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SWOT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刘磊 王合升 +2 位作者 王云鹏 王伟锋 许碧果 《热带林业》 2008年第1期9-11,8,共4页
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现实环境下所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为未来保护区有利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鹦哥岭 SWOT 保护区 海南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森林资源管理TMC模式
2
作者 周亚东 王伟锋 +2 位作者 刘磊 王云鹏 李雅丽 《热带林业》 2010年第3期9-13,共5页
简述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团队(motivated Team)+机制(adaptiveManagement)+社区(engaged Community)",简称"TMC"模式。团队是资源管理的基石,机制是持续向前的动力,社区是资源管... 简述了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团队(motivated Team)+机制(adaptiveManagement)+社区(engaged Community)",简称"TMC"模式。团队是资源管理的基石,机制是持续向前的动力,社区是资源管理的外部环境,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推进森林资源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资源管理 模式
下载PDF
白沙县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帅 李飞 周亚东 《热带林业》 2009年第4期7-9,共3页
简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核算基础和现状,并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海南大学的研究结论和参数,对白沙县森林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总价值达23.51×108元人民币.a-1,其中森林的固定CO2价值占... 简述了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核算基础和现状,并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海南大学的研究结论和参数,对白沙县森林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核算,总价值达23.51×108元人民币.a-1,其中森林的固定CO2价值占6.84%,O2释放价值占23.90%,固土价值占0.03%,保持养分价值占14.84%,涵养水源价值占46.36%,改善环境价值占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沙 生态效益 价值 评价
下载PDF
Dolichothyreus,the First Record Genus of Mezirinae(Hemiptera:Aradidae)from China
4
作者 杨春旺 王合升 +1 位作者 白晓拴 彩万志 《Entomotaxonomia》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5-168,共4页
Dolichothyreus Usinger & Matsuda, 1959 and D. stigmatus Usinger & Matsuda are recorded from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ale of D. stigmatus is redescribed and the diagnost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species are... Dolichothyreus Usinger & Matsuda, 1959 and D. stigmatus Usinger & Matsuda are recorded from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ale of D. stigmatus is redescribed and the diagnostic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species are illustr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PTERA ARADIDAE Mezirinae Dolichothyreus new record China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
5
作者 蒋帅 林思亮 +2 位作者 李之龙 王合升 王伟锋 《热带林业》 2014年第1期42-45,共4页
2012年,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鹦哥嘴-主峰、元门和道银3个调查小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有了初步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该区的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19个亚类51个基本... 2012年,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对区内鹦哥嘴-主峰、元门和道银3个调查小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对保护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分布有了初步研究。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该区的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19个亚类51个基本类,占GB/18972-2003记录的主类、亚类和基本类的100%、61.3%和32.9%。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4个主类、11个亚类和27个基本类;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个4主类、8个亚类和24个基本类,表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工作日记(2007—2011)
6
作者 周亚东 蔡金山 +2 位作者 周薇 王慧颖 刘礼军 《天涯》 2017年第6期164-173,共10页
周亚东2007年2月4日今天,我们打了保护区组建以来的第一场硬仗。昨晚接到举报,说有人在鹦哥嘴盗伐木材。我和李之龙立即带领什运的三名护林员在老牧场路口蹲守。海南冬天不冷,但晚上在山里还真是冷。大家喝几口酒,才暖和了一点。守到凌... 周亚东2007年2月4日今天,我们打了保护区组建以来的第一场硬仗。昨晚接到举报,说有人在鹦哥嘴盗伐木材。我和李之龙立即带领什运的三名护林员在老牧场路口蹲守。海南冬天不冷,但晚上在山里还真是冷。大家喝几口酒,才暖和了一点。守到凌晨两点半,看没有什么动静,就下令大家回去休息,早晨七点原地集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往前走 工作日记 三名 我不知道 一脸茫然 在路上 太远 五指山市 对我说 声喝
