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机协同:理解并建构未来教育世界的方式 被引量:52
1
作者 毛刚 王良辉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4,共9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各个方面驱动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促发教师角色与教学形态的嬗变。然而,仅从技术视角讨论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容易招致"技术侵入生命价值"的批评。如何理解并重构智能技术下的教育世界是教...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各个方面驱动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促发教师角色与教学形态的嬗变。然而,仅从技术视角讨论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容易招致"技术侵入生命价值"的批评。如何理解并重构智能技术下的教育世界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分析了智能技术的局限以及智能社会对人的要求,提出人机协同的本质是驱动教育创新,是理解未来教育世界的关键概念。在组织形态上,人机协同的教育世界是由学习者与人工智能体共同构成的网络;在运行机制上,要素之间的交互运行构成"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学习系统;其中,数据是驱动教育世界运行的动力来源。最后,文章基于人的安全、归属与成长维度提出"人控制机器、机器适应人、机器赋能智慧"的人机协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人工智能 智能教育 方法论
原文传递
新课标背景下的跨学科学习:内涵、设置逻辑、实践原则与基础 被引量:36
2
作者 董艳 夏亮亮 王良辉 《现代教育技术》 2023年第2期24-32,共9页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突出强调了跨学科学习,旨在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目前我国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还不充分,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为此,文章首先通过内容分析,从跨学科学习的定义及特征两方面阐... 义务教育新课标中突出强调了跨学科学习,旨在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目前我国仍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还不充分,难以开展有效的实践。为此,文章首先通过内容分析,从跨学科学习的定义及特征两方面阐述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并从素养表现、学科逻辑、内容承载、学习路径和学业质量五个闭环环节分析跨学科学习的设置逻辑。然后,文章依据跨学科学习的设置逻辑提出实践跨学科学习的三条原则。最后,文章从教师发展、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方面探究跨学科学习的实践基础,以期为落实跨学科学习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跨学科素养 教师实践
下载PDF
智能时代人机协同学习的本质特征与一般过程 被引量:23
3
作者 何文涛 路璐 +1 位作者 周跃良 周睿 《中国远程教育》 2023年第3期12-20,共9页
随着人机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人机协同特性,但面对人机协同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何特征和局限、如何规避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我们其实并不清楚。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论述人机协同学习表征形态的基础上... 随着人机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出明显的人机协同特性,但面对人机协同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何特征和局限、如何规避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我们其实并不清楚。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在论述人机协同学习表征形态的基础上,阐明了人机协同学习的本质特征,具体表现为学习目标的整合性、学习内容的场景性、学习主体的互补性、学习环境的多元性和互动反馈的群体性;构建了人机协同学习的过程模式,包括人机协同的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内外反馈四个方面。为消除人机协同学习的局限与潜在风险,本文认为人机协同学习时应遵循人与机器互信、人为本机为辅、支架延迟提供、感统促进内生四大学习原则,在享机器之便的同时要防机器之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学习 学习过程 学习原则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观审思 被引量:25
4
作者 杜华 顾小清 《中国远程教育》 CSSCI 2022年第10期1-9,76,共10页
当下,新兴信息技术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牵引着人类教育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丰富了知识的载体与形态,重塑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加速并可能彻底改变知识生命周期,或将撼动人... 当下,新兴信息技术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也牵引着人类教育向智慧教育阶段转型和演进。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丰富了知识的载体与形态,重塑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加速并可能彻底改变知识生命周期,或将撼动人类的知识主体地位,知识图景已然发生巨变,倒逼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经迫在眉睫。文章从内涵、类型等方面勾勒智能时代的新知识观图景。知识从确定性真理走向不确定性“碎片”,从硬知识走向“软”知识、“灰”知识和“暗”知识。知识生产模式也面临从人类到人机群智协同的重大转型。知识表征从人类的认知表征转向智能机器的计算表征。基于智能时代新知识观图景的刻画,文章讨论了智能时代的教学、学习与教师该如何转型以应对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知识 知识观 知识载体 知识生产 群智协同
原文传递
人机协同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新理路 被引量:21
5
