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高峰 左长京 +3 位作者 邵成伟 汪建华 张建 程超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0期1027-1031,共5页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的多层螺旋CT 3期扫描影像学特征,并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癌三期扫描增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79例患者(f-AIP 19例,胰腺癌30例,正常胰腺30例)的多层螺旋CT 3期(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增强扫... 目的:探讨局限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的多层螺旋CT 3期扫描影像学特征,并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癌三期扫描增强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对79例患者(f-AIP 19例,胰腺癌30例,正常胰腺30例)的多层螺旋CT 3期(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测定f-AIP病灶、胰腺癌病灶、f-AIP和胰腺癌组中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CT值。分别对f-AIP和胰腺癌病灶增强后各期的CT值、f-AIP组和胰腺癌患者未被累及的正常胰腺实质及正常胰腺组的胰腺实质各期CT值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探讨最佳延迟强化值(CT值肝脏期-动脉期)对胰腺癌和f-AIP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平扫期f-AIP与胰腺癌病灶CT值无统计学差异(P=0.306),增强后f-AIP病灶各期平均CT值均大于胰腺癌组(P<0.05);动脉期及门脉期f-AIP和胰腺癌病灶CT值均小于正常胰腺实质(P<0.05);肝脏期f-AIP病灶CT值与正常胰腺无显著统计学差异,而胰腺癌病灶CT值小于正常胰腺。在平扫期和增强各期各组胰腺实质CT值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245,0.204,0.112,0.112);延迟强化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74,延迟强化界值为28HU时对f-AIP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100%。结论:f-AIP的动脉期、门脉期及肝脏期3期扫描增强特征不同于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当延迟强化值≥28HU时,诊断为f-AIP的特异度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胰腺炎 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股骨颈骨样骨瘤六例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涛 汪建华 +4 位作者 王海涛 于志海 涂灿 左长京 田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09-812,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应用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股骨颈骨样骨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6例股骨颈骨样骨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术治疗。患者均以髋关节疼痛症状为主,病程1个月-2年,平均8个月。手术在腰麻下进...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应用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股骨颈骨样骨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对6例股骨颈骨样骨瘤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术治疗。患者均以髋关节疼痛症状为主,病程1个月-2年,平均8个月。手术在腰麻下进行,术中于 CT 引导下应用直径3.5-4.0 mm穿刺针穿入瘤巢中心,用骨活检针刮取肿瘤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再将有效治疗直径1.5-2.0 cm的射频电极准确插入瘤巢中心,治疗温度90℃持续6 min。术后以疼痛视觉拟评分(VAS)作为临床疗效评定参数。手术前后行MRI检查,进行影像学对比。结果术后3 d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周内均能下床行走。V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内无复发。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RFA治疗股骨颈骨样骨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术后并发症少,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瘤 骨样 股骨颈 导管消融术 穿刺术
下载PDF
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附2例报道)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君广 陈俊波 +3 位作者 赵红 夏文评 张夏 周赵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811-1814,共4页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及超声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加深对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2例经病理确诊的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CT、超声影像... 目的探讨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CT及超声影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以加深对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2例经病理确诊的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及CT、超声影像资料。结果2例肿瘤表现为类圆形,其密度均匀一致,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CT值分别约32HU、34HU,增强后1例皮质期强化均匀,CT值增幅约7HU,1例肿瘤内散在条絮状异常强化区,CT值增幅约9HU,邻近动脉及肾盏受压呈弧形压迹,肿瘤与邻近肾实质分界清晰,未见明显血管癌栓及淋巴结转移;常规超声检查提示肿瘤呈低回声,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周边点状彩色血流信号,超声造影表现为15s后肿瘤内见造影剂进入,肿瘤显影高峰在24s,呈不均匀低增强,显影强度低于周围肾实质,造影剂灌注均匀。结论肾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肾集合管癌的CT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玉涛 白延军 +6 位作者 王海涛 张建 杨剑 李振伟 刘亭 邓生德 汪建华 《中华全科医学》 2015年第11期1832-1835,F0003,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肾集合管癌(CDC)的CT多期增强表现,总结该病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病理证实的5例CD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从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强化程度、病灶周围结构及浸润、... 