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156
1
作者 王明达 《文物》 1988年第1期1-31,97-101,共36页
反山位于杭州市区西北,杭宁公路25公里北侧,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图一)。七十年代调查时发现这是一座熟土墩。为配合当地乡办企业基建工程,我们于1986年5月8日—7月5日、9月3日—10月10日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在反山西部布10×10米探... 反山位于杭州市区西北,杭宁公路25公里北侧,属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图一)。七十年代调查时发现这是一座熟土墩。为配合当地乡办企业基建工程,我们于1986年5月8日—7月5日、9月3日—10月10日进行了第一期发掘。在反山西部布10×10米探方6个(编号 T1-T6),探方之间各留1米隔梁,实际发掘面积650余平方米(图二)。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器 随葬品 兽面纹 块斑 纹饰 余杭 墓葬 冠饰 孔径 神人
原文传递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30
2
作者 芮国耀 《文物》 1988年第1期32-51,102-104,共23页
1987年5月初,我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生盗掘良渚文化玉器事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所主持对盗掘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野外工作自1987年5月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 1987年5月初,我省余杭县安溪乡瑶山发生盗掘良渚文化玉器事件。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我所主持对盗掘现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野外工作自1987年5月5日开始,至6月4日结束。发现了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祭坛遗迹和11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杭州市文物考古所、余杭县文管会员参加了发掘。现将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瑶山 祭坛 墓葬 随葬品 余杭 出土玉器 红土 陶器 图案
原文传递
对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一万年来高海面问题的新认识 被引量:61
3
作者 朱诚 郑朝贵 +4 位作者 马春梅 杨晓轩 高锡珍 王海明 邵九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3期2428-2438,共11页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和海相有孔虫鉴定特征表明:该区缺少全新世初至7 k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7~4kaBP是该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连续出现、逐渐增多、史前文明大发展时期.在该区各遗址地层中,海相有孔虫均出现在马家浜文化层之... 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遗址时空分布和海相有孔虫鉴定特征表明:该区缺少全新世初至7 k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7~4kaBP是该区新石器时代遗址连续出现、逐渐增多、史前文明大发展时期.在该区各遗址地层中,海相有孔虫均出现在马家浜文化层之下的地层中,除上海马桥岗身以东地区外,在该区7 kaBP以来的地层中未能发现海相有孔虫的存在,这一现象表明,该区全新世最大海侵应发生在10~7 kaBP之间.从河姆渡遗址文化层和出土器物年代、钻孔剖面有孔虫和孢粉证据可知,河姆渡文化正是在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出现和发展的,过去地学界关于长江三角洲和宁绍平原在7~5kaBP为高海面的假说或理论难以成立.考古地层学能够证明:宁绍平原全新世以来7 kaBP以前应为高海面、7~5kaBP为低海面、5~3.9 kaBP为洪水频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宁绍平原 全新世高海面 河姆渡遗址 有孔虫 孢粉 海侵 气候
原文传递
上山遗址出土的古稻遗存及其意义 被引量:57
4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9-25,99,共8页
上山遗址出土了一些夹炭陶器,其坯土的植物搀和料主要是稻的颖壳。对这些陶片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一些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硅酸体的形状解析结果表明,上山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具有现代粳稻、抑或是热带粳稻的一些... 上山遗址出土了一些夹炭陶器,其坯土的植物搀和料主要是稻的颖壳。对这些陶片进行的植物硅酸体分析显示,一些陶片中含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硅酸体。硅酸体的形状解析结果表明,上山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具有现代粳稻、抑或是热带粳稻的一些特点的原始栽培稻。上山遗址古稻遗存的发现对研究稻作起源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上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稻作起源
原文传递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的发掘 被引量:55
5
作者 刘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10,I0001,I0002,共10页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在良渚遗址群西侧,东南距离杭州市区约20公里。
关键词 杭州 良渚古城 城墙遗迹 良渚文化晚期
原文传递
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 被引量:43
6
作者 刘斌 蒋卫东 费国平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7期4-19,97+1-2,共19页