作者 何文涛 张梦丽 路璐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4,共10页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未来教育表现出明显的人机协同特征,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信息与课程整合思想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因存在教育与技术结合方式有误、技术功能定位不准、人机界限界定不清...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未来教育表现出明显的人机协同特征,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信息与课程整合思想指导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因存在教育与技术结合方式有误、技术功能定位不准、人机界限界定不清、指导技术缺失和评判方式不当等诸多缺陷,难以有效指导人机协同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人机协同时代迫切需要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指导思想。基于此,本文在论述人机协同技术观、人机协同教育系统、教育中的人机角色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教、学、管、评测领域的人机协同样态,提出人机协同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应遵循教育本位、人机互信、人控规则和人机分评四大基本原则,并给出了人机协同的信息技术应用结果的评判方法,共同构成人机协同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新理路。该理路不仅可指导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而且还能分析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过程,定位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缺陷,为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 人机协同 信息流
原文传递
智能技术引发的教育主体行为失范如何判定:方法、类型与表现 被引量:15
6
作者 逯行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6,共10页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主体行为的失范。判定教育主体行为失范是否由智能技术所引发,可从工具使用、标准制定、规范遵守、干预方式四个方面,衡量教育主体行为是否发生“失范”与“未失范... 智能技术与教育融合引发的一系列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育主体行为的失范。判定教育主体行为失范是否由智能技术所引发,可从工具使用、标准制定、规范遵守、干预方式四个方面,衡量教育主体行为是否发生“失范”与“未失范”之间的转换;若满足其中至少一条,则可认为该行为失范由智能技术引发。基于上述判定方法对26个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教育主体行为失范主要涉及过程性失范、转型期失范、周期性失范、本质性失范、原生性失范5种表现层次,涵盖82种行为表现类属的20种行为失范类型。多元教育主体的行为失范呈现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管理者愈加难以平衡教育发展与技术进步,教师被算法绑架并破坏教学生态,企业过于关注商业利益而忽视长远教育目标及教育规律,设计者“目的至上+技术导向”引发设计风险,家长对技术过度放权造成家庭教育问题重重,研究者利用智能技术开展教育研究触犯科研伦理,学习者数字沉迷及其身份认同异化。有效治理教育主体行为失范问题,需要治理主体不断调整规制手段和治理方式,并及时应用“判定标准”对当前教育主体行为的状态进行判断,当主体行为不在属于“失范”行列时,干预和判断进程即可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教育主体 行为失范 判定标准 行为表现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教育社会实验的演化及其价值回应 被引量:14
7
作者 逯行 黄荣怀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4,共13页
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推动了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如何系统化地认识与研究当下的教育改革,同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实践的干预策略,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本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视角出发,通过探讨教育... 社会转型期的时代背景推动了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如何系统化地认识与研究当下的教育改革,同时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实践的干预策略,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本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三个视角出发,通过探讨教育实践及其理论发展的历史背景,从认识论的角度梳理了教育社会实验生成演化的四个阶段,包括教育实践理论启蒙与初步探索的“前认识阶段”、教育实验形成与规范化的“前研究阶段”、从教育实践社会化到教育实验社会化的“后实践阶段”,以及从关注教育实践到关注教育社会实验的“后研究阶段”。作为价值回应,“教育社会实验”在提升对教育改革的认识上起到了认识论的作用;“教育社会实验研究”在加深对当代教育改革认识的基础上,为实践干预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教育改革 教育社会实验 演化发展 价值回应
原文传递
基于人机协同的师范教育实践改革与平台设计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家华 邓倩 +1 位作者 周跃良 石俊杰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师范生教育实践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当前师范教育实践中存在指导难、评价难和管理难三大问题。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作为教育增能之"器"与人类"智慧"优势互补。... 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师范生教育实践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当前师范教育实践中存在指导难、评价难和管理难三大问题。在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作为教育增能之"器"与人类"智慧"优势互补。人类教师和智能机器的双向赋能为教学、评价和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带来新契机,使得人机协同机制下的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成为可能。文章基于人机协同理念提出了师范生教育实践改革的新途径,并据此设计了集信息化教学、协同化管理、智能化评价和数据化研究为一体的智慧教师教育平台。将人机协同理念纳入教师教育研究的范畴,有助于推动师范教育理论体系重构和师范生教育实践模式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协同 师范教育 教育实践 人工智能 师范生
原文传递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多类教师群体互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宋宇 丁莹 +1 位作者 朱佳 许昌良 《现代教育技术》 CSSCI 2021年第10期40-48,共9页
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既是优化教学方式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选取300节课作为样本数据,采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对初级、中级、专家型教师的课堂互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初级教师... 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既是优化教学方式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表征。基于此,文章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选取300节课作为样本数据,采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对初级、中级、专家型教师的课堂互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初级教师和中级教师的课堂互动、课堂互动转换频次、课堂互动序列演进过程均较为相似,但与专家型教师的互动式课堂教学存在显著性差异:专家型教师的提问和引导更具有效性、策略性,通过深入互动更能触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复杂认知能力,在互动功能延展方面更擅于搭建思维链条、认知网络并构建双螺旋上升的互动模式。文章的研究可为教师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并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式课堂教学 序列模式挖掘 课堂互动 交互行为 序列演进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知识图景:人工智能引发知识观重塑 被引量:8
