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白细胞抗原致敏等待者肾移植专家共识 被引量:10
1
作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 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 +6 位作者 陈刚 张雷 朱兰 刘龙山 郑瑾 史赢 蔡俊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33-1340,共8页
我国致敏肾移植等待者逐年增加, 如何平衡这些患者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移植效果是移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专家共识作为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系列共识的第二篇, 围绕此问题, 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产生和病理机制出发, 借鉴国外经验并结... 我国致敏肾移植等待者逐年增加, 如何平衡这些患者器官分配的公平性和移植效果是移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专家共识作为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系列共识的第二篇, 围绕此问题, 从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的产生和病理机制出发, 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 提出为致敏肾移植等待者获得公平器官分配机会的改进建议, 以及包括脱敏治疗在内的安全实施肾移植的路径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 器官分配 脱敏治疗
原文传递
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预防及诊疗要点 被引量:8
2
作者 崔瑜 张雷 吴建永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2041-2044,共4页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分... 供者特异性抗体(DSA)的预防、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是目前肾移植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临床诊疗的关键。免疫抑制治疗强度不足以控制由同种异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激发的免疫反应是受者产生DSA的原因。肾移植受者术后应定期检测HLA抗体,分析阳性HLA抗体是否具有供者特异性,综合DSA的特性和病理活检诊断及时明确其临床意义,指导进一步的合理治疗。对DSA应重在预防、定期检测、积极适度治疗,防止AMR疾病过程中一系列不良事件的因果发展,以期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原文传递
专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模式在成人DCD肾移植术后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李烟花 曹洁 +1 位作者 陆小英 孟宪丽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0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成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8例成人肾移植患...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成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术后管理中的实践与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9月-2018年8月收治的118例成人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实施专科护士主导的MDT模式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导管护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症状经历及其困扰程度、肾移植护理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置管、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腹膜透析置管3类特殊导管护理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 <0.05),患者肾移植术后主要症状经历及困扰程度均较对照组低,肾移植术后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落实率、并发症预警正确度、感染防控措施到位情况、健康教育掌握度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成人DCD肾移植术后管理中采用专科护士主导的MDT模式可减少护理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症状经历体验,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值得临床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护士 MDT 肾移植 管理
下载PDF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的精准诊疗
4
作者 蔡俊超 庆欣 +4 位作者 张雷 朱兰 刘龙山 田普训 陈刚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通过分析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发生机制和急慢性组织损伤的病理学特征,提出4个AMR的对因和对症防治措施:①针对AMR的病因,清除抗体和抗体产生细胞;②针对抗体引起的原发性内皮损伤机制,阻断补体依赖... 通过分析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的发生机制和急慢性组织损伤的病理学特征,提出4个AMR的对因和对症防治措施:①针对AMR的病因,清除抗体和抗体产生细胞;②针对抗体引起的原发性内皮损伤机制,阻断补体依赖的损伤机制和阻断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损伤;③针对内皮损伤后继发性的微血管管腔内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溶栓治疗;④针对内皮损伤后继发性的急慢性血管性炎症反应进行抗炎治疗。本文强调,"对因措施"在AMR的防治中是最为重要的,但抗凝、溶栓和抗炎等对症措施也不可被忽视。最后,本文根据这些防治措施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适应证,针对非致敏和致敏患者AMR的预防、活动性AMR受者的治疗、慢性活动性AMR受者的治疗,分别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补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补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吞噬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吞噬 精准治疗
原文传递
加强全程管理,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兰 张雷 陈刚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956-1958,共3页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是引起后期移植肾功能丢失的主要原因,因缺乏特效手段而治疗棘手。通过肾移植全程管理,从预防dnDSA的产生、计划性监测dnDSA变化、及时明确病理诊断和尽早启动综合治... 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介导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caAMR)是引起后期移植肾功能丢失的主要原因,因缺乏特效手段而治疗棘手。通过肾移植全程管理,从预防dnDSA的产生、计划性监测dnDSA变化、及时明确病理诊断和尽早启动综合治疗着手,将有利于caAMR的防治和最终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长期存活
