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胆肠吻合术中抗反流瓣抗反流作用的长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励楚刚 陈若平 +2 位作者 张忠德 宋家其 施诚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全面而长期地评估胆肠吻合术中抗反流瓣的抗反流作用,并建立评判标准。方法 15条杂种狗体内均完成3套抗反流瓣,每套瓣包括1套叠瓣、1矩形瓣和1内置瓣。按平行组设计分成3组,套叠瓣组、矩形瓣组和内置瓣组。分别于术后1wk,1mo及1a测... 目的全面而长期地评估胆肠吻合术中抗反流瓣的抗反流作用,并建立评判标准。方法 15条杂种狗体内均完成3套抗反流瓣,每套瓣包括1套叠瓣、1矩形瓣和1内置瓣。按平行组设计分成3组,套叠瓣组、矩形瓣组和内置瓣组。分别于术后1wk,1mo及1a测定顺-逆流压,同时进行组织学分析。顺流压和胆总管内、逆流压和模拟肠梗阻时肠内压进行t检验。各瓣顺-逆流压和抗反流指数分别按瓣种和术后时间进行单因素F检验。结果套叠瓣和矩形瓣术后各时间顺流压高于胆总管内压(P<0.01),而内置瓣术后各时间均低于之(P<0.01);3瓣相比差异显著(P<0.05).3瓣术后各时间逆流压均高于模拟肠梗阻时肠内压(P<0.01),3瓣相比,套叠瓣最高,内置瓣次之,矩形瓣最低(P<0.01),抗反流指数3瓣相比,内置瓣最高,套叠瓣次之,矩形瓣最低(P<0.05),内置瓣抗反流指数大于参考值10,套叠瓣和矩形瓣则低于10(P<0.05)。套叠瓣和矩形瓣抗反流指数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内置瓣不下降(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内置瓣可以长期保持瓣叶的柔顺性,而套叠瓣和矩形瓣的瓣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僵硬。结论抗反流指数结合组织学分析能全面地评估各种抗反流瓣的抗反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肠吻合术 抗反流瓣 抗反流指数
下载PDF
暂时性球囊阻断结合SPECT术前评价头颈部肿瘤患者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 被引量:9
2
作者 范新东 邱蔚六 +2 位作者 张志愿 毛青 侍行文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2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结合SPECT(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术前评价颈内动脉可能在术中切除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方法  2 7例术中可能切除颈动脉的头颈部肿瘤患者 ,经股动脉导入双腔球... 目的 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结合SPECT(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术前评价颈内动脉可能在术中切除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方法  2 7例术中可能切除颈动脉的头颈部肿瘤患者 ,经股动脉导入双腔球囊导管 ,达到患侧分叉以上的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时 ,注射造影剂充盈球囊阻断颈动脉 45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的神经系统的变化。在球囊阻断后 3 0min ,静脉内注射 2 5ml99mTe ECD进行SPECT的扫描。结果  2 7例进行颈动脉阻断评价的头颈部肿瘤患者 ,17例阴性 ,10例阳性。阳性病例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在SPECT上脑血流灌注不足。基于此评价 ,该组阳性病例术中 8例行肿瘤及所及颈动脉切除的同时行人造血管重建颈动脉 ;7例术中切除了肿瘤及所及颈动脉 ,未行颈动脉重建 ;12例术中将肿瘤与颈动脉分离。切除或重建颈动脉的患者手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结合SPECT可以对颈内动脉可能在术中切除的头颈部肿瘤患者进行术前实验评价 ,以掌握其对颈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该评价不仅具有诊断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肿瘤 颈动脉切除 脑血流灌注 球囊阻断技术 SPECT术 耐受程度
原文传递
脑积水分流失败的有关因素 被引量:35
3
作者 王秉玉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7年第2期89-91,共3页
脑积水分流手术失败是指分流系统内的任何一部分机能不全或丧失机能。造成分流失败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分流机械、流体力学故障、并发症(包括感染、过度引流等)、外科医生的经验,以及诊断、病人的临床情况等。而限定脑积水分流失败的有关... 脑积水分流手术失败是指分流系统内的任何一部分机能不全或丧失机能。造成分流失败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分流机械、流体力学故障、并发症(包括感染、过度引流等)、外科医生的经验,以及诊断、病人的临床情况等。而限定脑积水分流失败的有关危险因素对预后是有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分流手术 分流失败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应用TCD研究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曹合利 潘亚文 阳楚雄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8年第6期319-322,共4页
脑血管痉挛是继发于脑外伤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TCD可及时、准确、无创、连续监测脑血管痉挛,为及早诊治提供依据。本文就近年来TCD评价脑外伤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脑外伤 脑血管痉挛 超声波诊断
原文传递
