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铋(Ⅲ)苯乙酸-1,10-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Bi_2(PPA)_6·(Phen)_2]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抑菌活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杨树平 韩立军 +3 位作者 潘燕 吴争鸣 何欣然 陈丽娟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9-524,共6页
合成了铋(III)苯乙酸-1,10-邻菲罗啉[Bi2(PPA)6·(Phen)2](HPPA=苯乙酸(C8H7O2),Phen=l,10-邻菲罗啉(C12H8N2))三元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合成了铋(III)苯乙酸-1,10-邻菲罗啉[Bi2(PPA)6·(Phen)2](HPPA=苯乙酸(C8H7O2),Phen=l,10-邻菲罗啉(C12H8N2))三元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100(6)nm,b=1.2617(8)nm,c=1.3324(9)nm,α=89.757(8)°,β=87.277(8)°,γ=81.155(8)°,V=1.5099(17)nm3,Dc=1.748g·cm-3,μ=5.890mm-1,Z=1,F(000)=780,残差因子R1=0.0484,wR2=0.1090[I>2σ(I)],S=1.002.标题化合物为双核铋(III)配合物,金属中心Bi(III)原子与三个苯乙酸根(PPA)中的6个氧原子、一个1,10-邻菲罗啉分子中的两个氮原子和一个桥连氧原子进行配位,形成九配位的扭曲三帽三方柱配位十四面体,围绕铋原子的价键总数VBi(1)=2.897,两个Bi(III)原子通过两个桥连氧原子连结成中心对称的分子,Bi…Bi间距离为0.4469(2)nm.初步抑菌试验结果显示,配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表现出相似且良好的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III)配合物 晶体结构 抗菌活性 苯乙酸 邻菲罗啉
原文传递
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抑菌活性及与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树平 韩立军 +3 位作者 潘燕 王大奇 赵翠 王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1,共8页
合成了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铜(Ⅱ)配合物[CuCl(C17H20Cl2N2)2].(NH4).Cl2,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222(16... 合成了N,N'-双(4-氯苄基)-1,2-丙二胺铜(Ⅱ)配合物[CuCl(C17H20Cl2N2)2].(NH4).Cl2,通过元素分析和IR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分析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222(16)nm,b=1.37899(17)nm,c=1.39806(19)nm;α=60.954(1)°,β=87.502(2)°,γ=65.970(1)°,V=2.0424(4)nm3,Dc=1.357 g/cm3,Z=2,F(000)=862,R1=0.0925,wR2=0.2668[I>2σ(I)],S=1.001.配合物的金属中心与来自2个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末端氯原子配位,形成了轻微扭曲的四方锥几何构型,扭曲指数τ=0.04(1).抗菌实验结果显示,配合物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均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BSA间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1)及相关热力学参数(ΔH>0,ΔS>0,ΔG<0),结果表明,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依据F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距离r=2.56 nm,说明配合物与BSA之间可能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Ⅱ)配合物 N N'-双(4-氯苄基)-1 2-丙二胺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8-(3-或4-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合成、晶体结构、抑菌活性、抗氧化活性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杨树平 韩立军 +3 位作者 潘燕 王大奇 周亚男 张凡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58-868,共11页
设计并合成了两个新的氟代香豆素化合物8-(3-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3a)和8-(4-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3b),其结构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3b的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 设计并合成了两个新的氟代香豆素化合物8-(3-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3a)和8-(4-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3b),其结构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3b的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3b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枯草杆菌(B.subtilis)和金色葡萄球菌(S.aureus)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体外抗氧化实验显示,目标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均有良好的清除能力;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目标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相关热力学参数表明,化合物3a(H<0,S<0,G<0)与BSA二者之间主要以氢键或范德华力相结合,化合物3b(H>0,S>0,G<0)与BSA二者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相结合;依据F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BSA与化合物3a和化合物3b间的距离(r)分别为2.53和2.65nm,说明两个化合物与BSA之间可能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3-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 8-(4-氟苯甲酰基)-7-羟基-4-甲基香豆素 晶体结构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牛血清白蛋白
原文传递
香豆素-3-羧酸铒(Ⅲ)一维配位聚合物[Er(CCA)_3(H_2O)_2]_n·2nH_2O的溶剂热法合成、晶体结构及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树平 韩立军 +3 位作者 王大奇 潘燕 余志群 叶海燕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319-2327,共9页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Er(CCA)3(H2O)2]n·2nH2O(HCCA=香豆素-3-羧酸),通过元素分析和IR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标题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0.6310(1)nm,b=1.4165(2)...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维配位聚合物[Er(CCA)3(H2O)2]n·2nH2O(HCCA=香豆素-3-羧酸),通过元素分析和IR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标题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0.6310(1)nm,b=1.4165(2)nm,c=3.1731(3)nm;β=91.861(2)°,V=2.8346(7)nm3,Dc=1.890 g·cm-3,Z=4,F(000)=1596,残差因子R1=0.0525,wR2=0.0930[I>2σ(I)],S=1.290.配合物的金属中心与来自配体(CCA)和配位水分子的8个氧原子进行配位,形成了一个畸变的十二面体,两个相邻的铒(Ⅲ)离子通过一个羧基桥连成为一维聚合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计算了不同温度下配合物与BSA间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及相关热力学参数(ΔH>0,ΔS>0),二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结合.依据Fster’s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距离r=2.85 nm,说明配合物与BSA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铒(Ⅲ)配位聚合物 香豆素-3-羧酸 晶体结构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溶剂热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