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杨树达文字训诂商榷(六则)
被引量:
1
1
作者
卞仁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3-105,共3页
杨树达辞世以来的半个世纪,文字训诂之学取得长足进展;以今日之成果检讨杨氏文字训诂,既有千虑之失,也有其时代局限。今就杨氏训释之"畟"等六字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商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中应注意避讳问题
被引量:
1
2
作者
卞仁海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3-64,共2页
文字避讳现象充斥于古代各种文史典籍之中,给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字避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进行版本鉴定、辨别伪书等文史考证工作。
关键词
古籍整理
文史研究
避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杨树达训诂札记六则之商榷
被引量:
1
3
作者
卞仁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115,共4页
杨树达先生关于"螮蝀"等六条训诂值得商榷:(1)"戴目"不当为"侧目",(2)"螮蝀"声符不当有义,(3)"放"不必言声旁假借,(4)""字不当二解,(5)"革"不为""之...
杨树达先生关于"螮蝀"等六条训诂值得商榷:(1)"戴目"不当为"侧目",(2)"螮蝀"声符不当有义,(3)"放"不必言声旁假借,(4)""字不当二解,(5)"革"不为""之初文,(6)"若"不为会意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商榷
原文传递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被引量:
1
4
作者
卞仁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6-150,共5页
杨树达是著名国学大师,文章从段王之学的继承、湘学传统的发扬以及时代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杨氏训诂的学术背景。处于中国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树达,训诂成就之所以卓著,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体因素。概而言之,其训诂远绍乾嘉段王,近承湘学余...
杨树达是著名国学大师,文章从段王之学的继承、湘学传统的发扬以及时代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杨氏训诂的学术背景。处于中国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树达,训诂成就之所以卓著,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体因素。概而言之,其训诂远绍乾嘉段王,近承湘学余绪;既被西学东渐之风,又熔甲骨金石之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学术背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清中叶北方方言的予词句演变研究
5
作者
张生汉
刘永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5-10,共6页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分别是清中叶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典范著作,三部书中予词“给”和“与”的分布、替换反映了当时北方方言予词句的使用情况及演变轨迹。近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给”对“与”的替换从北京经...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分别是清中叶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典范著作,三部书中予词“给”和“与”的分布、替换反映了当时北方方言予词句的使用情况及演变轨迹。近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给”对“与”的替换从北京经中原向江淮推移;予词各种用法的替换不是同步进行的;《红楼梦》具有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语言特征,《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仍属近代汉语的范畴。把共时异方言的特征词结合句式相比较的方法,可应用于语料甄别、版本鉴定、常用词替换、方言词汇语法语音的比较等领域,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官话
与/给
比较
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在艺术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差异考察
6
作者
卞仁海
韦超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8期23-25,共3页
本文考察了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在艺术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出现频率、语义功能和组合结构上的差异,发现艺术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具有适应性,政论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既有排斥性又有一定程度的接纳性,这说明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
本文考察了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在艺术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出现频率、语义功能和组合结构上的差异,发现艺术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具有适应性,政论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既有排斥性又有一定程度的接纳性,这说明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有一定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位形容词重叠式
语体
分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螮蝀”释义辨正
7
作者
卞仁海
《汉字文化》
2014年第1期67-68,共2页
“螮蝀”又作“蝃蝀”,《汉语大词典》“蝃蝀”条下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带孳乳为螮,螮蝀,虹也……虹形横而长似带也。”杨树达在《述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中云:“余初谓螮之从带无义也,既明虹字受声之...
“螮蝀”又作“蝃蝀”,《汉语大词典》“蝃蝀”条下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带孳乳为螮,螮蝀,虹也……虹形横而长似带也。”杨树达在《述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中云:“余初谓螮之从带无义也,既明虹字受声之说,乃悟螮之以其形似带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辨正
释义
杨树达
小学
原文传递
“多音词”的提法是一个误区
8
作者
卞仁海
《汉字文化》
2015年第2期60-61,共2页
有一些汉语论著中有“多音词”的概念,如《古代汉语词汇学》就指出:“多音词指的是一个词有几个读音。”(赵克勤2005:208—209)我们认为,在汉语文中,只有多音字,没有多音词,“多音词”的提法是一个误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
有一些汉语论著中有“多音词”的概念,如《古代汉语词汇学》就指出:“多音词指的是一个词有几个读音。”(赵克勤2005:208—209)我们认为,在汉语文中,只有多音字,没有多音词,“多音词”的提法是一个误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在共时的平面内,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规范的读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音词
误区
提法
古代汉语
语言单位
词汇学
汉语文
多音字
原文传递
三国故事传播史述论
9
作者
赵建坤
《阴山学刊》
2012年第3期38-42,共5页
三国故事的漫长传播史,经各类传播方式长期参与,由历代文人撰述与丰富的民间记忆共同构成。三国故事传播史多元并存的独特结构,是孕育培养《三国演义》的文化沃土。然此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亦属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环节和支脉,而非三...
