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申报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忧与思 被引量:18
1
作者 刘志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66,共5页
后申报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主要面临狭义文化观的束缚、意识形态标签的羁绊、大众参与的边缘化与政府的包揽、利益博弈与政治筛选导致新的文化不平等、"名录"阶梯化带来的文化阶层化、"名录"利益化带来... 后申报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主要面临狭义文化观的束缚、意识形态标签的羁绊、大众参与的边缘化与政府的包揽、利益博弈与政治筛选导致新的文化不平等、"名录"阶梯化带来的文化阶层化、"名录"利益化带来的文化封闭性、经费难以保障等问题。应尽快研究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评价体系;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级警告与摘牌机制;通过立法与制度建设推动参与式保护,杜绝政府包揽及文化部门与民间文化精英的垄断合谋;设立文化彩票或文体彩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可持续地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与式保护 保护评价 警告摘牌制 文化彩票
下载PDF
《史记》叙事范式与民族志书写的本土化 被引量:17
2
作者 吴宗杰 余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7,共8页
通过司马迁《史记》叙事范式探讨,意在为困扰西方人类学家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重要启迪,具体包括:以文本而非客观事实为对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认识论方式、"述而不作"通过裁剪与实录呈现文化原生态、以"行... 通过司马迁《史记》叙事范式探讨,意在为困扰西方人类学家的一系列问题提供重要启迪,具体包括:以文本而非客观事实为对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认识论方式、"述而不作"通过裁剪与实录呈现文化原生态、以"行事深切著明"为特点的超概念深度描述,以及"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多声部情节植入。这一本土叙述范式是反观西方民族志表述的一面镜子,也是人类学研究为保持中国文化原生态不被错误表征和歪曲解释的重要前提。在经过一系列对西方话语的批判和人类学本土化的讨论后,本文意在开始构建基于几千年传统的中国本土人类学叙事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述危机 司马迁 民族志 叙事 本土化
原文传递
区域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孔令宏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26-32,共7页
由各地区文化遗产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此,各地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全面普查,采取多种方法科学保护,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从多种途径努力,积极发展文化产... 由各地区文化遗产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为此,各地区应该自觉行动起来,对本地区的文化遗产全面普查,采取多种方法科学保护,创新传统文化传承机制,从多种途径努力,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与经济要素相结合,让传统文化作为经济系统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出它促进报酬递增的潜力,消解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继、弘扬与现代化在现实中经常性出现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经济 文化产业
下载PDF
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吴宗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2期19-27,共9页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古代地方志的视角重新认识坊巷文化。本文基于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从文化肌理、文化碎片、遗产叙述的取"义"等视角展现水亭门坊巷文化的丰富意义,并探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肌理 坊巷 遗产 本土话语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的空间叙事与日常生活的“真实性”——一项基于人、物与技术革命的博物馆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朝晖 王星星 《东南文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与博物馆展示“物的叙事”范式不同的是,非遗馆的展示要重构“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呈现具有“灵韵”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空间。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旨在通过表征空间再生产,把非遗的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融合于非遗展览展示的物理空间... 与博物馆展示“物的叙事”范式不同的是,非遗馆的展示要重构“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呈现具有“灵韵”的日常生活的文化表征空间。人/物并置的空间叙事旨在通过表征空间再生产,把非遗的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融合于非遗展览展示的物理空间;同时,又走出非遗馆,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通过人、物和新技术的链接,再现日常生活的多重真实性,包括通过推动场馆的社区化融合,呈现非遗的空间真实性;以社区/群体/个人(CGIs)互嵌的参与式策展,把握非遗的主体真实性;打造展示与体验合一的模式,体现非遗的过程真实性;以及汲取现当代艺术的批判意识,获得非遗的超验真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叙事 日常生活呈现 社区/群体/个人(CGIs) 表征空间 博物馆人类学
原文传递
以图表意:清水江中上游苗族银饰的图像基因
6
作者 王星星 陈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81-88,共8页