原文传递
肾移植供者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特异性判别中两个常见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郝美杰 马立平 +2 位作者 陈慧俊 李烟花 张雷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571-1574,共4页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 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其准确判定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单抗原微珠法(SAB)判别DSA时容易出现漏检以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值低估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与中国人群常见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进行比对,计算了常用的两种SAB试剂的漏检概率,探讨了体外实验体系中抗体交叉反应对DSA的MFI值的影响。笔者提出应重视上述两个问题的临床意义,尝试用功能性表位(eplet)分析的方法予以校正并列举了临床实例,最后分析了这种校正方法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供者特异性抗体 人类白细胞抗原 功能性表位
原文传递
儿童肾移植多学科管理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沈茜 刘娇娇 +14 位作者 翟亦晖 陈径 方晓燕 饶佳 林芳 汤小山 刘佳璐 毕允力 吴冰冰 张雷 朱有华 许明 朱同玉 曾力 徐虹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5,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善儿童肾移植长期预后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术前、术后多学科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展器官捐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善儿童肾移植长期预后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术前、术后多学科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的意义。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与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合作开展器官捐献供肾-儿童肾移植,对肾移植患儿采用术前-术中-术后闭环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该模式的特点和效果,重点讨论术前、术后管理在儿童肾移植中发挥的作用。结果:(1)一般资料:129例终末期肾衰竭患儿接受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肾移植受者年龄10.6±3.8岁,其中最小移植年龄21月龄,最小移植体重9 kg。供体中104例(80%)为儿童供体,儿童供体中位年龄1.5岁(11月~3岁)。(2)术前管理:原发病诊断方面,儿童肾脏科与泌尿外科、分子诊断中心等多学科合作,使得86%患儿原发病诊断明确,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及遗传性肾病为其主要病因,占28.6%和27.9%;移植前肾替代治疗方面:96%患儿移植前接受透析治疗,中位透析时间1.3(0.7~2.0)年;移植前慢性肾脏病相关并发症纠正情况:肾性贫血控制率70%,血钙控制率77%,血磷控制率65%,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控制率66%,严重左心室肥厚(LVH)控制率80%。(3)术后管理:129例肾移植患儿中位随访时间2.0(1.1~4.8)年。随访期间感染情况:63例(48%)肾移植受者发生感染,病原菌中以细菌感染最多见(54%),其次为病毒感染(42%),病毒感染中半数以上为巨细胞病毒(CMV);排斥情况:14例(10.8%)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原发病复发情况:1例(0.8%)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原发病复发。(4)肾移植预后:受者1年、3年、5年、7年存活率均为96.6%,移植肾1年、3年、5年、7年存活率均为87%。末次随访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81.2±29.8(ml/min/1.73 m^2)。16例移植肾失功,其中13例(81%)移植肾丢失发生在移植后1月内,移植肾血管栓塞是主要失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移植 预后 多学科管理
下载PDF
重视配型新技术 推进精准肾移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雷 郑瑾 薛武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683-686,共4页
提升质量是目前我国肾移植的主要发展目标。推广组织配型新技术,包括采用高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方法,保证供受者HLA分型结果的完整性和唯一性,以及把改良的细胞学方法和纯化单抗原技术相结合,提高HLA抗体检测精准度等,可以更准... 提升质量是目前我国肾移植的主要发展目标。推广组织配型新技术,包括采用高分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型方法,保证供受者HLA分型结果的完整性和唯一性,以及把改良的细胞学方法和纯化单抗原技术相结合,提高HLA抗体检测精准度等,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供受者间的错配负荷和受者免疫风险,指导器官的科学分配和受者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有助于达到受者长期存活的目标。这正是精准医学的核心要义在肾移植领域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组织配型 器官分配 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
原文传递
实体器官移植感染的特征与诊治要点
9
作者 张雷 朱有华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6-9,I0001,共5页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扶正祛邪”是疾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感染是移植后最常见、威胁最大的并发症。用“扶正祛邪”这一至简大道指导感染的治疗,应该包括明确病原体予以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改...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是“正邪”斗争的结果,“扶正祛邪”是疾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感染是移植后最常见、威胁最大的并发症。用“扶正祛邪”这一至简大道指导感染的治疗,应该包括明确病原体予以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改善患者全身状态特别是合理调控免疫功能这两个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传统医学 基本治疗原则 全身状态 扶正祛邪 诊治要点 免疫功能 病原体 合理调控
下载PDF
儿童肾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两例报告暨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芳 沈茜 +8 位作者 徐虹 谭礼红 陈径 方晓燕 翟亦晖 饶佳 曾力 张雷 朱有华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83-190,共8页
