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成都” 得名是在秦灭蜀后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4年第6期45-50,共6页
本文认为,《华阳国志》中的"开明立,号曰丛帝。……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并不是"成都"的得名,而是用秦汉时期的地名去追记古蜀事迹;《太平寰宇记》中的"《史记》曰……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q... 本文认为,《华阳国志》中的"开明立,号曰丛帝。……开明王自梦廓移,乃徙治成都",并不是"成都"的得名,而是用秦汉时期的地名去追记古蜀事迹;《太平寰宇记》中的"《史记》曰……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成都",乃是误引《史记》,是按封建大一统的中原观念,硬要将当时还未纳入大一统体系的西南夷套进去。人谓金沙遗址的发掘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311年提前到了公元前611年——根据目前的资料,还不足以下这样的结论。现有的资料只能证明"成都"是以中原文字命名的城市,是在秦征服古蜀后才新建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 古蜀事迹 中原观念 秦征服古蜀
下载PDF
论“成都”得名研究中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三论“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后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5年第2期57-61,共5页
在今人关于"成都"得名的诸见解中,存在着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乐史,而蜀人并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成都"得名研究中浓厚的乡土情结作祟,使其见解体现得... 在今人关于"成都"得名的诸见解中,存在着古蜀情结与秦文化的纠结: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乐史,而蜀人并不接受乐史对"成都"的释名;"成都"得名研究中浓厚的乡土情结作祟,使其见解体现得更多的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而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成都"两字是中原文字,得名研究是绕不开秦文化即中原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得名 学术研究 古蜀情结 秦文化 情感纠结
下载PDF
论“蜀”为四川专称的历史由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5年第4期59-66,共8页
"蜀"已被认为是四川专称,而考诸史籍,可知道在秦汉以前,以"蜀"为地名的地方不只一处,而且多在四川之外。四川有古"蜀"国,但这是中原人的他称。殷墟卜辞中有"蜀"字的虽然有几十条,未必然就指的... "蜀"已被认为是四川专称,而考诸史籍,可知道在秦汉以前,以"蜀"为地名的地方不只一处,而且多在四川之外。四川有古"蜀"国,但这是中原人的他称。殷墟卜辞中有"蜀"字的虽然有几十条,未必然就指的是古蜀国。陈寿撰写《三国志》不得不以曹魏为正统,并将刘备政权的国号"汉"改为并不存在的"蜀",再加之由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又明确将在此地域的历史称之为"蜀志",刘氏政权被称为"蜀"而非"汉"逐渐约定俗成。这是历史误会。因为并非事实的"蜀汉"政权、故事的广泛而且强烈的影响,作为"蜀汉"政权的所在地,以"蜀"专称四川也就约定俗成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之地名 川外有“蜀” 是“汉”非“蜀” 历史误会 “蜀”为川专称
下载PDF
说夏朝开国者名“禹”是个错误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4年第4期17-21,共5页
国家花费巨资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尽管在国内外都存在争议,但它毕竟为夏商周的历史划出了一个框架,这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夏代存在47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 国家花费巨资完成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尽管在国内外都存在争议,但它毕竟为夏商周的历史划出了一个框架,这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考证,夏代存在47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历经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癸(桀)等朝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朝 公元前 国内外 夏代
下载PDF
关于“夏”朝得名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3年第6期8-12,共5页
在古代中国,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即一个朝代的名称.一般来说,国号的命名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使用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二是直接采用开国者原有的封号、爵位;三是采用开国者创建新政权之前所统的区域的名称;四是基于宗族原因;五是... 在古代中国,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称号,也即一个朝代的名称.一般来说,国号的命名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使用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二是直接采用开国者原有的封号、爵位;三是采用开国者创建新政权之前所统的区域的名称;四是基于宗族原因;五是取吉祥的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 得名 古代中国 部落联盟 名称 国号 爵位
下载PDF
论夏代的青铜器、文字和城堡
6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4年第2期28-32,共5页
国家不是凭空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必须有其契机、基础,或者说社会历史的环境。发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即农耕和畜牧以人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导致了文明的产生。由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到文明起源,中经由生产力之继续发展而出... 国家不是凭空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必须有其契机、基础,或者说社会历史的环境。发生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即农耕和畜牧以人工增加天然产物的生产,导致了文明的产生。由新石器时代农业发生到文明起源,中经由生产力之继续发展而出现的革命,由部落、农村结合为国家、城市。农业革命是文明起源的基础文明的要素和标准的确定是讨论文明起源的基础工作。正因为学者对所定要素标准不一,才使得国家起源的讨论观点林立,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的说法是:青铜冶铸技术、文字的发明和改进、城市和国家的起源;农业和水利灌溉的发展、城堡和城市的形成、文字的出现、阶级和国家的产生、龙的孕育和出现;原始文字、金属工具、城堡;工具、用火、艺术的起源、埋葬习俗;人工制火、图腾崇拜;文字、青铜礼器、城市;历法;刻划符号代替结绳记事。在一般都认为可信的标准(文字、青铜器、城堡)中,学者们所强调的主次也有不同:如有的认为文字最重要,有的单从刻划文字推断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有的则强调青铜器的作用,有的认为中国在青铜时代开始正式进入文明,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文字 青铜器 城堡 中国古代文明 文明起源 国家起源 新石器时代 夏代
