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主动脉瘤伴声音嘶哑1例
1
作者 岳晓星 梅统 杨萍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21期58-59,共2页
1病历摘要患者男,69岁,因反复声音嘶哑3个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首诊,行喉镜检查提示左声带麻痹,头颅MR未见明显异常,门诊完善胸部高分辨CT提示主动脉弓旁结节:占位?动脉瘤?后转至胸外科门诊就诊,予以降压、调脂口服药物治疗,并完善胸部增强... 1病历摘要患者男,69岁,因反复声音嘶哑3个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首诊,行喉镜检查提示左声带麻痹,头颅MR未见明显异常,门诊完善胸部高分辨CT提示主动脉弓旁结节:占位?动脉瘤?后转至胸外科门诊就诊,予以降压、调脂口服药物治疗,并完善胸部增强CT,结果回报主动脉弓动脉瘤伴附壁血栓形成,提示危急值。将患者转至急诊科,予以心电监护、吸氧、降压、控制心室率并邀请血管外科会诊,于2020年5月7日收治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瘤 声音嘶哑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利拉鲁肽基于NF-κB/NLRP3通路介导的焦亡途径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金晖 陈青青 +3 位作者 梅统 王伟林 张岚 卢永明 《浙江医学》 CAS 2021年第17期1835-1840,I0004,共7页
目的基于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探讨利拉鲁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取12只6周龄雄性C57BL/6J正常小鼠作为普通饮食组(A组),将36只6周龄SPF级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成... 目的基于NF-κB/NOD样受体蛋白3(NLRP3)通路,探讨利拉鲁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取12只6周龄雄性C57BL/6J正常小鼠作为普通饮食组(A组),将36只6周龄SPF级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成高脂饮食组(B组,12只)、高脂饮食+利拉鲁肽组(C组,12只)和高脂饮食+利拉鲁肽+GLP-1受体抑制剂exendin(9-39)组(D组,12只)。各组小鼠饲养至18周龄后,检测血清中IL-6、IL-1β、TNF-α、HDL-C、LDL-C、TG和TC水平;HE染色检测小鼠主动脉病理学变化,并分析内膜中层厚度(IMT)及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内膜中NLRP3、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磷酸化NF-κB p65(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D组小鼠的主动脉呈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有大量斑块、炎性细胞浸润及脂质沉淀等病变,血清IL-6、IL-1β、TNF-α、LDL-C、TG、TC水平,主动脉IMT,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主动脉内膜NLRP3、Caspase-1、ASC、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B组相比,C组小鼠主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血清中IL-6、IL-1β、TNF-α、LDL-C、TG、TC水平、主动脉IMT、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主动脉内膜NLRP3、Caspase-1、ASC、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C组相比,D组小鼠主动脉病变程度明显加重,血清IL-6、IL-1β、TNF-α、LDL-C、TG、TC水平,主动脉IMT、主动脉AS面积与所取血管面积比值、主动脉内膜NLRP3、Caspase-1、ASC、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水平降低(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通过抑制NF-κB/NLRP3信号通路,减轻AS小鼠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改善主动脉病理学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反应 细胞焦亡 NF-κB/NLRP3信号通路
下载PDF
miR-204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为民 沈秀 徐宇啸 《健康研究》 CAS 202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miR-204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假手术组(Sham组)采用同样的开胸手术方式,但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将I/R小鼠随机分为I/R组、mimics-NC组、miR-204 mimics... 目的探讨miR-204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左冠状动脉结扎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假手术组(Sham组)采用同样的开胸手术方式,但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将I/R小鼠随机分为I/R组、mimics-NC组、miR-204 mimics组,每组10只。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心肌损伤指标(BNP、cTnI、LDH、CK)的变化情况,HE及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miR-204、SOCS2、TNF-a、IL-1β、IL-6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204与SOCS2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所有I/R小鼠的miR-204表达均低于Sham组,SOCS2表达、心肌损伤因子(BNP、cTnI、CK-MB及LDH)及炎症因子(TNF-a、IL-1β、IL-6)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04 mimics组的miR-204表达高于mimics-NC组,SOCS2表达、心肌损伤因子及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低于mimics-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调miR-204的表达,能减轻小鼠I/R病理学状态,改善心肌损伤指标水平,降低炎症反应,其作用原因可能与抑制SOCS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4 