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2篇文章
< 1 2 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183
1
作者 付萍 王连森 +4 位作者 陈江 白光大 徐粒子 王帅 郭云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 目的分析2015年中国大陆(除西藏)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事件的致病因素、暴发场所和原因食品等。方法对全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收集的2015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年全国31个监测地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2 401起,累计发病21 374人,死亡139人。已知病因事件中,毒蘑菇导致的事件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6.2%(794/1 717)和60.3%(79/131),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51.5%,7 861/15 250)。暴发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事件起数分别占50.9%(1 222/2 401)和43.8%(1 051/2 401),发病人数分别占22.6%(4 823/21 374)和68.9%(14 727/21 374);明确的原因食品(除误食毒蘑菇外)中,主要为蔬菜类和肉类食品,其事件起数分别占11.1%(235/2 122)和10.5%(223/2 122),发病人数分别占14.5%(2 561/17 696)和15.6%(2 768/17 696)。结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毒蘑菇,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致病因子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肠毒素,主要发生场所是家庭及餐饮服务场所,家庭误食毒蘑菇和对乌头加工不当(食用量或加热温度和时间)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 监测网 中国大陆 致病因素 致死
原文传递
中国登革热流行概况与流行特征 被引量:92
2
作者 杜建伟 潘先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29-1433,共5页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V)所致的一组虫媒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V有4种血清型(DV 1~4) 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最近几十年全球发病大幅上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DV...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V)所致的一组虫媒传染病 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V有4种血清型(DV 1~4) 感染DV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HF)或登革休克综合征(DSS).最近几十年全球发病大幅上升,WHO估计每年世界上约有5000万DV感染者,其中50万人因患登革热需住院治疗,感染者中约2.5%发生死亡.目前登革热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100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受DV影响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病毒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中国2003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9
3
作者 张燕 许文波 +20 位作者 朱贞 蒋小泓 胡家瑜 王建国 张金芳 何吉兰 孙莉 林春燕 凌华 李聪勇 刘杨 马艳 张晋琳 王常银 杨学磊 章传真 李平 杜雯 郑蕾 梁勇 姬奕昕 《中国计划免疫》 2005年第3期165-174,共10页
目的为了解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2003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是否存在基因型或亚型的差异.方法对2003年15个省分离的107株麻疹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同一年份不同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特征及分子差异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目的为了解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2003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是否存在基因型或亚型的差异.方法对2003年15个省分离的107株麻疹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同一年份不同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特征及分子差异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从107株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通过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106株为麻疹病毒H1基因型;1株属于A基因型,为沪191(S191)疫苗株.106株H1基因型毒株分成2个亚型,101株为H1a,5株为H1b基因亚型.2003年H1b亚型主要流行于海南、四川、上海、贵州省;而H1a在全国广泛分布;未发现H1c基因亚型,该亚型1993~1994年曾是北京、山东、河北、湖南省流行的优势毒株.对比2003年与1993~2002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亚型,H1a呈上升趋势,H1b亚型在所有H1基因型中的比例由1995~2002年的24.3%下降到2003年的4.7%,而H1c亚型逐渐消失.对2003年分离的病毒进行省内和不同省间遗传距离的比较证明,各省内的毒株变异范围在0%~6.1%(0~27个核苷酸差异);各省间的变异范围在0%~4.3%(0~20个核苷酸差异);省内差异最大值大于省间差异.结论中国最近11年来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亚型趋势为:H1a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优势亚型;H1b亚型逐年降低转为弱势;H1c亚型逐渐消失.2003年麻疹变异毒株呈散在分布,无明显地域性.同时表明,中国的麻疹流行是由H1a和H1b中的许多不同病毒株造成的多个传播链引起的.讨论了在中国继续开展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监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展望了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对于中国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疹病毒 H1基因型 序列测定和分析
原文传递
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 被引量:63
4
