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于润洋“音乐学分析”再探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姚亚平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47,共20页
作为一篇既是纪念性,也是更为深入理解“音乐学分析”概念的研究性论文,在对音乐学分析的成因梳理中,强调了“音乐学分析”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之路该怎么走而做出的回答,其最大贡献是突出了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形式”维度... 作为一篇既是纪念性,也是更为深入理解“音乐学分析”概念的研究性论文,在对音乐学分析的成因梳理中,强调了“音乐学分析”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的西方音乐研究之路该怎么走而做出的回答,其最大贡献是突出了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形式”维度。在对音乐学分析的“高峰”与“孤峰”现象的解释中,回应了音乐学分析在推进中所遭遇的诘问,并详细分析了于润洋是如何解决音乐形式与社会历史内涵融合的。对于音乐学分析面临的难题,提出两种解决的可能,即从音乐美学与音乐社会学两个方向,通过“异质同构”的形式理论,打通形式与社会内涵之间的隔膜。音乐学分析提出了一个西方音乐研究的终极难题,但它也是西方音乐研究很难绕开并值得努力探索的问题,正是由于此,更凸显出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恒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润洋 音乐学分析 音乐形式 音乐内容 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歌剧《青春之歌》音乐文本结构方式研究
2
作者 夏滟洲 《人民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2,共8页
作家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叙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期间,青年学生林道静充满波折的人生经历和道路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所迸发的强大力量。... 作家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叙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期间,青年学生林道静充满波折的人生经历和道路选择,让我们看到一代知识分子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所迸发的强大力量。小说自1958年发表以来,除了被改编成京剧、川剧等戏曲外,还被拍摄成同名电影(1959年)、电视剧(1998年,2007年),且有话剧(2018年)和歌剧(2009年唐建平作曲,2017年吴小平、潘磊作曲和2023年张千一作曲)等多种文艺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千一 《青春之歌》 唐建平 音乐文本 文艺形式 林道静 道路选择 同名电影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与音乐学分析
3
作者 姚亚平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6,共14页
马克思主义是于润洋音乐学研究的核心,也是他提出“音乐学分析”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文章将音乐学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在音乐研究中的一次实践,分析了音乐学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讨论了音乐形式问题,把它作为一个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是于润洋音乐学研究的核心,也是他提出“音乐学分析”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文章将音乐学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在音乐研究中的一次实践,分析了音乐学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着重讨论了音乐形式问题,把它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艺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必要途径,并将音乐学分析与20世纪下半叶一些新的学术思潮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音乐学分析 于润洋 形式
原文传递
施光南音乐创作中的民族叙事——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
4
作者 夏滟洲 《音乐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65-74,M0003,共11页
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音乐家施光南以其具有独特音乐语汇、浓郁民族特色的创作著称。尤其是他对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年他的这些创作,以一种艺术家的自觉,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的话语... 在中国当代音乐史上,音乐家施光南以其具有独特音乐语汇、浓郁民族特色的创作著称。尤其是他对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当年他的这些创作,以一种艺术家的自觉,成了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的话语系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其实也是一个永恒的历史命题,不仅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维度去关注,从历史文献中寻找理论支持,还要从现实的层面去认识,从当代文艺创作中进行深入研究,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向纵深推进。施光南以其贡献为这一重大命题做出注脚,至今散发着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光南 音乐创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探寻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的演奏思路——以薛澄潜《中原畅想曲》作品为例
5
作者 陈陆擎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9期34-37,共4页
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小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更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作曲家创作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有机结合东西方文化与作曲理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 音乐表演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小提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中国小提琴音乐作品更是文化交融的产物。中国作曲家创作本民族的音乐作品,有机结合东西方文化与作曲理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本身发展的内在表达。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例,从音乐表演层面解读中国小提琴音乐的特色,以西方的器乐演奏视角关注小提琴音乐的创作,挖掘乐曲中隐藏的民族性韵味与音乐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作曲家 音乐表演 作曲理论 外来乐器 小提琴音乐 独特的魅力 器乐演奏 音乐作品
下载PDF
中国歌剧的分类及其不同理念 被引量:3
6
作者 姚亚平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65,共16页
中国歌剧存在着概念含混,分类标准和依据不明等问题。文章依据既有的两种不同歌剧观,结合感性聆听和理性判断两种关键因素,将中国歌剧分为“西体歌剧”和“中式歌剧”两种类型。在这种划分中,“歌曲”作为一个分类标识和依据被凸显出来... 中国歌剧存在着概念含混,分类标准和依据不明等问题。文章依据既有的两种不同歌剧观,结合感性聆听和理性判断两种关键因素,将中国歌剧分为“西体歌剧”和“中式歌剧”两种类型。在这种划分中,“歌曲”作为一个分类标识和依据被凸显出来,通过它可以看到两种歌剧类型各自具有的历史渊源和不一样的歌剧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 中式歌剧 西体歌剧 中国歌剧
原文传递
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的塑造
7
