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7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知的具身化 被引量:237
1
作者 李恒威 盛晓明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4-190,共7页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具身认知的思想认为,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一... 随着认知的计算隐喻的局限和困境的加深,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认知科学中具身化的观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具身化、情境性和生成的思想在认知科学中已经有了广泛的融合。具身认知的思想认为,认知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一个连续进化的发展的情境性过程;身体在认知中之所以是核心的,是因为身体活动本身体现了推动认知发展的生存意向性。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内化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投射理论表明了身体活动是如何向高级认知发展的。目前借助动力系统理论,关于具身认知的神经建模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一个对认知更为全景的轮廓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情境性 生成 具身化 内化理论 动力系统理论
下载PDF
“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认知观 被引量:119
2
作者 李恒威 黄华新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2-99,共8页
关键词 认知科学 认知观 第二代 哲学认识论 人类知识 认识论问题 真理性 当代 智能
原文传递
“了_2”的行、知、言三域 被引量:99
3
作者 肖治野 沈家煊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8-527,共10页
以往对句尾语气词"了2"的语义刻画存在过于繁杂和过于概括两种倾向,本文提出用"行、知、言"三域将"了2"的语义刻画为表示"新行态的出现"、"新知态的出现"和"新言态的出现"... 以往对句尾语气词"了2"的语义刻画存在过于繁杂和过于概括两种倾向,本文提出用"行、知、言"三域将"了2"的语义刻画为表示"新行态的出现"、"新知态的出现"和"新言态的出现",同时将"了1"的语义归入"行"域。三域的刻画框架能更好地说明"了2"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能更好地说明"了2"和"了1"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说明在刻画汉语各类虚词的语义和用法时"行、知、言"三域是一个很实用的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词 “了” 行域 知域 言域
原文传递
认知的具身观 被引量:71
4
作者 李恒威 肖家燕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34,共6页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具身的 意义 肉身 “第一代认知科学”“第二代认知科学”
下载PDF
自主计算概念模型与实现方法 被引量:33
5
作者 廖备水 李石坚 +1 位作者 姚远 高济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9-802,共24页
自主计算是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技术管理技术"的手段隐藏系统管理复杂性,建立用户可指导的、状态觉察的和自适应的计算机系统.目前,自主计算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而成热的理论体系.在阐明自主计算概... 自主计算是一个新兴的热点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技术管理技术"的手段隐藏系统管理复杂性,建立用户可指导的、状态觉察的和自适应的计算机系统.目前,自主计算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尚缺乏系统而成热的理论体系.在阐明自主计算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自主计算概念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自主元素和自主计算系统的基本工作机制和原理.以该模型为依据,概括性地提出了两类分别基于知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自主计算系统,分析它们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给出了自主计算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计算 策略 AGENT WEB服务 控制理论
下载PDF
表征、感受性和言语思维 被引量:46
6
作者 李恒威 王小潞 唐孝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26-33,共8页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qu... 在人的意识经验中,有一个"为我"的方面,即感受性的成分,这是认知意义的最初起源。为了探究认知意义的起源,我们必须扩展心智表征计算观念。脑—身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完成信息处理,在系统整体层面上,它还涌现出"为我"的感受性。因为感受性,智能体的认知行为获得了定向和意义;智能体的情感、情绪、意动不再是认知的无关因素,相反,在认知的意义中它们是根本的。基于这个扩展的表征观,可知言语思维不是一个单一流程,而是思维的生成和表达的统一。在言语思维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正是这三个矛盾构成了人类言语思维发展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征 感受性 言语思维 情感-意动 思维水平 思维生成 思维表达
下载PDF
情境认知 被引量:42
7
作者 盛晓明 李恒威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6-811,共6页
人类的智能、认知和知识都有赖于我们和情境之间的作用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境性和具身性已成为认知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重要的概念。情境认知是对立于认知主义的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哲学思想的深刻根源,而对当代情境认知研... 人类的智能、认知和知识都有赖于我们和情境之间的作用关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情境性和具身性已成为认知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的重要的概念。情境认知是对立于认知主义的观念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哲学思想的深刻根源,而对当代情境认知研究的充实则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和教育心理学、解释学、科学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研究、新的智能研究进路等。在一般的哲学意义上,情境认知的观念从认知研究的角度弥合了长久以来二元论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分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境认知 认知主义 意义 意向性 “生态效度” 解释学
