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少玲 王治会 +3 位作者 商虎 朱陈松 叶婷婷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8-90,共13页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 以不同堆青时间的白茶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检测,探究不同堆青时间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影响。生化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堆青时间的增加,茶汤的苦味和涩味先减弱后增强,甜度先升高后下降,醇度逐步提升,白茶青气消退、甜花香凸显。茶多酚、黄酮、可溶性糖、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是滋味差异的主要原因。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α-萜品醇、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正辛醛等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形成香气差异的关键。不同堆青时间处理下,堆青12 d茶样的风味品质最佳,既有利于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含量的增加,也能最大限度降低茶汤中的苦涩味指数,同时提高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癸醛、β-环柠檬醛、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等香气化合物的含量,促进白茶中甜香和花香的形成。本研究可为白茶堆青工艺优化及风味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堆青时间 风味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茶小绿叶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被引量:7
2
作者 姜明鑫 钟文玉 +4 位作者 胡海琴 郑志强 陈燕婷 尤民生 陈李林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08-2016,共9页
基于茶小绿叶蝉当前在中国的308个分布点和7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2050年、2070年)2种气候情景(SSP2_45、SSP5_85)下茶小绿叶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表明:AUC值为0.904,模型预测准确,结果可靠... 基于茶小绿叶蝉当前在中国的308个分布点和7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及未来(2050年、2070年)2种气候情景(SSP2_45、SSP5_85)下茶小绿叶蝉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适生程度。结果表明:AUC值为0.904,模型预测准确,结果可靠;利用刀切法得到影响茶小绿叶蝉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冷月份最低温(bio6)、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最干月份降水量(bio14)、最湿季降水量(bio16);当前茶小绿叶蝉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重庆和海南等地。未来气候情景下,茶小绿叶蝉潜在适生区面积呈扩大趋势,适生区范围向北迁移;2070年SSP5_85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最大,相比当前适生区增加了21.1%;茶小绿叶蝉广泛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应加强茶小绿叶蝉的预测预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为茶叶安全优质生产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绿叶蝉 气候变化 MaxEnt模型 适生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六大茶类快速识别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灵枝 黄艳 +2 位作者 于英杰 林刚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9,共12页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 为构建高质量的六大茶类识别模型,本研究中收集了370份样品,通过采集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结合光谱预处理、特征提取以及数据挖掘分类器算法,建立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结果表明:1)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皆适于六大茶类快速识别模型的构建;2)SVM分类器更适于结合原始光谱(original spectrum,OS)建模,预处理易使基于该分类器建立的模型鉴别性能减弱;3)随机森林(RF)分类器更适用于预处理后光谱建模,所得模型较OS模型在识别正确率(recognition accuracy,RA)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均得到明显提升;4)特征提取中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算法表现最好,所得模型的RA较OS模型明显提升,其中最佳模型OS-LDA-SVM的RA为100.00%,AUC为1.00,识别正确率高、泛化能力强、模型性能优异,可产业化应用。综上所述,近红外光谱结合预处理、特征提取算法及分类器建立模型,进行六大茶类识别的可行性强,模型的识别正确率高、性能优异,可为茶叶贸易的茶类快速识别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国际茶类识别模型的产业化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茶类识别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不同年份白茶饼主要化学成分及感官品质变化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克孝 王志华 +3 位作者 张宁宁 李琳玉 孙威江 陈志丹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2-262,共11页
