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五阶循环法”的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思考与实践--以浙江“非遗在线”为例
1
作者 郑为贵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4-20,共7页
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已成为全球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浙江“非遗在线”聚焦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数据标准欠缺、数据采集难、数据共享不充分等共性痛点难点问题,探索实践“... 数字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已成为全球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浙江“非遗在线”聚焦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工作中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数据标准欠缺、数据采集难、数据共享不充分等共性痛点难点问题,探索实践“以服务换数据—以档案促标准—以指数量评价—以三色建预警—以闭环筑监管”五阶循环法,打通非遗数字化保护监管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数从哪里来”和“数往哪里用”两大关键技术难点,初步构建了“自动采集—标准规范—量化感知—三色预警—闭环监管”非遗保护监管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阶循环法 非遗 数字化 保护监管
下载PDF
传统手工技艺的家传与师承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2期118-124,共7页
手工技艺继承的主要方式是师徒传承,师徒是传统技艺传授中形成的纽带关系。不管是家传,或是师传,都要求继承师傅的手艺,沿袭技艺的特色。因此,在现代的职业技术学校出现之前,以手把手的传授为主要方式的学徒形态,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继... 手工技艺继承的主要方式是师徒传承,师徒是传统技艺传授中形成的纽带关系。不管是家传,或是师传,都要求继承师傅的手艺,沿袭技艺的特色。因此,在现代的职业技术学校出现之前,以手把手的传授为主要方式的学徒形态,对我国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手工技艺 师徒传承 家传
下载PDF
在物质时代被遗失的工艺精神 被引量:3
3
作者 郭艺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17,共2页
工艺美术是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当其被归属美术范畴时,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成为其重要的部分,与现代生活连在一起,生发出趣味种种的工艺风格。当下时尚潮流的文化中,周杰伦在《青花瓷》中不断吟唱: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 工艺美术是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当其被归属美术范畴时,工艺美术的文化属性成为其重要的部分,与现代生活连在一起,生发出趣味种种的工艺风格。当下时尚潮流的文化中,周杰伦在《青花瓷》中不断吟唱: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精神 遗失 物质 工艺美术 文化属性 《青花瓷》 现代生活
原文传递
数字科技创新激活非遗传承保护的思考与研究--以浙江省非遗数字化建设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余慧娟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第1期28-32,共5页
数字科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5G、VR、AR、元宇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保存、... 数字科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5G、VR、AR、元宇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保存、可推广的数字形态,打破传统非遗主体老龄化、内容碎片化、传播小众化、项目单一化的局限,为日渐式微的非遗保护事业带来新的机遇。文章通过对浙江非遗保护中心数智化建设实践案例的梳理,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新的探索路径,以期最大化利用“数”“智”手段,为非遗传承保护事业开拓新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数字化 “云”共享 场景交互
下载PDF
以观众的“力量”助推博物馆社会教育在新时代的改革——影响评估实验方法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韦姗杉 吴伟镔 赖雪芳 《中国博物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85,共6页
自“十三五”以来,在新博物馆学思潮的影响下,国内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也逐渐从原来的收藏研究转向公共文化服务。然而,面对公众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当前博物馆提供社会教育服务能力依然相对不足,服务模式和产品相对单一。因此在... 自“十三五”以来,在新博物馆学思潮的影响下,国内博物馆的社会职能重心也逐渐从原来的收藏研究转向公共文化服务。然而,面对公众庞大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当前博物馆提供社会教育服务能力依然相对不足,服务模式和产品相对单一。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值得深入探讨。通过对两个展览,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影响评估研究,检验展览的社会教育效果,发现观众的反馈和期待,以观众的“力量”助推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公共文化服务 社会教育 评估
下载PDF
ISI,浙江省非遗保护发展评价的数据时代 被引量:1
6
作者 祝汉明 薛建 楼强勇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第4期29-3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Index of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SI指数”),是浙江省根据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情况,利用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Index of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SI指数”),是浙江省根据某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情况,利用无量纲化处理,采用功效系数法计算出来的统计数据,是用来衡量某地区非遗保护情况的指标,涉及名录体系、保存保护、传承传播、事业保障、队伍建设、工作创新等六个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该指数开展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发展综合情况的客观评价工作,是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近年来的一项创新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举措 功效系数法 大数据背景下 统计数据 无量纲化处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据时代 ISI
下载PDF
元夕灯影一声明 龙灯万里听余音
7
作者 王青 林顺奎(图) 彭一(图) 《中华手工》 2023年第10期72-79,共8页
时值上元节夜晚,括苍山脉静卧黛墨色的苍穹之下,跌宕起伏的雁荡山以北,隐约可见烛火灼灼,与星光闪烁的江面交相辉映。突然,一声炮竹惊破寂静。霎时锣鼓喧天,焰火璀璨,山隙间跃出一耀眼的大物,似龙,又似船,气势非凡。近观,竟是多个汉子... 时值上元节夜晚,括苍山脉静卧黛墨色的苍穹之下,跌宕起伏的雁荡山以北,隐约可见烛火灼灼,与星光闪烁的江面交相辉映。突然,一声炮竹惊破寂静。霎时锣鼓喧天,焰火璀璨,山隙间跃出一耀眼的大物,似龙,又似船,气势非凡。近观,竟是多个汉子抬着一只木制灯笼船前行,船头塑以龙首,龙尾摆动其后,身形灵动;细观之,“龙身”分明是层楼叠榭、飞檐微翘的朱楼绮户,彩饰其间。众人将其簇拥,前歌后调,吹吹打打,迤逦而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夕 括苍山 雁荡山 上元节 余音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金华市民俗类非遗项目传承发展调查
8