目的报道2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PTLD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例PTLD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 目的报道2例儿童肾移植术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并复习文献,旨在提高对PTLD的认识。方法收集并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例PTLD患儿的临床资料。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1月的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收集PTLD相关文献并行文献复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LD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两例PTLD患儿移植前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均接受过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诱导治疗。病例1和病例2分别于肾移植术后3个月、12个月诊断为PTLD,伴EB病毒及巨细胞病毒血清学反应阳性。病例1病理诊断为单形性PTLD,病例2临床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二者均予免疫抑制剂减量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PTLD缓解,移植肾功能正常。但例1患儿于肾移植后30个月死于颅内真菌感染。结合本中心2例及文献复习的54例儿童肾移植PTLD进行分析,移植至PTLD发生的中位时间为41.8个月,初发部位以消化道[17例(30.4%)]、呼吸系统[8例(14.3%)]、神经系统[7例(12.5%)]和咽淋巴环[7例(12.5%)]为主,病理类型以单形性PTLD为主[34例(60.8%)]。56例患儿诊断PTLD时EB病毒血清学反应均为阳性。治疗包括免疫抑制剂减量联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和化疗。PTLD缓解48例,其中8例移植物失功;11例死亡患者中3例死于感染,8例死于PTL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单形性PTLD为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OR=21.616,95%CI 1.007~464.107,P=0.049)。结论肾移植儿童PTLD大多与EB病毒感染有关,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单形性PTLD预后不良,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肾移植 疱疹病毒4型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原文传递
多方协作, 提高我国致敏受者肾移植水平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雷 肖漓 石炳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1330-1332,共3页
致敏受者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存在免疫记忆而增加了肾移植风险, 往往等待时间长, 移植效果差。如何让每一位致敏受者都获得平等的移植机会?目前我国肾移植的发展现状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 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需要移植实验室、器官获取... 致敏受者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存在免疫记忆而增加了肾移植风险, 往往等待时间长, 移植效果差。如何让每一位致敏受者都获得平等的移植机会?目前我国肾移植的发展现状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 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 需要移植实验室、器官获取组织、临床医生以及国家器官分配系统的多方协作, 合力探索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致敏 人类白细胞抗原
原文传递
儿童二次肾移植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明惠 苗莉 +11 位作者 翟亦晖 陈径 方晓燕 缪千帆 刘佳璐 刘娇娇 汤小山 张致庆 张雷 曾力 徐虹 沈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37-742,共6页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儿进行二次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总结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11例行二次肾移植的慢性肾脏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原发病诊断、移植肾情况及随访情况... 目的:分析慢性肾脏病患儿进行二次肾移植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总结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11例行二次肾移植的慢性肾脏病患儿的一般资料、原发病诊断、移植肾情况及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11例接受二次肾移植的患儿中男6例、女5例,初诊慢性肾脏病年龄为11.9(7.4,13.3)岁。第1次肾移植年龄13.9(11.1,15.2)岁,第1次肾移植前透析时长22.1(3.5,36.5)个月。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10例(≤12月龄供肾9例,其中5例接受整块肾移植;1~3岁供肾1例)、亲体供肾1例。10例于术后1个月内发生移植物失功,另1例发生于术后5个月,失功原因包括血栓形成9例、排斥1例和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1例。11例患儿均经过透析治疗(7例腹膜透析、4例血液透析)等待后成功完成二次肾移植,两次移植间隔时长为210(16,1041)d。第2次肾移植年龄14.7(11.7,16.2)岁,均接受3岁以上DCD供肾。二次肾移植术后随访(42±15)个月,二次肾移植后末次随访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85±34)ml/(min·1.73 m 2),移植肾均未失功,移植肾受者均存活。结论:儿童二次肾移植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儿童第1次肾移植失败后给予透析过渡方案,3岁以上DCD供肾可有效保证二次肾移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儿童 二次肾移植
原文传递
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原诊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陆瀚澜 隋明星 +5 位作者 赵闻雨 陈瑞 付嘉钊 曾力 朱有华 张雷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88-39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的肾移植和肝移植受者共34例的病史资料,按时... 目的探讨基于宏基因组学的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在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因肺部感染入院治疗的肾移植和肝移植受者共34例的病史资料,按时间段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为传统病原检测组,共20例,均采用传统病原检测方法。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为二代基因测序组,共14例,均采用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统计分析两组间病原学检出率.灵敏度和特异度、检测结果回报时间、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等指标。结果两组间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抗体诱导方式、免疫抑制剂使用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代基因测序组的病原学阳性检出率高于传统检测组,灵敏度高于传统检测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代基因检测组检测结果回报耗时明显短于传统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代基因测序组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低于传统检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通量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可提高器官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检出率,为疾病的治疗提供"精而准"的指向,是传统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宏基因组学 感染
