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21
1
作者 王佳蕾 李进 +12 位作者 秦叔逵 程颖 张清媛 刘天舒 杨春康 叶正宝 徐农 郑磊贞 胡春宏 张沂平 陶敏 于志坚 庄志祥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前瞻性比较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患者214例,随机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雷替曲塞3mg/m2... 目的前瞻性比较雷替曲塞或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患者214例,随机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雷替曲塞3mg/m2静滴,第1天;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第1天。对照组: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第1~5天;氟尿嘧啶375mg/m2静滴,第1~5天;奥沙利铂130mg/m2静滴,第1天。两方案均3周为1周期。每3个周期评价疗效,直至疾病进展或毒性不能耐受,最多治疗6周期。结果全组203例可评价疗效,214例可评价毒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29.1%(30/103)和17.0%(1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7.7%和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7)。试验组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8.7个月,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536,P=0.045)。试验组1~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48.2%vs.29.4%,P=0.005)和转氨酶升高(49.1%vs.35.3%,P=0.04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61.8%vs.40.2%,P=0.0002)。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是晚期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案,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毒副反应可耐受且用药方便,不用亚叶酸钙增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 氟尿嘧啶 化学治疗
下载PDF
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中重度骨痛的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董梅 冯奉仪 +13 位作者 张阳 谢广茹 王雅洁 刘基巍 宋三泰 周清华 任军 焦顺昌 李进 王秀问 陈强 王哲海 徐农 冯继峰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5-220,共6页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中重度骨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将228例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中重度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0mm]的患者随机分为... 目的评价唑来膦酸治疗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中重度骨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多中心的实验设计方法。将228例实体瘤骨转移或多发性骨髓瘤引起中重度骨痛[视觉模拟评分(VAS)〉50mm]的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116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112例),分别接受静脉输注唑来膦酸(4mg)或帕米膦酸二钠(90mg)的单剂量治疗。检测唑来膦酸对疼痛及尿液中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肌酐(Cr)、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Cr的影响,并观察不良反应,评价其安全性。结果228例患者中202例完成试验,其中唑来膦酸组104例,膦酸二钠组98例。用药后两组VAS评分逐渐下降,唑来膦酸组第8、15、22、28天对基线的平均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1.77%、-24.60%、-28.50%和-32.37%,帕米膦酸二钠组则分别为-10.87%、-21、06%、-25.67%和-31.26%,两组各时间点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1),但两组间相对基线变化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7)。用药后两组尿N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的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36.9%(P=0.0002),帕米膦酸二钠为-32.1%(P=0.001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22)。用药后两组尿CTX/Cr均快速下降,第8天时降到最低点,与基线相比,唑来膦酸组用药后第28天变化百分比中位值为-63.2%(P〈0.0001),帕米膦酸二钠组为-47.9%(P〈0.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组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19.0%和31.3%)、呕吐(6.0%和8.9%)、恶心(4.3%和4.5%)、乏力(3.4%和2.7%)、便秘(2.6%和1.8%)、低钙血症(5.2%和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帕米膦酸二钠 骨转移 骨痛 骨吸收标记物
原文传递
紫杉醇脂质体与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64例和乳腺癌62例的疗效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佳蕾 洪小南 +7 位作者 印季良 杜敏琼 周彩存 熊建萍 徐农 陈颖波 许立功 侯惠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紫杉醇脂质体与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紫杉醇脂质体或紫杉醇135 mg·m^(-2),d 1给予,每3 wk重复一次,共2个疗程。... 目的:比较紫杉醇脂质体与紫杉醇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紫杉醇脂质体或紫杉醇135 mg·m^(-2),d 1给予,每3 wk重复一次,共2个疗程。非小细胞肺癌2组均联合顺铂75 mg·m^(-2),d 1给予,乳腺癌2组均联合表柔比星60 mg·m^(-2),d 1给予。结果:入组126例病人中,120例病人完成疗程,可评价疗效,非小细胞肺癌试验组有效率27%,对照组有效率17%。乳腺癌试验组有效率43%,对照组有效率37%,2组间疗效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3例(5%)系因Ⅲ度过敏反应而退出,试验组无过敏反应。结论:紫杉醇脂质体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安全、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非小细胞肺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多中心研究 紫杉醇
下载PDF
