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肝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建荣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35-939,共5页
该文简述了新的几种人工肝治疗方法的机制及其特点,不同置管部位的优缺点和常用抗凝方法。介绍了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未来人工肝发展方向是包括针对不同病情进行不同“个体化治疗”的新方案及将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活性成... 该文简述了新的几种人工肝治疗方法的机制及其特点,不同置管部位的优缺点和常用抗凝方法。介绍了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未来人工肝发展方向是包括针对不同病情进行不同“个体化治疗”的新方案及将非生物人工肝和生物活性成分相结合,构建出高效而完善的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可望进一步提高肝衰竭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慢加急性 人工 应用现状 展望
原文传递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银银 黄建荣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509-512,共4页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块、亚大块坏死或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衰竭有着极高的死亡率[2-3],肝...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块、亚大块坏死或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衰竭有着极高的死亡率[2-3],肝移植作为最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受到器官短缺的限制[4-5],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强大的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肝衰竭
原文传递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耐药发生的机制及管理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建荣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17年第3期170-174,共5页
随着临床上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使用,治疗前耐药相关性突变(RAVs),即预存耐药越来越引起关注.预存耐药影响了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效果.明确各类DAAs预存耐药位点、检测具有临床意义的RAVs,以及应用高耐药... 随着临床上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使用,治疗前耐药相关性突变(RAVs),即预存耐药越来越引起关注.预存耐药影响了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效果.明确各类DAAs预存耐药位点、检测具有临床意义的RAVs,以及应用高耐药屏障的药物方案被认为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减少RAVs导致治疗失败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直接抗病毒药物 耐药相关突变 持续病毒学应答
原文传递
托高土病毒属对人类致病的现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亦林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98-300,共3页
2014年,美国堪萨斯州一名原本身体健康的男子突然出现头痛与发烧症状,尽管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治疗,男子最终仍因肾功能衰竭死亡。2015年2月20日,美国卫生当局确认导致该名男子死亡的元凶是一种新型病毒——波本病毒,该病毒... 2014年,美国堪萨斯州一名原本身体健康的男子突然出现头痛与发烧症状,尽管医务人员对其进行了积极的治疗,男子最终仍因肾功能衰竭死亡。2015年2月20日,美国卫生当局确认导致该名男子死亡的元凶是一种新型病毒——波本病毒,该病毒是正黏病毒科托高土病毒属的新种,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黏病毒科 托高土病毒属 波本病毒
原文传递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彩琴 朱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4-540,共7页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是由JC多瘤病毒(JCV)引起的一种罕见、致命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JCV的致病变异在PM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1)JCV非编码调控区(NCCR)基因重组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 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PML)是由JC多瘤病毒(JCV)引起的一种罕见、致命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主要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JCV的致病变异在PML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1)JCV非编码调控区(NCCR)基因重组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变化影响基因转录水平;(2)VP1区域核苷酸突变决定了JCV的抗原性和受体特异性,且在细胞吸附、免疫介导和致病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免疫细胞在PML发病中也发挥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能够识别病毒抗原、清除JCV,与PML预后直接相关; B淋巴细胞可以作为JCV潜伏位点,并在病毒传播、复制以及协调转录因子的表达中发挥作用。本文主要从JCV的致病变异和机体免疫两方面对PML的发病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 进行性多灶性/病理生理学 遗传密码 序列分析 JC病毒 多瘤病毒属/病因学 综述