10
作者 杜华 顾小清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54,共8页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 知识是教育的主要内容,知识观是教育实践的根本性和基础性认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人类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当下,知识图景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知识观的讨论已然迫在眉睫。从哲学范畴来讲,知识观涉及对知识的主体、本质、结构、承载媒体等问题的认识。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不仅以工具的形态参与到知识生产过程中,还能以某种近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与人的互动过程中,使知识主体从人类自身转向人机协同,知识本质从人类认识的成果扩展到碳基智慧与硅基智慧并存,知识结构从层级明确的“建筑”结构转向人机动态交织的“舞蹈”结构,知识承载媒体呈现出多模态融合感知的特征与趋势。因应智能时代知识观的嬗变,亟需树立新知识观,为未来智慧教育体系构建起以新知识观为地基的大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机协同 知识观 知识本质 知识结构
下载PDF
引入眼动注视点的联合−交叉负载多模态认知诊断建模 被引量:6
11
作者 詹沛达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16-1432,I0004-I0009,共23页
多模态数据为实现对认知结构的精准诊断及其他认知特征(如,认知风格)的全面反馈提供了可能性。为实现对题目作答精度、作答时间(RT)和视觉注视点数(FC)的联合分析,本文基于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法提出3个多模态认知诊断模型。实证研究及模... 多模态数据为实现对认知结构的精准诊断及其他认知特征(如,认知风格)的全面反馈提供了可能性。为实现对题目作答精度、作答时间(RT)和视觉注视点数(FC)的联合分析,本文基于联合−交叉负载建模法提出3个多模态认知诊断模型。实证研究及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联合分析比分离分析更适用于多模态数据;(2)新模型可直接利用RT和FC中信息提高潜在能力或潜在属性的估计准确性;(3)新模型的参数估计返真性较好;(4)忽略交叉负载所导致的负面结果比冗余考虑交叉负载所导致的更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诊断 多模态数据 题目作答时间 注视点 认知风格 眼动
下载PDF
基于过程数据的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及数据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耀辉 徐慧颖 +1 位作者 陈琦鹏 詹沛达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2-535,I0002-I0004,共17页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在没有明显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个体从事认知加工以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的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需要借助相对更复杂、更真实、具有可交互性的问题情境来诱导问题解决行为的呈现。使用虚拟测评抓取问题解决的过程数据... 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在没有明显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个体从事认知加工以理解和解决问题情境的能力。对问题解决能力的测量需要借助相对更复杂、更真实、具有可交互性的问题情境来诱导问题解决行为的呈现。使用虚拟测评抓取问题解决的过程数据并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潜在信息是当前心理计量学中测量问题解决能力的新趋势。首先,回顾问题解决能力测量方式的发展:从纸笔测验到虚拟测评。然后,总结对比两类过程数据的分析方法:统计建模法和数据挖掘法。最后,从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多模态数据的利用、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测量、其他高阶思维能力的测量和问题解决能力概念及结构的界定五个方面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解决能力 过程数据 虚拟测评 计算机化测验 高阶思维能力
下载PDF
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共情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志帆 李伟健 +3 位作者 李振红 宋省成 谢瑞波 丁菀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2年第6期500-506,共7页
为考察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53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家庭功能和... 为考察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长处与困难问卷、人际反应指数量表对53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功能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2)观点采择和共情关注在家庭功能和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幻想和个人忧伤的中介效应不显著。本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与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为培养留守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功能 观点采择 共情关注 亲社会行为 留守儿童
下载PDF
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影响:同伴依恋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谭德琴 谢瑞波 +3 位作者 丁菀 吴伟 宋省成 李伟健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45,共7页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的预测均不显著;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子依恋 师生关系 同伴依恋 留守儿童 内化问题
下载PDF
纵向题目作答时间模型:对潜在加工速度的变化追踪
15