汇观山位于浙江杭州市西北约25公里——杭宁公路(104国道)之侧,地属余杭市瓶窑镇外窑村(图一)。汇观山是一座孤立的自然山丘,北望天目山支脉的丛山峻岭,南临苕溪。东与反山及良渚文化中心址莫角山相距仅约2公里。整座山为长条形,呈东南... 汇观山位于浙江杭州市西北约25公里——杭宁公路(104国道)之侧,地属余杭市瓶窑镇外窑村(图一)。汇观山是一座孤立的自然山丘,北望天目山支脉的丛山峻岭,南临苕溪。东与反山及良渚文化中心址莫角山相距仅约2公里。整座山为长条形,呈东南一西北走向。它的北部俗称“馒头山”,相传原先开矿时曾有玉器出土。中部是整座山的主高点,海拔约22米,顶部是一块较为平坦的台状凸起的高地,东西长40余、南北宽30余、高约2米。上有近代三排灰浆墓穴及乱坟,当地人称“汇棺山”、“会馆山”或“魏馆山”,知其音读而无定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坛 良渚文化 发掘简报 出土 玉器 浙江省 墓葬 余杭市 文化中心 文物考古
原文传递
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被引量:45
7
作者 刘斌 王宁远 +9 位作者 郑云飞 陈旭高 周文林 闫凯凯 陈明辉 祁自力 芦希彦 陈全和 徐有秀 范畴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38,67,共9页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 2006年以来对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初步明确了古城内外的遗址布局、水系环境以及城墙的分布情况:古城的修建均有统一的规划,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地势整体、同时夯筑而成;城内分布有宫殿区、建筑基址和王、贵族墓地;城外的居住基址具有外廓城的性质;大型营建工程普遍运用草包泥堆筑工艺;西北部山系存在一个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既能削减山体的季节性洪峰,又可利用为运输通道。目前,考古部门已建立了遗址信息系统,并逐步完善了对古城内外布局和水利系统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古城 良渚文化 莫角山遗址 美人地遗址 岗公岭大坝
原文传递
浙江余姚田螺山新石器时代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44
8
作者 孙国平 黄渭金 +6 位作者 郑云飞 刘志远 徐志清 渠开营 张海真 李永嘉 许慈波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24,73,共22页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地处姚江谷地北侧低丘环绕的小盆地中部,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2004年2~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300平... 田螺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地处姚江谷地北侧低丘环绕的小盆地中部,西南距河姆渡遗址约7公里。2004年2~7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为300平方米。根据土色、土质、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器物的形制,将该遗址分为早晚紧密衔接且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的三个阶段。发掘和钻探情况表明,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条件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依山傍水式的古村落遗址,具有与河姆渡遗址相近的聚落规模和至少相似的年代跨度,对于研究河姆渡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简报 余姚 浙江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文化 学科领域 文化源头
原文传递
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1
9
作者 蒋乐平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18,97-98,104,共15页
2001~2006年,对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1800平方米。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唐宋以后。作为遗址主体内容的"上山文化"遗存,发现的遗迹有灰坑、房址,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 2001~2006年,对浙江浦江县上山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1800平方米。遗存年代从新石器时代延续至唐宋以后。作为遗址主体内容的"上山文化"遗存,发现的遗迹有灰坑、房址,遗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上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上山遗址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 被引量:37
10
作者 郇秀佳 李泉 +2 位作者 马志坤 蒋乐平 杨晓燕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对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水稻遗存,其性质是野生、驯化或者是处于驯化过程中,一直争议颇多,这也导致了关于水稻驯化开始时间的争执。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南区剖面距今10000年至历史时期... 对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水稻遗存,其性质是野生、驯化或者是处于驯化过程中,一直争议颇多,这也导致了关于水稻驯化开始时间的争执。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南区剖面距今10000年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提取出的水稻扇形植硅体进行形态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的计数,结果发现,扇形植硅体的形态测量参数——长、宽和b/a值(扇形植硅体扇柄长度/扇面长度),在过去一万年间的变化呈无序状态;具有大于等于9个鱼鳞状纹饰的扇形植硅体,占扇形植硅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上山文化早期的34.98%上升到河姆渡文化时期的44.68%,进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59.18%和唐宋时期的78.72%,反映了水稻漫长的驯化过程。通过与野生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上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已经开始;通过与现代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唐宋时期水稻扇形植硅体特征已与现代种植水稻扇形植硅体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遗址 水稻扇形植硅体 水稻驯化过程