作者 黄欢 赖雪芳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第2期8-12,共5页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金华地区的民俗类非遗项目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演变,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文章通过对金华地区民俗类非遗项目在当下的存续状况展开调查,分析当地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统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金华地区的民俗类非遗项目随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演变,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文章通过对金华地区民俗类非遗项目在当下的存续状况展开调查,分析当地民俗类非遗项目的保护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新趋势,就如何做好新时代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保护工作,提出思考和建议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华地区 民俗类非遗项目 非遗保护 非遗传承
下载PDF
家门,师门,校门: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要类型
9
作者 郭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CSSCI 2023年第3期118-123,共6页
我国传统手工艺以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以保持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和生命力。而今,随着社会发展,工艺传统必然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式微。研究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制度性的规律,传承是手工艺嬗变的重要因素,由此,笔者用4年的... 我国传统手工艺以师徒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以保持技艺传承的完整性和生命力。而今,随着社会发展,工艺传统必然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一些传统技艺式微。研究我国传统手工艺发展中制度性的规律,传承是手工艺嬗变的重要因素,由此,笔者用4年的时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跟踪访谈,调查传统手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传承状况,并针对不同传承类型进行分析,探寻传承对于传统手工艺风格的影响,为形成有效的传承机制提供科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师徒制 家传 师门 院校
下载PDF
非遗传承保护的思考与研究——以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建设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余慧娟 《艺术市场》 2022年第12期96-98,共3页
当今,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果转化带来新机遇。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建设实践案例的梳理,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以期最大化利... 当今,数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成果转化带来新机遇。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建设实践案例的梳理,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以期最大化利用“数”“智”手段,为非遗的传承保护事业开拓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数字化 云共享 场景交互
原文传递
杭州古代陶制泥人探寻
11
作者 田宇原 郭艺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4期115-137,共23页
杭州古代陶制泥人,在形制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大部分是独立头像的形式,个体尺寸在几公分至十几公分不等,人物表情丰富,采用整团陶土模压成型,无相同形态,烧成温度约800℃左右,这些陶制泥人存在于杭州古代民间生活中。陶制泥人在杭州... 杭州古代陶制泥人,在形制上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大部分是独立头像的形式,个体尺寸在几公分至十几公分不等,人物表情丰富,采用整团陶土模压成型,无相同形态,烧成温度约800℃左右,这些陶制泥人存在于杭州古代民间生活中。陶制泥人在杭州民间的发现,说明其制作与需求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杭州陶制泥人与同时期的陶俑在造型上差异颇大,呈现出丰富生动的市井生活情态。这些古代陶制泥人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普及性,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有着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的文化信息。通过研究杭州古代陶瓷泥人的手工艺体系以及古代陶瓷泥人的功能用途,探寻杭州古代民间手工艺与经济文化的关系,从而剖析杭州古代社会与民俗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陶制泥人 民俗 手工艺 市井文化
下载PDF
关于数字赋能非遗传承保护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非遗数字化建设为例
12
作者 余慧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22年第1期111-122,共12页
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5G、VR、AR、元宇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保存、可推广... 数字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弘扬、传承和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5G、VR、AR、元宇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可保存、可推广的数字形态,打破了传统非遗主体老龄化、内容碎片化、传播小众化、项目单一化的局限,为日渐式微的非遗保护事业带来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对浙江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建设实践案例的梳理,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新的探索路径,以其最大化利用“数”“智”手段,为非遗传承保护事业开拓新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数字化 “云”共享 场景交互 研学
原文传递
非遗薪传:浙江传统塑艺陶艺名师精品展风采
13
《浙江画报》 2012年第12期34-36,共3页
2012年10月12-15日,"2012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塑艺陶艺精品展暨中青年十大名师评选"活动,在杭州市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常委、副省长... 2012年10月12-15日,"2012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塑艺陶艺精品展暨中青年十大名师评选"活动,在杭州市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常委、副省长、宣传部长葛慧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美术大师 省文化厅厅长 民间美术 遗产保护中心 手工技艺 物质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 中国杭州 黄坤
原文传递
漆语万象
14
作者 彭一 梦子(图) CraftPlus(图) 《中华手工》 2022年第6期24-34,共11页
在中国传统大漆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天然大漆与原始材料经由设计师的双手,形成珠宝般的光泽与肌理,工艺大展、艺术展览与驻地项目的相继开展,让人们感知材料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展览中传承人、艺术家、手艺人与设计师的作品,并非... 在中国传统大漆艺术多元发展的今天,天然大漆与原始材料经由设计师的双手,形成珠宝般的光泽与肌理,工艺大展、艺术展览与驻地项目的相继开展,让人们感知材料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展览中传承人、艺术家、手艺人与设计师的作品,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展示,而是围绕“传统与新生”这一命题,以一系列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作品引发观者的深度思考——何以为漆,如何从大漆“出发”,传统工艺如何更好地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思考 艺术展览 多元发展 艺术作品 大漆艺术 手艺人 感知材料 原始材料
下载PDF
中国传统民生中的手工艺
15
作者 郭艺 《民艺》 201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中国人对于手工艺的要求,不仅注重技术,还在乎造物的规律,“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只有合乎自然造化才是优秀的器物.