目的通过分析肾集合管癌(CDC)的CT多期增强表现,总结该病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病理证实的5例CD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从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强化程度、病灶周围结构及浸润、转移等征象分析CDC的特征,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发病部位,本组5例中,CDC位于右肾2例,左肾3例,除1例左肾CDC并发右肾透明细胞癌,余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形态方面,4例呈分叶状,境界不清楚,1例类圆形,境界较清楚,形成"假包膜"。肿瘤大小2.5 cm×2.0 cm^8.0 cm×5.0 cm。内部结构,3例肿瘤呈实质性,2例呈囊实性。CDC实性部分平扫CT值略高于肾皮质、髓质(34.63±3.50比32.83±6.70,32.75±5.15,均P>0.05),多期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不均匀进行性强化,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髓质(均P<0.05)。5例均侵犯肾皮质,其中2例同时侵犯肾盂、肾盏。1例患侧肾静脉受侵犯;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余未见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征象。结论 CDC的CT多期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与其病理特点密切相关,确诊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集合管癌 计算机体层成像
原文传递
肾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君广 陈俊波 +1 位作者 周赵霞 张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2001-2002,共2页
患者男性,61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无腰痛,无尿急尿频尿痛,无血尿。CT示:平扫左肾下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大小约2.0cm×2.0cm,中央呈等密度影,CT值约30.4HU,周边可见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约66.7HU(图1),增强后皮质期病灶边缘可见环形... 患者男性,61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无腰痛,无尿急尿频尿痛,无血尿。CT示:平扫左肾下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大小约2.0cm×2.0cm,中央呈等密度影,CT值约30.4HU,周边可见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约66.7HU(图1),增强后皮质期病灶边缘可见环形明显强化,CT值高达220.3HU,明显高于肾皮质强化,病灶中央呈中度强化,CT值约80.2HU(图2),实质期病灶边缘强化有所减退,CT值约120.1HU,中央区强化有所增加,CT值109.8HU(图3),排泄期肿瘤强化趋向均匀,CT值约64.1HU(图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血管母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内神经鞘瘤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君广 陈俊波 +1 位作者 周赵霞 张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7期1255-1256,共2页
患者男性,39岁。体检发现右肺上叶结节影.无症状。CT显示:右肺上叶尖段一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光滑,周围血管呈受压样改变,邻近细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CT平扫结节中央密度偏低,CT值10HU,边缘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稍高密度影,CT值约27HU(图2)... 患者男性,39岁。体检发现右肺上叶结节影.无症状。CT显示:右肺上叶尖段一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光滑,周围血管呈受压样改变,邻近细支气管受压变窄(图1),CT平扫结节中央密度偏低,CT值10HU,边缘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稍高密度影,CT值约27HU(图2),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强化较明显,CT值117HU,中央偏低密度区轻度强化,CT值27HU(图3),静脉期中央低密度区呈渐进性强化,CT值约59HU,周围明显强化区范围向中央填充且强化程度稍降低,CT值约97HU(图4),延迟期结节强化趋向均匀,CT值约55HU(图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T诊断探讨
7
作者 舒仁义 张霞萍 叶孟 《江西医药》 CAS 2006年第8期605-607,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difusselargeBcelllymphoma,GI-DLBCL)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纤维内窥镜(7例)、手术(15例)及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4例)证实的GI-DLBCL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原发性GI-DL... 目的探讨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astrointestinaldifusselargeBcelllymphoma,GI-DLBCL)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纤维内窥镜(7例)、手术(15例)及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4例)证实的GI-DLBCL的CT平扫和增强资料。结果原发性GI-DLBCL中胃3例,小肠2例,大肠2例,余19例为继发性。胃DLBCLCT表现可分为3类:(1)弥漫浸润或多发型9例(75.0%);(2)节段型3例(25.0%);(3)息肉型,本组资料未见。CT平扫及增强除2例可见略低密度灶,增强后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肠道DLBCL的CT表现分为3类:(1)弥漫浸润型9例(50.0%);(2)多发结节型7例(38.9%);(3)肿块型2例(11.1%),增强后亦多为轻到中度均匀强化。26例中有6例合并肠梗阻或肠套叠。10例所见腹腔肿大淋巴结大多数均匀强化,只有1例坏死。6例肝脾浸润均表现为巨大瘤块。结论GI-DLBCL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对其部分病例作出较明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大细胞 弥漫型 胃肠道 断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腰背部竖脊肌淀粉样瘤一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舒仁义 张霞萍 沈俊侃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45-545,共1页
患者 男,54岁。体检发现L3右侧竖脊肌旁肿块3个月。5年前因车祸致L1椎体骨折行内固定术。体检:腰背正中部可见约〉10cm的手术瘢痕,L3棘突右侧局部压痛阳性。
关键词 竖脊肌 腰背部 淀粉样瘤 内固定术 椎体骨折 手术瘢痕 右侧 体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