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浮标连续监测资料分析大亚湾西南部海域水体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奚琛 林宗轩 +8 位作者 萨如拉 邓玺 刘强 倪亮 罗来才 马腾 谢智杰 陈思若 陈松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64,共12页
水质环境监测对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22—2023年期间位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2个浮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水质环境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可能受太阳辐射与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 水质环境监测对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22—2023年期间位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2个浮标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水质环境的时间序列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西南部海域的温度、盐度可能受太阳辐射与降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夏季温度高、盐度低,冬季温度低、盐度较高;而Chl a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溶解氧和pH存在相似的日变化模式。在夏、秋季,大鹏澳较杨梅坑海域呈现出高温、低盐、低溶解氧、低pH和高Chl a的特点。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秋季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和Chl a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且存在区域差异,湾口附近,海浪、上升流等水体运动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近岸,径流输入可能是导致水质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此外,本文还记录了远距离台风引起的海浪及降水事件,继而对大亚湾海域环境造成影响。解析沿海环境参数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亚湾 近岸海域 环境参数 在线监测 分布特征
下载PDF
单细胞拉曼光谱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聪 谢伟 +1 位作者 何林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51-1062,共12页
拉曼显微光谱是一种能够提供0.5–1.0μm空间分辨率的单个微生物细胞内化学结构信息的研究技术。近几年来,拉曼显微光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微生物单细胞的研究中,它可以快速无损地检测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征化学组分。典型的单个微生物细... 拉曼显微光谱是一种能够提供0.5–1.0μm空间分辨率的单个微生物细胞内化学结构信息的研究技术。近几年来,拉曼显微光谱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微生物单细胞的研究中,它可以快速无损地检测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征化学组分。典型的单个微生物细胞的拉曼光谱包含核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色素(例如类胡萝卜素)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够表征微生物细胞的基因型、表型和生理状态。所以单细胞拉曼显微光谱是一种可用于区分微生物样品的"全生物指纹"技术,它可用于研究单个微生物细胞生命阶段的转变、鉴定微生物单细胞中的色素及其他化合物的含量变化等。本文综述了目前拉曼显微光谱在微生物单细胞研究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与稳定同位素标记(stable isotope probing,SIP)、拉曼成像、光谱分类和细胞分选技术结合来探究微生物单细胞对物质吸收后特征峰的变化、推导物质循环过程、进行微生物分类鉴定和探索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拉曼显微光谱作为微生物单细胞研究的手段之一,在代谢过程的研究、活细胞分选和细胞对物质的利用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单个微生物细胞 稳定同位素探针 拉曼成像 细胞分选
原文传递
海洋浮游古菌MGⅡ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浩东 闫荣曼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834-1851,共18页
海洋浮游古菌MGⅡ是海洋表层水体中最丰富的古菌类群。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如今依然没有被成功分离纯化。前人基于16S rRNA基因的研究认为MGⅡ可以被分为MGⅡa、MGⅡb和MGⅡc三个亚类。近年来,对大量的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表明,MGⅡ... 海洋浮游古菌MGⅡ是海洋表层水体中最丰富的古菌类群。自1992年被发现以来,如今依然没有被成功分离纯化。前人基于16S rRNA基因的研究认为MGⅡ可以被分为MGⅡa、MGⅡb和MGⅡc三个亚类。近年来,对大量的宏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表明,MGⅡ在分类学上属于广古菌门热源体纲下的一个目,包含MGⅡa和MGⅡb两个科。以前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得出的少量MGⅡc,在宏基因组测序的数据中并没有找到,因此最近两年的研究认为MGⅡ主要由MGⅡa和MGⅡb组成。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古菌MGⅡ的丰度和多样性分布特征、潜在的生态功能、生态关系以及培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比较了MGⅡa和MGⅡb的异同点,并对当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古菌 MGⅡ 16S rRNA基因 宏基因组测序 培养