下载PDF
论“禹是一条虫”的是非及启迪
7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5年第5期55-59,共5页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禹"的研究,尤其是被人们并不准确概括的关于"禹是一条虫"的论断,在当时遭到了极大的非议,直到如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仍然把这件事当做笑料来谈。"禹是一条虫"... 顾颉刚是中国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他对"禹"的研究,尤其是被人们并不准确概括的关于"禹是一条虫"的论断,在当时遭到了极大的非议,直到如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仍然把这件事当做笑料来谈。"禹是一条虫"即是说,"禹"是动物,它只是一个氏族的图腾。作为氏族图腾的"禹",只是一个氏族或者是氏族首领的称号,而非一个人的名号。这样的认识,正是解开关于"禹"的身份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禹是一条虫 学术研究 氏族图腾 氏族首领称号
下载PDF
论刘邦、刘秀、刘备三个“汉”政权的“继承”关系
8
作者 朱小农 《文史杂志》 2015年第3期41-45,共5页
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及官僚机构并无大的改变,皇帝也是嫡系,继承关系很明确,所以统称为周、晋、宋,名副其实,不存在异议。而西汉和东汉这两个王朝却是没有多大继承... 西周、东周,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这几个政权,虽然经历了皇帝改换,地盘缩小,但是整个朝廷及官僚机构并无大的改变,皇帝也是嫡系,继承关系很明确,所以统称为周、晋、宋,名副其实,不存在异议。而西汉和东汉这两个王朝却是没有多大继承关系的;如果硬要将它们联系起来,那么刘备对汉的"继承"关系并不差于刘秀,更应该以前汉、中汉、季汉相区别并统称为"汉"。当然,从历史实际情况去研究,可以发现,这三个都以"汉"为国名的政权其实是没有多少联系的独立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政权 前汉 中汉 季汉 继承关系
下载PDF
为藏经洞“罪人”王道士辩诬
9
作者 朱小农 《文史杂志》 2014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敦煌莫高窟,因为有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壁画、塑像的"千佛洞"和埋藏宋之前5万多件古代文献资料的"藏经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 敦煌莫高窟,因为有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壁画、塑像的"千佛洞"和埋藏宋之前5万多件古代文献资料的"藏经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道士 敦煌学 文化发现 伯希和 敦煌遗书 黑韩王朝 考古报告 敦煌艺术 斯坦因 汪宗翰
下载PDF
诸葛亮与魏延关系新论
10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2年第6期73-76,共4页
《三国演义》将蜀汉大将魏延描述成一个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近几年来,关于为魏延这位蜀国名将翻案的评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拔高魏延、贬低诸葛亮的分析和评论... 《三国演义》将蜀汉大将魏延描述成一个心怀篡逆的不义之徒,最后还是中诸葛亮之计死于马岱刀下——历史自然不是如此。近几年来,关于为魏延这位蜀国名将翻案的评论越来越多,各种观点莫衷一是。这些拔高魏延、贬低诸葛亮的分析和评论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因为魏延确实是有勇有谋的大将,诸葛亮在北伐后期确实没有重用魏延,这都是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魏延 《三国演义》 大将 评论 蜀汉 国名 北伐
下载PDF
论南江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11
作者 李殿元 《文史杂志》 2015年第1期41-44,共4页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为什么得名于汉朝?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只是当时的十八王之一;可是,仅仅三四年之后,他就打败了项羽所封的所有诸侯王及项羽本人,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并让华夏族得名于汉族... 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民族的汉族,为什么得名于汉朝?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只是当时的十八王之一;可是,仅仅三四年之后,他就打败了项羽所封的所有诸侯王及项羽本人,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并让华夏族得名于汉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是:萧何在南江追上了韩信,而韩信又在南江练成了精锐军队。所以,南江理所当然是"汉族名称寻源之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名称寻源 萧何追韩信 牟阳城练兵 “汉族名称寻源之乡”在南江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的网络攻防策略与主动防御研究与实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阮铁权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12-315,共4页
网络安全是因特网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网络安全采用被动防御为主。结合主动防御的需求,提出网络防御图模型、攻防策略分类,以及一种基于博弈理论的攻防策略,并设计基于上述模型的最优主动防御选取算法。最后通过实例模拟证明了该模型的... 网络安全是因特网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网络安全采用被动防御为主。结合主动防御的需求,提出网络防御图模型、攻防策略分类,以及一种基于博弈理论的攻防策略,并设计基于上述模型的最优主动防御选取算法。最后通过实例模拟证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攻防策略 防御图 博弈理论 最优主动防御
下载PDF
《华阳国志》及整理者提供的大禹资料
13
作者 田小彬 《文史杂志》 2015年第2期62-65,共4页
《华阳国志》是研究古代西南的重要资料。"禹"是蜀地羌人,《华阳国志》上有"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的记载。《华阳国志》问世后的1600多年间,缺乏整理,所以它的各种版本皆有脱落。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和任乃强《华... 《华阳国志》是研究古代西南的重要资料。"禹"是蜀地羌人,《华阳国志》上有"故上圣,则大禹生其乡"的记载。《华阳国志》问世后的1600多年间,缺乏整理,所以它的各种版本皆有脱落。刘琳《华阳国志校注》和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两书,在整理过程中对有关"禹"的资料进行了搜集、补充、注释,于大禹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阳国志 大禹资料 华阳国志校注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史料补充
下载PDF
孙中山毕生爱读书
14