分析不同年份白茶饼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变化,以评价白茶饼储藏年份与感官品质的关系。以储藏2年陈至19年的白茶饼为试验材料,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探讨... 分析不同年份白茶饼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变化,以评价白茶饼储藏年份与感官品质的关系。以储藏2年陈至19年的白茶饼为试验材料,测定主要化学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探讨主要化学成分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随着储藏年份的增长,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茶红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最低值分别为50.71,5.78 mg/g和6.82 mg/g;而总黄酮、茶褐素呈上升趋势,最高值分别为62.18 mg/g和27.09 mg/g。主成分分析、感官分析表明,储藏4年的白茶饼的内质综合排名第1,感官品质最高(总分为96.8),具有最佳品质。聚类分析表明白茶饼储藏第2年、第4年和第6年时转化反应剧烈,而8~19年趋于稳定且感官品质逐渐上升。通径分析得出不同年份白茶饼感官品质的变化,咖啡碱含量与陈化白茶饼感官品质呈显著正相关,总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白茶饼感官品质以储存4,10,19年的整体较佳。咖啡碱和总黄酮含量可作为评价陈年白茶饼品质的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饼 不同年份 化学成分 感官分析 聚类分析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对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5
作者 刘健丽 李学文 +3 位作者 欧阳钰莹 郭齐汤 尤民生 林胜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7-382,共6页
为明确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别比较带毒褐飞虱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性比、翅型及产卵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 为明确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别比较带毒褐飞虱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性比、翅型及产卵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RRSV侵染后褐飞虱体内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与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以及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情况。结果显示,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分别为17.56 d和15.90 d;带毒褐飞虱的成虫寿命、雌虫比例和短翅比例均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带毒褐飞虱较未带毒褐飞虱单雌日产卵量显著提升,分别为11.26粒和6.45粒;带毒褐飞虱的Vg、VgR和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trehalose transporter,TRET)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表明RRSV侵染会显著延长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同时可能通过上调Vg、VgR以及TRET的表达量以促进褐飞虱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 褐飞虱 生长发育 繁殖力
原文传递
昆虫分泌物介导的昆虫与植物互作研究进展
6
作者 蔡香云 王亚如 +2 位作者 姚杨 王锦达 侯有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306,共23页
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策略来抵御昆虫为害,同时,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也进化出了更多的适生方式。因此,分析和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 昆虫和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类群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植物进化出了复杂的防御策略来抵御昆虫为害,同时,昆虫为了获取更多的生存资源也进化出了更多的适生方式。因此,分析和了解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适应的研究进展对害虫的有效防治和抗虫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在昆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的研究中,植食性昆虫的口腔分泌物(唾液或反刍液)、卵分泌物、肠道合成物及微生物等作为连接昆虫和植物的中间媒介,其有效成分不仅起着诱导或增强植物防御的作用,而且部分还具有抑制或削弱植物防御的功能,因此,按有效成分发挥的作用,植食性昆虫的口腔分泌物主要可分为激发子和效应子。本文从昆虫分泌物的角度介绍了昆虫钙结合蛋白类、酶类和毒液蛋白类等效应子与脂肪酸氨基酸共轭物类、多肽类和酶类等激发子及其介导植物防御的主要方式,明确了植食性昆虫适应寄主植物防御的不同策略,不仅有助于对昆虫和植物两者互作机制的深入解析,而且为绿色有效防治害虫和植物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植物 效应子 激发子 可视化分析 植食性昆虫 互作
下载PDF
乌龙茶茶树品种制白茶的风味特征及特征组分分析
7
