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 被引量:21
1
作者 傅守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5,共5页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  作为忧患之作,《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载体借古喻今地反映了尖锐的阶级对立和激烈的阶级斗争;通过各种人物的遭遇及其人性剖析,展示了人道主义视野下革命的合理性与复仇的疯狂性,并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改变那些被扭曲的心灵。德伐日太太的形象表现了作家对压迫与反抗问题的理性思考、对轮回式的阶级斗争的忧虑和对美好人生的企盼。小说体现了狄更斯对人性与社会的严肃探讨,也因其优美的语言、扣人心弦的情节、含蓄悠远的象征意象及浪漫现实主义的风格赢得了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城记》 浪漫现实主义 仁爱精神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人性 意象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悬念小说
下载PDF
理性悲剧《浮士德》: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被引量:11
2
作者 傅守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2-95,123,共5页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 ,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同时 ,它以巨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 ,体...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 ,诗剧《浮士德》以百科全书式的多样性 ,向世人展现了它所张扬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生命应在追求、超越中获得升华的理念。同时 ,它以巨大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困境和人性发展的悖论 ,体现了人类理性的一种普遍的“悲剧性”宿命。《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 ,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 ;既是对人的自信 ,也是对人的怀疑 ;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 ,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悲剧 《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时代精神 德国 歌德 诗剧
下载PDF
人的心灵向善迈进的精神史诗——试论《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与浪漫主义风格 被引量:9
3
作者 傅守祥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73-77,共5页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为线索 ,反映了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 ,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 ,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为线索 ,反映了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丑陋与偏见 ,表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悲哀。作品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仁爱万能的人道主义理想 ,歌颂了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力量。小说还通过滑铁卢战役和 1832年的巴黎街垒战探讨了人道主义与战争暴力的关系。小说将真实刻画与大胆想象相结合 ,具有十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其史诗般的叙述风格与高昂、激烈、热情的语言格调 ,加上强烈的政论性 ,共同构成了《悲惨世界》丰富多彩的艺术空间。《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也是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进行某种结合的最初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爱万能 人道主义 心灵向善 爱的真谛 精神史诗 浪漫主义风格
下载PDF
西方文明的历史摇篮和精神源泉——试论希腊神话和传说的民族性与现代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傅守祥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希腊神话和传说注重世俗个体的自由和人间英雄的荣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古希腊民族在追求生活欲望的满足或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和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同时,它始终关注人类的存在境况,展示生命的个体性存在的意... 希腊神话和传说注重世俗个体的自由和人间英雄的荣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体现了古希腊民族在追求生活欲望的满足或与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完整人性和浪漫奔放的自由精神。同时,它始终关注人类的存在境况,展示生命的个体性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人类的欲望冒险带给人们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人生体验,蕴藏着深刻的现代性价值。它以诗性想象表达了远古希腊人力图诠释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始观念,是躁动不安的西方思想文化超越性发展模式的内驱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腊神话和传说 西方文明 民族精神 现代性价值
下载PDF
启蒙精神的高度与限度——试论理性悲剧《浮士德》的启示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傅守祥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关键词 启蒙思想 理性悲剧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难题 现代洞察
下载PDF
集体主义对个体意识的改造与消融——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的一种考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5,共6页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 从 2 0世纪 4 0年代的延安文学到解放后的十七年文学 ,集体主义始终是左右作家创作的主导思想。不仅人物塑造要工农兵化 ,而且作家主体也需集体化 ,任何打有个体印痕的私人话语都在工农、人民等集体概念改造、消融下趋于式微 ,“谁在说话”、“说什么话”的政治立场成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主义 “延安文学” “十七年文学” 个体意识 艺术风格