脑血流量调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希敏 丁美修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2000年第4期294-297,共4页
脑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较为复杂 ,近来认为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 1、神经肽Y等参与了脑血流量的调节 ,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的因子 ;内皮素 1、神经肽Y是使血管收缩 ,致脑血流量减少的因... 脑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较为复杂 ,近来认为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 1、神经肽Y等参与了脑血流量的调节 ,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扩张脑血管 ,增加脑血流量的因子 ;内皮素 1、神经肽Y是使血管收缩 ,致脑血流量减少的因子。以上因素相互作用使脑血流量保持一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量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神经肽Y CGRD
下载PDF
动脉瘤破裂与脑脊液引流的关系 被引量:18
6
作者 王秉玉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6年第2期86-88,共3页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对SAH的患者进行单纯脑室脑脊液(CSF)持续引流或分流,可能因降低了颅内压(ICP)升高了动脉瘤的穿膜压力,而使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脑积水的病人... 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导致死亡和残废的重要原因。对SAH的患者进行单纯脑室脑脊液(CSF)持续引流或分流,可能因降低了颅内压(ICP)升高了动脉瘤的穿膜压力,而使动脉瘤再破裂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脑积水的病人中。对SAH的患者进行早期手术辅以脑池或脑室CSF持续引流,其脑积水的发生率比非引流者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蛛网膜下腔出血 CSF引流 脑积水
下载PDF
3D-CT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达 林晓曦 +3 位作者 范新东 毛青 姚振威 李伟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观察比较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周围动静脉畸形(AVM)病人,分别进行DSA和CTA检查。进行畸形病灶、各级供应动脉、经济学等指标的比较。有关数据利用SPSS1... 目的:观察比较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周围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周围动静脉畸形(AVM)病人,分别进行DSA和CTA检查。进行畸形病灶、各级供应动脉、经济学等指标的比较。有关数据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以DSA为诊断的阳性对照,CTA对畸形血管团诊断准确率为100%,对畸形血管团的第1、2级供应动脉诊断的准确率达86%,对第3级供应动脉的确诊率低。CTA平均费用为800元;;同时进行三维重建后的CTA图像,有助于对AVM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结论:多层3D-CTA作为一种微创、高分辨率的血管造影技术,在AVM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动静脉畸形 诊断 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16层螺旋CT 血液流体力学 3D-CTA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评价不同手术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秉玉 丁美修 +2 位作者 洪流 吴逸群 程华怡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02-104,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手术方法对56例脑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率的影响。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监测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结果:部分患者术后有脑血管痉挛(VSP)发生,显微手术后VSP发生率(4.2%)明显低于传统手术(... 目的:观察两种手术方法对56例脑瘤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率的影响。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TCD)连续监测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结果:部分患者术后有脑血管痉挛(VSP)发生,显微手术后VSP发生率(4.2%)明显低于传统手术(28%),P<0.05。结论:显微手术优于传统手术。传统手术后VSP与肿瘤部位、性质有关。两种手术方法对垂体瘤和鞍区颅咽管瘤的脑血液动力学影响均不明显。引起VSP的主要原因是与脑损伤的程度及残留于蛛网膜下腔血量的多少有关。提高手术技巧、改进手术方法,以及加强术后处理完全能减少VSP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液动力学 脑肿瘤 脑血管痉挛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眶距增宽症治疗总结(64例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穆雄铮 冯胜之 +5 位作者 张涤生 丁美修 毛青 韦敏 王毅敏 张如鸿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 矫正眶距增宽症所致的颅面部畸形。