下载PDF
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 被引量:34
8
作者 徐以中 杨亦鸣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29,共6页
副词“都”有“元语”和“非元语”两种用法,即“都”的语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都”字句的歧义分析则需考虑到语用前提以及主观、客观等不同的层面。
关键词 副词 “都” 语用歧义 主观性 客观性
下载PDF
隐喻表达与经济性原则 被引量:37
9
作者 黄华新 徐慈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22-28,共7页
人们为什么频繁地使用隐喻,这是认知科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总是遵循“省力原则”,这一原则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就表现为表达的经济性。隐喻表达可分为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隐喻式命名虽然花费了命名者更多的精力... 人们为什么频繁地使用隐喻,这是认知科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人类行为的内在逻辑总是遵循“省力原则”,这一原则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就表现为表达的经济性。隐喻表达可分为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隐喻式命名虽然花费了命名者更多的精力,但由于其形象、生动、易记的特点而减少了使用者的投入,从而实现了命名活动的经济性;隐喻式陈述借助预设、衍推等表达形式,可以使特定话语的信息量激增。隐喻式命名和隐喻式陈述均体现了思维和表达的经济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式命名 隐喻式陈述 经济性原则 隐喻表达
下载PDF
手动作观察训练对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陈文莉 夏扬 +5 位作者 杨玺 叶芊 季相通 陈巍 袁逖飞 单春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 目的:揭示手动作观察训练对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1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训练,要求患者观察操作物体的手动作视频(第1、3周),或者是观察不同物体的静态图片视频(第2周)。观察手动作视频或静态物体的同时对所观察物体进行复述。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6次/周。每周训练前后进行60张国际标准图片命名检查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的失语商评定。结果:3周的训练对患者的国际标准图片命名、WAB失语商均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然而,手动作的观察与静态物体图片的观察相比,命名正确率和失语商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结论:手动作观察较静态图片观察训练更能改善该例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该效应的机制以及此方法是否有助于其他类型失语症患者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失语症 手动作观察 训练
下载PDF
一种宋词自动生成的遗传算法及其机器实现 被引量:33
11
作者 周昌乐 游维 丁晓君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7-437,共11页
主要针对宋词这种特殊的汉语诗歌体裁,开展了有关自动生成算法及其实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根据宋词特点,设计了基于平仄的编码方式、基于句法和语义加权值的适应度函数、基于精英主义和轮盘赌算法的选择策略,采用部分映射和... 主要针对宋词这种特殊的汉语诗歌体裁,开展了有关自动生成算法及其实现方法的探索性研究.研究工作主要根据宋词特点,设计了基于平仄的编码方式、基于句法和语义加权值的适应度函数、基于精英主义和轮盘赌算法的选择策略,采用部分映射和启发式交叉算子和启发式变异算子,从而构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宋词生成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系统实现.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计算模型及其软件系统,初步实现了机器自动生成宋词的目标,对于给定的主题词和词牌,基本上能够自动生成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宋词.论文的工作也填补了我国在汉语诗歌自动生成研究方面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语言生成 计算诗学 宋词生成 遗传算法
下载PDF
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肖家燕 庞继贤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5期193-200,共8页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 人名隐喻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的人名同时投射到人物形象、性格及作品的主题等较抽象的概念上,使人名在一定语境中兼而实现了称谓功能以及表现人物与主题的文学功能,成为颇具特色的文学隐喻。一部作品的主题、人物等文学因素是人名隐喻赖以生成的环境因素,也是其存在的依据,和文化语境一样,制约着人名的文学解读与翻译。文化和文学语境交织存在,有时会发生冲突。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上述观点为霍译本的人名意译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解释,并赋予文学作品的人名翻译评价以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境 人名隐喻 英译 《红楼梦》
下载PDF
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小潞 李恒威 唐孝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29-36,共8页
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 人类究竟是用什么方式思维?一定要用语言进行思维,还是可以脱离语言进行思维?对于这些问题,科学界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观点:“等同说”和“分离说”。“等同说”将语言和思维视为一体,而“分离说”又将这两种东西截然分开。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过于极端,因此有必要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入手来阐述人类思维的两种形式:语言思维与非语言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思维 非语言思维 思维方式
下载PDF
技术哲学的两种经验转向及其问题 被引量:29
14
作者 潘恩荣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8-105,128,共8页