作者 李红秋 郭云昌 +9 位作者 宋壮志 马永忠 陆冬磊 袁秀娟 郭晚花 邹晶 刘继开 李薇薇 韩海红 付萍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50-656,共7页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2019年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除西藏自治区)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6 390起,累计发病38 797人,死亡134人。在病因明确的3 572起事件中,微生物性因素导致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2.01%(12 738/24 491);毒蘑菇导致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44.96%(1 606/3 572)和57.60%(72/125);在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场所中,餐饮服务场所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49.95%(3 192/6 390)和70.00%(27 156/38 797);家庭的死亡人数最多,占80.60%(108/134)。结论餐饮服务场所是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因素是主要致病因素,毒蘑菇引起的死亡人数最多;该结果提示应加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对重点食品、重点场所和主要致病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加以控制,降低食源性疾病的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暴发 监测 致病因子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分布首次调查 被引量:47
5
作者 张仪 吕山 +12 位作者 杨坤 刘和香 胡铃 李莉莎 邓卓晖 张鸿满 胡锡敏 姚立农 曾小军 李正祥 陈朝 王立英 周晓农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8-512,共5页
目的调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用主要中间宿主螺类有效累积温度模型参数,预测和绘制我国主要中间宿主螺类及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地图。根据绘制的预测地图,以区域抽样法,按栅... 目的调查我国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方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借用主要中间宿主螺类有效累积温度模型参数,预测和绘制我国主要中间宿主螺类及广州管圆线虫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地图。根据绘制的预测地图,以区域抽样法,按栅格总数5%比例进行随机抽样。随机抽取55个调查点于2006年9~10月开展主要中间宿主分布及感染率调查。结果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小管福寿螺的有19个省(市、区),其中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8个省(区)已证实有小管福寿螺自然分布。福建、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7个省(区)有广州管圆线虫自然感染,其中,福建建瓯、江西兴国、浙江瑞安、湖南汝城、广东化州、广西上思和海南五指山等地的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6.6%、19.9%、16.0%、5.0%、6.3%、39.1%和25.0%。结论证实小管福寿螺自然感染有广州管圆线虫的7个省(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管圆线虫 小管福寿螺 自然疫源地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我国2000—2019年主要热带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 被引量:46
6
作者 廖志武 王善青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93-201,共9页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显著提升,尤其在热带传染病防控领域成绩卓著。早在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就消除了丝虫病,截至2017年,全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50%达... 近二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猛,国民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工作显著提升,尤其在热带传染病防控领域成绩卓著。早在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就消除了丝虫病,截至2017年,全国450个血吸虫病流行县中,50%达到消除标准,30%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到2019年年底曾经肆虐一时的疟疾已连续三年无本地原发病例,达到了消除疟疾的指标要求,等待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麻风病和黑热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有效保障了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工业污染、人口增长、自然疫源地的商业开发、抗生素和杀虫剂大量使用等诸多因素,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地不断推进、旅游业和国际交流的快速发展,也给热带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病 疟疾 血吸虫病 结核病 登革热 黑热病 麻风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 艾滋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与防治
原文传递
探讨ARIMA模型在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7
作者 陈莉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7-419,共3页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ARIMA模型在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方面的应用,验证分析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利用海南省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拟合ARIMA模型,对海南省细菌性痢疾2010年1~9月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评价...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中ARIMA模型在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方面的应用,验证分析模型的可行性与适用性。方法利用海南省2000年1月~2009年12月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拟合ARIMA模型,对海南省细菌性痢疾2010年1~9月各月发病率进行预测评价。结果建立ARIMA(1,0,0)模型,预测结果基本符合实际发病率变动趋势,验证了该模型的可用性。结论 ARIMA模型可用于模拟细菌性痢疾发病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进行短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IMA模型 时间序列 细菌性痢疾