作者 戴浩民 张灵枝 +6 位作者 梁轶琳 王治会 汪莹 曹士先 荣杰峰 孙威江 陈志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 为探究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的风味品质差异,以紫玫瑰等8种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为研究对象,以福鼎大毫茶所制传统白茶为对照,结合感官审评、生化检测和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的外形、汤色较传统白茶暗,观感欠佳;而滋味和香气优于传统白茶。生化成分检测分析发现电导率、pH值、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是导致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滋味迥异的重要因素。挥发性物质检测表明:反式-2-壬醛、顺-3-壬烯-1-醇、棕榈酸甲酯、芳樟醇、亚油酸甲酯、柏木脑、甲酸香叶酯、苯乙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植酮是影响传统白茶与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香型呈现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本研究揭示了乌龙茶品种所制白茶与传统白茶间的风味品质差异,证明了乌龙茶品种具有开发花香型白茶的潜力,可为白茶风味进一步多元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茶树品种 白茶 适制性 挥发性物质 品质差异
下载PDF
福鼎白茶品质特征与质量评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张灵枝 戴浩民 +3 位作者 黄艳 林振传 邵克平 孙威江 《海峡科学》 2022年第11期68-72,76,共6页
白茶源于福建福鼎,干茶白毫满披、汤色透亮清浅、香气清纯持久、滋味鲜爽清甜,具清热祛火等功效,经济效益显著,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福鼎白茶为我国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中具有地域唯一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该文就福鼎白茶... 白茶源于福建福鼎,干茶白毫满披、汤色透亮清浅、香气清纯持久、滋味鲜爽清甜,具清热祛火等功效,经济效益显著,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福鼎白茶为我国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中具有地域唯一性和产品的不可替代性。该文就福鼎白茶品质成因、品质特征及质量评判研究现状展开论述,以期为福鼎白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鼎白茶 品质特征 质量评判
下载PDF
茶树SMAS基因家族的鉴定及互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艺清 王涛 +4 位作者 韦朝领 戴浩民 曹士先 孙威江 曾雯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6-258,共13页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ase,SAMS)是催化甲硫氨酸和ATP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唯一酶,研究表明SAMS参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对‘黄棪’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鉴定的SAMS基因家族,进行表达模式及...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ase,SAMS)是催化甲硫氨酸和ATP合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的唯一酶,研究表明SAMS参与木质素的生物合成。本研究对‘黄棪’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中鉴定的SAMS基因家族,进行表达模式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挖掘可能参与木质素合成的CsSAMS候选基因。以‘黄棪’茶树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CsSAMS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结构、表达模式,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Y2H)研究其蛋白互作网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方法对‘黄棪’‘铁观音’‘金观音’‘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部位的木质素含量进行测定。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黄棪’茶树中共鉴定到4个CsSAMS家族成员,其编码氨基酸个数为345-519,等电点为6.12-6.47。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CsSAMS1定位于叶绿体,CsSAMS2、CsSAMS3定位于细胞质,CsSAMS4定位于细胞骨架。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的CsSAMS表达量和木质素含量检测发现,CsSAMS2、CsSAMS3、CsSAMS4可能潜在调控木质素的含量,另外酵母双杂交结果表明,CsSAMS4可以与自身形成同源二聚体。本研究鉴定并分析了4个CsSAMS成员的理化性质并预测其功能,明确了不同组织部位和氮、氟处理下CsSAMS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CsSAMS对木质素合成过程的潜在参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AMS 生物信息学分析 木质素 表达分析 互作蛋白
下载PDF