苦参碱抑制人恶性黑素瘤A375细胞株的侵袭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晓艳 方红 +3 位作者 滕理送 羊正纲 张幸国 蒋筱凌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膜联蛋白-V-FITC/PI双染色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A37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半定量RT-PCR分析经苦参碱干预后A375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膜联蛋白-V-FITC/PI双染色法分别检测不同浓度苦参碱对A375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半定量RT-PCR分析经苦参碱干预后A375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变化,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的改变,基质胶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苦参碱浓度≥0.5mg/mL时可抑制A375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苦参碱浓度在0.125~0.5mg/mL时,能明显下调A375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并能抑制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P<0.01),其抑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在不同浓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苦参碱在体外能抑制A375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苦参碱抗肿瘤侵袭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以及下调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肝素裂合酶 苦参碱 肿瘤浸润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对照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朱辉琴 陈卫军 +2 位作者 朱建华 胡阳英 汪海波 《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比较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早期乳腺癌的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根治组与保乳组,分别采用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进行治疗,采用SPSS19. 0软件进行分析,术中... 目的比较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1月早期乳腺癌的患者13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根治组与保乳组,分别采用改良根治术与保乳手术进行治疗,采用SPSS19. 0软件进行分析,术中术后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独立t检验; 1年和3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并发症采用率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采用log-rank检验法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检验,检验水准为α=0. 05。结果根治组患者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低于保乳组,且手术时间和术后的平均住院天数均少于保乳组,根治组患者的生理职能和精神健康得分低于保乳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根治组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和3年总生存率均高于保乳组(P <0. 05);根治组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于保乳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率低于保乳手术,更为安全有效,推荐在临床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切除术 改良根治性 乳房切除术 区段 疗效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对肝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彦华 徐锋 钟丽云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9期1521-1523,1614,共4页
目的观察单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及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对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 目的观察单独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及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对肝癌患者治疗后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6月嘉兴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2肝例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TACE组,观察组为TACE联合RFA组,分别检测2组治疗前后同时相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及TGF-β1的变化情况,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CD4+、CD8+及CD4+/CD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CD4+及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D8+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周和第4周,观察组患者血清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22%,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ACE治疗对肝癌患者的细胞免疫造成一过性抑制,随着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而TACE联合RFA治疗则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 射频消融 细胞免疫
原文传递
浸润性乳腺癌中AR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丽 任国平 沈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6-770,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A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84例浸润性乳腺癌中AR、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对比分析A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584例乳腺癌中AR阳...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A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584例浸润性乳腺癌中AR、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对比分析AR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584例乳腺癌中AR阳性率为86.5%,AR表达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WHO分级、ER、PR、Ki-67、HER^-2、分子分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AR表达与患者年龄、WHO分级、ER、HER^-2有关(P<0.05)。生存分析表明,ER^+/AR^+组患者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无远处转移生存(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DMFS)明显高于ER^+/AR-组(P<0.05);ER^-/AR^+组患者的RFS、OS、DMFS则明显低于ER^-/AR-组(P<0.05)。结论AR在浸润性乳腺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AR在ER^-和ER^+这两类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有明显差异,ER^+/AR^+乳腺癌患者与ER^-/AR^+者相比,有更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AR ER HER-2 预后
下载PDF
唑来膦酸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施勋 滕理送 +1 位作者 余新民 马胜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707-708,共2页
