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 被引量:26
1
作者 张艳明 宋则周 +3 位作者 傅燕飞 耿昱 汤靖岚 张健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7-69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89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进行分级;依据患者临床特点对入选患者进行A...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联合ABCD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89例TIA患者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进行分级;依据患者临床特点对入选患者进行ABCD评分并分析比较不同ABCD评分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比率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对ABCD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应用ROC曲线计算并比较ABCD评分、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和二者联合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能。结果随TIA患者ABCD评分增加,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比率明显增加(χ2=25.875,P=0.000)。TIA进展为脑梗死者ABCD评分较未进展者明显增加(4.14±1.17对2.68±1.12,t=-5.908,P=0.000)。ABCD评分和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均是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均P〈0.05)(OR值分别为2.806,1.937)。以ABCD评分〉3分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69.4%,79.2%,以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Ⅱ级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72.2%,73.6%,以二者联合诊断变量PRE_1〉0.239预测TIA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6.1%,64.2%。二者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0.839,95%CI:0.746-0.909),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曲线下面积最小(0.703,95%CI:0.597~0.795),而ABCD评分的曲线下面积介于二者之间(0.807,95%CI:0.7090.883),二者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曲线下面积(Z=2.473,P=0.0134)。结论TIA患者的危险分层应联合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和ABCD评分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死 颈动脉 斑块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邬午龙 宋则周 +2 位作者 张艳明 傅燕飞 耿昱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89例,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颈动脉斑块的二维回声及新... 目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初发脑梗死患者89例,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颈动脉斑块的二维回声及新生血管分级,随访1年后入选者脑梗死再发情况,以脑梗死再发与否作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颈动脉斑块二维回声分级及新生血管分级为自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评估独立风险因素预测脑梗死再发的价值。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二维超声分级(P=0.028)与新生血管分级(P=0.006)为脑梗死再发的风险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是脑梗死再发的独立风险预测因素(OR=1.916,P=0.043),ROC分析示以新生血管分级>Ⅱ级预测脑梗死再发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67.74%、70.69%,其曲线下面积为0.684(95%CI:0.577~0.779,P=0.0017)。结论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是预测脑梗死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脑梗塞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中医健康管理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18
3
作者 杨贵尧 刘颖 +1 位作者 郑杰 任菁菁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第18期145-146,共2页
目的探讨我国以中医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方法收集分析全国各医疗机构在开展以中医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情况。结果自中医健康管理开展以来,社会大众对预防保健、健康养生的意识提高了,减少了发病率,降低... 目的探讨我国以中医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展望。方法收集分析全国各医疗机构在开展以中医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实践情况。结果自中医健康管理开展以来,社会大众对预防保健、健康养生的意识提高了,减少了发病率,降低了医疗支出。结论中医健康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诸多不足之处,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我们去研究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健康管理 治未病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的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艳明 宋则周 +1 位作者 傅燕飞 耿昱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2015年第11期869-873,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有颈动脉斑块且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1.5 mm的患者68例。其中非脑梗死组患者18例,脑梗死组患者50例,包括单侧脑梗死患者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估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的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4月至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有颈动脉斑块且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厚度均>1.5 mm的患者68例。其中非脑梗死组患者18例,脑梗死组患者50例,包括单侧脑梗死患者30例,双侧脑梗死患者20例。对所有患者双侧颈动脉最大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于造影剂注入后6 min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测量并计算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与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非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6.0±1.5)、(4.9±1.2)d 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0.9±0.4、0.8±0.2,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32、2.258,P值均<0.05)。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非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分别为(7.1±1.8)、(4.9±1.2)d B,增强相对强度分别为1.2±0.3、0.8±0.2,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强度、增强相对强度均高于非梗死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32、2.953,P值均<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晚期增强特点与非脑梗死患者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脑梗塞 颈动脉 动脉硬化
原文传递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溃疡斑块的诊断效能和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姜璐璐 宋则周 +4 位作者 张艳明 傅燕飞 耿昱 汤靖岚 张健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对98处颈动脉斑块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CEUS检查,依据文献对颈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类,比较低年资和高年资医生应用CDUS和CEUS诊断颈动脉溃...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的价值。方法对98处颈动脉斑块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和CEUS检查,依据文献对颈动脉斑块形态进行分类,比较低年资和高年资医生应用CDUS和CEUS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的差异。结果低年资和高年资医生应用CDUS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的敏感性较低(30.00%,35.00%),而应用CEUS可明显提高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的敏感性(85.00%),且与CT诊断一致性较高(κ=0.9002),低年资和高年资医生间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诊断颈动脉溃疡斑块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形态学 颈动脉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超声造影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特点 被引量:5
6
作者 宋则周 张艳明 +4 位作者 傅燕飞 耿昱 张帆 汤靖岚 王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10期1731-1734,1738,共5页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腔隙性脑梗死、41例非腔隙性脑梗死和20例非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进行分级,分析并比较三...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评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腔隙性脑梗死、41例非腔隙性脑梗死和20例非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参考文献对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特点进行分级,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分级的特点,应用ROC曲线计算斑块分级评价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脑梗死及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脑梗死侧斑块大多为Ⅲ级和Ⅳ级斑块,其他部位斑块大多为Ⅰ级和Ⅱ级,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脑梗死侧斑块分级明显大于其他部位斑块,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脑梗死侧斑块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选人群中Ⅲ级和Ⅳ级斑块分级的患者中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I级和Ⅱ级斑块分级的患者,非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Ⅲ级斑块分级的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I级和Ⅱ级斑块分级的患者,非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Ⅲ级和Ⅳ级斑块分级的患者中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I级和Ⅱ级斑块分级的患者;以斑块分级>II级为标准评价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9%,75.0%,67.2%,76.4%,65.4%,76.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类似,其可能是造成二者长期预后相近的病理生理机制;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是评价腔隙性脑梗死和非腔隙性脑梗死的有效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形态学 颈动脉 动脉硬化
下载PDF
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谢枫 《海峡药学》 2009年第5期145-146,共2页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被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ER<30mg/24h)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30-300mg/24h... 目的通过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被分为正常蛋白尿组(UAER<30mg/24h)和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30-300mg/24h)。用酶免法分别检测各组的血、24h尿中TGF-β1浓度,并与正常人群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病人血TGF-β1值明显升高(P<0.01),同时正常蛋白尿组与微量白蛋白尿组病人血TGF-β1亦存在明显差异(P<0.01),24hTGF-β1在正常蛋白尿组病人已明显升高(P<0.05),并随着肾脏疾病的加重,尿TGF-β1值在微量白蛋白尿组病人中会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血清、24h尿TGF-β1含量随着DN的发生以及严重程度逐渐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对于监测早期DN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早期诊断 转化生长因子-Β1
下载PDF
生脉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观察 被引量:1
8
作者 谢枫 《浙江中医杂志》 2011年第10期777-777,共1页
近年来,笔者对生脉胶囊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生脉胶囊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