关键词 手工艺 中国传统 民生 中国人
原文传递
“陶艺人家”传承叙录
16
作者 郭艺 《民艺》 2022年第5期32-34,共3页
引子我的成长深受家庭影响。1968年父母下放到农村,第二年我出生了,他们给我取名“艺”,希望自己的女儿记住父母曾经从事艺术。“艺”似乎成为我个人的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自小就爱涂鸦,家中地和墙面都有我的手迹,可能是父母认可... 引子我的成长深受家庭影响。1968年父母下放到农村,第二年我出生了,他们给我取名“艺”,希望自己的女儿记住父母曾经从事艺术。“艺”似乎成为我个人的标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自小就爱涂鸦,家中地和墙面都有我的手迹,可能是父母认可了我的这份执着,觉得让我学艺是不错的选择。回城后,父母依然从事他们热爱的陶瓷艺术,因有政策,当时父母的单位可以带自己的子女学艺,那年我1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录 涂鸦 陶瓷艺术 第二年 潜移默化 学艺
原文传递
民间剪纸在乡村生活中的流变
17
作者 郭艺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14,共2页
对中国广大的农民来说,手艺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男耕女织”、“晴耕雨织”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家庭副业与农业生产一样,是个体小生产者和农业经营者同时兼顾的.在中国自然经济的模式中,手艺也成为一部分... 对中国广大的农民来说,手艺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男耕女织”、“晴耕雨织”是传统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包括民间美术在内的家庭副业与农业生产一样,是个体小生产者和农业经营者同时兼顾的.在中国自然经济的模式中,手艺也成为一部分农民的生存途径.我国手工艺与农业、商业的关系密切,土地稀缺的乡村,从事农业的人们多改为做手艺,避免因土地而产生的剩余劳动力,使依赖农业为生的人们谋求另一条生存途径.所谓的“百工之乡”的地方,几乎都是人多地少的状况,对于讲究地缘与人情关系的社会,同一地域的人们形成了相互帮扶,共同摆脱贫穷的习惯,当某个群体集体从事同一项手艺,就会逐渐衍生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生活 民间剪纸 传统中国社会 农业生产 流变 民间美术 地域特色 农业经营者
原文传递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
18
作者 徐语鸿 《中华手工》 2019年第5期100-105,共6页
金属工艺,可能是最贵重的传统工艺门类。景泰蓝、烧瓷、斑铜、花丝镶嵌,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也可能是最平凡的传统工艺门类,锅碗、刀剑,深入寻常百姓家。在第十一届浙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一场名为“金工细作”的金属工艺展... 金属工艺,可能是最贵重的传统工艺门类。景泰蓝、烧瓷、斑铜、花丝镶嵌,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也可能是最平凡的传统工艺门类,锅碗、刀剑,深入寻常百姓家。在第十一届浙江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一场名为“金工细作”的金属工艺展,展出了全国2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74件(套)囊括金银铜铁铝锡铅景泰蓝等材质的工艺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工艺 花丝镶嵌 景泰蓝 博览会 弦歌不辍 传统工艺 工艺品 薪火相传
下载PDF
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保护实践
19
作者 郭艺 《非遗传承研究》 2020年第2期8-10,共3页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从初期的资源普查挖掘,到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直至现在基于非遗名录保护成果的利用转化,逐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实践。中国非遗保护的指导方针是“抢救第一,保...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实践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从初期的资源普查挖掘,到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直至现在基于非遗名录保护成果的利用转化,逐步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保护实践。中国非遗保护的指导方针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中的“合理利用”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章第三条“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的要求。本文以传统工艺为切入点,通过保护实践案例,从生产力与技艺传承、乡村技艺与生态传承、都市生活与工艺传承等三个维度,探讨非遗合理利用的途径及其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 保护 利用
下载PDF
云上非遗博览会的探索实践--以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为例
20
作者 费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疫情当下,浙江探索转变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办展方式,以"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为导向,根据线下展陈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3D建模、云直播、VR展示等互联网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进... 疫情当下,浙江探索转变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办展方式,以"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为导向,根据线下展陈思路,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3D建模、云直播、VR展示等互联网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进一步强化非遗活态展示、互动体验等特点,运用不同的场景、形式与社群积极互动提升展会品质,基本形成新时代非遗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创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览会 云上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