苗族银饰的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材质、技艺、图像承载了苗族银饰丰富的视觉表现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图表意的文化表征形式凝结了苗族文化基因的视觉表达。清水江中上游地区的苗族银饰图像,包含苗族本土图像基因、汉族图像基因以及... 苗族银饰的类型丰富,形态多样。材质、技艺、图像承载了苗族银饰丰富的视觉表现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图表意的文化表征形式凝结了苗族文化基因的视觉表达。清水江中上游地区的苗族银饰图像,包含苗族本土图像基因、汉族图像基因以及组合性图像基因。苗族本土图像基因与苗族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以及始祖崇拜密切相关,是对无文字社会的图式记载与意义表达;汉族图像基因是苗族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历史留影;组合性图像基因包括苗族、汉族以及周边少数民族文化交融下的图像互融,也包含多图腾崇拜、多维度造物观念在同一图像营造中的融汇与嫁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银饰 图像基因 图腾崇拜 文化互融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传统文化的社区教育传承路径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巧云 王星星 瞿连贵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第16期63-67,共5页
民族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乡村振兴背景下,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社区教育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功能。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困境,需要我们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强化社区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乡村振兴背景下,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社区教育传承发挥了巨大作用,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功能。但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困境,需要我们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强化社区教育传承意识;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提升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健全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优化社区教育工作队伍;加强立法和行政指导,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赋能民族传统文化的社区教育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传统文化 社区教育 传承机制 文化传承
下载PDF
“公民社会”概念与中国现实 被引量:46
8
作者 高丙中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8,共9页
中国政治的民主发展水平与中国社会的公民性发育程度并不必然是同步的。"公民社会"的概念在翻译上逐渐从"市民社会"为主演变为以"公民社会"为主,在对象范围上逐渐从现代都市扩展到整个国家共同体,在行动... 中国政治的民主发展水平与中国社会的公民性发育程度并不必然是同步的。"公民社会"的概念在翻译上逐渐从"市民社会"为主演变为以"公民社会"为主,在对象范围上逐渐从现代都市扩展到整个国家共同体,在行动主体上逐渐从城市居民的自愿结社和现代产业分工下的非营利组织,扩大到包含农民的各种结社的所有公民组织,在与国家的关系上逐渐从强调独立乃至对立转而强调非行政与非营利属性下与政府和企业的合作。社团作为组织实体是公民社会的外显方面,而公民精神则是其内在品质。公民社会已然是中国的现实,这不仅是由中国的宪法所预设的,而且是由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广泛的公民结社很现实地代表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社会 社团 公民精神
下载PDF
海外民族志: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路途 被引量:35
9
作者 高丙中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33,共14页
海外民族志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后来者的概念,也就是非西方的概念。中国人类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展有规模的境外田野作业的民族志研究,这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新格局的反映,也是中国发展自己新生的表述世界的“写文化”... 海外民族志是世界人类学界的后来者的概念,也就是非西方的概念。中国人类学界直到进入21世纪之后才开展有规模的境外田野作业的民族志研究,这既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一种新格局的反映,也是中国发展自己新生的表述世界的“写文化”能力的一种表现。借助于海外民族志在方法、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观念以及各国的社会事实的基本资料上的积累,中国的整个社会科学将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民族志 写文化 共同体知识生产 中国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凝视世界的意志与学术行动--海外民族志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义 被引量:32
10
作者 高丙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共5页
能叙事才好成事,是表述主体才可能是社会主体。相对比较紧迫的是,海外民族志是疗治中国社会科学严重落后于时代的病症的一剂良药。当其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领域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上也会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海外民族志 中国社会科学 表述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 被引量:23
11
作者 高丙中 《民俗研究》 CSSCI 2010年第1期5-16,共12页
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按照这一发展路径,民俗学将成为现... 中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应该把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作为认识的对象与关怀的目标,民俗学能够在其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与发挥这种作用相匹配,民俗学应该定位为研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按照这一发展路径,民俗学将成为现代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学科和支柱性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世界 民俗学 文化政治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民俗学视野中的罗隐及其传说、故事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洪年 《杭州研究》 2008年第3期167-171,共5页
