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托吡酯与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根茹 徐瑾 +4 位作者 周晓闻 吴士松 尹又 庄建华 李斐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84-787,795,共5页
目的:探讨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4月接受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治疗的47例确诊或可能的VM患者,最终纳入42例,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盐酸氟桂利嗪组20例。两组分别给予托吡... 目的:探讨托吡酯、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性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2020年8月—2021年4月接受神经内科眩晕门诊治疗的47例确诊或可能的VM患者,最终纳入42例,分为托吡酯组22例和盐酸氟桂利嗪组20例。两组分别给予托吡酯50 mg/d和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VM患者的眩晕强度视觉模拟量表、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记录焦虑症筛查量表(GAD-7)、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以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并评估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可以有效地减少VM患者的眩晕强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P<0.05),同时DHI总评分、DHI-P、DHI-E、DHI-F、PHQ-9、GAD-7均有显著下降(P<0.05)。且托吡酯在减少眩晕强度、眩晕持续时间、眩晕频率、DHI-P、DHI-F优于盐酸氟桂利嗪,而两种药物在改善患者情绪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未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结论:托吡酯和盐酸氟桂利嗪对VM的预防安全有效,且托吡酯50 mg/d优于盐酸氟桂利嗪10 mg/d治疗。两种药物在情绪改善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性偏头痛 预防性治疗 托吡酯 盐酸氟桂利嗪
原文传递
梅尼埃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2
作者 肖本杰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1-84,共4页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并以内淋巴积水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笔者对其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 梅尼埃病 内淋巴积液 综述
下载PDF
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指导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4
3
作者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80,共6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耳石移动致内淋巴动力学改变、半规管耦联作用、半规管与眼外肌的耦联关系和中枢速度储存机制;其次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剖析眩晕发作特征和眩晕眼震发作机制,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差异,手法复位过程中眼震变化规律;最后基于前庭病理生理学,对两种类型耳石的判断、手法复位和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注意事项提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前庭 迷路 病理学 生理学 综述
下载PDF
复位无效且磁共振成像阴性的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初探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斐 李海燕 +5 位作者 陈瑛 顾欢欢 周晓闻 高博 尚辰勇 庄建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对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共43例位置性眼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法)接受氯硝西泮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最大慢相... 目的对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案。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共43例位置性眼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法)接受氯硝西泮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最大慢相角速度评价急性期药物疗效;另选择其中21例近2个月发作频繁患者,分为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并记录每月眩晕平均发作天数(单次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分析盐酸氟桂利嗪对眼震发作的预防作用。结果 43例患者中有29例符合确定的和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其眼震类型分别为水平背地性(23例,53.49%)、水平向地性(3例,6.98%)、垂直下跳性(4例,9.30%)和混合性(13例,30.23%),眼震持续时间长并缺乏渐强渐弱特点。治疗3 d后,氯硝西泮组患者最大慢相角速度[2.40(0.00,17.15)°/s]显著降低,急性期疗效优于氟桂利嗪组[18.85(1.58,35.75)°/s;Z=-2.284,P=0.022)];2个月后预防治疗组患者每月眩晕平均发作天数[1(0,2)d]缩短,与对照组[3.50(1.50,6.50)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结论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可能与中枢功能异常有关,排除相关禁忌证后,急性期予以氯硝西泮治疗具有缓解眩晕和眼震作用,尤以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更佳;频繁发作者可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眼震 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氯硝西泮 氟桂利嗪
下载PDF
周期交替性眼震发病特点与机制
5
作者 李斐 陈钢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0,共4页
周期交替性眼震是临床罕见的自发性眼震,了解其不同类型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对临床医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大有裨益。
关键词 眼震 病理性 综述
下载PDF
头晕眩晕疾病诊治思路 被引量:9
6
作者 庄建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4-768,共5页
头晕是患者最常见的自述症状,但头晕疾病涉及多个学科,且由于患者的病史描述常常不清楚、不可靠,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正确的头晕眩晕疾病诊断必须建立于完整而详细的病史和关键的体格检查,将患者分为眩晕、头晕、不稳和晕厥前的1... 头晕是患者最常见的自述症状,但头晕疾病涉及多个学科,且由于患者的病史描述常常不清楚、不可靠,给临床医生带来极大的挑战。正确的头晕眩晕疾病诊断必须建立于完整而详细的病史和关键的体格检查,将患者分为眩晕、头晕、不稳和晕厥前的1972年标准,比Bárány协会推出的前庭症状分类标准更适用于临床,虽然患者描述病史困难但眩晕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常很明确,关键的体格检查包括自发眼震、体位诱发试验、甩头试验、听力和局灶神经系统体征,临床上依据眩晕疾病的诊断标准,合理选择辅助检查,逐步建立分层诊断思路,全面评估并给予综合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晕 眩晕 诊断
下载PDF
绝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血清性激素及25-羟胆钙化醇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顾欢欢 李斐 +5 位作者 张照环 杨月嫦 高博 尚辰勇 庄建华 李焰生(点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 目的探讨女性绝经后血清性激素和25-羟胆钙化醇[25-(OH)-D_3]表达变化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2月1日共63例50~80岁绝经后女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雌二醇、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和25-(OH)-D_3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年龄与雌二醇、雌二醇与25-(OH)-D_3之间的关联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疾病危险因素。结果 BPPV组患者血清雌二醇[15.67(10.96,22.15)pg/ml]和25-(OH)-D_3[(24.24±1.05)ng/m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雌二醇:31.78(25.60,39.50)pg/ml,25-(OH)-D_3:(27.62±0.76)ng/ml],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768,P=0.000;t=-2.605,P=0.010),而黄体酮、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两组受试者血清雌二醇与25-(OH)-D_3水平无关联性;但对照组年龄与血清雌二醇水平呈负相关(rs=-0.263,P=0.038),BPPV组二者则无关联性。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雌二醇和25-(OH)-D_3水平降低可能是女性绝经后罹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耳石膜 骨化二醇 性腺甾类激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