下载PDF
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关系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王小焕 胡锡敏 +6 位作者 郭彧 卞铮 李立明 陈铮鸣 李惠梅 李贻磊 符智芳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86-991,共6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05年6月-2008年7月对在海南省美兰区整群抽取的30 000名30~79岁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长期随访... 目的了解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05年6月-2008年7月对在海南省美兰区整群抽取的30 000名30~79岁成年居民进行基线调查,随后开展长期随访,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海南省成年居民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关系。结果截至2013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中有309人死亡,3人失访,失访率为0.01%;随访时间为0~9年,平均随访(6.7±1.4)年,累积随访175 667人年。随访结束时研究人群心血管疾病发病2 824例,累计发病率为10.8%;缺血性心脏病发病669例,累计发病率为2.6%;脑血管疾病发病2 059例,累计发病率为7.8%;出血性脑卒中发病91例,累计发病率为0.4%;缺血性脑卒中发病1 716例,累计发病率为6.5%。在控制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体力活动水平、新鲜蔬菜摄入、新鲜水果摄入、红肉摄入、脑卒中家族史、急性心梗家族史、糖尿病患病情况和体质指数(BMI)等14个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压正常者相比,高血压人群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均有所增加,HR值(95%CI)由大到小依次为出血性脑卒中[2.76(1.77~4.29)]、缺血性心脏病[1.25(1.06~1.49)]、心血管疾病[1.19(1.10~1.30)]、脑血管疾病[1.15(1.04~1.27)]和缺血性脑卒中[1.11(1.00~1.23)],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人群依次为出血性脑卒中[1.79(1.07~3.00)]、缺血性心脏病[1.23(1.01~1.50)]和心血管疾病[1.15(1.04~1.27)],收缩舒张期高血压人群依次为出血性脑卒中[3.84(2.14~6.88)]、缺血性心脏病[1.45(1.10~1.91)]、心血管疾病[1.32(1.14~1.51)]、缺血性脑卒中[1.30(1.09~1.54)]和脑血管疾病[1.29(1.10~1.52)](均P <0.05)。结论高血压人群能增加不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收缩舒张期高血压增加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脑血管疾病 发病 关系 前瞻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2018-2019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和病毒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媛 朱贞 +18 位作者 邓丽丽 秦月 黄芳 陈萌 王常银 彭晓放 陈海云 马钰 张婷 范丽霞 李立群 刘李 玛合木提江·库尔班 徐昌平 张燕 毛乃颖 许文波 崔爱利 王英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6-362,共7页
阐明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和病毒基因特征。对2018-2019年中国流腮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8-2019年中国流腮年报告发病率... 阐明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18-201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特征和病毒基因特征。对2018-2019年中国流腮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2018-2019年中国流腮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65/10万和21.48/10万,15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是我国流腮的高发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85.30%和82.56%。流腮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份均有流腮病例报告,西部和中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东部地区。2018-2019年共获得160条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SH基因序列,其中150条(93.75%)序列鉴定为F基因型MuV,在我国11个省份检测到;10条(6.25%)序列为G基因型MuV,2019年在广东、湖北和新疆3个省份检测到。和我国既往流行MuV代表株相比,2018-2019年流行的F基因型MuV代表株序列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相对集中。现阶段我国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未发生明显改变,仍呈现病毒自然流行模式;F基因型作为优势流行基因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流行,但毒株的遗传多态性有所降低,这可能和我国实施1剂次腮腺炎疫苗常规免疫策略有关。G基因型MuV主要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但流行范围在逐渐扩大。建议进一步加强两剂次腮腺炎疫苗接种工作,降低我国腮腺炎易感人群。同时持续性开展MuV流行学和病毒学监测工作,为鉴别病毒的来源,确定病毒传播途径和评估腮腺炎疫苗免疫策略奠定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流行特征 基因特征
原文传递
不同干预方式对儿童口腔卫生知识及龋齿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红英 王营营 +1 位作者 王红美 王兴任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07-710,共4页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儿童口腔卫生知识及龋齿的影响。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9岁儿童546名,分A、B组分别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干预,并第一磨牙窝沟封闭,干预前后检查第一磨牙龋患和口腔卫生知识问卷调查;...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式对儿童口腔卫生知识及龋齿的影响。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7~9岁儿童546名,分A、B组分别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干预,并第一磨牙窝沟封闭,干预前后检查第一磨牙龋患和口腔卫生知识问卷调查;抽取272名儿童做对照,不做任何干预;用SPSS13.0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各组学生和家长口腔卫生知识及其行为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B组和对照组知晓率、刷牙率和健康行为干预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8,P=0.641;χ2=1.400,P=0.497;χ2=0.574,P=0.751)。