三国故事的漫长传播史,经各类传播方式长期参与,由历代文人撰述与丰富的民间记忆共同构成。三国故事传播史多元并存的独特结构,是孕育培养《三国演义》的文化沃土。然此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亦属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环节和支脉,而非三国故事漫长传播的最后定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故事
传播史
多元并存
《三国演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10
作者
卞仁海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64-65,共2页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颇丰,可分为纂辑类、注释类、发明类等三类。总观有关杨氏训诂的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杨氏训诂的专著,重复研究颇多,而且内容主要集中在其语源研究上。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述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杨树达语义观笺识
11
作者
卞仁海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62-64,共3页
杨树达认为意义在代表语言的文字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在训诂中揭示并利用了大量的语义规律,包括"语义的聚合’和"语义的发展"两端,前者包括7个方面,后者则包括3个方面。
关键词
杨树达
语义观
训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元杂剧的剧情特征及成因
12
作者
赵建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8-71,共4页
元杂剧情节特征鲜明而独特。元杂剧不是案头剧,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是以市民消费为接受主体的剧场演出,由此决定了杂剧艺术和传统诗文根本的写作差异。因袭多于独创的情节特征说明元杂剧这种独特的文艺类型,就其本质而言是市民艺术。
关键词
元杂剧
因袭
创造
市民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戴目”释义辨正
被引量:
1
13
作者
卞仁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8-158,共1页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汉书窥管》:“‘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响戴目释义》中又云:“愚谓戴目当求...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汉书窥管》:“‘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响戴目释义》中又云:“愚谓戴目当求之于声,不当求之于形,盖戴目即侧目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义
《汉语大词典》
辨正
杨树达
通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注商
14
作者
卞仁海
《辞书研究》
2015年第1期88-88,共1页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曰:“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先生(1955)《汉书管窥》对《汉书·贾山传》“戴目而视”的解释:“‘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先生(2007)又...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曰:“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先生(1955)《汉书管窥》对《汉书·贾山传》“戴目而视”的解释:“‘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先生(2007)又说:“戴目当求之于声,不当求之于形,盖戴目即侧目也。”今按:杨树达先生认为“戴”“侧”辗转通假,较为迂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杨树达
“戴”
汉书
通用
通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树达文字训诂商榷(六则)
被引量:
1
1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基金
深圳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4BRH)
文摘
杨树达辞世以来的半个世纪,文字训诂之学取得长足进展;以今日之成果检讨杨氏文字训诂,既有千虑之失,也有其时代局限。今就杨氏训释之"畟"等六字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商榷
Keywords
YANG Shuda, exegesis, discussion
分类号
H028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中应注意避讳问题
被引量:
1
2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63-64,共2页
基金
深圳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4BRH)
文摘
文字避讳现象充斥于古代各种文史典籍之中,给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带来消极影响;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文字避讳和时代的对应关系规律进行版本鉴定、辨别伪书等文史考证工作。
关键词
古籍整理
文史研究
避讳
分类号
K061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树达训诂札记六则之商榷
被引量:
1
3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2-115,共4页
文摘
杨树达先生关于"螮蝀"等六条训诂值得商榷:(1)"戴目"不当为"侧目",(2)"螮蝀"声符不当有义,(3)"放"不必言声旁假借,(4)""字不当二解,(5)"革"不为""之初文,(6)"若"不为会意字。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商榷
Keywords
Yang Shuda
exegesis
discussion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被引量:
1
4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46-150,共5页
基金
深圳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BRH)
文摘
杨树达是著名国学大师,文章从段王之学的继承、湘学传统的发扬以及时代影响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杨氏训诂的学术背景。处于中国语言学转型时期的杨树达,训诂成就之所以卓著,有其时代背景和个体因素。概而言之,其训诂远绍乾嘉段王,近承湘学余绪;既被西学东渐之风,又熔甲骨金石之学。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学术背景
Keywords
Yang shuda
exegetical studies
academic background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清中叶北方方言的予词句演变研究
5
作者
张生汉
刘永华
机构
河南
大学
文
学院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5-10,共6页
文摘
《红楼梦》、《歧路灯》和《儒林外史》分别是清中叶北京话、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典范著作,三部书中予词“给”和“与”的分布、替换反映了当时北方方言予词句的使用情况及演变轨迹。近代汉语北方方言中“给”对“与”的替换从北京经中原向江淮推移;予词各种用法的替换不是同步进行的;《红楼梦》具有由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语言特征,《歧路灯》和《儒林外史》仍属近代汉语的范畴。把共时异方言的特征词结合句式相比较的方法,可应用于语料甄别、版本鉴定、常用词替换、方言词汇语法语音的比较等领域,是汉语史研究中的一种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北方官话
与/给
比较
方法
分类号
H171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在艺术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差异考察
6
作者
卞仁海
韦超
机构
深圳大学
对外汉语
系
河南工程
学院
