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73篇文章
< 1 2 1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陶厚权 姚明 +2 位作者 邹寿椿 赵大建 裘华森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06-60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 ,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第 7天开始灌胃给药 ,Rg3剂量为 0、2 5、5 0、10 0mg/kg ,每日 1次 ,共 6周。移植后第 8周...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Rg3对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 方法 完整组织块SCID鼠胃壁原位种植 ,建立类似于临床的胃癌转移模型。移植后第 7天开始灌胃给药 ,Rg3剂量为 0、2 5、5 0、10 0mg/kg ,每日 1次 ,共 6周。移植后第 8周末处死动物 ,测定原位肿瘤重量 ,观察转移情况 ,并采用抗CD31抗体的标记链霉亲和素 生物素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结果Rg3对原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均有抑制作用 ,2 5、5 0、10 0mg/kg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 5 2 3%、6 3 3%和 71 6 % ,肝转移抑制率分别为 37 8%、6 8 9%和 84 4% ,腹膜转移抑制率分别为 36 4%、74 6 %和 74 6 %。Rg3治疗后 ,肿瘤内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抑制剂 RG3 胃癌 生长 转移抑制作用 实验研究 药物疗法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廷伟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5期2788-2789,共2页
关键词 乌司他丁 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酸性糖蛋白 蛋白酶抑制剂 急性循环衰竭 低分子量 急性胰腺炎
原文传递
胃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蒋晓婷 刘建栋 陶厚权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11-413,共3页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1996年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6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浓度,分析高血小板血症和贫血的发生率,比较高血小板血症和正常血...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1996年间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36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和血红蛋白(Hb)浓度,分析高血小板血症和贫血的发生率,比较高血小板血症和正常血小板计数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差别。结果胃癌患者高血小板血症发生率为24·6%,贫血发生率为54·1%,PLT与Hb呈负相关关系。高血小板血症与胃癌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浆膜浸润相关。高血小板血症胃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4%、32·7%和20·2%,明显低于血小板正常者的82·8%、69·3%和40·1%。除淋巴结转移和浆膜浸润外,高血小板血症是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高血小板血症是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血小板血症 病理学 贫血 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被引量:23
4
作者 胡智明 邹寿椿 +1 位作者 赵大建 陶厚权 《中国胃肠外科杂志》 2000年第4期236-237,共2页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9例。结果 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分离粘连时引起多发性肠破裂、肠瘘,后经保守治疗治愈; 8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9例。结果 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分离粘连时引起多发性肠破裂、肠瘘,后经保守治疗治愈; 8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 21. 5 d,无 1例肠坏死。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 (1)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 (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轻,部分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体征虽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 (3)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治疗上最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再及时中转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肠疾病 术后并发症 肠梗阻 保守治疗
原文传递
末梢门静脉栓塞术在计划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初探 被引量:20
5
作者 彭淑牖 黄从云 +5 位作者 李江涛 张有用 何小伟 王一帆 洪德飞 蔡秀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 初步探讨末梢门静脉栓塞术(TBPVE)在计划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2-6月,由同一手术组分别在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n=3)和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n=1)对4例肝细胞癌患者实施TBPVE联合肝切除术.4例患者均为... 目的 初步探讨末梢门静脉栓塞术(TBPVE)在计划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2-6月,由同一手术组分别在汕头大学附属粤北人民医院(n=3)和江西省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n=1)对4例肝细胞癌患者实施TBPVE联合肝切除术.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64、39、47岁.患者肿瘤均位于右半肝,术前肝功能均为Child-Pugh A级,肝硬化程度均为G2S4.应用4例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肝脏三维重建,标准肝脏体积(SLV)分别为1 291、1 109、1 177、1 242 ml,预计术后剩余肝脏体积(FLR)为315、347、306、323 ml.按照门静脉三维成像模型确定TBPVE方案.3例以右侧肝脏6段为穿刺点,1例以左侧肝脏3段为穿刺点进行TBPVE.TBPVE后1、2周复查CT,计算FLR和FLR/SLV.4例患者在TBPVE后2周行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4例患者TBPVE后14 d FLR分别为529、462、469、498 ml,较术前相比分别增加了67.9%、33.1%、53.3%、54.2%;术后14 d FLR/术前SLV分别为41.0%、41.7%、39.8%、40.1%.未发生严重并发症.4例患者在TBPVE后2周均成功接受右半肝切除术,断肝时未阻断肝蒂,平均出血量950 ml,手术时间3~4h,平均3.3h.1例术后因呼吸道感染发热1周,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黄疸、腹水,无其他手术并发症.结论 TBPVE可使肝脏体积快速增大,可能让预计FLR不足的肝细胞癌患者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 治疗性 门静脉栓塞术 末梢门静脉栓塞术 联合肝脏分隔和门静脉结扎的二步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根据护理级别测算普通病区的护理工时与人力需求 被引量:17
6
作者 蔡学联 陈爱初 +2 位作者 唐晓英 郑芝芬 谢屹红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74-776,共3页