原文传递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及属种海南新纪录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惠宁 陈辈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61,共11页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 2003~2008年,多次对海南省中部山区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进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39种两栖动物(有尾类1种,无尾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23属。其中,包括海南属种新纪录小姬蛙属的德力小姬蛙(Micryletta inornata)和新纪录种马来棱皮树蛙(Theloderma asperum)。另外,还采集到2个待定种,分别为小蟾属物种(Parapelophryne sp.)和一种大型的棱皮树蛙属物种(Theloderma sp.),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定。鹦哥岭调查中共记录到39种(88.6%)已知在海南有分布的两栖动物,包括11个海南特有种,占海南13种特有两栖动物的84.6%,这说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在海南岛两栖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栖动物 新纪录 鹦哥岭 海南
原文传递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海南岛海南臭蛙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10
8
作者 黄勇杰 卢佳斌 +6 位作者 王锋堂 林英华 刘磊 米红旭 莫方群 方精 李佳灵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41,共12页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 生境分析与预测是受威胁物种有效保护的基础。本研究通过ArcGIS技术平台,利用MaxEnt模型,结合野外调查获得的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66个分布点数据和17个30 m×30 m分辨率的环境变量数据,对该物种在海南岛内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海南臭蛙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海拔200~1 200 m的地区,最适宜的海拔范围是600~1 000 m,总分布面积约2 179 km2。海南臭蛙空间分布具有不连续性,其分布区分为三个斑块,尖峰岭所在地为斑块Ⅰ,霸王岭、鹦哥岭和黎母山所在地为斑块Ⅱ,五指山和吊罗山所在地为斑块Ⅲ。适宜生境分析显示,斑块Ⅰ适宜生境面积为218.4 km2,主要分布在尖峰岭中部的三分区、五分区和南部的南崖;斑块Ⅱ适宜生境面积为963.5 km2,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北部的牙琼、南美岭以及鹦哥岭东部的鹦哥嘴、什寒、秀寨岭和黎母山主峰西侧的四分场;斑块Ⅲ适宜生境面积为997.1 km2,主要分布在五指山西部的那罗岭、南部的好定岭和吊罗山中部的度假村、白水岭以及研究区东部的牛上岭。环境变量分析显示,海拔是影响海南臭蛙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坡度、距水源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年降水量,温度、湿度和日照对海南臭蛙的分布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臭蛙 MaxEnt模型 潜在分布区
原文传递
广西冠斑犀鸟的种群数量及分布状况 被引量:7
9
作者 罗益奎 蒋爱伍 +4 位作者 陈辈乐 吴世捷 谢乃文 阙腾程 李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2-358,共7页
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 albirostris)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且是亚洲热带地区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冠斑犀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广布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地区,但其分布范围持续萎缩,2000年以后只残存于3个孤立的... 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 albirostris)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且是亚洲热带地区重要的种子传播者。冠斑犀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广布广西西南部中越边境地区,但其分布范围持续萎缩,2000年以后只残存于3个孤立的分布点,而西大明山林区一直是冠斑犀鸟的主要分布点。为了解此物种在广西的最新分布状况,我们于2009年在广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首次进行了冠斑犀鸟的同步调查,同时调查了当地犀鸟可利用的植物资源。结果显示至少有50只冠斑犀鸟在当地栖息,是广西目前最大的种群,但数量明显呈下降趋势。本文记录了124种犀鸟可潜在利用的植物,探讨了广西犀鸟面临的威胁,并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科学界加强对中国犀鸟保育研究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斑犀鸟 种子传播 保育 生态 西大明山 广西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珍稀两栖动物——棘腹蛙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益得 廖常乐 +2 位作者 毛寿林 曾玉华 李向勇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119-122,共4页
棘腹蛙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环境监测的指示动物,棘腹蛙对水质、地质、气候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保护棘腹蛙这个中国珍稀两栖物种,本文从生态学、遗传学、繁殖学、营养价值等方面对棘腹蛙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棘腹... 棘腹蛙在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环境监测的指示动物,棘腹蛙对水质、地质、气候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为了保护棘腹蛙这个中国珍稀两栖物种,本文从生态学、遗传学、繁殖学、营养价值等方面对棘腹蛙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棘腹蛙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腹蛙 生态学 遗传学 繁殖学 营养价值