方法 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眼眶中下部 U形截骨、眶内侧壁内移手术治疗 64例眶距增宽症。结果 手术后颜面外形良好 ,除早期 1例死亡外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缩减至 5~ 6h,术... 目的 矫正眶距增宽症所致的颅面部畸形。方法 用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眼眶中下部 U形截骨、眶内侧壁内移手术治疗 64例眶距增宽症。结果 手术后颜面外形良好 ,除早期 1例死亡外 ,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缩减至 5~ 6h,术中估计失血减少至 2 0 %~ 3 0 % ,随访的二次手术率 3 3 %。结论 手术矫正眶距增宽症可获得满意的颜面外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眶距增宽症 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术 U型截骨术 眶内侧壁内移 治疗
下载PDF
烟雾病伴发动脉瘤 被引量:9
10
作者 程华怡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1997年第5期297-300,共4页
烟雾病(moyamoya病,MMD)是一种慢性脑血管病,其临床表现为:儿童以缺血发作为主,成人以脑内或脑室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近年来,认为MMD伴发动脉瘤是出血的可能原因,文章综述了MMD动脉瘤的发生率、类型、部位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 烟雾病 MOYAMOYA病 动脉瘤 流行病学 治疗
全文增补中
双额扩展截骨术治疗幼儿颅缝早闭症 被引量:8
11
作者 穆雄铮 毛青 +5 位作者 冯胜之 丁美修 王颜敏 韦敏 张如鸿 张涤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16,1,2,共5页
目的 解决幼小患儿颅缝早闭症所致的颅腔狭窄、慢性颅内压增高和头颅外形异常。方法 取头皮冠状切口入路 ,双侧额颅、顶颅 ,包括眶上缘、颞骨部开颅 ;额眶带形成 ,固定于眶上壁 ,并前移、前倾 30~ 40° ,以扩大前颅凹 ;额骨板成... 目的 解决幼小患儿颅缝早闭症所致的颅腔狭窄、慢性颅内压增高和头颅外形异常。方法 取头皮冠状切口入路 ,双侧额颅、顶颅 ,包括眶上缘、颞骨部开颅 ;额眶带形成 ,固定于眶上壁 ,并前移、前倾 30~ 40° ,以扩大前颅凹 ;额骨板成形 ,并固定于额眶带之上 ,形成良好的额鼻外形 ;颅骨分块截开 ,拼接骨板 ,行骨块重组和固定 ,保持颅顶部合适的间隙。结果  12例 6月至 3岁儿童 ,手术后颅腔增大、外形良好 ,无严重并发症 ,随访无复发。结论 双额扩展截骨术是治疗幼儿颅缝早闭症上佳之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缝早闭症 双额扩展截骨术 儿童 手术方法
原文传递
100例健康成人脑氧饱和度测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毛青 侍行文 丁美修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1期54-55,共2页
对100例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脑氧饱和度进行测定发现:(1)健康成人静息时脑氧饱和度值为左前额66.44%±4.90%,右前额65.30%±4.35%;(2)脑氧饱和度监测能迅速反映脑氧代谢的变化;(3)正常成人之间的脑氧饱和度... 对100例健康成人在静息状态下脑氧饱和度进行测定发现:(1)健康成人静息时脑氧饱和度值为左前额66.44%±4.90%,右前额65.30%±4.35%;(2)脑氧饱和度监测能迅速反映脑氧代谢的变化;(3)正常成人之间的脑氧饱和度存在着较大差异;(4)有较多的非神经病理性因素可能会影响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氧饱和度 监测
下载PDF
上颌部动静脉畸形的PVA栓塞治疗 被引量:7
13
作者 范新东 张志愿 +2 位作者 毛青 吴逸群 林晓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195-198,共4页
目的 评价上颌部动静脉畸形的PVA 永久性栓塞治疗。方法 3 例上颌部动静脉畸形(男1 例,女2 例)进行了PVA 永久性栓塞治疗。结果 2 位患者仅行单次栓塞,1 位患者行双次栓塞。栓塞后造影,显示异常血管团消失;搏动、... 目的 评价上颌部动静脉畸形的PVA 永久性栓塞治疗。方法 3 例上颌部动静脉畸形(男1 例,女2 例)进行了PVA 永久性栓塞治疗。结果 2 位患者仅行单次栓塞,1 位患者行双次栓塞。栓塞后造影,显示异常血管团消失;搏动、杂音也消失;2 例上颌部明显膨隆的患者栓塞治疗后得到改善。栓塞后至今,未发现有口腔内渗血或出血。栓塞后反应主要表现为肿胀、疼痛、发热,一般持续3 ~7 天。结论 上颌面部动静脉畸形的PVA 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栓塞治疗 上颌部 PVA
下载PDF
性激素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闫仁福 周跃 丁美修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08-510,共3页
关键词 性激素 保护作用 脑损伤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脑牵拉的应用及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哈立德 丁美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89-191,共3页
脑牵拉的应用及影响哈立德,丁美修脑牵拉伤(BRI)是指因开颅手术中过度牵拉脑组织而引起的脑水肿、脑挫伤、脑梗塞和脑出血等并发症。在开颅手术中BRI的发生率与手术入路、手术的方式和技巧等有关,但引起BRI的关键因素是手... 脑牵拉的应用及影响哈立德,丁美修脑牵拉伤(BRI)是指因开颅手术中过度牵拉脑组织而引起的脑水肿、脑挫伤、脑梗塞和脑出血等并发症。在开颅手术中BRI的发生率与手术入路、手术的方式和技巧等有关,但引起BRI的关键因素是手术操作中的牵拉力和牵拉时间,当牵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牵拉 脑水肿 脑挫伤 损伤
原文传递