目的 寻找较为科学的方法计算护理工时 ,以使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方法 将我院 10个病区的护理工时分二阶段进行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时间的测算。第一阶段是 6 9项直接护理时间和 2 7项间接护理时间的测算、频数的统计 ;第二阶段是根据... 目的 寻找较为科学的方法计算护理工时 ,以使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方法 将我院 10个病区的护理工时分二阶段进行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时间的测算。第一阶段是 6 9项直接护理时间和 2 7项间接护理时间的测算、频数的统计 ;第二阶段是根据第一阶段的数据、信息 ,再根据护理的级别 (一级、二级 )和科别 (内科、外科 )分别测算其直接和间接护理时间 ,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其内在的规律。结果 内科和外科病人的比较 ,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同样科室二级护理病人的比较 ,间接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直接护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同科别、相同护理级别 ,不同病区之间作比较 ,病人直接护理时间、间接护理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性医院普通病区护理工时可通过该病区所属科别及其一、二级护理病人所占床日来推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工 普通病区 病人 间接 二级护理 时间差异 内科 级别 意义 阶段
原文传递
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胡智明 邹寿椿 +6 位作者 赵大建 施敦 张成武 叶再元 吴伟顶 张宇华 赵忠扩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在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急性炎症反应和改善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78例ASP前瞻性的随机分成两组,3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40例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组成EN组,检... 目的探讨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在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急性炎症反应和改善疾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78例ASP前瞻性的随机分成两组,3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40例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组成EN组,检测78例ASP病人APACHEⅡ评分、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指标,按随机接受肠内、肠外营养7d后再检测上述指标;同时观察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结果肠内营养组7d后急性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APACHEⅡ明显改善(P〈0.05),TPN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可缓和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的急性炎症反应;明显减少MOF的发生率、胰周脓肿感染率、外科手术干预率,能改善疾病的愈后,SAP病人,血液流动学稳定,肠功能基本恢复时营养支持优先考虑鼻肠管肠内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原文传递
知识经济背景下护理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9
8
作者 申屠敏姣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954-955,共2页
关键词 继续教育 人本管理 知识经济 护理 人才开发
原文传递
胃癌围手术期三联序贯疗法的临床研究和随访 被引量:17
9
作者 邹寿椿 裘华森 +5 位作者 张成武 施敦 赵大建 姜蔚 张静霞 陶厚权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10-211,共2页
我科自1989年起,在围手术期间采用“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手术切除、术中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三联序贯疗法,sequentialtripletherapeuticscheme,STTS)。经随访观察,疗... 我科自1989年起,在围手术期间采用“术前区域性动脉化疗、手术切除、术中术后早期腹腔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三联序贯疗法,sequentialtripletherapeuticscheme,STTS)。经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围手术期 治疗 三联序贯疗法
原文传递
末梢门静脉栓塞联合肝肿瘤动脉化疗栓塞13例报告 被引量:14
10
作者 彭淑牖 黄从云 +8 位作者 王许安 王一帆 张有用 李江涛 许斌 梁霄 王建伟 洪德飞 蔡秀军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55-660,共6页
目的 探讨末梢门静脉栓塞(TBPVE)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对13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实施TBPVE联合TACE治疗,男性1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8±6.2)岁.术前... 目的 探讨末梢门静脉栓塞(TBPVE)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2016年8月至2017年5月同一手术团队对13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实施TBPVE联合TACE治疗,男性1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0.8±6.2)岁.术前均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其中11例患者伴有乙肝病史,术前肝功能状态均为Child-Pugh A级.使用患者的CT或MRI扫描数据进行肝脏三维重建,术前标准肝体积(SLV)平均为(1 181.2±49.3)ml,预计剩余肝脏体积(FLR)平均为(326.1±72.1)ml,FLR/SLV平均为(27.6±6.0)%,按照门静脉三维成像模型确定末梢门静脉栓塞方案和肝动脉化疗方案.术后1、2周复查CT或MRI,计算FLR/SLV及肝脏增生率,根据患者意愿及增生情况施行手术治疗.检测栓塞前、术后1周甲胎蛋白(AFP)水平,同时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栓塞术后第7天,13例患者的FLR/SLV平均为(42.6±8.0)%,术后第14天FLR/SLV平均为(45.8±6.2)%.栓塞术后第7天对侧肝脏平均增长(56.0±24.6)%,术后第14天平均增长(71.8±29.0)%.栓塞术后第7天AFP水平由术前的(87.9±81.8) μg/L降至(29.7±20.9) μg/L.4例患者在栓塞术后2周内接受手术治疗,2例行右半肝切除,2例行右三肝切除.9例患者在行TACE术时注射碳酸氢钠.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TBPVE联合TACE能使肿瘤体积缩小,可能可以作为治疗肝癌的一种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切除术 末梢门静脉栓塞术 经动脉化疗栓塞
原文传递