干预后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加权后3组之间两两比较,除了刷牙率A、B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观察指标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B组和对照组龋患率分别为42.3%、41.9%、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56,P=0.358),继发龋率分别为3.6%、2.4%、20.8%,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8,P=0.218),A组、B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683,Pa〈0.001;χ2=95.676,Pb〈0.001);A、B二组龋齿降低相对有效率分别为81.6%、89.7%。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对儿童口腔卫生的改善是有效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干预模式效果更为显著,窝沟封闭是成功的防龋措施,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窝沟封闭等综合干预措施,就会大大减少儿童口腔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龋齿 家长 口腔卫生 干预
下载PDF
海南省全国人群病毒性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1
11
作者 曾雪霞 曾昭长 +6 位作者 孙莲英 潘婷婷 李位鸿 何剑 闫秀娟 邓海英 符振旺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8年第11期1894-1897,1905,共5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现阶段人群乙型病毒(HBV)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感染状况,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推广接种和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标本,标本由中... 目的了解海南省现阶段人群乙型病毒(HBV)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感染状况,评价1992年我国乙肝疫苗推广接种和2002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施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59岁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静脉血标本,标本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检测乙肝感染标识物。结果海南省1~59岁人群HBV感染率为40.8%,HBsAg携带率为8.4%,分别较1992年前自然感染期下降了43.6个和9.4百分点。人群中有乙肝疫苗免疫史者占45.4%。1~4岁和5~14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7.3%和65.4%,及时接种率分别为84.0%和41.1%,HBV感染率为3.7%和20.6%,HBsAg携带率分别为1.1%和4.04%。15~59岁人群HBV感染率和HBsAg携带率分别为65.9%和13.5%,HBV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除1~4岁组外,城市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高于农村,人群HBV感染率、HBsAg携带率远低于农村。农民、工人HBV感染率、HB-sAg携带率高于其它职业人群,人群感染率和HBsAg携带率有随文化程度提高而下降趋势。人群乙肝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聚集率为44.1%。结论海南省自1992年推广应用乙肝疫苗后,特别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行免费接种后,有效控制了乙肝的传播,15岁以下儿童乙肝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大幅提高,HBV感染率、HBsAg携带率大幅下降,母婴垂直传播导致的家庭聚集感染是海南省人群乙肝感染率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 乙肝 血清 流行病学 调查
下载PDF
海南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莲英 曾昭长 +5 位作者 陈海云 符振旺 陈少明 闫秀娟 邓海英 潘正帆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182-184,189,共4页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后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按照经济水平、民族、地理位置,选择被调查市县。在被选市县中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村.以家庭为单... 目的了解海南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策略后的效果。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按照经济水平、民族、地理位置,选择被调查市县。在被选市县中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1个村.以家庭为单位对全部人群采集静脉血用ELISA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并完成个案调查。结果共采集3945人血清进行检测,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13.18%、抗-HBs阳性率为52.72%、HBV流行率为56.96%。HBsAg阳性率最高年龄组为20—29岁组(21.52%)。最低为0-4岁组(4,02%),10岁以下儿童为6.21%;HBV流行率最高为50~59岁组(83.43%),最低是0—4岁(29.99%),10岁以下组为30.69%。HBsAg阳性率和HBV流行率:城市低于农村。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13.66,P〈0.01;x^2=12.56,P〈0.01)。富裕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三者间比较。差异也存在显著性(x^2=50.13,P〈0.01;x^2=13.17,P〈0.01)。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x^2=11.97,P〈0.01);HBV流行率男性低于女性(x^2=7.74.P〈0.01),差异均存在显著性。结论海南省人群HBV流行率是高的,人群HBsAg携带率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群中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已发生了改变,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效果显著,降低了人群HBsAg携带率和HBV流行率,特别是10岁以下儿童下降幅度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血清流行病学 HBV流行率
下载PDF
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孙莲英 庞志钊 +5 位作者 张文英 江永珍 余陶 王俊明 张勇 刘崇柏 《中国计划免疫》 2006年第4期262-263,共2页