唐末五代诗人罗隐,是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曾得到吴越王钱锣的提拔。由于其才具不凡、一生历史的曲折与起伏,引起当时人与后世人的极大关注,在民间传说中,成为一个传奇人物,涂上了一层颇为神异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仍为人... 唐末五代诗人罗隐,是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曾得到吴越王钱锣的提拔。由于其才具不凡、一生历史的曲折与起伏,引起当时人与后世人的极大关注,在民间传说中,成为一个传奇人物,涂上了一层颇为神异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以至越传越广,越广越奇,终于成为一个“箭垛”,凡遇“出口成谶”之事,便都归到他的头上,成为一个典型,从而出现一个庞大的“故事群”。本文从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的视角,探求这一传说现象的发展轨迹,不啻是对民间文艺学与民俗文化学的一种突破与拓展,至少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无启迪与引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隐的历史 罗隐传说 罗隐故事
下载PDF
从水灯会看杭俗的亲水情愫
13
作者 吕洪年 《杭州》 2014年第7期58-59,共2页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除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之外,古杭州尚有水会和水灯之俗。如今有的也日渐恢复。杭州的水会,是农历7月15日中元节的重要活动。中元节"普度"孤魂,这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盂兰盆经》里说,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很孝... 杭州地处江南水乡,除一年一度的元宵灯会之外,古杭州尚有水会和水灯之俗。如今有的也日渐恢复。杭州的水会,是农历7月15日中元节的重要活动。中元节"普度"孤魂,这与佛教传入中国有关。《盂兰盆经》里说,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连,很孝顺母亲,他的母亲在死后被罚入地狱受倒悬之苦。有一次,目连用钵盛饭送给母亲吃,谁知饭未到母亲口里,就变成了火炭。目连感到很奇怪,将此事向佛祖诉说,佛祖告诉目连,必须在每年农历7月15日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万鬼灵,超度众饿鬼,其母才得济度。于是目连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遂得饱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灯 目连 济度 倒悬之苦 佛教传入 盂兰盆经 大弟子 元宵灯 亲水 浦阳江
下载PDF
针剪:民间方术中的禁克或巫蛊法器
14
作者 吕洪年 《山海经(故事)(上)》 2019年第9期52-53,共2页
针和剪刀都是缝纫器具,但在民间方术中又具有禁克或巫蛊作用,也可算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法宝。关于针在巫蛊术中所起的作用,《晋书》里说,大画家顾桤之看上一位邻家姑娘,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却遭拒绝。顾便把这姑娘的身形画在墙上,用针钉... 针和剪刀都是缝纫器具,但在民间方术中又具有禁克或巫蛊作用,也可算是一种特定意义上的法宝。关于针在巫蛊术中所起的作用,《晋书》里说,大画家顾桤之看上一位邻家姑娘,向她表达了爱慕之情却遭拒绝。顾便把这姑娘的身形画在墙上,用针钉在其心脏部位,结果姑娘马上患心痛,顾惜之乘机向她求爱,终于得手,再偷偷把画上的针拔去,姑娘的病也就痊愈了。与此原理相同,民间巫蛊术中用若干枚乃至成把的针刺在有一定象征性的纸人、草人或画像身上,以致人生病甚至死去的事例,不胜枚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巫蛊 民间 方术 法器 《晋书》 姑娘 象征性
原文传递
论越文化滋养下的西施精神
15
作者 吕洪年 《杭州研究》 2007年第3期188-192,共5页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四大美女”,春秋时越国的西施还被誉为“四美”之首(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不仅天生丽质,花容月貌,能歌善舞,而且还胸怀奇志,忧国忧民,不亢不卑,为越王勾践的复国大业以身相许。虽说史学界对其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所谓“四大美女”,春秋时越国的西施还被誉为“四美”之首(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她不仅天生丽质,花容月貌,能歌善舞,而且还胸怀奇志,忧国忧民,不亢不卑,为越王勾践的复国大业以身相许。虽说史学界对其是否实有其人尚有争议,但由于历代口头文学、通俗文学、文人文学的不断加工创造,应视其为具有某种精神的艺术典型。如今,诸暨、萧山等地正在发掘与保护西施古迹、西施文化和西施传说等,本文以独特的越文化视角,探讨在它滋养下的西施精神,不啻是一种思想内涵与文化底蕴的发掘与提升,有助于它的弘扬与开发,继承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施 越文化 西施精神
下载PDF
灯烛:具备驱邪求吉功效的照明器具
16
作者 吕洪年 《山海经(故事)(上)》 2019年第12期56-57,共2页
由于传统样式的灯,就是把烛或炬置于用各种质料制作的器具内而成的,因而灯和烛可以连称。民间对灯烛的俗信甚多,亦往往视之为法宝,用于祈吉祛祸。依照神仙爱灯,灯能致神,“神至而祸去福来”的逻辑,人们总是以灯烛为最通用的祀神之物,并... 由于传统样式的灯,就是把烛或炬置于用各种质料制作的器具内而成的,因而灯和烛可以连称。民间对灯烛的俗信甚多,亦往往视之为法宝,用于祈吉祛祸。依照神仙爱灯,灯能致神,“神至而祸去福来”的逻辑,人们总是以灯烛为最通用的祀神之物,并设立T各种灯会,作为自娱和酬神的方式之一,同时必定与祈福禳灾的目的结合起来。如四川旧时流行有正月初八、初九点“玉皇灯”的习俗,人们将丈余高的灯竿竖在街上,竿上横悬三十三盏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明器具 祈福禳灾 传统样式 祀神 三盏灯
原文传递
铜镜:"照人"和"识妖"兼用神物
17
作者 吕洪年 《山海经(故事)(上)》 2019年第10期58-59,共2页
我国古代长期使用铜镜。早期的铜镜,呈圆形,正面用来照人,背面大部铸有纽和花纹。1976年在安阳商代古墓中出土了四面铜镜,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开始使用。战国时期,铜镜已很盛行,造型也已相当美观轻巧。到了唐代,出现了八棱、菱花、八... 我国古代长期使用铜镜。早期的铜镜,呈圆形,正面用来照人,背面大部铸有纽和花纹。1976年在安阳商代古墓中出土了四面铜镜,说明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开始使用。战国时期,铜镜已很盛行,造型也已相当美观轻巧。到了唐代,出现了八棱、菱花、八弧、海棠花等式样,图案也比以前活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镜 兼用 战国时期 商代 出土 古墓
原文传递
量具:计量之余“驱恶镇邪”的厌胜物
18
作者 吕洪年 《山海经(故事)(上)》 2019年第11期64-65,共2页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量用具,主要有尺、秤、斗、算盘等。民间俗信,这类计量用具可以当作法宝。运用时,其主要的效力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祈吉得福。如旧时工商行业举行公祭或向赵公、关帝等神衹膜拜时,上述器物都是基本礼器... 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量用具,主要有尺、秤、斗、算盘等。民间俗信,这类计量用具可以当作法宝。运用时,其主要的效力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祈吉得福。如旧时工商行业举行公祭或向赵公、关帝等神衹膜拜时,上述器物都是基本礼器,每逢年关岁初,还有封存和开封之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俗信 礼器 计量 用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