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维 张灵枝 +7 位作者 张嘉琳 林馥茗 荣杰峰 肖春燕 岳鹏航 余华珠 孙威江 黄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7-680,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 为探究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茶的香气特征,采用定量描述分析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贮藏0、5、10、15年的政和白牡丹白茶(分别编号BMD0、BMD5、BMD10和BMD15)的香气特征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的香气特征差异明显,BMD0以毫香、清香、甜香、花香为主,随贮藏时间延长,毫香、清香、甜香、花香减弱,陈香、木香增强。不同贮藏年份的政和白牡丹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以醇类、酯类、酸类为主,BMD0和BMD5醇类含量较高,BMD10和BMD15酯类含量较高,随贮藏年份增加,挥发性成分总量显著降低,相对含量的组成与占比变化显著。所建立的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将不同贮藏年份政和白牡丹进行有效区分,分别以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1、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t for the projection,VIP)>1为依据,筛选出14种和30种差异挥发性成分;以rOAV>1且VIP>1为依据,筛选出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反式-橙花叔醇、苯甲醇、苯乙醛、α-亚麻酸共6种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为白茶科学储藏、陈年白茶风味解析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和白茶 白牡丹 贮藏年份 挥发性成分 相对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茶树新梢内源激素与叶片色泽形成的调控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晨曦 黄艳 +6 位作者 李晶 孙悦 陈志恒 林琳 陈志丹 孙威江 钟雷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2-812,共11页
以3个紫化茶树品种(系)(紫福星1号、紫娟、红叶1号)、2个绿叶品种(肉桂、福鼎大白茶)以及1个白化品系(白鸡冠)为供试材料,对主要呈色物质(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三类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的含量进... 以3个紫化茶树品种(系)(紫福星1号、紫娟、红叶1号)、2个绿叶品种(肉桂、福鼎大白茶)以及1个白化品系(白鸡冠)为供试材料,对主要呈色物质(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三类植物激素[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水杨酸(SA)]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紫化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和ABA含量普遍较高,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ABA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则呈显著负相关。通过分析紫化茶树不同叶位的ABA与花青素含量,结合两者相关基因在不同叶色茶树叶片中的表达情况显示,ABA对茶树花青素合成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色泽 紫化 白化 激素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抗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的茶树种质筛选及其抗性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悦 吴俊 +7 位作者 韦朝领 刘梦月 高晨曦 张灵枝 曹士先 余顺甜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89-704,共16页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 探讨不同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和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 Priesner)的抗性,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以11个茶树品种紫娟、水仙、梅占、白鸡冠、瑞香、奇兰、黄玫瑰、白牡丹、黄棪、大红袍、黄观音为供试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田间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并进行茶树植物学形态特征调查,以及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化学成分检测,明确茶树物理性状、化学成分与抗虫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按抗小贯松村叶蝉的强弱,11个茶树品种可分为4类,第Ⅰ类:紫娟,感虫(S);第Ⅱ类:梅占、黄棪、奇兰、水仙、白牡丹,中感(MS);第Ⅲ类:瑞香、大红袍、黄观音、黄玫瑰,中抗(MR);第Ⅳ类:白鸡冠,抗(R)。按抗茶棍蓟马的强弱也可将其分为4类,第Ⅰ类:黄玫瑰,感虫(S);第Ⅱ类:瑞香、白鸡冠,中感(MS);第Ⅲ类:黄观音、奇兰,中抗(MR);第Ⅳ类:白牡丹、黄棪、大红袍、梅占、紫娟、水仙,抗(R)。结合相关分析显示,小贯松村叶蝉总虫口数与11个茶树品种的花青素含量、GC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上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下角质层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游离氨基酸总量、栅栏组织厚度、上表皮厚度、上表皮厚度/叶片厚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长与茶棍蓟马总发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小贯松村叶蝉的总虫口数与茶棍蓟马总虫口数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得出,大红袍茶树品种和黄观音茶树品种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均存在一定抗性,是值得推广的茶树良种。调查结果还发现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之间存在同期交替为害茶树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小贯松村叶蝉 茶棍蓟马 抗虫机理 种质筛选