原文传递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配型在器官移植临床的探索和应用
14
作者 张雷 朱晓隆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655-662,共8页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因素,其本质是错配的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引发受者免疫反应,错配负荷(mismatch load,ML)越高,排斥反应越强。因此,准确评估ML具有重要意义,而HLA分型是分析ML的基础... 排斥反应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因素,其本质是错配的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引发受者免疫反应,错配负荷(mismatch load,ML)越高,排斥反应越强。因此,准确评估ML具有重要意义,而HLA分型是分析ML的基础。从大样本统计学角度,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清学分型方法显示,HLA错配数越多,受者长期存活率越低。但它仅能表现HLA在整体蛋白质大分子水平上有差异,无法反应差异的大小,因而不能准确反应供受者之间的具体ML。随着HLA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及晶体结构的阐明,多种HLA分子配型技术也随之发展出来,如功能表位(Eplet)错配分析、PIRCHE评分、氨基酸错配评分(amino-acid mismatch score,AMS)、静电荷错配评分(electrostatic mismatch score,EMS)和HLA抗原表位错配计算法(HLA epitope mismatch algorithm,HLA-EMMA)等。本文现就它们与传统的HLA血清学配型的不同,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组织配型 抗原表位 器官移植
原文传递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排斥反应防治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15
作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 上海市肾脏移植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 +6 位作者 张雷 吴建永 王长希 崔瑜 肖漓 郭晖 傅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973-1981,共9页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 肾移植后期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严重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DSA)是后期AMR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应对这一重要临床瓶颈,提高我国肾移植长期存活率,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和上海市肾脏移植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结合我国肾移植临床实际撰写了初稿,广泛征求国内本领域专家修改意见后统稿完成本共识。共识围绕降低dnDSA的产生风险以预防后期AMR、定期检测dnDSA并通过病理诊断及时发现后期AMR,以及后期AMR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论述,并给出了相关专家推荐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供者特异性抗体 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 长期存活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肾移植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和抗体检测专家共识 被引量:13
16
作者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移植技术分会 上海市肾脏移植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 +3 位作者 张雷 蔡俊超 何军 郑瑾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04-716,共13页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而产生DSA的主要原因是供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错配。因此HLA分型和抗体的检测是目前肾移植临床关注的重点。本共识系统梳理了HLA分...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是AMR的病因,而产生DSA的主要原因是供受者之间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错配。因此HLA分型和抗体的检测是目前肾移植临床关注的重点。本共识系统梳理了HLA分型和抗体检测的不同方法及各自的特点,介绍了如何应用上述检测结果评估肾移植受者同种异体免疫记忆和初始免疫反应风险,并给出了相关的专家推荐意见供同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 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 供者特异性抗体 排斥反应
原文传递
肾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22例临床治疗经验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晓伟 张雷 +4 位作者 赵闻雨 隋明星 林凯临 刘喆 曾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3-327,共5页
目的总结肾移植受者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qPCR)确诊了22例肾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现对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肾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 目的总结肾移植受者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通过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qPCR)确诊了22例肾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现对其发病特点、治疗方法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肾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发病率2.97%,确诊中位时间为术后39 d(15~572 d)。采取静脉应用人免疫球蛋白(IVIG)、转换免疫抑制剂等综合治疗方案,除1例因心血管意外死亡,其余受者均治愈;5例延迟转换和未转换免疫抑制剂受者IVIG累积用量为(7.7±3.8)g/kg,16例早期转换免疫抑制剂者IVIG累积用量为(2.7±1.9)g/kg。受者随访(13.0±9.1)个月,血红蛋白水平稳定。结论肾移植术后微小病毒B19感染集中于术后早期;确诊后早期转换免疫抑制剂可减少IVIG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病毒 感染 贫血