下载PDF
2016年肝衰竭诊治进展 被引量:22
6
作者 杨方集 彭亮 +3 位作者 刘月英 高志良 韩涛 黄建荣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4-99,共6页
肝衰竭的临床类型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我国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最为常见,其他原因也逐渐增多,该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可高达40%~90%。肝衰竭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将严重影响其预后,病死... 肝衰竭的临床类型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我国仍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最为常见,其他原因也逐渐增多,该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病死率可高达40%~90%。肝衰竭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将严重影响其预后,病死率增加。现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人工肝、肝衰竭继发侵袭性真菌病在2016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人工 诊断 治疗学 感染 真菌
原文传递
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状况 被引量:12
7
作者 孙佳 邵一鸣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4-427,共4页
近几年,国内外治疗作为预防(TasP)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ART)早治组与晚治组相比,可以起到预防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作用,但也有研究显示早治组相比于晚治组对HIV阴性人群没有保护效果。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抗反转录病毒治... 近几年,国内外治疗作为预防(TasP)研究表明,抗病毒治疗(ART)早治组与晚治组相比,可以起到预防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作用,但也有研究显示早治组相比于晚治组对HIV阴性人群没有保护效果。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全球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修改为,对于异性感染途径感染HIV的人群,不管其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发现即治疗。2016年中国国家卫计委提出,对于所有HIV感染者均建议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因此目前很多高基线CD4细胞计数的HIV感染者能够接受免费ART。然而由于这部分HIV阳性者免疫功能尚未低下,机会性感染、机会性肿瘤等艾滋病(AIDS)并发症发生率低,导致他们服药依从性差,出现HIV抑制失败率高,从而更容易出现耐药。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对于高基线CD4细胞计数的HIV阳性者ART状况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高基线CD4+T淋巴细胞 抗病毒治疗 耐药 治疗作为预防
原文传递
肝硬化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 被引量:8
8
作者 吴仲文 李兰娟 《现代医药卫生》 2019年第2期161-163,共3页
肠道菌群失衡对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如内毒素血症、细菌感染等)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1]。1终末期肝病时肠道微生态变化1 500多种细菌共生于人类胃肠道,分属六大菌门,总生物量达1 000 g,99.9%的细菌为专性厌氧菌。通过门静... 肠道菌群失衡对肝硬化等终末期肝病并发症(如内毒素血症、细菌感染等)的发生、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1]。1终末期肝病时肠道微生态变化1 500多种细菌共生于人类胃肠道,分属六大菌门,总生物量达1 000 g,99.9%的细菌为专性厌氧菌。通过门静脉、淋巴系统及胆道,肠道菌群与肝脏生理和病理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细菌感染 肠/微生物学 肠道菌群
下载PDF
ACE2/Ang1-7/Mas在ALI/ARDS中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孙佳 朱彪 《国际呼吸杂志》 2016年第8期632-635,共4页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在ALI/ARDS的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大约60%ARDS患者进展成肺纤维化且其病死率明显增加。目前研究显示ACE/AngⅡ/AT1R与ALI/ARDS发病机制有关,而ACE2/Ang1-7/Mas起负向调节作用——AcE2和Ang1-7对ALI/ARD... 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在ALI/ARDS的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大约60%ARDS患者进展成肺纤维化且其病死率明显增加。目前研究显示ACE/AngⅡ/AT1R与ALI/ARDS发病机制有关,而ACE2/Ang1-7/Mas起负向调节作用——AcE2和Ang1-7对ALI/ARDS有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就ACE2/Ang1-7/Mas在ALI/ARDS中的保护作用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血管紧张素1-7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信号通路 凋亡
原文传递
李氏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小微 谢中阳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518-522,共5页