出处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年第8期23-25,共3页
文摘
本文考察了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在艺术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出现频率、语义功能和组合结构上的差异,发现艺术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具有适应性,政论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既有排斥性又有一定程度的接纳性,这说明语体对状位形容词重叠式的使用有一定的制约。
关键词
状位形容词重叠式
语体
分布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螮蝀”释义辨正
7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教育系
出处
《汉字文化》
2014年第1期67-68,共2页
文摘
“螮蝀”又作“蝃蝀”,《汉语大词典》“蝃蝀”条下引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带孳乳为螮,螮蝀,虹也……虹形横而长似带也。”杨树达在《述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虹》中云:“余初谓螮之从带无义也,既明虹字受声之说,乃悟螮之以其形似带也。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辨正
释义
杨树达
小学
分类号
H131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多音词”的提法是一个误区
8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教育系
出处
《汉字文化》
2015年第2期60-61,共2页
文摘
有一些汉语论著中有“多音词”的概念,如《古代汉语词汇学》就指出:“多音词指的是一个词有几个读音。”(赵克勤2005:208—209)我们认为,在汉语文中,只有多音字,没有多音词,“多音词”的提法是一个误区。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在共时的平面内,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一个词有且只有一个规范的读音。
关键词
多音词
误区
提法
古代汉语
语言单位
词汇学
汉语文
多音字
分类号
H136 [语言文字—汉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三国故事传播史述论
9
作者
赵建坤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阴山学刊》
2012年第3期38-42,共5页
文摘
三国故事的漫长传播史,经各类传播方式长期参与,由历代文人撰述与丰富的民间记忆共同构成。三国故事传播史多元并存的独特结构,是孕育培养《三国演义》的文化沃土。然此杰出的古典长篇小说,亦属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环节和支脉,而非三国故事漫长传播的最后定本。
关键词
三国故事
传播史
多元并存
《三国演义》
Keywords
Three Kingdoms stories
Communication history
Pluralism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分类号
I207.413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10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10年第2期64-65,共2页
文摘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颇丰,可分为纂辑类、注释类、发明类等三类。总观有关杨氏训诂的研究,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杨氏训诂的专著,重复研究颇多,而且内容主要集中在其语源研究上。
关键词
杨树达
训诂
述评
分类号
H13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杨树达语义观笺识
11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船山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62-64,共3页
基金
深圳大学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4BRH)
文摘
杨树达认为意义在代表语言的文字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在训诂中揭示并利用了大量的语义规律,包括"语义的聚合’和"语义的发展"两端,前者包括7个方面,后者则包括3个方面。
关键词
杨树达
语义观
训诂
分类号
H03 [语言文字—语言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元杂剧的剧情特征及成因
12
作者
赵建坤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68-71,共4页
文摘
元杂剧情节特征鲜明而独特。元杂剧不是案头剧,最重要的存在方式是以市民消费为接受主体的剧场演出,由此决定了杂剧艺术和传统诗文根本的写作差异。因袭多于独创的情节特征说明元杂剧这种独特的文艺类型,就其本质而言是市民艺术。
关键词
元杂剧
因袭
创造
市民艺术
Keywords
Yuan Drama
persist without change
creation
citizen's art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戴目”释义辨正
被引量:
1
13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58-158,共1页
文摘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汉书窥管》:“‘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在《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响戴目释义》中又云:“愚谓戴目当求之于声,不当求之于形,盖戴目即侧目也。”
关键词
释义
《汉语大词典》
辨正
杨树达
通用
分类号
H164 [语言文字—汉语]
H172.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注商
14
作者
卞仁海
机构
深圳大学
师范学院
对外汉语
系
出处
《辞书研究》
2015年第1期88-88,共1页
文摘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下注曰:“犹侧目。戴,通‘载’。”并引杨树达先生(1955)《汉书管窥》对《汉书·贾山传》“戴目而视”的解释:“‘戴’、‘载’通用;‘载’、‘则’亦通用,‘戴目’即侧目也。”杨树达先生(2007)又说:“戴目当求之于声,不当求之于形,盖戴目即侧目也。”今按:杨树达先生认为“戴”“侧”辗转通假,较为迂回,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杨树达
“戴”
汉书
通用
通假
分类号
H164 [语言文字—汉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杨树达文字训诂商榷(六则)
卞仁海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古籍整理和文史研究中应注意避讳问题
卞仁海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杨树达训诂札记六则之商榷
卞仁海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原文传递
4
杨树达训诂的学术背景
卞仁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清中叶北方方言的予词句演变研究
张生汉
刘永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状位形容词重叠式在艺术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差异考察
卞仁海
韦超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螮蝀”释义辨正
卞仁海
《汉字文化》
2014
0
原文传递
8
“多音词”的提法是一个误区
卞仁海
《汉字文化》
2015
0
原文传递
9
三国故事传播史述论
赵建坤
《阴山学刊》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杨树达的训诂著作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卞仁海
《船山学刊》
CSSCI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杨树达语义观笺识
卞仁海
《船山学刊》
CSSCI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元杂剧的剧情特征及成因
赵建坤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戴目”释义辨正
卞仁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汉语大词典》“戴目”条注商
卞仁海
《辞书研究》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