原文传递
实施海洋负排放践行碳中和战略 被引量:85
4
作者 焦念志 刘纪化 +20 位作者 石拓 张传伦 张永雨 郑强 陈泉睿 汤凯 王誉泽 董海良 唐剑武 叶思源 董双林 高坤山 张继红 薛强 李琦 贺志理 屠奇超 王法明 黄小平 白雁 潘德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2-643,共12页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八个基本路径,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海洋缺氧酸化环境减排增汇、滨海湿地减排增汇、养殖环境减排增汇、珊瑚礁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海洋地...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海洋负排放相关的八个基本路径,包括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海洋缺氧酸化环境减排增汇、滨海湿地减排增汇、养殖环境减排增汇、珊瑚礁生态系统减排增汇、海洋地质碳封存、海洋碳汇核查技术体系,以及海洋碳汇交易体系和量化生态补偿机制等;旨在抛砖引玉,引发研讨、推动研发,不断细化和完善海洋负排放方案,为落实碳中和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汇 负排放 碳中和 微型生物碳泵 生物泵 碳封存 碳汇交易
原文传递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传伦 孙军 +1 位作者 刘纪化 蔡阮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33-1944,共12页
微生物是驱动海洋元素循环的主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海洋研究的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有着一个相当于大气CO2碳总量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库在海洋中长期存在?&q... 微生物是驱动海洋元素循环的主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海洋研究的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有着一个相当于大气CO2碳总量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库在海洋中长期存在?".生物泵(Biological Pump, BP)和微食物环(Microbial Loop, ML)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理解,但直到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理论的提出,才真正阐释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来源和存储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MCP是由微型生物介导的溶解有机碳(非沉降)转化和迁移的海洋储碳新机制,提出了RDOC产生的3个重要途径:(1)微型生物特别是异氧细菌和古菌在有机质降解代谢过程中改造并分泌RDOC;(2)病毒颗粒裂解宿主导致细胞的死亡并释放RDOC;(3)原生动物等捕食者摄食微型生物并释放RDOC. MCP揭示了海洋RDOC的惰性机制,定义了两类RDOC组分(RDOCc和RDOCt),为调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验证的理论.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碳循环领域的突出贡献,文章在回顾海洋微型生物与碳循环相关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并讨论了MCP理论提出以来中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和影响力,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碳泵 生物泵 微食物环 惰性溶解有机碳 海洋碳循环
原文传递
“三泵集成”打造海洋CO2负排放生态工程 被引量:13
6
作者 王誉泽 鲁鋆 +1 位作者 刘纪化 张传伦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7,共9页
微型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病毒)是海洋碳循环的巨大幕后推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二氧化碳(CO2)由海洋藻类生物转变成可沉降有机组分(生物泵),经过细菌和古菌及其他生物和病毒作用(微型生物碳泵),在广阔水体中... 微型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病毒)是海洋碳循环的巨大幕后推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二氧化碳(CO2)由海洋藻类生物转变成可沉降有机组分(生物泵),经过细菌和古菌及其他生物和病毒作用(微型生物碳泵),在广阔水体中产生的惰性有机碳(RDOC)可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被封存,其伴随颗粒物进一步沉降到海底由底栖微生物作用变成碳酸盐矿物(碳酸盐碳泵)得以更长时间尺度的封存。文章在充分了解海洋微生物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三泵(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碳酸盐碳泵)集成”的固碳、储碳原理和优势;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制定海洋负排放工程可行性方案,为海洋碳封存提供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场景。从科学原理上,该方案的实施将可望助力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泵 微型生物碳泵 碳酸盐碳泵 海洋碳封存 海洋负排放生态工程
原文传递
珠江口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来源及光谱特征的空间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徐阳 李朋辉 +1 位作者 张传伦 王鹏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3-72,共10页