当代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在经验转向(empirical turn)和伦理转向(ethical turn)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以便整合前两次转向的优势。(Verbeek,p.51)事实上,
关键词 技术哲学 经验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电视访谈中介入标记语的人际功能 被引量:25
15
作者 庞继贤 陈明瑶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6期168-176,共9页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对说话人表达和协商特定的主体间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资源进行了归纳,旨在评价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话语资源表达赋值语义,解释语言如何用来评估、表示、构建语篇角色及调节人际关系。以评价理论中的介入次...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对说话人表达和协商特定的主体间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话语资源进行了归纳,旨在评价语言使用者如何运用话语资源表达赋值语义,解释语言如何用来评估、表示、构建语篇角色及调节人际关系。以评价理论中的介入次系统为出发点,结合巴赫金多声性观点以及语境,可以从主体间定位的角度审视在介入系统视角下,电视访谈这一语类中介入标记作为一种元话语的运作情况和人际功能。主持人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和观众群,在访谈中通常采取不同的话语策略,利用介入标记进行意义协商。评价是话语人际意义的实现方式。介入标记语所体现的人际意义在交互中生成并受语境的制约,有助于协调主持人、受访人和电视观众之间的互动,促使访谈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访谈 评价理论 介入系统 介入标记语 人际功能
下载PDF
“怎么_1”与“怎么_2”的句法语义差异 被引量:24
16
作者 肖治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9,共6页
询问方式的"怎么1"和询问原因的"怎么2"在句法位置和句法格式上都表现出许多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语义特征密切相关,是不同语义关系在句法层面的体现,同时也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
关键词 怎么 方式 原因 象似性
下载PDF
反义复合词“好歹”的语法化及主观化 被引量:20
17
作者 方一新 曾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1期64-71,共8页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 “好歹”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形容词“好”和“歹”通过经常连用而逐步凝固成词的。根据功能的不同,“好歹”可分为名词和副词两类。名词“好歹”的形成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其中一个成分语义的失落,形成偏义复合词;另一条则是通过转喻,代指事件或情况的结果。其中后者的语法化程度高于前者。副词“好歹”既可表时间,也可表语气。从认知角度看,概念结构的隐喻是时间副词“好歹”产生的根本机制,而转喻则是语气副词“好歹”形成的内在动因。语气副词“好歹”的主观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歹”出现的语言环境有了变化,二是“好歹”的句法位置变得更加灵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歹 转喻 隐喻 语法化 主观化
下载PDF
逻辑学视域下的类比推理性质探究 被引量:26
18
作者 金立 赵佳花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51,共10页
作为一种特殊的推理形式和认知手段,类比推理获得了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类比推理的性质探究构成了相关研究的出发点,也确立了逻辑学在类比推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类比推理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重要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推理形式和认知手段,类比推理获得了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共同关注。类比推理的性质探究构成了相关研究的出发点,也确立了逻辑学在类比推理研究中的核心地位。类比推理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重要性质:一是结构上的映射性。具体体现为属性映射、关系映射和系统映射,而系统映射最终决定了能否形成一个有效的类比推理。二是语义上的相似性。类比推理要求源域与目标域的概念在语义上必须是相似的。根据相似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同域类比和异域类比。三是认知上的语用性。在具体的语境中,说话者在一定的意图驱动下,创建并传达类比推理;听者在一定的认知条件下,准确地接受和理解类比推理。这三个性质可以鲜明地将类比与演绎、归纳及溯因推理加以区分。类比推理的性质探究为类比推理的其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比推理 结构 映射性 语义 相似性 认知 语用性 逻辑学
原文传递
泰国华文教育若干问题管窥 被引量:18
19
作者 尉万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7年第2期80-82,共3页
通过对泰国华文教育现状的考察,我们发现泰国华文教育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职业目的是华文学习者的首要学习动机,华文教育已初步成幼、小、中、大的阶梯系统。华文师资良莠不齐,华文教材复杂多样,但缺乏高质量的本地化、系列化教材,... 通过对泰国华文教育现状的考察,我们发现泰国华文教育目前发展势头良好,职业目的是华文学习者的首要学习动机,华文教育已初步成幼、小、中、大的阶梯系统。华文师资良莠不齐,华文教材复杂多样,但缺乏高质量的本地化、系列化教材,且价格不菲,发行渠道不畅。华文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资源浪费严重,中国内地高校缺少与相应泰国高校的沟通和交流,对其华文教育的支持亟待加强,泰国本地学生对到中国学习的相关情况也缺乏足够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华文教育 问题
下载PDF
论一种对情态敏感的“了2” 被引量:24
20
作者 彭利贞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6-517,共12页
现代汉语祈使句尾的"了2"既不是体标记也不是时态标记,它与事件本身的事实状态并无直接关系,所以不能从事件的角度把这种"了2"的语义解释成"表示事态将有变化"。祈使句尾的"了2"不指向事件,而... 现代汉语祈使句尾的"了2"既不是体标记也不是时态标记,它与事件本身的事实状态并无直接关系,所以不能从事件的角度把这种"了2"的语义解释成"表示事态将有变化"。祈使句尾的"了2"不指向事件,而指向情态,是对情态敏感的情态指示成分,起情态指示的作用,表示情态的出现或变化。这一点可以从空情态词的存在、情态词对"了2"的允准、"了2"与情态的互动、"了2"的情态粘着特点等方面得到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2 情态 空情态词 祈使句 情态敏感 情态允准 情态粘着 情态出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