原文传递
利妥昔单抗在临床移植使用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俊超 朱兰 +2 位作者 陈刚 张雷 Qing Xin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69,共3页
自2002年被引入临床器官移植以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本文重点探讨了在临床移植中利妥昔单抗使用的四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利妥昔单抗的靶细胞和清除时效性的问题:利妥昔单抗是一个... 自2002年被引入临床器官移植以来,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已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本文重点探讨了在临床移植中利妥昔单抗使用的四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利妥昔单抗的靶细胞和清除时效性的问题:利妥昔单抗是一个选择性杀伤所有表达细胞膜表面抗原CD20 +的B细胞,使用后1~2 d内可以清除大于90 %的外周血中的CD20 +阳性细胞,结合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其B细胞抑制作用可以持续1~3年或更长。由于B细胞大量存在于脾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中,其远期效应依赖于对这些淋巴组织中CD20 +细胞的杀伤。2.利妥昔单抗的使用剂量问题:利妥昔单抗最早被引入移植临床时,使用的剂量参照了其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时的剂量(375 mg/m 2或更高),而这个剂量对于绝大多数接受维持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移植受者而言往往偏高,容易引起感染等副作用。3.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使用时的时间点问题:由于其B细胞清除的长效性,当使用利妥昔单抗作为对于高危受者可能发生AMR的预防性诱导治疗的措施时,一旦有了确定的移植供体,利妥昔单抗建议在移植前1~2周或更早使用,这种提前清除B细胞的治疗可以避免受者在接触移植物时体内仍有大量的B细胞而被移植物中异体抗原激活并发育成浆细胞。4.利妥昔单抗和血液净化联合使用时的次序问题:血液净化,如血浆置换/双重滤过等可以清除血浆中可溶性成分和大分子物质,包括利妥昔单抗等药物。两种治疗联合使用时,建议血浆清除在前、利妥昔单抗在后;或者在利妥昔单抗使用后至少等1~2个半衰期(2~4周)再进行血浆置换/血浆清除,以期发挥利妥昔单抗最大的B细胞清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 预防 治疗 利妥昔单抗 血浆置换 脱敏治疗
原文传递
儿童供肾儿童肾移植14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瑞 赵闻雨 +5 位作者 高晓刚 隋明星 陆瀚澜 张雷 朱有华 曾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参考肾移植有关质量控制指标,分析儿童器官捐献供者给儿童受者肾移植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儿童供肾的147例儿童肾移植临床资料,分别就供、受者一般情况、受者/移... 目的参考肾移植有关质量控制指标,分析儿童器官捐献供者给儿童受者肾移植临床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2011年9月至2019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器官移植科接受儿童供肾的147例儿童肾移植临床资料,分别就供、受者一般情况、受者/移植物存活率和手术并发症等有关方面进行小结。147例移植受者中位年龄130个月(21~207个月),中位体重26.0 kg(8.5~71.5 kg)。120例供者中位年龄12个月(4d^180个月),中位体重9.3 kg(2.5~50.0 kg)。结果经过10 d^9年的随访,受者/移植物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7.3%和88.8%,其中双肾整块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95.7%和60.9%,单侧肾移植受者和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96.8%和94.2%。双肾整块移植的主要并发症是移植物血栓形成(47.8%)和输尿管并发症(17.4%),而单侧肾移植则以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18.6%)和急性排斥反应(10.5%)为主。双肾整块移植和单侧肾移植中导致移植物丢失的主要原因均为移植肾血栓形成。受者死亡4例,其中2例因供者来源感染死亡,1例因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肺炎合并肝炎导致死亡,1例因癫痫大发作呼吸心博骤停死亡。结论儿童供肾儿童肾移植总体疗效良好。做好供、受者匹配及手术方式最优化选择非常重要。预防术后血栓形成避免早期移植物丢失仍是儿童供肾儿童肾移植移植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儿童 血栓形成
原文传递
肾移植后新生DSA针对性位点初步观察和新生DQ DSA产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晓隆 张晓伟 +3 位作者 隋明星 陈瑞 张雷 曾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7-720,共4页
目的观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 DSA)产生规律及分析产生针对特定位点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Q DSA)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肾移植的47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 目的观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 DSA)产生规律及分析产生针对特定位点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Q DSA)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肾移植的47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n DSA阳性受者36例,通过横断面研究观察受者产生的dn DSA的针对性位点数量及其MFI值,对比分析各位点dn DSA的受者数量及强阳性受者比例之间的差异,初步观察dn DSA的产生规律,并将dn DQ DSA阳性受者与dn DQ DSA阴性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应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寻导致dn DQ DSA产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排除术前PRA阳性、移植失败、失访受者后共纳入肾移植受者470例,产生dn DSA者36例,发生率36/470(7.36%),各dn DSA位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Q位点最多为19例(52.8%),且强阳性比例最高(P<0.001)。将全部dn DQ DSA阳性受者作为观察组(19例),随机选取dn DQ DSA阴性受者作为对照组(38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诱导方案、输血史、移植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Q位点错配数是产生dn DQ DSA的相关因素(P=0.003)。结论dn DQ DSA是中国肾移植受者群dn DSA主要组成部分,DQ位点应作为影响参数纳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肾脏匹配算法,以降低dn DQ DSA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 供者特异性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