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区域,河口在海洋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河口区的来源、降解和保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本研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珠江口3个沉积柱(S1、S2... 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区域,河口在海洋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在河口区的来源、降解和保存一直是关注的热点.本研究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珠江口3个沉积柱(S1、S2、S3站位,盐度依次增加)孔隙水溶解性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和来源进行了表征分析.利用平行因子分析(parallel factor analysis,PARAFAC)方法对三维荧光光谱数据进行解析共得到5种荧光组分:类腐殖质组分C1、C3、C4,以及类蛋白荧光组分C2和C5.三个站位的C2组分同沉积物微生物DNA浓度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69,P<0.01),说明类蛋白组分C2可能主要来源于原位微生物的分解代谢.C5同DNA浓度相关性较弱(R^(2)=0.40,P<0.05),推测是混入了荧光峰同类蛋白组分十分接近的酚类化合物所致.类腐殖质荧光组分来源复杂,S1站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含量最高(1.45~8.83R.U.),推测是受到了显著的陆源输入影响.S2和S3站位3种类腐殖质荧光组分含量很低(<1R.U.),且分布规律十分相似,可能主要来源于水体和沉积物藻类微生物的代谢释放.三个站位的腐质化指标HIX随深度增加,类蛋白组分荧光相对含量随深度降低,并且同指示DOM分子量的光谱斜率比值S_(R)分别呈显著的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从沉积物表层到深层,DOM由低分子量的类蛋白组分向高分子量的类腐殖质组分过渡.本研究结果对理解河口区沉积物中的孔隙水DOM分子量/活性模型(pore water size/reactivity,PWSR)以及DOM的生物有机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补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沉积物 溶解性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原文传递
MGⅡ古菌在中国近海和河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赖登训 谢伟 +5 位作者 范陆 陶建昌 胡安谊 王鹏 朱元清 张传伦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9-470,共12页
MGⅡ古菌是浅层海洋水体中丰度较高的异养微生物类群之一,在海洋有机质代谢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表明MGⅡ古菌在边缘海比远海环境具有更高的丰度和代谢活性。然而,我们对于MGⅡ古菌在边缘海的分布特征仍知之甚少。本研究对中国四... MGⅡ古菌是浅层海洋水体中丰度较高的异养微生物类群之一,在海洋有机质代谢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表明MGⅡ古菌在边缘海比远海环境具有更高的丰度和代谢活性。然而,我们对于MGⅡ古菌在边缘海的分布特征仍知之甚少。本研究对中国四个区域(从南到北依次为珠江口、九龙江口、东海和胶州湾)表层水体的MGⅡ种群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GⅡ古菌在这些区域中生境内、生境间的多样性,MGⅡ OTUs分布情况以及进化关系。结果表明:MGⅡ古菌在珠江口的多样性最高,东海和九龙江口次之,胶州湾最低。同时,珠江口MGⅡ的均匀性指标最高,暗示其较为稳定的MGⅡ群落结构。此外,珠江口的MGⅡ的多样性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差异。进化树分析发现珠江口的MGⅡ类群包含四个亚组,分布最为广泛,并且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的区分,而九龙江口、东海和胶州湾的分布相对紧凑,相互之间的MGⅡ类群有交叉。研究珠江口MGⅡ生态功能的特异性有助于进一步理解MGⅡ古菌在全球边缘海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Ⅱ 古菌 近海与河口 生物多样性 碳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长江中下游湖泊GDGTs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9
作者 李婧婧 郑峰峰 +1 位作者 徐敏 杨欢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335-4348,共14页
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28个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GDGTs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包括相对含量以及GDGTs各相关指标.并通过对比中国境内土壤GDGTs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湖泊GDGTs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受产甲烷古菌的影响,这些浅水湖泊... 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28个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类型GDGTs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包括相对含量以及GDGTs各相关指标.并通过对比中国境内土壤GDGTs的分布情况,以探讨湖泊GDGTs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可能受产甲烷古菌的影响,这些浅水湖泊中古菌来源isoGDGTs与土壤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细菌来源的brGDGTs与土壤差异并不显著,据此推测很有可能来源于湖泊周边土壤的贡献.此外,这些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的湖泊表层沉积物GDGTs与水体化学参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参数似乎并不能影响GDGTs的分布,然而水深与crenarchaeol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在这些湖泊中,水深会影响古菌特别是奇古菌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湖泊 GDGTs 浅水湖泊 来源 水文地质 环境地质