血管生成与胃癌发生之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陶厚权 邹寿椿 +1 位作者 王瑞年 林言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模型,观察胃癌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血管生成情况,并采用抗CD34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显示不同癌前病变期微血管数量...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与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化学致癌剂N-甲基-N’-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建立大鼠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模型,观察胃癌发生过程中不同阶段血管生成情况,并采用抗CD34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显示不同癌前病变期微血管数量(MVC)变化.结果:胃黏膜腺体处于增生期,血管生成很少,至异型增生阶段,尤其是中、重度异型增生阶段或黏膜内癌时,血管生成明显增多并呈明显的异质性分布,至浸润性癌期,浸润前缘周围血管异常丰富,肿瘤组织间质也有血管生成.与增生期和轻度异型增生相比,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微血管数(MVC)明显增高(26.3±9.6vs17.1±5.6,32.5±11.7vs17.1±5.6)(P分别<0.05,0.01),但中度与重度异型增生的微血管数差别不明显.结论:血管生成在胃癌发生早期即已启动,随着病变损害向进展期发展而愈加明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胃癌 发生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相关疾病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沈迪建 叶环 +5 位作者 王跃东 季赟 谢志杰 吴嘉 占小莉 朱锦辉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1139-114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肥胖症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7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LSG术的67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年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率(... 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治疗肥胖症及肥胖相关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7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LSG术的67例肥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1年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多余体质量减少率(EWL)以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等肥胖相关疾病的改善情况。结果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SG术。手术时间(78±17)min.术后住院时间(5.0±1.7)d。术后恢复均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64例(95.5%)患者获得术后1年的随访,BMI由术前的(37.7±4.1)kg/m2下降了(10.4±3.7)kg/m2,EWL为(80.2±27.7)%。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治愈率分别为53.8%(7/13)和45.5%(5/11),缓解率均达100%。高三酰甘油血症(51例)、高尿酸血症(42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骨关节疾病(9例)和棘皮病(8例)等其他肥胖相关疾病也得到治愈或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LSG治疗肥胖症是安全可行的。在明显减轻体质量的同时还能治愈或改善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肥胖相关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肥胖相关疾病 袖状胃切除术 腹腔镜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诊治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挺 裘华森 +1 位作者 刘金明 蒋劲松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53-754,共2页
目的 报道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 2例急腹症患者首先使用腹腔镜探查 ,均明确诊断 ,1 8例行腹腔镜直接手术 ,其中脾切除 2例 ,肝裂伤修补 2例 ,十二指肠穿孔修补加高选迷切 3例 ,肠梗阻肠粘连松解 1例 ,阑尾切除 4... 目的 报道腹腔镜在外科急腹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 2例急腹症患者首先使用腹腔镜探查 ,均明确诊断 ,1 8例行腹腔镜直接手术 ,其中脾切除 2例 ,肝裂伤修补 2例 ,十二指肠穿孔修补加高选迷切 3例 ,肠梗阻肠粘连松解 1例 ,阑尾切除 4例 ,胰腺炎胰包膜切开加引流 2例 ,肠系膜血管裂伤行钛夹止血 2例 ,腹膜炎置管引流 2例 ;中转开腹手术 4例。结果  1 8例腹腔镜手术获成功 ,无并发症发生 ,平均手术时间 96min ,出血量 1 81ml ,平均住院天数 6d。结论 急腹症使用腹腔镜技术体现了微创外科的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外科急腹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大黄素对腹腔感染大鼠血浆白蛋白及TNF-α、IL-6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叶再元 张勤 +1 位作者 余建法 吴可人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于腹腔感染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大黄素治疗组;C组: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组。造模12h,24h,36h后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并观察...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于腹腔感染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9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假手术组;B组:大黄素治疗组;C组: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组。造模12h,24h,36h后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浓度、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等并观察肠粘膜损伤程度。结果:CLP后大鼠血浆白蛋白浓度降低,而C组下降较B组明显(P<0.05)。TNF-α、IL-6明显升高,而C组升高较B组明显(P<0.01),肠粘膜损伤评分变化也有相同趋势(P<0.05)。结论:大黄素能减轻CLP所致腹腔感染大鼠的炎症反应和肠粘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血清白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下载PDF
胃次全切除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勤 叶再元 +4 位作者 余建法 张瑞麟 徐继 叶圣雅 张琪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2117-2119,共3页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远端胃癌患者54例,分为两组,A组(26例)胃次全切除后应用手工缝合或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后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远端胃癌患者54例,分为两组,A组(26例)胃次全切除后应用手工缝合或管状消化道吻合器行残胃与空肠、十二指肠与空肠的端侧吻合,再行空肠侧侧吻合,将胃空肠吻合口的近端空肠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的远端空肠分别结扎阻断,以形成连续的间置空肠;B组(28例)胃次全切除后行BillrothⅡ式消化道重建;统计两组患者消化道重建的时间,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体重、预后营养指数(PNI)、Visick分级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未发生吻合口漏或梗阻等术后并发症;A、B组平均消化道重建时间分别为53min±9min和57min±6min(t=-2.145,P=0.037);术后6个月时A组体重和PNI均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而B组虽有所恢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Visick分级指数A组明显优于B组(u=2.1,P<0.05)。结论残胃、十二指肠、连续空肠间置术能够使食物通过十二指肠,恢复生理通道,并降低胃次全切除术时消化道重建的难度,避免胆汁反流,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切除 残胃-十二指肠-连续性空肠间置术 临床研究 胃癌 治疗