目的了解国产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μg/0.5ml和10μg/0.5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68例,采用0、1、6个月... 目的了解国产不同剂量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用5μg/0.5ml和10μg/0.5ml重组乙肝疫苗(酵母)免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膜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68例,采用0、1、6个月接种程序,用固相放射免疫(SPRIA)法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及HBsAg。结果全程免疫后1个月,10μg剂量组新生婴儿HBsAg阳性率为2.86%,保护率为96.43%;5μg剂量组的HBsAg阳性率为3.45%,保护率为95.69%。10μg、5μg剂量组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7.14%、82.76%,产生的抗-HBs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237.44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150.06mIU/ml。10μg组的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5μg组。结论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母婴阻断效果良好,10μg组的免疫原性高于5μg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酵母) 免疫效果
原文传递
海南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网络监测分析 被引量:29
14
作者 曾雪霞 孙莲英 +7 位作者 李俊 符振旺 潘婷婷 莫少雄 闫秀娟 何剑 李位鸿 邓海英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9-610,共2页
关键词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 监测系统 计划免疫 敏感性
原文传递
海南省2014-2017年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及柯萨奇病毒A组6型基因特征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韩桃利 李丹丹 +6 位作者 冀天娇 郭悦 马焱 潘正帆 宋洋 陈海云 许文波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49-255,共7页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4-2017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谱构成,阐明海南省流行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构成变化,利用Sequencher、Bioedit和MEGA软件,结合GenBan...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4-2017年手足口病(HFMD)流行特征及病原谱构成,阐明海南省流行的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构成变化,利用Sequencher、Bioedit和MEGA软件,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1949-2017年CV-A6序列和本研究的海南省CV-A6毒株序列,构建亲缘性进化树揭示其基因特征。结果 病原监测结果显示:2014-2017年,海南省HFMD实验室诊断2 520例HFMD病例,其中肠道病毒A组71型(EV-A71)895例(35.5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463例(18.37%)和其他肠道病毒(EV)1 162例(46.11%)。但不同年份和不同月份的优势病原呈现动态变化,除2014年EV-A71为优势病原(占56.00%)外,其余年份均以其他EV为主,各年占比分别为59.04%、33.69%、67.72%;不同病例类型病原构成有明显差异,轻症病例优势病原除2014年为EV-A71 (58.84%)外,其余年份均为其他EV (分别占59.77%、44.66%和78.81%);重症病例中2014和2016年EV-A71为优势病原(分别占85.92%、48.72%),2015和2017年其他EV为优势病原(分别占51.87%、100.00%);死亡病例病原全部为EV-A71。2014-2016年送检标本中未检出CV-A6,故仅分析2017年CV-A6的基因特征:2017年84株肠道病毒阳性标本,经血清型鉴定CV-A640例(占47.62%),提示CV-A6为海南省2017年HFMD中的主要优势病原;海南省CV-A6序列均属于国内流行的D3a进化分支,并与我国其他省份CV-A6毒株共同进化。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2014-2017年海南省HFMD病原谱构成及流行的CV-A6基因型和基因亚型,为海南省HFMD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是否研制多价手足口病疫苗提供了科学数据。应继续加强海南省HFMD病原谱动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病原构成 柯萨奇病毒A组6型 基因特征 基因型
原文传递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 被引量:24
16
作者 刘德全 冯晓平 +3 位作者 杨恒林 林世干 陈文江 杨品芳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 目的 监测停止或减少使用氯喹防治恶性疟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制定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 ,在停用氯喹后不同时间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 结果 海南省乐东县抱由镇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97 9%降至 1997年的 2 6 7%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 10 46± 7 14 pmol/μl血 降至 1 63± 1 47pmol/μl血 (P <0 0 1) ,用较高药浓度 (>6 4pmol/μl血)才能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病例所占比例由 83 3 %降为 6 7% (P <0 0 1)。体内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 84 2 %降为 1997年的 18 4% (P <0 0 1) ,三级抗性 (RⅢ )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 5 3 1%降为 14 3 % (P <0 0 1) ,血中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由 72 0± 2 1 6h变为 5 0 7± 16 1h。2 0 0 1年三亚市雅亮乡体外法测定抗性率为 5 9 8% ,平均抑制药浓度 3 5 6± 2 12 pmol/μl血 。 2 0 0 3年乐东县福抱乡体内法测定抗性率为 62 5 % ,RI、RⅡ和RⅢ分别占抗性病例 5 0 %、 3 0 %和 2 0 % ,无性体疟原虫平均消失时间 5 6 9± 17 2h。云南省勐腊县体外法测定抗性率由 1981年的97 4%降至 1999年的 77 8% (P <0 0 1) ,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物浓度由 17 2± 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氯喹抗性 体内 抑制 性病 药物浓度 病例 体外法 体形 消长