原文传递
环境病毒的宿主鉴定技术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步 邹雪蓉 +2 位作者 朱元清 范陆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663-4683,共21页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微小生命粒子,通过调控宿主的群落结构、介导宿主死亡和参与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生命演化。近年来,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实现了在全球尺度上对环境病毒的大规模探索和研究,大量新的病毒... 病毒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微小生命粒子,通过调控宿主的群落结构、介导宿主死亡和参与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生命演化。近年来,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实现了在全球尺度上对环境病毒的大规模探索和研究,大量新的病毒基因组被发掘,病毒在全球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角色和贡献也得到进一步认知。病毒在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是通过感染宿主实现的。然而,环境病毒的宿主鉴定工作远落后于环境病毒基因组测序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病毒宿主鉴定的主要技术及其优缺点和应用场景,总结了病毒的宿主鉴定在病毒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工程领域的重要价值,并初步展望了未来病毒宿主鉴定技术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宿主鉴定 感染关系
原文传递
核糖体RNA测序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宇航 陈松泽 +1 位作者 张传伦 范陆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751-1771,共21页
海洋微生物总数高达10^30个,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驱动能量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机理、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以及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由于目前可培养分离的海洋... 海洋微生物总数高达10^30个,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驱动能量物质循环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机理、应对全球海洋生态危机,以及开发海洋微生物资源。由于目前可培养分离的海洋微生物种类极少,极大限制了对海洋微生物群落、丰度和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核糖体RNA测序技术以较低的成本,根据遗传信息差异对微生物快速准确地进行分类鉴定,揭示群落结构、评估进化和生态学关系。近年来基于核糖体RNA序列测序分析的海洋微生物学研究随着测序技术本身的快速优化,在发现海洋微生物新类群,揭示海洋微生物生态规律,分析海洋微生物进化关系,以及与海洋微生物相关的代谢产物开发和海洋生态治理等研究中取得显著进展。本综述详细介绍了核糖体RNA序列测序技术的原理,各代测序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多种建库和测序技术的有机结合。最后对研究不同海洋微生物多样性问题提供了测序方案的建议和展望,以期为核糖体RNA测序技术在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多样性 核糖体 RNA 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珠江口外东澳岛海域MG I古菌和藻类的昼夜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姚文勇 陈松泽 +2 位作者 何炜 周敬倬 张传伦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340-2352,共13页
【目的】海洋古菌MG I(marine group I archaea)是海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拥有利用氨氮进行氨氧化自养的能力,是海洋环境中氨氧化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研究MG I古菌的昼夜变化规律,对揭示海洋中氨氧化过程以及碳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的】海洋古菌MG I(marine group I archaea)是海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拥有利用氨氮进行氨氧化自养的能力,是海洋环境中氨氧化过程的重要参与者。研究MG I古菌的昼夜变化规律,对揭示海洋中氨氧化过程以及碳氮循环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样品来自于珠江口东澳岛附近海域,使用无人机采样技术获取了以2 h为间隔的22 h连续时间序列海水样品。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科学问题:(1)昼夜尺度下珠江口MG I古菌与藻类的群落和丰度变化特征;(2)昼夜尺度下珠江口MG I古菌受温度和藻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样品DNA,以qPCR、二代基因测序等手段,结合环境参数(温度、盐度、营养盐浓度等),以探究海水藻类与MG I古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结果】研究发现,MG I古菌丰度为(9.1±3.2)×107 copies/L,藻类的丰度为(3.7±0.7)×108 copies/L。通过古菌的高通量测序发现MG I古菌是该区域最主要的古菌类群(36.2%–50.0%)。在昼夜变化尺度下,MG I古菌与藻类的丰度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且环境因子中,温度与MG I古菌之间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基于前人研究我们提出假说:在昼夜时间尺度下,温度以及藻类可能是影响河口海洋水体环境中MG I古菌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聚焦MG I古菌的昼夜变化规律,对人类理解海洋尤其是近岸水体中的碳氮循环及对硝化过程认知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古菌 MG I古菌 氨氮 藻类 昼夜尺度