作者 朱小农 《文史杂志》 2009年第2期42-45,共4页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伟人,一位著名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之所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是与他始终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分不开的。孙中山的毕生爱好就是读书。黄昌毂在《孙中山先生之生活》中引孙中山自述说:“我...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伟人,一位著名的革命者,同时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之所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是与他始终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分不开的。孙中山的毕生爱好就是读书。黄昌毂在《孙中山先生之生活》中引孙中山自述说:“我一生除革命外,惟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孙中山自香港西医书院完成学业,开始走上革命道路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读书 革命道路 革命者 新知识 生活
下载PDF
越剧数字电影《蝴蝶梦》“出”与“入”及美学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哲煜 谢冰沁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05,共3页
21世纪的越剧数字电影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思路与美学意蕴,戏曲电影《蝴蝶梦》并不拘泥于对戏曲故事的直接记录和主题的单向阐发,而是将戏曲作品作为独立且完整的文本形态,再通过影像技法与中国水墨画的表意功能糅合互现,进行跨媒介的... 21世纪的越剧数字电影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思路与美学意蕴,戏曲电影《蝴蝶梦》并不拘泥于对戏曲故事的直接记录和主题的单向阐发,而是将戏曲作品作为独立且完整的文本形态,再通过影像技法与中国水墨画的表意功能糅合互现,进行跨媒介的视听艺术改造,呈现出传统越剧与数字影像在“出”与“入”中的美学实践。这种创作意识的转向,使当下越剧数字电影在大众文化语境中获得了与社会现实链接的能力,越剧艺术核心的表现元素被赋予可与现代文化、审美品格互为关联驱动的角色,表现出与当下现实对话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电影 主题嬗变 美学旨趣
原文传递
国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空间的治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厚远 《中国广播》 2016年第9期14-17,共4页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居安思危、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空间的治理是当前网络安全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国家安全 意识形态 网络治理
下载PDF
浙江省非遗文化数字化出版路径创新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檀思源 张厚远 《科技传播》 2022年第13期11-14,共4页
基于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详细梳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整体概况和现实困境,并探讨了数字出版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浙江省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载体式落、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方式与内容缺乏创新的问题。通... 基于文献分析法和观察法,详细梳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整体概况和现实困境,并探讨了数字出版技术赋能非遗传承的具体路径。研究发现,浙江省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载体式落、传播主体单一、传播方式与内容缺乏创新的问题。通过打造基于UCD的非遗数字化资源库和基于UGC的非遗融合出版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数字出版在文化传承中的功能性优势,创新非遗传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出版 传承
下载PDF
重大项目类网络舆情良性生态的机制建构--以浙江省“五水共治”网络舆情生态建构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厚远 《中国广播》 2016年第8期20-23,共4页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建设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网络话语权、传播权和定性权的关键环节。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生态良好,是政府重大项目工程舆情治理的一个... 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建设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网络话语权、传播权和定性权的关键环节。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生态良好,是政府重大项目工程舆情治理的一个典范。本文从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它的形成机制、循环机制及组织平衡机制,对于类似工程项目的舆情管理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良性生态 重大工程项目 五水共治
下载PDF
诗性精神: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修辞的风格与价值
19
作者 张厚远 金若琰 《新闻爱好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44,共5页
5G技术将赋予智能媒体更多功能,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速。届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将面临更多挑战,大量碎片化、情绪化的网络表达会引起大面积的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恰当的话语修辞艺术能够形成安全话语体系的诗性精神,改善网... 5G技术将赋予智能媒体更多功能,使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速。届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话语将面临更多挑战,大量碎片化、情绪化的网络表达会引起大面积的蝴蝶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恰当的话语修辞艺术能够形成安全话语体系的诗性精神,改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整体性认知环境,减少网络冲突与对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话语修辞 诗性精神 风格与价值
下载PDF
《生物语言学之大业》评介
20
作者 Anna Maria Di Sciullo Cedric Boeckx +1 位作者 吴国良 冯春灿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生物语言学之大业:关于人类语言官能进化与本质的新视角》(The Biolinguistic Enterpris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and Nature of the Human Language Faculty)是《牛津生物语言学研究》(Oxford Studies in Biolingu... 《生物语言学之大业:关于人类语言官能进化与本质的新视角》(The Biolinguistic Enterpris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volution and Nature of the Human Language Faculty)是《牛津生物语言学研究》(Oxford Studies in Biolinguistics)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201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语言学 牛津大学出版社 LANGUAGE 评介 语言学研究 系列丛书 the of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