小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儿童鼻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误诊为钙化上皮瘤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杨天明 郑立荣 +2 位作者 肖林 黎胜苗 虞义建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20期43-44,共2页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是横纹肌肉瘤(RMS)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起源自未分化的中胚层组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累及头颈部及泌尿生殖道,发生于鼻旁部位十分罕见[1]。我科于2019年收治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是横纹肌肉瘤(RMS)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起源自未分化的中胚层组织,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常累及头颈部及泌尿生殖道,发生于鼻旁部位十分罕见[1]。我科于2019年收治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现报道如下,以期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1病历摘要患儿男,3岁,因发现“右侧鼻旁肿块1个月”入院。患儿1个月前在家中被家长无意中发现右侧鼻旁肿块,约黄豆大小,表面光滑,无破溃出血,无疼痛不适等,且肿块逐渐增大,现长至蚕豆大小,性质同前,遂就诊于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鼻旁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式引流在腹外疝术后补片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伟 李于红 徐佳利 《浙江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1090-1092,共3页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式引流(VSD)在腹外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腹外疝术后补片感染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在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或经验性...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式引流(VSD)在腹外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后补片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16年1月至2022年5月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收治的腹外疝术后补片感染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在根据脓液细菌培养结果或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均采用VSD治疗补片感染。结果11例患者VSD治疗后感染切口均愈合。患者VSD治疗时间5~11 d,住院时间7~15 d,皮肤完全愈合时间9~20 d。结论临床对于腹外疝术后补片感染应早发现、早诊断,VSD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补片的功能,避免患者二次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疝 补片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访间隔时间对肝细胞癌早期诊断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秋月 何泽宝 +6 位作者 余真君 方哲平 张道春 莫经刚 赵海红 谈朦 阮冰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0年第8期561-564,共4页
目的分析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情况,探讨不同随访间隔时间对HCC早期诊断的影响。方法纳入接受随访的抗病毒治疗的病例资料相对完整的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92例。按随访期间是否发生HCC将其... 目的分析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细胞癌(HCC)发生情况,探讨不同随访间隔时间对HCC早期诊断的影响。方法纳入接受随访的抗病毒治疗的病例资料相对完整的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892例。按随访期间是否发生HCC将其分为HCC组(64例)和非HCC组(2828例);按随访间隔时间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差异将其分为5组:A组:每3~6个月检查1次,中位检查时间4.1个月,HBV DNA<5×10^2 IU/ml;B组:每3~6个月检查1次,中位检查时间4.5个月,5×10^2 IU/ml≤HBV DNA≤1×10^4 IU/ml,未及时调整用药;C组:每6~12个月检查1次,中位检查时间7.3个月,HBV DNA<5×10^2 IU/ml;D组:每6~12个月检查1次,中位检查时间7.2个月,5×10^2 IU/ml≤HBV DNA≤1×10^4 IU/ml,未及时调整用药;E组:不规律检查,中位检查时间1.5年,HBV DNA>1×10^4 IU/ml,未及时调整用药。其中A、B、C、D组均规范抗病毒治疗,E组未规范抗病毒治疗。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情况、随访期间是否发生HCC、HCC临床分期情况并比较。结果与非HCC组比较,HCC组患者年龄较大、吸烟及饮酒患者比例较高(P<0.01)。随访间隔时间一致、HBV DNA水平不同条件下,A组患者HCC发生率低于B组,C组患者HCC发生率低于D组(P<0.05)。HBV DNA水平一致、随访间隔时间不同条件下,A组患者HCCⅠa期发生率高于C组,B组患者HCCⅠa期发生率高于D组(P<0.05)。E组患者HCC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余4组(P<0.01)。低HBV DNA水平组患者HCC发生率低于高HBV DNA水平组(P<0.01)。结论对于HCC高危人群,随访间隔时间长短与HCC发生率无关,但缩短随访时间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肝细胞癌 随访模式 早期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