原文传递
甘油四醚类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表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运运 何晨 +4 位作者 吴建勋 张亚和 梁咏梅 史权 张传伦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7-1138,共12页
类异戊二烯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iso-GDGTs)和支链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是地球化学领域研究古环境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使用大气压光致电离源正离子模式(APPI-P)结合高分辨电场轨道阱质谱(Orbitrap MS)表征珠江口海底表... 类异戊二烯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iso-GDGTs)和支链类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br-GDGTs)是地球化学领域研究古环境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使用大气压光致电离源正离子模式(APPI-P)结合高分辨电场轨道阱质谱(Orbitrap MS)表征珠江口海底表层沉积物中GDGTs的分子组成,通过精确质量和串联质谱成功鉴定出14种GDGTs类化合物,并对古菌GDGT-0、crenarchaeol和细菌br-GDGT Ia的分子结构及质谱碎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PPI-P Orbitrap MS是从复杂基质中直接分析GDGTs分子组成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GDGTs) 大气压光致电离源 电场轨道阱串联质谱 分子组成
下载PDF
古菌、生命树和真核细胞的功能演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静 范陆 +5 位作者 吴顶峰 徐雁冰 赖登训 William F.MARTIN 朱瑞新 张传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82-1102,共21页
当前对早期生命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以真核生物"基因组起源"和"细胞功能演化"最为重要,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真核生物在生命树中的位置以及20亿年前获得线粒体的宿主与现代古菌之间的... 当前对早期生命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以真核生物"基因组起源"和"细胞功能演化"最为重要,回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真核生物在生命树中的位置以及20亿年前获得线粒体的宿主与现代古菌之间的关系.最新研究认为真核生物是从属于古菌的一支,而新古菌的不断发现将进一步推动"真核细胞功能演化"的研究.文章先对有关"古菌"、"生命树"和"真核细胞功能演化"的研究进展及挑战进行梳理,之后单独总结了当前中国的古菌研究现状,最后从"宏基因组"、"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古菌的分离培养"三方面对通过构建古菌系统发育推动生命演化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菌 生命树 真核细胞功能演化 宏基因组学 生物信息学
原文传递
一株新海洋粘质沙雷氏菌产灵菌红素发酵条件优化
15
作者 郭静 徐帅帅 +2 位作者 王椅冬 张传伦 侯圣伟 《生物资源》 CAS 2022年第6期540-552,共13页
灵菌红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红色次级代谢产物,因其具有抗菌、抗癌和抗疟疾等功效,受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广泛关注。微生物发酵是当前产灵菌红素的主要方法,分离筛选高产灵菌红素的微生物、优化发酵条件是提高灵菌红素产率的重要途径... 灵菌红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一种红色次级代谢产物,因其具有抗菌、抗癌和抗疟疾等功效,受到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广泛关注。微生物发酵是当前产灵菌红素的主要方法,分离筛选高产灵菌红素的微生物、优化发酵条件是提高灵菌红素产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深圳湾筛选出一株含有红色色素的菌株,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对该菌株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物种鉴定。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和HPLC-MS图谱分析证明,该菌株所产红色色素为灵菌红素。进一步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优化法优化了该菌产灵菌红素的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组分。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为一株海洋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并将其命名为S.marcescens SOCE 001。产灵菌红素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8℃、振荡培养转速220r/min、培养基pH 7。发酵培养基最佳组合为:果糖添加量2 g/L、蛋白胨添加量10 g/L,MgSO_(4)添加量2 g/L。优化发酵条件后,经24 h培养,灵菌红素产量可达2.468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质沙雷氏菌 次级代谢产物 灵菌红素 微生物发酵优化
