
通过对1950-1960年代设计初步、设计原理、构图原理3类国内建筑设计类教科书的阐释,指出关于建筑设计的认知与方法已脱离宽泛的工程学范畴,以本土化的“组构”理论为代表。并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材、教学为例,揭示出建筑设计的知识体... 通过对1950-1960年代设计初步、设计原理、构图原理3类国内建筑设计类教科书的阐释,指出关于建筑设计的认知与方法已脱离宽泛的工程学范畴,以本土化的“组构”理论为代表。并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材、教学为例,揭示出建筑设计的知识体系显现出“布扎”原理和现代建筑空间观念的双重影响,体现了“组构”理论在国内现代建筑教育适应性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扎 组构 教科书 知识体系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深圳教育建筑类型与建成环境史观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靖 沈颖 +2 位作者 徐好好 宋科 夏珩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19,共7页
基于深圳“百校焕新行动”校园更新项目的历史专题,从教育学史以及深圳校园建设发展演变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建筑作为构建批判性当代历史建筑遗产价值对象的可行性,并以蛇口培训中心和育才学校为案例,分析改革开放历史风貌以及“波特曼中... 基于深圳“百校焕新行动”校园更新项目的历史专题,从教育学史以及深圳校园建设发展演变的角度,探讨了教育建筑作为构建批判性当代历史建筑遗产价值对象的可行性,并以蛇口培训中心和育才学校为案例,分析改革开放历史风貌以及“波特曼中庭”等典型设计特征与其教育理念的联系,探讨现当代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的语境和导向对于设计改造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建筑 历史城市环境 蛇口培训中心 历史保护 百校焕新行动
原文传递
消防设备视角下的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设计模式演变 以20世纪80年代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
11
作者 张彤彤 张艳丽 +1 位作者 饶小军 肖靖 《时代建筑》 2023年第6期38-45,共8页
消防安全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消防设备是消防设计的技术基础。文章从消防设备视角出发,阐明消防设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关键影响,揭示救援设备和供水设备对超高层建筑设计模式的控制作用,并选取深圳典型超高层建筑国际贸易中心大... 消防安全是超高层建筑设计的核心问题,消防设备是消防设计的技术基础。文章从消防设备视角出发,阐明消防设备对建筑高度发展的关键影响,揭示救援设备和供水设备对超高层建筑设计模式的控制作用,并选取深圳典型超高层建筑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为例,以消防安全为出发点,分析供水系统对超高空间避难层设计、自动喷淋对超大无柱标准层设计的影响过程,推演中国早期超高层建筑在规范尚不完备、技术存在制约的背景下实现空间尺度突破的演变历程。文章为解析同类型建筑设计案例提供一种可行的路径,为推动后续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技术价值评定由传统的建构价值转向复杂结构和建成环境调控价值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设备 超高层建筑 避难层 自动喷淋 筒体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