作者 陈琦鹏 詹沛达 《应用心理学》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本研究提出四个纵向题目作答时间(RT)模型以追踪潜在加工速度的变化。四者的测量模型一致,差异主要体现于描述潜在加工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者均有实践应用性且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模拟研究表明四者... 本研究提出四个纵向题目作答时间(RT)模型以追踪潜在加工速度的变化。四者的测量模型一致,差异主要体现于描述潜在加工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结构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者均有实践应用性且数据分析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模拟研究表明四者在不同模拟条件下的参数估计返真性均良好。总之,本文提出的四个纵向RT模型具有可应用性且心理计量学性能良好;不仅丰富了纵向RT数据的分析方法,还拓展了纵向潜变量模型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题目作答时间 纵向数据 对数正态作答时间模型 潜在增长曲线 项目反应理论
下载PDF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向
16
作者 季益龙 逯行 +1 位作者 张家华 周跃良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80,共10页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评价范式的四个历史演变阶段,依据为何评(Why)、评什么(What)、怎么评(How)、评何用(Use)评价活动的四要素,构建了一个集“目标—内容—技... 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深化改革的重要议题。本研究通过梳理教师教学评价范式的四个历史演变阶段,依据为何评(Why)、评什么(What)、怎么评(How)、评何用(Use)评价活动的四要素,构建了一个集“目标—内容—技术—结果”四位一体的多元、循环、综合的WWHU理论框架。该框架呈现出评价理念从奖罚诊断走向促进发展、评价内容从宏观教学质量走向微观教学数据链、评价技术从人工手动方式走向机器智能方式、评价结果从结果评价走向“四个评价”的发展趋势。未来,要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师教学评价的实践落地,需要从“理念引领、数据融合、平台搭建、机制保障”等四条路径持续着力,以期为数智时代教师教学评价改革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技术 教师教育 教学评价 数字化转型
下载PDF
基于深层特征融合的论文推荐方法研究
17
作者 王凤姣 段超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63-165,共3页
随着论文出版数量的不断增加,从海量论文中检索相关研究的论文难度逐渐加大。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层特征融合的论文推荐模型。该模型利用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组合文本信息,论文之间的引用和论文标签信息,通过两个并行的融合多头注... 随着论文出版数量的不断增加,从海量论文中检索相关研究的论文难度逐渐加大。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层特征融合的论文推荐模型。该模型利用论文的标题和摘要组合文本信息,论文之间的引用和论文标签信息,通过两个并行的融合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自编码器学习其潜藏因子,然后通过论文潜藏因子加权融合结合矩阵分解实现个性化论文推荐。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相较于最先进的基线模型有一定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推荐 特征融合 多头注意力机制 自编码器
下载PDF
问题解决任务中行动序列的二分类建模:单/两参数行动序列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颜斌 陈琦鹏 詹沛达 《心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83-1396,I0007-I0014,共22页
行动序列作为一种典型的过程数据,可反映被试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鉴于行动或状态转移可区分正误,本文基于二分类Logistic建模提出两个复杂度相对较低的行动序列模型——单/两参数行动序列模型(1P-/2P-ASM);两者差异在于是否允许自由估... 行动序列作为一种典型的过程数据,可反映被试解决问题的详细步骤。鉴于行动或状态转移可区分正误,本文基于二分类Logistic建模提出两个复杂度相对较低的行动序列模型——单/两参数行动序列模型(1P-/2P-ASM);两者差异在于是否允许自由估计问题状态的区分度。通过实证研究和模拟研究对比探究两个新模型与基于多分类Logistic建模的序列作答模型(SRM)的表现。研究结果主要发现:(1)两个ASM能够获得与SRM几乎一致的问题解决能力估计值;(2)两个ASM的计算耗时明显低于SRM的;(3)2P-ASM比1P-ASM的综合表现更优。总之,两个模型复杂度相对低的ASM均能够实现对行动序列的有效分析,有益于行动序列数据分析的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数据 行动序列 问题状态转换 行动序列模型 项目反应理论
下载PDF
核心素养评价框架构建:国际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漂 张维忠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3年第1期104-112,共9页
近年来,国际组织及各国教育改革目标指向核心素养评价,并从基于课程标准、指向高阶能力、聚焦能力发展的不同视角和理念,构建了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研究发现,国际上核心素养评价框架具有“在评价维度上落实非认知因素评价、为培育核心素... 近年来,国际组织及各国教育改革目标指向核心素养评价,并从基于课程标准、指向高阶能力、聚焦能力发展的不同视角和理念,构建了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研究发现,国际上核心素养评价框架具有“在评价维度上落实非认知因素评价、为培育核心素养而评价的目标导向、基于计算机的在线评价、以证据为中心的评价过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核心素养评价框架研制应重视“在课程与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评价,运用数字技术大力开发过程性评价”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评价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评价 评价框架 核心素养 高阶能力 在线评价
下载PDF
酒精依赖人群心理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新宇 张亚萍 +1 位作者 刘楷文 陈建勇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1年第2期169-177,共9页
酒精依赖人群心理理论功能异常对酒精依赖和负性饮酒后果的产生有关键影响。多种研究范式被用来探讨酒精依赖人群的心理理论,发现该类人群心理理论水平比健康人群更低、心理理论与酒精滥用密切相关;酒精依赖者心理理论受执行功能、自传... 酒精依赖人群心理理论功能异常对酒精依赖和负性饮酒后果的产生有关键影响。多种研究范式被用来探讨酒精依赖人群的心理理论,发现该类人群心理理论水平比健康人群更低、心理理论与酒精滥用密切相关;酒精依赖者心理理论受执行功能、自传体记忆、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等影响。未来应注意引入客观的心理理论研究范式;分析人口学、认知与情绪因素对酒精依赖者心理理论的影响;探讨心理理论与饮酒行为相互关系和心理理论可恢复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依赖人群 心理理论 社会认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