下载PDF
海南龙血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及分布格局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伟杰 肖艳 +4 位作者 杨海建 陈沂章 曾琳 何明军 郑希龙 《生物资源》 CAS 2017年第1期17-24,共8页
通过调查石灰岩及花岗岩两种不同生境样地内海南龙血树分布和胸径/基径情况,分析其龄级结构,用相邻格子法对海南龙血树进行每木调查,并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丛生指数(I)、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聚集指数(Ca... 通过调查石灰岩及花岗岩两种不同生境样地内海南龙血树分布和胸径/基径情况,分析其龄级结构,用相邻格子法对海南龙血树进行每木调查,并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丛生指数(I)、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聚集指数(Ca)等聚集强度指数对海南龙血树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灰岩及花岗岩样地内的海南龙血树种群皆呈衰退型,其中天安乡、江边乡两样地种群的幼苗储备不足,昌化镇及东澳镇两地的中龄级植株数量稀少,大小洞天样地的种群年龄结构不完整;石灰岩样地内的海南龙血树种群在不同尺度、不同阶段上主要表现为集群分布,花岗岩地区种群的不同组分在不同取样尺度上分布格局相同,幼龄树、中龄树、老龄树的分布格局分别为集群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龙血树 石灰岩 花岗岩 年龄结构 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生物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廖常乐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0-852,F0003,共4页
2010年至2012年对海南鹦哥岭两栖类动物进行了调查,野外采集到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的蛙卵,对蛙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对蝌蚪与幼蛙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该蛙繁殖时间为3月中旬,蛙卵孵化时间为14 d,6个月左右完成变态,... 2010年至2012年对海南鹦哥岭两栖类动物进行了调查,野外采集到广西棱皮树蛙Theloderma kwangsiensis的蛙卵,对蛙卵进行了人工孵化,对蝌蚪与幼蛙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该蛙繁殖时间为3月中旬,蛙卵孵化时间为14 d,6个月左右完成变态,蝌蚪唇齿式为Ⅰ∶2+2/1+1∶Ⅱ。该蛙种群数量极其稀少,建议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广西棱皮树蛙 生物学 保护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缅甸蟒放归初期停卧地的利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段玉宝 刘磊 +3 位作者 黄云龙 米红旭 戎可 马建章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48-2854,共7页
2014年3—6月,在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无线电跟踪、GPS定位、样方调查和资源选择函数对7条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放归初期栖息地利用进行分析,共测得80个利用样方和75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缅甸蟒放归初期栖息地的利用... 2014年3—6月,在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无线电跟踪、GPS定位、样方调查和资源选择函数对7条缅甸蟒(Python bivittatus)放归初期栖息地利用进行分析,共测得80个利用样方和75个对照样方。结果表明:缅甸蟒放归初期栖息地的利用类型倾向于灌木丛和草地,偏向海拔较低、阳坡、郁闭度较小、环境温度(27.19±2.44)℃、光照较强、距干扰源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栖息地;缅甸蟒对栖息地利用的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21-2.77×环境温度-2.20×坡向+1.44×光照强度+1.21×植被类型-1.19×郁闭度;缅甸蟒对栖息地的利用与环境温度、坡向、郁闭度呈负相关,与光照强度、植被类型呈正相关;根据拟合的资源选择函数,缅甸蟒对栖息地利用概率为P=elogit(p)/[1+elogit(p)],该模型的正确率为90.7%,R2=0.843;环境温度、光照和植被类型是影响缅甸蟒放归初期栖息地利用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蟒 栖息地利用 放归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海南俄贤岭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简报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辈乐 陈庆 王形清 《热带林业》 2007年第S1期22-23,21,共3页
俄贤岭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片、垂直落差最大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林相高大茂密,是海南最为典型、保存得最好的热带石灰岩原始林区。由于位处偏僻,过往对当地动植物了解不多,随着近年的深入调查,发现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非常丰富,特有物种繁多... 俄贤岭是海南岛面积最大片、垂直落差最大的石灰岩喀斯特地区,林相高大茂密,是海南最为典型、保存得最好的热带石灰岩原始林区。由于位处偏僻,过往对当地动植物了解不多,随着近年的深入调查,发现植物和无脊椎动物非常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但是对俄贤岭及邻近地区的陆生脊椎动物所知极少,我们在2004~2006年间对俄贤岭及邻近地区进行多次简短考察,并在2007年3月进行了一次大型考察,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不含翼手目及鸟类)共12目21科32属33种;其中不乏国家保护动物如水鹿Cervus unicolor、珍稀物种如马来豪猪 Hystriix brachyura 及海南特有种如霸王睑虎Goniu-rosaurus bawanglingensis等。就我们简短的调查结果表明,虽然盗伐偷猎行为并未完全禁绝,俄贤岭仍保留了较丰富的脊椎动物资源,极具保护价值,有必要尽快加大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岛 俄贤岭 石灰岩 脊椎动物
下载PDF