下载PDF
白鸡冠茶树品种叶色白化相关共表达网络构建及潜在核心基因发掘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涛 王艺清 +4 位作者 周喆 赵泽昊 曹士先 陈志丹 孙威江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7-385,共9页
白鸡冠茶树是光照敏感型茶树,为挖掘与白鸡冠茶树在光照和遮阴条件下叶色变化相关的关键基因,选取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白鸡冠第二叶5个时期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加权网络共表达分析(WGCNA)方法构建模块.6580个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WGCNA网络... 白鸡冠茶树是光照敏感型茶树,为挖掘与白鸡冠茶树在光照和遮阴条件下叶色变化相关的关键基因,选取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白鸡冠第二叶5个时期的转录组数据,通过加权网络共表达分析(WGCNA)方法构建模块.6580个差异表达基因构建的WGCNA网络被分为15个模块,其中darkseagreen模块与叶绿素含量相对值(SPAD值)显著正相关,honeydew模块和SPAD值显著负相关.GO富集结果表明darkseagreen模块显著富集到初级代谢过程的调节和压力响应等过程,而honeydew模块在叶绿体和单器官代谢等过程显著富集.从darkseagreen模块和honeydew模块中发掘到数个潜在核心基因,并采用Cytoscape对darkseagreen模块和honeydew模块的基因绘制互作网络图,进而从darkseagreen模块筛选出2个基因(CSS0019351、CSS0045917)和2个转录因子(CSS0046793和CSS0018417),在honeydew模块筛选出2个基因(CSS0031492和CSS0036305)和1个转录因子(CSS0023211).本研究通过WGCNA方法筛选出2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模块,进一步挖掘得到的7个关键基因和转录因子与叶绿素合成和叶绿体发育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鸡冠 白化 WGCNA 转录组 核心基因
原文传递
CsPPR和CsCPN60-like在茶树白化叶片中的表达分析及互作蛋白验证
14
作者 王涛 漆思雨 +6 位作者 韦朝领 王艺清 戴浩民 周喆 曹士先 曾雯 孙威江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筛选出2个与‘白鸡冠’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白化相关的基因(CSS0013384和CSS0036305),为探明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互作蛋白,以‘白鸡冠’茶树叶片为材料,克隆CSS0013384和CS... 本课题组前期通过转录组筛选出2个与‘白鸡冠’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白化相关的基因(CSS0013384和CSS0036305),为探明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模式与其互作蛋白,以‘白鸡冠’茶树叶片为材料,克隆CSS0013384和CSS0036305 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酵母单杂交和酵母双杂交,分析其蛋白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蛋白结构、蛋白调控与互作网络和基因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S0013384和CSS0036305分别属于三角状五肽蛋白(pent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PPR)和伴侣蛋白(chaperone,CPN60-like)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1893 bp和1752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631和575,蛋白质质量为71.87 kD和60.79 kD,等电点为8.93和6.21。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CSS0013384定位于叶绿体,CSS0036305定位于线粒体。通过白鸡冠茶树第二叶的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与不同叶色茶树品种的RT-qPCR发现,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芽叶中高表达。CSS0002807属于PIF转录因子家族,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CSS0002807可以结合CSS0013384启动子。CSS0013384和CSS0036305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体和线粒体发育,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白化 三角状五肽蛋白 伴侣蛋白 表达分析 互作蛋白
下载PDF
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研究
15