下载PDF
科学与人文:差异、隔阂及出路 被引量:3
7
作者 曹文彪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6期41-51,共11页
本文认为 ,尽管就终极目的而言科学与人文并无区别 ,即均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但是 ,由于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 ,因此 ,在其他方面定然存在种种内在的差异 ,并且因此产生了许多隔阂。同时 ,由于人原本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 ,以... 本文认为 ,尽管就终极目的而言科学与人文并无区别 ,即均在于增进人类的幸福 ;但是 ,由于毕竟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 ,因此 ,在其他方面定然存在种种内在的差异 ,并且因此产生了许多隔阂。同时 ,由于人原本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体 ,以及由于现代科学引发了若干重大的社会困惑 ,因此 ,这些隔阂在今天还常常爆发为剧烈的冲突。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 ,决非流行的所谓融合论而是由双方展开宽容而诚恳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文化 隔阂 人文文化 融合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上帝的命运:从现代到后现代 被引量:2
8
作者 孙雄 《学术论坛》 2004年第5期38-42,共5页
上帝与理性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主题。近代以来,上帝与理性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现代,理性的确立迫使上帝逊位;后期现代,工具理性的张扬导致了上帝之死。但上帝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找回上帝成为西方精神领域的急迫任务,建设性... 上帝与理性是西方文化的两大主题。近代以来,上帝与理性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期现代,理性的确立迫使上帝逊位;后期现代,工具理性的张扬导致了上帝之死。但上帝的缺失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找回上帝成为西方精神领域的急迫任务,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试图在确立"后现代世界观"的基础上重新"复活"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 理性 现代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 被引量:1
9
作者 傅守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7-71,共5页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语境规范 文化批评
下载PDF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批判理论的批判与理论多元的开放 被引量:1
10
作者 傅守祥 《宁夏党校学报》 2004年第4期70-73,共4页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西方文化 批判理论 文化批评 文化价值 文化产业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交往中的对话与全球化挑战下的整合 被引量:1
11
作者 应小敏 傅守祥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60,共6页
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文明的本土化面貌出现的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反复与纠缠,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取得了巨大的现实成就,这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并不可怕... 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西方文明的本土化面貌出现的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反复与纠缠,在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取得了巨大的现实成就,这就为中国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现代化之延伸的全球化并不可怕,文化的差异性与民族个性不会因此而必然走向衰落;而文化怀古倾向却极有可能导致文化传统的衰萎。彻底抛弃“中西之争”、“古今之辨”的陈旧思维模式,在古今中外的多种文化资源之间形成高度辩证的联结。21世纪的中国文化必须通过新的整合与创造,努力完成价值系统从前现代向现代的转换,同时超越西方式现代性的弊端,构建起先进的本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全球化 文化同质化 文化交往 本土文化 对话与整合
原文传递
知识分子·纯诗·叙事性——20世纪90年代的诗歌“地图”
12
作者 刘忠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8-80,F003,共4页
2 0世纪 90年代诗歌地图色彩斑斓 ,论争不断 ,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青年写作、中年写作、红色写作、白色写作、身体写作……不一而足。文章认为 ,知识分子身份的置疑与认定、“纯诗”主张的反思与重建、叙事性的引入是其三个元色调。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纯诗 叙事性 诗歌 诗人 王家新
下载PDF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从一元独霸到多元纷呈
13
作者 傅守祥 《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26-31,共6页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理论 后现代主义 西方国家 文化消费 文化主义
下载PDF
理论的语境转换与批评的现实规范——试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后革命”视点
14
作者 傅守祥 《学术论坛》 2004年第2期168-171,共4页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 大众文化的产生、崛起与发展 ,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 ,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后革命 语境转换 文化批评
下载PDF
走向“后革命”时代的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文化主义的拓展与后现代理论的纷呈
15
作者 傅守祥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2-35,共4页