紫金牛属(紫金牛科)植物花部特征显微观测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军 吴兴 +2 位作者 郑希龙 陈沂章 夏念和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紫金牛属(Ardisia)14个类群的9个花部形态特征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紫金牛属植物的花瓣基部腺状乳突、子房毛被、胚珠轮数可作为属下等级划分依据,而花瓣、萼片、子房斑点、胎座形状和胚珠数量可作为种间划分的... 利用显微解剖方法对紫金牛属(Ardisia)14个类群的9个花部形态特征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紫金牛属植物的花瓣基部腺状乳突、子房毛被、胚珠轮数可作为属下等级划分依据,而花瓣、萼片、子房斑点、胎座形状和胚珠数量可作为种间划分的重要依据。同一类群的胚珠轮数较稳定,而胚珠数量常有变化。补充和细化了花部结构的一些性状,特别是轮叶紫金牛。澄清了郎伞木与朱砂根、大罗伞树的关系。推测了一些花部性状的演化趋势。紫金牛属的花部特征在种间具有较大差异,可作为种间划分的依据,亦可以作为属下等级划分的重要参考,具有重要的分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金牛属 花部特征 报春花科 分类学意义
下载PDF
海南植物新资料(Ⅲ)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榕涛 卢刚 +3 位作者 陈沂章 蒋帅 朱平 郑希龙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27-2129,共3页
报道了海南植物区系新记录4种,分别为兜唇带叶兰[Taeniophyllum pusillum(Willd.)Seidenf.&Ormerod]、灰背清风藤(Sabia discolor Dunn)、长脉清风藤(S.nervosa Chun ex Y.F.Wu)及茴香砂仁[Etlingera yunnanensis(T.L.Wu&S.J.Ch... 报道了海南植物区系新记录4种,分别为兜唇带叶兰[Taeniophyllum pusillum(Willd.)Seidenf.&Ormerod]、灰背清风藤(Sabia discolor Dunn)、长脉清风藤(S.nervosa Chun ex Y.F.Wu)及茴香砂仁[Etlingera yunnanensis(T.L.Wu&S.J.Chen)R.M.Sm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海南 植物区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现状与发展初步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姜祖扬 王伟锋 +2 位作者 刘磊 林帅 许碧果 《热带林业》 2012年第3期16-19,共4页
阐述海南鹦哥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的现状和特点,结合保护区资源实际,充分分析鹦哥岭保护区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及相应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现状 保护措施 发展
下载PDF
极北鲵蝌蚪期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龙章巍 王岩 +2 位作者 朱洪强 刘庚 徐才溢 《热带林业》 2019年第3期57-61,共5页
对安图境内的极北鲵卵袋与黑龙江林蛙卵团进行人工采集及孵化,将黑龙江林蛙预设为极北鲵的唯一天敌。通过设置不同密度的天敌与极北鲵蝌蚪进行混合饲养试验,研究黑龙江林蛙蝌蚪通过捕食和竞争影响极北鲵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探讨极北鲵... 对安图境内的极北鲵卵袋与黑龙江林蛙卵团进行人工采集及孵化,将黑龙江林蛙预设为极北鲵的唯一天敌。通过设置不同密度的天敌与极北鲵蝌蚪进行混合饲养试验,研究黑龙江林蛙蝌蚪通过捕食和竞争影响极北鲵蝌蚪的生长发育规律;探讨极北鲵蝌蚪在不同天敌密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及极北鲵蝌蚪期生长发育规律与天敌密度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极北鲵在蝌蚪期的生长发育与天敌密度呈负相关,在人为将黑龙江林蛙蝌蚪作为极北鲵蝌蚪唯一天敌的情况下,天敌比例为25.0%时影响不显著;天敌比例为50.0%时影响显著;天敌比例为75.0%时影响极显著。极北鲵蝌蚪40日龄后,因天敌逐渐变态,对极北鲵蝌蚪影响的强度逐渐减弱。天敌对极北鲵蝌蚪捕食造成对其存活率降低的影响是不可逆的,同时还造成极北鲵蝌蚪变态期的延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北鲵 安图 天敌 生长发育
下载PDF
人工环境下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常乐 杨道德 +1 位作者 李文健 陈高鹏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46,53,共5页
2009年9月26日—10月6日对人工养殖环境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非繁殖期,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雄蛙早于雌蛙出来觅食;棘腹蛙摄食高峰期出现在19:00—20:00。在整个摄食过程中,棘腹蛙的行... 2009年9月26日—10月6日对人工养殖环境棘腹蛙(Paa boulengeri)非繁殖期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非繁殖期,棘腹蛙幼蛙早于成蛙出来觅食,雄蛙早于雌蛙出来觅食;棘腹蛙摄食高峰期出现在19:00—20:00。在整个摄食过程中,棘腹蛙的行为可划分为静止、跳跃、转向、捕食、侵占、驱赶、打斗、爬行。棘腹蛙幼蛙与成蛙、雌性成蛙与雄性成蛙之间在摄食行为上存在差异,其中幼蛙与成蛙之间在跳跃、转动、捕食、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成年雌蛙与雄蛙之间在侵占、驱赶、打斗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腹蛙(Paa boulengeri) 非繁殖季节 摄食行为
下载PDF
海南植物新资料(Ⅳ)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伟杰 杨海建 +4 位作者 肖艳 陈沂章 刘志杰 张雯 郑希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95-1403,共9页
报道了海南植物区系1个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以及1个新记录变种。新记录属为黑蒴属(Alectra Thunb.);新记录种为黑蒴[Alectra avensis(Bentham)Merrill];新记录变种为红毛香花秋海棠[Begonia handelii var.rubropilosa(S.H.Huang&Y... 报道了海南植物区系1个新记录属、1个新记录种以及1个新记录变种。新记录属为黑蒴属(Alectra Thunb.);新记录种为黑蒴[Alectra avensis(Bentham)Merrill];新记录变种为红毛香花秋海棠[Begonia handelii var.rubropilosa(S.H.Huang&Y.M.Shui)C.I Pe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记录 海南 秋海棠科 玄参科 植物区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