作者 孙悦 刘梦月 +6 位作者 高晨曦 吴全金 曹士先 余顺甜 陈志丹 金珊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543,共19页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 为探究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的叶色及挥发物差异性,对11个茶树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通过田间枝条室内孵化试验和室内生命参数测定试验,佐证了田间种群密度作为抗性分级标准的可靠性;并测定色差及叶片单位叶面积蜡质含量,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未被病虫为害的一芽二叶新梢的挥发物进行检测,以期筛选不同抗虫性茶树品种间的差异物。结果显示,小贯松村叶蝉(Matsumurasca onukii)趋向于叶片色彩较暗、黄色较淡的茶树品种;茶棍蓟马(Dendrothrips minowai)趋向色彩鲜亮、饱和度高、黄色偏高的茶树品种,且茶棍蓟马更重视叶背的色泽。在挥发物方面,小贯松村叶蝉种群密度与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壬醛、十二烷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茶棍蓟马的种群密度与十二烷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十二烷对小贯松村叶蝉和茶棍蓟马作用不同,其含量和茶树叶片蜡质含量与种群密度间的关系呈现相同趋势,这说明同一种挥发物对不同昆虫会产生不同的趋向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小贯松村叶蝉 茶棍蓟马 叶色 挥发物 抗性
下载PDF
茶树CLH基因家族的鉴定与转录调控研究及其在白化茶树中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涛 王艺清 +3 位作者 漆思雨 周喆 陈志丹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1-346,共16页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CsCLH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CsCLHs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 叶绿素酶(Chlorophyllase,CLH)是叶绿素降解过程中的关键酶,将叶绿素a脱去植醇,形成脱植基叶绿素a。以白化茶树白鸡冠新梢叶片为材料,克隆获得3条CsCLHs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3条CsCLHs基因分布于2个亚家族,其蛋白质编码区(Coding sequence,CDs)长度为894~975 bp,编码氨基酸个数为297~324,蛋白质分子量为31.99~34.91 kDa,等电点为4.89~7.61,不稳定系数为38.94~48.24,其中CsCLH1.1和CsCLH1.2为不稳定蛋白,CsCLH2为稳定蛋白。Cell-PLoc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3个CsCLHs蛋白均定位于叶绿体;而WolfPsort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CLH1.1和CsCLH1.2定位于细胞质,CsCLH2定位于叶绿体。遮阴和恢复光照处理下的qRT-PCR结果显示,遮阴抑制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光照诱导白鸡冠叶片CsCLHs的表达。不同品种中CsCLHs表达模式分析表明,CsCLH1s在白化叶中高表达。另外,酵母单杂交结果表明,CsCDF5可以与CsCLH1.1和CsCLH2启动子结合。综上所述,CsCLHs在白化茶树叶片中可能参与叶绿素降解,在叶片白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茶树CLH基因家族的功能及茶树叶片白化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绿素酶 基因家族 表达差异
下载PDF
茶多酚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晶 林彩容 +3 位作者 黄艳 邓旭铭 王艺清 孙威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7-490,共14页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和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 为研究在农杆菌介导的茶树遗传体系中,茶多酚对农杆菌侵染效率的影响,以LBA4404、EHA105、ATCC15834和K599 4个农杆菌菌株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不同浓度茶多酚处理下的耐酚能力、被膜完整率、吸附性、vir和chv基因表达,以及遗传转化差异。结果显示,4个菌株的耐酚能力依次为LBA4404>K599>EHA105>ATCC15834,其中EHA105和ATCC15834菌株对茶多酚较为敏感;ATCC15834菌株被膜完整率与茶多酚的浓度、静置时间呈负相关,EHA105在600 mg·L^(-1)茶多酚处理48 h后,其被膜完整率最低;ATCC15834和EHA105对烟草叶肉细胞的吸附能力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经茶多酚处理24 h后,ATCC15834中chv B和EHA105中chv B2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vir A表达量与低浓度酚类的敏感性呈正相关性;烟草经农杆菌菌液(含茶多酚)侵染后,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发状根诱导率大大降低。1 000 mg·L^(-1)茶多酚处理后,ATCC15834的发根诱导率最低,仅为13.85%,坏死率高达33.85%。综上所述,茶多酚会降低农杆菌活力和被膜完整率,chv基因通过降低表达量影响其吸附性,最终导致烟草转化体系中瞬时转化效率和稳定转化效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农杆菌介导 吸附性 chv和vir基因 遗传转化
下载PDF