作者 杨和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9-43,共15页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生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吸收、借鉴、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基础上的建构。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也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基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表演与欣赏三个层面对民...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生是基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以及吸收、借鉴、学习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基础上的建构。在中国民族歌剧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也成功塑造了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基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表演与欣赏三个层面对民族歌剧艺术形象的塑造进行审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中国民族歌剧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矛盾对立与理想具象化特点以及戏剧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其二,民族唱法与情感表演是塑造艺术形象的重要环节。其三,民族歌剧中的艺术形象塑造在欣赏层面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艺术形象的塑造需要与欣赏者审美需求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歌剧 经典作品谱系 艺术形象
下载PDF
中西交流中中国现代音乐生成的思想传统 被引量:1
8
作者 夏滟洲 《音乐文化研究》 2022年第4期100-111,M0004,共13页
中国乐派的叙事起点,肇始于明后期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接触之际。发展至“五四”时期,恰逢现代性时间出现,随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交流和渗透加剧,西方音乐文化对现代中国音乐产生了强势的影响,导致音乐界多种思潮泛起。在形形色色的... 中国乐派的叙事起点,肇始于明后期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接触之际。发展至“五四”时期,恰逢现代性时间出现,随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交流和渗透加剧,西方音乐文化对现代中国音乐产生了强势的影响,导致音乐界多种思潮泛起。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想中,中国音乐家坚持在观念上互相摄取、互相吸收,利用文明的互鉴与交流所具有的双向效用,把具有当代价值的启蒙思想接入音乐文化又超越于音乐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对传统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生成中国音乐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路向,也是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范畴、一种观念、一种理论,甚或一场实践固有的思想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传统 中西文化交流 现代性 主体性
下载PDF
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统
9
作者 夏滟洲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共7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100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主流思想的萌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酝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1949—2012)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以来)时期。中国文艺思想存在的叙事起点,...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100年,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主流思想的萌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酝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时期,1949—2012)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以来)时期。中国文艺思想存在的叙事起点,肇端于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接触之中,其后的历史发展,则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及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的结合,并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形成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精神标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思想传统 毛泽东文艺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下载PDF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10
作者 夏滟洲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5,共7页
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儒学最初与道家哲学思想融合发展,佛教传入后渐至形成儒道释互补的格局,由此确立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乐派深受传统滋养,从儒道释“常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层关联中,寻找“大同”精神和政治系统的影响,尊重... 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儒学最初与道家哲学思想融合发展,佛教传入后渐至形成儒道释互补的格局,由此确立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乐派深受传统滋养,从儒道释“常道”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层关联中,寻找“大同”精神和政治系统的影响,尊重和关照多民族需求,体现整个共同体的核心利益;注重乡土社会和日常生活的作用,构筑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音乐文化格局。研究还看到,虽然代代相传的审美取向和思维方式有其变异性和特殊性,但音乐所具有的治理性、经验性和自在性特征对中国音乐文化生成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乐派 思想传统 儒教思想 道教思想 佛教思想
原文传递
中西交流中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
11
作者 夏滟洲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7,共12页
中国乐派的叙事起点,肇端于明后期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接触之际。发展至五四时期,恰逢现代性时间出现,随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交流和渗透加剧,造成西方音乐文化对现代中国音乐强势影响,导致音乐界多种思潮泛起。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想中,... 中国乐派的叙事起点,肇端于明后期中国与西方世界开始接触之际。发展至五四时期,恰逢现代性时间出现,随中西文化的冲突、碰撞、交流和渗透加剧,造成西方音乐文化对现代中国音乐强势影响,导致音乐界多种思潮泛起。在形形色色的新思想中,中国音乐家坚持在观念上互相摄取,互相吸收,利用文明的互鉴与交流所具有的双向效用,把具有当代价值的启蒙思想接入音乐文化又超越于音乐文化的人文价值取向,根据传统进行创造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生成中国音乐文化主体性的实践路向,也是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范畴、一种观念、一种理论,甚或一场实践固有的思想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乐派 思想传统 中西文化交流 现代性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