原文传递
古菌--生命的奥秘(七)--古菌分类与海洋古菌Ⅰ
16
作者 郭静 张传伦 《海洋世界》 2022年第1期80-85,共6页
海洋里面到底有多少古菌?古菌不仅在海水中从表层到深部都有大量存在,而且在海洋沉积物及深部也广泛存在,并且海水中的浮游古菌和沉积物中的底栖古菌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此只针对海水中的浮游古菌进行介绍和讨论。浮游古菌是海洋生物量最... 海洋里面到底有多少古菌?古菌不仅在海水中从表层到深部都有大量存在,而且在海洋沉积物及深部也广泛存在,并且海水中的浮游古菌和沉积物中的底栖古菌有着本质的差别,在此只针对海水中的浮游古菌进行介绍和讨论。浮游古菌是海洋生物量最多的微型生物之一。目前,从太平洋和大西洋,从水体表层到深部以及海底沉积物中都检测到大量古菌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沉积物 微型生物 海洋沉积物 古菌 海洋生物 大西洋 太平洋
下载PDF
阿塔卡马海沟表层水颗粒有机碳与微生物群落呼吸作用的时空变化研究
17
作者 赵昕 陈宏威 +1 位作者 李文朋 李芯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48-656,共9页
海沟是全球大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极端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海洋的物质循环。前期研究发现,海沟表层水体的初级生产力(NPP)对海沟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颗粒有机碳(POC)在沉... 海沟是全球大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一极端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海洋的物质循环。前期研究发现,海沟表层水体的初级生产力(NPP)对海沟沉积物埋藏的有机碳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颗粒有机碳(POC)在沉降过程中被微生物呼吸和降解的过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2018年春“太阳号”阿塔卡马海沟(Atacama Trench)国际联合航次SO261所采集的表层水样品,测试其中POC浓度、C/N、δ^(13)C、δ^(15)N等参数,并结合0.2—0.8、0.8—3.0、>3.0μm三种粒径微生物群落呼吸(microbial community respiration,MCR)速率测试,探究其日变化模式及不同站位的空间变化模式,进而衡量微生物对POC的呼吸降解作用。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水中对POC降解占主导作用的微生物类群粒径为0.8—3.0μm;24 h时间序列实验表明MCR随时间呈现“M”型曲线的双峰变化模式,且和C/N、δ^(13)C、δ^(15)N等参数变化趋势吻合,表明同一站位的呼吸速率主要与光强有关,并对代谢有机碳的元素性质产生影响;在空间上,海沟站位表层的MCR显著大于非海沟站位,并受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最后,本文计算得到表层水微生物对NPP的呼吸降解比例在0.5%—4.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塔卡马海沟 颗粒有机碳 表层水体 呼吸作用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古菌--生命的奥秘(六)--古菌12间
18
作者 郭静 张传伦 《海洋世界》 2021年第12期64-73,共10页
(1)为什么古菌可以在高达100C的陆地热泉和深海热液中生存?嗜热古菌之所以耐高温,原因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细胞膜结构、热稳定的蛋白组及受保护的基因组。同时其生活方式多为化能自养,通过摄取无机物等简单物质就可以产生能量。
关键词 深海热液 热泉 细胞膜结构 化能自养 古菌 蛋白组 无机物 耐高温
下载PDF
古菌——生命的奥秘(四)——古菌病毒
19
作者 郭静 张传伦 《海洋世界》 2021年第10期64-67,共4页
古菌病毒最早是在1974年从嗜盐古菌中分离出来的,从此拉开了古菌病毒研究的序幕。此后三十多年,有超过60种古菌病毒被发现和详细地描述,整体来说这些古菌病毒主要分离自两种水域环境:极端地热环境(温度超过80℃)和高盐环境。目前己经描... 古菌病毒最早是在1974年从嗜盐古菌中分离出来的,从此拉开了古菌病毒研究的序幕。此后三十多年,有超过60种古菌病毒被发现和详细地描述,整体来说这些古菌病毒主要分离自两种水域环境:极端地热环境(温度超过80℃)和高盐环境。目前己经描述的古菌病毒均为DNA病毒,它们的基因组为单链或者双链的DNA,有环状的也有线性的。在种类数量上目前发现的古菌病毒还不到细菌和真核生物病毒的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盐古菌 水域环境 DNA病毒 高盐环境 真核生物
下载PDF
古菌--生命的奥秘(二)--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
20
作者 郭静 张传伦 《海洋世界》 2021年第8期52-53,共2页
古菌和细菌古菌和细菌最重要的区别:・古菌和细菌的16S rRNA基因明显不同,因此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完全分开的两簇。16S rRNA很保守,不容易变异,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信息。・古菌细胞膜和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明显不同。在细菌的膜脂化合物... 古菌和细菌古菌和细菌最重要的区别:・古菌和细菌的16S rRNA基因明显不同,因此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完全分开的两簇。16S rRNA很保守,不容易变异,保留了最原始的生命信息。・古菌细胞膜和细菌细胞膜的结构明显不同。在细菌的膜脂化合物中,连接甘油分子和碳链的是酯键,而古菌中链接甘油分子和碳链的则是醚键(详细见上期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的结构 真核生物 (二) 古菌 系统发育树 细菌 碳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