脑血流量自动调节的病理生理学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希敏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年第5期318-320,共3页
关键词 脑血流量 调节 病理生理学
下载PDF
正常灌注压突破影响因素及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17
作者 田新华 丁美修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5-38,共4页
本研究于36只健康Wistar鼠颈部复制动静脉瘘(AVF),应用伊文氏蓝渗漏染色及血流动力学测定等手段,探索正常灌注压突破动物模型的形成条件,并对“高灌注突破”现象的影响因素──高血压、巴比妥酸盐药物进行了相关研究。... 本研究于36只健康Wistar鼠颈部复制动静脉瘘(AVF),应用伊文氏蓝渗漏染色及血流动力学测定等手段,探索正常灌注压突破动物模型的形成条件,并对“高灌注突破”现象的影响因素──高血压、巴比妥酸盐药物进行了相关研究。其结果为现有理论提供了更多的实验依据,对临床的诊治作出了有益的启示,并奠定了进一步理论研究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治疗 并发症 正常灌注压突破
原文传递
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栓塞治疗:9例报道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逸群 樊宝华 +2 位作者 丁美修 范新东 张志愿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患者共9例。手术前全部经CT、MRI、Dopplar超声和DSA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直径为250~350μm。经血管内导管(微导管)注入畸形血管团。... 目的观察血管内栓塞治疗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疗效。方法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患者共9例。手术前全部经CT、MRI、Dopplar超声和DSA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栓塞材料采用PVA颗粒,直径为250~350μm。经血管内导管(微导管)注入畸形血管团。结果本组9例病人,一次完全栓塞者6例,其余3例均经过2次治疗达到完全栓塞。除1例失随访外,其余8例获随访。原有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局部外形未发生进一步改变。9例患者栓塞后均未出现局部皮肤黏膜和牙周组织的缺血和坏死。4例(最长45个月,最短4个月后)经DSA动脉造影复查,未发现动静脉畸形血管团显影,经栓塞的动脉均保持通畅。但是,原病灶组织周围出现较多新生血管;同时,在毛细血管期有原病灶的异常引流静脉显影,但其循环时间接近正常血液循环时间。对1例随访时间最长的病人进行局部定位穿刺,在异常引流静脉内植入游离弹簧圈栓塞,术后无任何局部并发症。结论根据颅颌面高流量血管畸形的供应动脉、异常血管网团和引流静脉的特点,采用PVA颗粒作为栓塞材料,完全能够达到使异常血管网团闭塞的目的,同时具有易于控制栓塞过程,避免误栓正常血管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颌面 动静脉畸形 血管瘤 血管内栓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劲松 丁美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 :对 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 (共 16侧 )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颅底硬脑膜有两层 ,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 ,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 ,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 ... 目的 :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 :对 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 (共 16侧 )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颅底硬脑膜有两层 ,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 ,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 ,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 ,自颅中窝撕开内外侧膜交接处的颅底硬脑膜内层后 ,通过该潜在间隙可直接进入海绵窦。结论 :经外侧膜潜在间隙可进入海绵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硬脑膜外 显微解剖 肿瘤 手术
下载PDF
垂体囊的胚胎发育和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永谦 丁美修 +1 位作者 谭多盛 王秉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目的:研究垂体囊的形态发育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垂体囊和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垂体囊是由Rathke,s囊周围基质发育形成的致... 目的:研究垂体囊的形态发育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垂体囊和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垂体囊是由Rathke,s囊周围基质发育形成的致密结缔组织囊,17周后逐渐与鞍隔和蝶骨膜融合而形成成人垂体囊的最终形态。成人约20%的标本垂体囊与颈内动脉窦内段紧密相贴,二者之间没有静脉间隙。结论:垂体囊侧凸是垂体腺胚胎发育的结果,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类似,需引起临床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囊 胚胎发育 显微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