曾几何时,传统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独霸天下,成为批评家手里最为有力的话语武器;是以伯明翰学派为  代表的后起理论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丰富和充实了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 曾几何时,传统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独霸天下,成为批评家手里最为有力的话语武器;是以伯明翰学派为  代表的后起理论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的反拨与突破,丰富和充实了西方的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由此,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已经告别尖锐的"文化革命"或乌托邦式的"审美救赎"阶段,步入了文化民主与多元共存的"后革命"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批判理论 文化主义 后革命 后现代理论 开放
下载PDF
科学引发的六大困惑
16
作者 曹文彪 《资料通讯》 2002年第11期35-36,F003-F004,共4页
本文所要讨论的由科学(这里当然主要指自然科学)引发的六大困惑,绝大多数均已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谈论过。我在象许多人那样对科学高唱真诚的赞歌的同时,倾向于以更加冷静的态度(我... 本文所要讨论的由科学(这里当然主要指自然科学)引发的六大困惑,绝大多数均已被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谈论过。我在象许多人那样对科学高唱真诚的赞歌的同时,倾向于以更加冷静的态度(我以为这实际上也就是科学的态度)去思考科学有可能对人类生活产生出哪些必须尽早加以正视的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成果 主体地位 决定论 因果论 科学研究
下载PDF
专家与学者——关于两类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文化考察
17
作者 曹文彪 《资料通讯》 2004年第7期76-85,共10页
尽管关于知识分子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分类——比如,在葛兰西看来,知识分子可以被分为“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见葛兰西《狱中杂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福科则把知识分子分为“专家性知识分子”与“普遍性知识... 尽管关于知识分子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分类——比如,在葛兰西看来,知识分子可以被分为“有机知识分子”与“传统知识分子”(见葛兰西《狱中杂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福科则把知识分子分为“专家性知识分子”与“普遍性知识分子”(见福科《“专家性”知识分子》,《东方文化评论》第三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社会文化 专家 学者 道德责任 宗教信仰 价值观
下载PDF
我国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出路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文彪 《资料通讯》 2003年第12期20-27,共8页
乍一看,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如果尚算不上蔚为壮观的话至少也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这当然令人欣慰异常。然而,约略留心并且稍作思考便不难发现,这里面却存在着许多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我所能想到的而言,大... 乍一看,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如果尚算不上蔚为壮观的话至少也可以说是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这当然令人欣慰异常。然而,约略留心并且稍作思考便不难发现,这里面却存在着许多值得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我所能想到的而言,大概有十个。我把它们称为十个误区。十个误区中的第一个误区,即'重政绩轻效绩'乃是最根本的,其余九个误区中的绝大多数似乎都与之有着或隐或显或强或弱的联系。一、重政绩轻效绩绝大多数地方党政官员在考虑地方文化建设的问题时,一般来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建设 中国 文化需求 文化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产品
下载PDF
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CSS(2013)问卷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陈旭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62,共7页
通过对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大于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也越大;家... 通过对老年人养老保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基本上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大于身体不健康的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老年人对养老保障满意的可能性也越大;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支持小、家庭关系差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障不公平会显著降低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为更好提升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的满意度,必须要有一个科学、合理、良性的运行机制,这一运行机制必须要与老年人生活的外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需求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养老保障 满意度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社会焦虑何以可能:一项基于个体性视角下的反身性探索 被引量:11
20
作者 徐律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社会焦虑是考察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焦虑研究多偏重从社会发展变迁的总体性视角考察社会焦虑,预设了作为社会事实的普遍焦虑状况发生的必然性。这不仅容易模糊个体主观焦虑体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客观因果解释边界,也忽视了... 社会焦虑是考察现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维度。传统社会焦虑研究多偏重从社会发展变迁的总体性视角考察社会焦虑,预设了作为社会事实的普遍焦虑状况发生的必然性。这不仅容易模糊个体主观焦虑体验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客观因果解释边界,也忽视了两者间复杂的转换机制。对此,尝试以认知社会学视角下个体的"存在"焦虑发生与分殊为线索,通过辨析"存在"焦虑、神经性焦虑与时间焦虑等不同焦虑形态的发生与演变,探讨作为主观体验的个体焦虑向作为社会事实的社会焦虑转换机制,反思总体性社会变迁视角下社会焦虑研究局限。而在竞争型个体主义现代化语境下,基于社会竞争的时间焦虑是神经性焦虑的社会化形态,它不再是社会焦虑的附属品,而是理解当代社会焦虑发生、发展的根本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焦虑 社会学想象 存在焦虑 自我 竞争型个体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