原文传递
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晓燕 蒋乐平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96-602,共7页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浙江跨湖桥遗址(8000~7000cal a BP)出土陶釜内底残片上的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陶片内壁附着的炭化"锅巴"内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根据淀粉粒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可划分为7类8种,包括来自... 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浙江跨湖桥遗址(8000~7000cal a BP)出土陶釜内底残片上的残留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陶片内壁附着的炭化"锅巴"内包含了种类丰富的植物淀粉粒.根据淀粉粒形态大小和表面特征,可划分为7类8种,包括来自禾本科稻属(Oryza spp.)、薏苡属薏米(Coix chinensis T.)、豆科小豆属(Vigna spp.)、壳斗科栎属(Quercus spp.)以及很有可能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Asuculus spp.)种子和果实的淀粉粒,而其余的淀粉粒由于现代淀粉粒形态数据的缺乏无法鉴定.除此之外,在残留物中还观察到针叶材的具有具缘纹孔的管胞,这可能表明有些食物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了针叶材制作的工具.陶片残留物中淀粉粒的多样性表明了陶釜所加工食物的多样性以及当时人类饮食结构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炭化残留物 古代食谱 跨湖桥遗址 浙江
原文传递
浙江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 被引量:34
12
作者 陈元甫 黄昊德 +4 位作者 孟国平 邱宏亮 程永军 刘军幸 李永嘉 《南方文物》 2008年第3期50-60,I0001,I0008,共13页
安吉县位于浙江北部,其西面与安徽省接壤,地形属浙西中山丘陵区。龙山在县城所在递铺镇的西北面约12公里处,海拔高度378米,地属古城村。这里分布着一座战国——两晋时期的古城址,村因城而得名。古城址在龙山北麓,龙山是城之南面... 安吉县位于浙江北部,其西面与安徽省接壤,地形属浙西中山丘陵区。龙山在县城所在递铺镇的西北面约12公里处,海拔高度378米,地属古城村。这里分布着一座战国——两晋时期的古城址,村因城而得名。古城址在龙山北麓,龙山是城之南面的天然屏障。在龙山及其东南面一片的大小山顶、山脊和山麓岙地上,分布着数百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吉县 龙山 浙江 春秋战国时期 贵族 越国 海拔高度 两晋时期
下载PDF
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 被引量:33
13
作者 郑云飞 陈旭高 丁品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5-96,共12页
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 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土壤中除了稻谷遗存,还发现有27种其他植物种实遗存,呈现出湿地稻作的农田植被生态景观。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植物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00粒/m^2和17138粒/m^2,比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土壤中的密度明显减少,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耕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在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8.18%和61.54%,水生、湿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3.64%和65.38%。稻田土壤中高密度的炭屑以及以多年生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表明没有深耕的火耕水耨可能是当时农田的主要耕作方式。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水稻硅酸体密度很高,分别为47000粒/g和42000粒/g,平均达44000粒/g。根据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初步估算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比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山遗址 稻田遗迹 农田生态 耕作方式 土地生产力
原文传递
浙江跨湖桥遗址的古稻遗存研究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郑云飞 蒋乐平 郑建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 为了深入了解新石器时代的稻作起源问题 ,对距今 70 0 0~ 80 0 0年前的浙江省杭州市近郊新发现的跨湖桥遗址进行了植物硅酸体分析和植物遗存调查。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显示 ,除第 11层外 ,其他各层都有来自稻叶片运动细胞的硅酸体 ,而且硅酸体的形状较大 ,与现代栽培粳稻的相似。植物遗存调查显示 ,跨湖桥遗址中有大量的稻谷、稻米和谷壳等古稻遗存 ;其中 ,稻谷的长宽比为 2 .71,稻米的长宽比为 2 .6 8,稻谷粒型与现代栽培稻的籼稻相似。研究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可能是我国稻作起源地之一 ,跨湖桥遗址的古稻可能是尚未完全分化的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跨湖桥遗址 水稻 考古 新石器时代 碳化稻米
下载PDF
浙江安吉五福楚墓 被引量:31
15
作者 田正标 刘建安 +3 位作者 程亦胜 程永军 邱宏亮 杨莉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1-74,共14页
关键词 安吉县 浙江省 楚墓 文物考古研究所 黄土丘陵地区 考古发掘 天目山 博物馆
原文传递