下载PDF
海南省三亚市一起罕见的当地三日疟疫情分析及处置 被引量:27
17
作者 林常勇 陈朱 +4 位作者 王善青 罗丕泽 吴德雷 郑爱军 魏家佳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对海南三亚市一起罕见的本地传播三日疟疫情调查和处置进行描述,以明确虫种、分布特征和流行程度。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阐明此次疟疾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通过镜检、RDT和PCR确定疟原虫虫种... 目的对海南三亚市一起罕见的本地传播三日疟疫情调查和处置进行描述,以明确虫种、分布特征和流行程度。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阐明此次疟疾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通过镜检、RDT和PCR确定疟原虫虫种,媒介调查明确主要传播媒介,为及时规范治疗和媒介控制提供依据;对村民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对村医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培训,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和控制媒介,对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结果在疟疾流行季节通过镜检和PCR共确诊三日疟6例,间日疟1例,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海南三亚发现本地三日疟病例,年龄主要在40岁以下,4—9月份为疫情发病期。在疫点村、周边居民和临近村庄的上山人群范围内开展主动病例调查,发现带虫者5例,带虫率0.39%。媒介调查发现村庄主要媒介为微小按蚊。经及时应急处理和规范治疗,患者全部治愈。通过对疫点村居民房舍进行溴氰菊酯滞留喷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结论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本地感染三日疟为主的疟疾疫情,采取治疗患者、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日疟 疫情 三亚
原文传递
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探讨 被引量:27
18
作者 冯增强 《海南医学》 CAS 2007年第2期106-107,共2页
本文分析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必要性,认为是维护学校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需要,并提出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若干建议:从学校、教育部门、卫生部门3方面入手,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 本文分析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必要性,认为是维护学校及社会稳定的需要,又是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的需要,并提出构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的若干建议:从学校、教育部门、卫生部门3方面入手,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组织制度,建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教育部门加强督导和责任追究,卫生部门加强指导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学校卫生 公共卫生
下载PDF
海南省2011—2015年度流感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7
19
作者 邱丽 冯芳莉 +1 位作者 李丹丹 潘家兴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16年第10期978-980,997,共4页
目的分析海南省2011—2015年度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度全省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资料,对暴发的时间、地区、场所、规模、病毒型别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度全省... 目的分析海南省2011—2015年度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5年度全省报告的流感暴发疫情资料,对暴发的时间、地区、场所、规模、病毒型别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1—2015年度全省共报告流感暴发疫情21起,累计报告发病791例,平均罹患率3.17%,无死亡病例。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月和5月,占总起数的76.19%,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共20起(占总起数的95.24%)。农村地区报告疫情起数最多,占总起数的71.43%。暴发的优势循环株先后为B型流感,甲型H1N1流感,甲型H3N2亚型和B型流感。结论海南省流感暴发疫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是高发季节,中小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高发场所,应加强农村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监测,优势循环株变化频繁,应密切关注病原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暴发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SARS传播数学模型与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吴开琛 吴开录 +2 位作者 陈文江 林明和 李才旭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421-425,426,共6页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SARS的传播和流行规律及其与防治措施的关系 ,并为此提供数学工具 ; 方法 通过数学和传播动力学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与广东省和北京市部分实际资料进行拟合和模拟预测 ; 结果 建立了适用于SARS模拟和预测的确...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SARS的传播和流行规律及其与防治措施的关系 ,并为此提供数学工具 ; 方法 通过数学和传播动力学的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 ,与广东省和北京市部分实际资料进行拟合和模拟预测 ; 结果 建立了适用于SARS模拟和预测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 ,提出了SARS传播阈值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在传播速率 ,传播阈值与两地流行过程及其与防治措施之间的关系上取得了较好的拟合 ; 结论 预测广东省和北京市SARS的流行将于 6月上旬或中旬基本结束 ,这是由于防治措施已使传播速率和基本繁殖率下降至临界值以下的必然结果 ,提示在保持一定的控制措施和使传播速率降至一定水平的情况下 ,SARS的流行是可以防止和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数学模型 流行趋势 预测 传播动力学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 预防 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