网粒体超疏水性在茶小绿叶蝉防杀虫剂渗透中的屏障效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美珍 屈政 +2 位作者 胡尚咪 热孜亚·苏芒 杨广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66-876,共11页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网粒体具有超疏水性,杀虫剂喷雾触碰虫体后药滴动态是否受网粒体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在茶小绿叶蝉成虫抵御杀虫剂雾滴渗透的屏障作用。【方法】以罗丹明B(RhB)作为指示... 【目的】茶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体表覆盖的网粒体具有超疏水性,杀虫剂喷雾触碰虫体后药滴动态是否受网粒体影响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旨在明确网粒体在茶小绿叶蝉成虫抵御杀虫剂雾滴渗透的屏障作用。【方法】以罗丹明B(RhB)作为指示剂添加到测试的杀虫剂(联苯菊酯和茚虫威)中,利用可拍照显微镜观察记录联苯菊酯(1.25 mg/L和0.05 mg/L)和茚虫威(0.006 mg/L和0.0009 mg/L)喷雾处理后24 h,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药滴滚落、蒸发、被抖动扫除等行为动态,分析翅面药滴大小与蒸发后固化形态的关系;测定网粒体移除前后药滴与翅面的接触角,统计不同疏水性翅面上的网粒体分布密度;收集并利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蝉体表抖落的药滴及药剂颗粒是否含有网粒体,同时观察网粒体与翅面残留溶质接触的显微形态。【结果】药滴动态观察显示,圆球状药滴在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不会自行滚落,72.0%成虫静止等待翅面药滴蒸发,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或不规则药斑与药滴大小无关,而与虫体翅面的疏水类型有关,蒸发后24 h内翅面的药剂颗粒都被叶蝉抖动扫除;在叶蝉疏水性强翅面上,药滴的静态接触角为141.63±8.06°,药滴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网粒体分布密度为6.1±1.2粒/μm,而疏水性弱的翅面上药滴蒸发形成药斑,网粒体分布密度为2.2±0.9粒/μm;SEM图片显示被茶小绿叶蝉抖落的药滴和药剂颗粒表面均带有网粒体,药斑和药剂颗粒的显微结构显示网粒体出现聚集并与残留溶质相融合。【结论】超疏水性网粒体的均匀分布决定药滴触碰茶小绿叶蝉成虫翅面后形成圆球状,网粒体的亲油性及团聚性促使药滴蒸发后形成药剂颗粒,网粒体的脱落性使药剂颗粒可被茶小绿叶蝉成虫抖动扫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网粒体 超疏水性 杀虫剂雾滴 药滴蒸发 清扫
下载PDF
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荣波 陈姝樽 +3 位作者 赵玉梅 李本金 刘裴清 陈庆河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54-1662,共9页
为建立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Ypt1基因特异序列,设计芋疫霉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视化的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ater... 为建立芋疫霉Phytophthora colocasiae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方法,基于Ypt1基因特异序列,设计芋疫霉的特异性引物与探针,建立一种快速、准确、可视化的芋疫霉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lateral flow dipstick,LFD-RPA)检测方法,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优化,评估其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对田间疑似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芋疫霉LFD-RPA检测方法最适反应条件为39℃恒温反应30 min。LFD-RPA检测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出芋疫霉,而对其他卵菌近缘种和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未检出,且该检测方法对芋疫霉DNA的检测灵敏度达到1 pg/μL。对田间带病组织检测发现,LFD-RPA检测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中检测出芋疫霉。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芋疫霉LFD-RPA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简单快捷,可用于芋疫病的田间快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芋疫霉 重组聚合酶扩增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 Ypt1基因 快速检测
原文传递
HS-SPME-GC-MS分析武夷岩茶呈香挥发性物质
20
作者 梁轶琳 张灵枝 +5 位作者 戴浩民 王治会 张黎剑 荣杰峰 岳彬 孙威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21,共12页
为探究4个茶树品种所制武夷岩茶风味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及其品种香形成的物质基础,使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为探究4个茶树品种所制武夷岩茶风味特征、挥发性物质的差异及其品种香形成的物质基础,使用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on analysis,QDA)、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香气活力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等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对4个茶树品种所制武夷岩茶进行风味特征比对与挥发性物质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所制的武夷岩茶香气属性相似,花果香显,‘肉桂’品种所制武夷岩茶具有特殊且明显的桂皮香。使用化学计量学分析并以VIP>1且OAV可计算为准则,共计14种香气成分被认为是4个茶树品种所制武夷岩茶香气差异的原因。芳樟醇、β-紫罗酮、吲哚对4个茶树品种所制武夷岩茶花香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β-环柠檬醛、香叶醇、苯乙醛对‘水仙’,芳樟醇氧化物II对‘瑞香’,(E)-2-壬烯醛对‘黄观音’所制武夷岩茶的花香呈现具有突出贡献;苯乙醇、己酸己酯、反式肉桂醛可能与‘肉桂’所制武夷岩茶的桂皮香形成有关。研究结果为武夷岩茶香型多元化及不同品种的品种香关键呈香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茶树品种 呈香物质 关键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