杭州市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考古调查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宁远 刘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2,共11页
良渚文化遗址群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西部山地的雨水裹挟泥沙向东排泄,在此形成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天目山余脉在余杭彭公分成两支向东延伸,北支为高耸绵延的大遮山丘陵,南支为断续散布的大雄... 良渚文化遗址群地处浙西山地丘陵与杭嘉湖平原接壤地带,西部山地的雨水裹挟泥沙向东排泄,在此形成冲积平原,海拔2—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天目山余脉在余杭彭公分成两支向东延伸,北支为高耸绵延的大遮山丘陵,南支为断续散布的大雄山、大观山丘陵,它们以夹抱之势分列遗址群的北侧和南缘,遗址群东部则是平坦开阔的水网平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市 良渚古城 水利系统 新石器时代
原文传递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古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分析——植硅体、硅藻等化石证据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淑云 莫多闻 +4 位作者 孙国平 史辰羲 李明霖 郑云飞 毛龙江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6-334,共9页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 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研究该地区新石器时期气候环境变化、古人类活动和文化演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是河姆渡早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章通过对田螺山遗址剖面植硅体、硅藻和炭屑等的分析,探讨了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早期的原始农业和古人类活动的文化环境背景。7000~6600cal.aB.P.期间,植硅体和炭屑含量较低,淡水-半咸水硅藻丰富,推测为淡水或泻湖沉积环境,受海水影响较小;从6600cal.aB.P,开始,水稻植硅体和炭屑含量增加说明田螺山先人已经开始大量种植水稻;晚期(约6000cal.aB.P.后)海绵骨针和硅藻海水种含量的增长说明该时期田螺山地区明显受到海水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姆渡文化早期,田螺山地区就已经开始水稻栽培,原始农业形态基本是以稻作农业为主;田螺山遗址河姆渡文化之前和之后都可能存在相对海面较高或受海水影响的时期,其与河姆渡文化在田螺山地区兴起与消失有着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螺山遗址 浙江余姚 植硅体 硅藻 水稻栽培 相对海面
下载PDF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被引量:31
18
作者 郑云飞 孙国平 陈旭高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37-1041,共5页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 稻谷小穗轴基部的离层形成的差异是鉴别野生稻、粳稻和籼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长江下游的跨湖桥、罗家角和田螺山等3处距今7000年以前遗址出土稻的小穗轴特征观察的研究结果显示,3个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所见的小穗轴可分为粳稻型和野生型2种类型,没有发现具有籼稻小穗轴特征的稻谷,表明距今7000年以前的水稻尚处于驯化过程中带有野生习性的原始栽培稻阶段,粳稻是栽培稻的演化方向.根据两种小穗轴比例推测长江下游在距今10000年以前开始稻的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小穗轴 离层 驯化
原文传递
浙江长兴鼻子山越国贵族墓 被引量:30
19
作者 刘军幸 李永嘉 +2 位作者 陈元甫 田正标 梁亦建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21,共18页
2003年12月,浙江省长兴县发现一座未遭盗掘的战国大墓。其墓圹开凿于山体表面,东西长14.8、南北宽5.1~5.7、坑深2.3米。墓葬东壁还有一条斜坡墓道。葬具有木椁,随葬器物有原始瓷器、陶器和玉石器等。在此墓北侧的山坡上发现一个长... 2003年12月,浙江省长兴县发现一座未遭盗掘的战国大墓。其墓圹开凿于山体表面,东西长14.8、南北宽5.1~5.7、坑深2.3米。墓葬东壁还有一条斜坡墓道。葬具有木椁,随葬器物有原始瓷器、陶器和玉石器等。在此墓北侧的山坡上发现一个长方形岩坑,出土大量的原始瓷或硬陶乐器,种类有甬钟、磬、镈、钩鑃、钲、(钅享)于、悬铃等,显然这是一个陪葬的乐器坑。作者认为,该墓的年代为战国早期晚段,墓主人是越国的贵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 鼻子山 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族 越国 长兴县 建设单位 现场处理
原文传递
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 被引量:28
20
作者 刘莉 玖迪丝·菲尔德 +5 位作者 爱丽森·韦斯克珀夫 约翰·韦伯 蒋乐平 王海明 陈星灿 葛威(译)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7-336,共20页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古代生计形态和器物功能研究中的可行性。鉴定出的淀粉粒包括橡子、根茎类、薏苡以及疑似菱角等,但是没有发现水稻。在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中,来自茎杆和叶的密度较高,而来自颖壳的密度较低。矿物分析表明残留物来自工具的使用以及周围的土壤基质。结果显示这些磨石曾经用于加工富含淀粉的植物和制陶用的羼和料。我们认为,对富含淀粉并且适于长期贮存的植物特别是橡子的大量开发利用是全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形态中采集策略的特征。本研究显示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在古代生计重建中的巨大潜力。对这些遗址残留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从采集经济到定居农耕经济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石 淀粉粒 植硅体 橡子 长江下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