原文传递
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感染患者易感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曾雪云 毛兴龙 +2 位作者 钱军 余春 朱郎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4173-4175,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感染患者临床易感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5月-2015年4月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分为观察组(感染)和对照组(非感染),各30例,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感染患者临床易感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5月-2015年4月6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分为观察组(感染)和对照组(非感染),各30例,分析两组间各项指标的差异性,同时对相关指标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经分析发现,器官功能衰竭数(OR=3.597)、肠功能障碍(>5d)、腹腔积液(OR=2.975)、血钙(OR=2.121)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感染易感因素。结论血钙、器官功能衰竭数、腹腔积液和肠功能障碍为重症急性胰腺炎伴腹腔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感染因素的管理及治疗,减少腹腔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感染 易感因素
原文传递
胃癌CD_(44)v6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成武 徐文娟 +1 位作者 赵仲生 邹寿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胃癌CD44v6的表达,评价其表达对胃癌进展程度和转移的诊断意义,以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85例,相应的癌转移淋巴结标本47例,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44v6蛋白在上述组织中... 目的:探讨胃癌CD44v6的表达,评价其表达对胃癌进展程度和转移的诊断意义,以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85例,相应的癌转移淋巴结标本47例,应用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CD44v6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癌原发灶CD44v6阳性表达率为74.1%(63/85),淋巴结转移灶阳性表达率为83.0%(39/47),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和弥漫型胃癌的阳性率分别为80.0%(44/55)和47.6%(10/21),肠型胃癌阳性率显著高于弥漫型(P<0.05),CD4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阳性转移率有关,其染色强度与TNM分期相关,CD44v6阳性者术后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对胃癌组织进行CD44v6蛋白的检测,有助于预测胃癌进展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以及评估胃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CD44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治疗Ⅰ期低位直肠癌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曙光 叶再元 +4 位作者 邵钦树 王元宇 马文东 胡世荣 屠世良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Ⅰ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I期(T1-2N0M0)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局部切除术组(45例)和根治术组(48例)。局部切除术组均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术后T1期(24仞)... 目的探讨Ⅰ期低位直肠癌局部切除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I期(T1-2N0M0)低位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局部切除术组(45例)和根治术组(48例)。局部切除术组均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术后T1期(24仞)行辅助放疗,T2期(21例)行辅助放、化疗。根治术组(T,期18例,T2期30例)均行根治术(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42例,低位前切除术6例),术后未行放、化疗。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以上。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局部切除术组和根治术组5年生存率T1期均为100%(24/24,18/18),T2期分别为86%(18/21)和93%(28/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局部切除术组和根治术组5年复发率T1期分别为4%(1/24)和0(0/18),T2期分别为19%(4/21)和7%(2/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局部切除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5),根治术组为15%(7/48),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对于Ⅰ期低位直肠癌,经肛门局部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可获得与根治术相近的5年生存率,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局部切除
原文传递
钝性分离法在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挺 邹寿椿 《浙江医学》 CAS 2001年第10期603-604,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胆囊炎 钝性分离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
下载PDF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陈农 《浙江医学》 CAS 2002年第10期579-580,583,共3页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方法及MTT法检测45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的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阳性率 ,并与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手术前NK细...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自然杀伤细胞 (NK细胞 )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单克隆抗体方法及MTT法检测45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NK细胞的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阳性率 ,并与40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 胃癌患者手术前NK细胞活性、CD3 +和CD4+细胞阳性率及CD4+/CD 8+比值均明显下降(均P<0.01) ,CD8+细胞阳性率升高(P<0.01)。术后28d ,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逐渐恢复 ,与手术前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肿瘤的消长有密切关系。NK细胞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阳性率可作为疗效评定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胃癌 胃肿瘤 细胞免疫功能 NK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