肝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李氏人工肝自1986年起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独特且疗效显著的治疗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肝衰竭的救治。李氏人工肝治疗模式各有特点,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集成血浆置换、血... 肝衰竭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李氏人工肝自1986年起发展至今,逐步形成了独特且疗效显著的治疗体系,被广泛应用于肝衰竭的救治。李氏人工肝治疗模式各有特点,新型李氏人工肝系统(Li′s artificial liver system,Li-ALS)集成血浆置换、血浆灌流和血液滤过等各种净化手段,提供了肝衰竭同质化治疗方案。选择人工肝治疗时机,筛选人工肝相关生物标志物及联合新的肝衰竭治疗手段是李氏人工肝潜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治疗 血浆置换 血液滤过 治疗体系 血浆灌流 肝衰竭 病情进展 生物标志物
原文传递
乌分枝杆菌复合群肺病一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朋 黄建荣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8期503-504,共2页
患者女,68岁,农民,2月前因“反复发热、咳嗽咳痰伴咽痛、乏力”人住当地医院。患者2017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歇性发热,低热为主,具体体温不详,以下午及傍晚明显,伴咳嗽,咳黄色(后转白色)黏痰,伴全身乏力、咽痛、领前区... 患者女,68岁,农民,2月前因“反复发热、咳嗽咳痰伴咽痛、乏力”人住当地医院。患者2017年9月起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间歇性发热,低热为主,具体体温不详,以下午及傍晚明显,伴咳嗽,咳黄色(后转白色)黏痰,伴全身乏力、咽痛、领前区疼痛、恶心、心慌胸闷,无呕吐,无鼻塞流涕,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胸痛烧心.无畏寒怕热,无盗汗消瘦,无四肢麻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复合群 肺病 全身乏力 间歇性发热 反复发热 鼻塞流涕 四肢麻木
原文传递
脑膜癌误诊为感染性脑膜炎一例
12
作者 王芳 盛国平 盛吉芳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544-545,共2页
患者男,67岁,农民,因“反复发热伴头痛、呕吐15 d”于2011年5月15日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伴畏寒发热,具体体温不详,伴呕吐,双眼复视,无黄视绿视,无咳嗽、咳... 患者男,67岁,农民,因“反复发热伴头痛、呕吐15 d”于2011年5月15日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呈剧烈疼痛,难以忍受,伴畏寒发热,具体体温不详,伴呕吐,双眼复视,无黄视绿视,无咳嗽、咳痰、乏力盗汗等;在当地医院行腰椎穿刺(腰穿),颅内压大于400 mmH2O(1 mmH2O=0.0098 kPa),脑脊液白细胞14×10^6/L,糖、氯化物在正常范围,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 )检查无异常;考虑为“脑膜炎”,予“头孢曲松”抗感染,以及“甘露醇、甘油果糖”等脱水降颅内压治疗12 d,头痛有所缓解,但仍发热伴呕吐,遂来我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抵抗阳性,克氏征阴性,布氏征阴性,巴氏征阴性。入院诊断:脑膜炎?脑膜脑炎?入院后于5月16日进行腰穿,脑脊液压力大于400 mmH2 O,无色,红细胞800×10^6/L,白细胞4×10^6/L,脑脊液生化正常。根据患者头痛、呕吐、发热的症状,结合查体、腰穿结果,考虑脑膜炎,继续给予“头孢曲松”抗炎,并给予利尿、降颅内压治疗后,患者头痛缓解,体温略有下降。于5月19日复查腰穿提示脑脊液压力180 mmH2 O,无色,红细胞40×106/L,白细胞320×10^6/L,淋巴细胞0.20,嗜中性粒细胞0.10,异常细胞占50%,脑脊液隐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脑膜炎 误诊
原文传递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84例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13
作者 惠疆锦 万智凯 +2 位作者 郎观晶 戴博昊 朱彪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6期448-453,共6页
目的探究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pma,AR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4例AR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 目的探究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related lymphpma,AR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4例AR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AR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84例ARL患者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占95.2%(80/84)。52.3%(44/84)患者伴随发热、盗汗及体质量减轻等淋巴瘤B症状。根据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占84.5%(71/84)。58.0%(47/81)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接受放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30例(35.7%),消化道感染11例(13.1%),21.4%(18/84)患者发生败血症。84例患者1年生存率是70.2%(59/84)。通过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分(HR=5.094,95%CI 1.877~13.824,P=0.001)是AR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HR=0.354,95%CI 0.152~0.823,P=0.016)是ARL患者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ARL临床表现多样化,确诊时常处于疾病晚期,并发症多,预后不佳。IPI评分和是否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ARL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淋巴瘤 临床特征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