为了评价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将临床确诊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25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结果:唑来膦酸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治疗骨痛总有效率为76%(19/25)和72%(18/25),差异无统计... 为了评价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所致骨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将临床确诊的肺癌骨转移患者50例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组25例和帕米膦酸二钠组25例。结果:唑来膦酸组和帕米膦酸二钠组治疗骨痛总有效率为76%(19/25)和72%(1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止痛起效时间:唑来膦酸组1~11d(中位时间5d),帕米膦酸二钠组2~13d(中位时间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2。止痛疗效维持时间:唑来膦酸组2~32d(中位时间24d),帕米膦酸二钠组1~29d(中位时间2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9。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疗效确切,与帕米膦酸二钠相比疗效和不良反应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骨转移 唑来膦酸 帕米膦酸二钠 骨痛
下载PDF
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晓艳 方红 +4 位作者 羊正纲 滕理送 王懿娜 丁颖果 蒋筱凌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1377-1379,共3页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FT/PI双染色法检测其凋亡细胞,并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 目的研究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培养的人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FT/PI双染色法检测其凋亡细胞,并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苦参碱明显抑制A375细胞增殖,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凋亡细胞的比例与药物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光镜和电镜观察证实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增加,A375凋亡细胞增多。结论苦参碱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苦参碱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氟特嗪胶囊与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Ⅱ期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鼎智 熊建萍 +14 位作者 徐农 阎昭 庄志祥 于壮 万会平 张阳 邓婷 郑荣生 郭增清 胡春宏 王美玲 于忠和 姚阳 孟翼昌 巴一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65-868,共4页
目的评价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氟特嗪胶囊与氟尿嘧啶(5-Fu)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0例未经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氟特嗪胶囊,紫杉醇60mg/m^2,静... 目的评价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氟特嗪胶囊与氟尿嘧啶(5-Fu)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0例未经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患者。试验组采用紫杉醇联合氟特嗪胶囊,紫杉醇60mg/m^2,静脉滴注,第1、8、15天;氟特嗪胶囊80-120mg/d,口服,第1-14天。对照组采用紫杉醇联合5-Fu,5-Fu500mg/m^2,持续静脉输注,第1-5天;亚叶酸钙2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两组均为每28天重复。结果240例患者中,228例患者进入全分析集,192例患者可评价疗效,其中试验组100例,对照组92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0.0%和28.3%(P=0.002),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2.0%和70.7%(P=0.064)。试验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3d,对照组为129d(P=0.006)。试验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发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9)。结论口服氟特嗪胶囊可以替代静脉输注5-Fu,紫杉醇每周方案联合氟特嗪疗效较高,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紫杉醇 氟特嗪 治疗效果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胆囊肉瘤样癌一例 被引量:8
11
作者 陆晓峰 王敏 王照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91-792,共2页
关键词 胆囊结石胆囊炎 肉瘤样癌 胆囊多发结石 胃癌根治术 MURPHY征 胆囊颈部 增强CT检查 MRCP检查 检查诊断 上腹疼痛
原文传递
口内入路下颌骨良性肿瘤切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黄旭 刘建华 +3 位作者 王慧明 朱慧勇 李志勇 滕理送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15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例,黏... 目的探讨采用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自体骨移植修复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2年9月,收治15例下颌骨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18~45岁,平均30岁。病理诊断为成釉细胞瘤1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3例,黏液瘤1例。病变缺损部位按Urken’SCRBS分类:下颌骨同侧体部(B型)3例,升支(R型)3例,体部+升支(BR型)9例。手术均采用口内入路(1例因病变部位至乙状切迹平面,在耳前行辅助切口)。分别采用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构建的下颌骨模型上弯制重建钛板(9例)或术中直接按颌骨形状弯制重建钛板(6例)。切除下颌骨肿瘤后将弯制重建钛板原位固定,根据骨缺损情况分别采用自体髂骨(11例)或血管化腓骨瓣(4例)移植修复。6例保留下齿槽神经。结果术后14例切口I期愈合;1例发生植骨区感染,经相应处理后II期愈合。1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末次随访时,患者功能均恢复良好,无面神经损伤表现,余留牙列咬合关系基本维持术前状态;咀嚼功能满意;开口度30~35mm,平均33mm;吞咽及语言功能正常。口外仅有辅助切口及穿颊器轻微瘢痕,患者对面部外形满意。6例保留下齿槽神经患者术后下唇麻木症状缓解。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结论经口内入路切除下颌骨良性肿瘤同期行自体骨植骨修复重建术后面部无明显瘢痕,几乎不损伤面神经,外形恢复良好,是可靠的美容性手术入路和手术重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内入路 良性肿瘤 下颌骨缺损 血管化腓骨瓣移植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对肺癌外周循环MDSC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卫平 冉冉 +2 位作者 高聚伟 王珏 童向民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肺癌外周循环髓系抑制性细胞(peripheral circulating myeloid suppressor cells in lung cancer,MDSC)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予以单纯化疗,研究组50...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肺癌外周循环髓系抑制性细胞(peripheral circulating myeloid suppressor cells in lung cancer,MDSC)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选取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予以单纯化疗,研究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注射用黄芪多糖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间MDSC水平、亚群水平、血液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同时比较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MDSC(Lin-HLA DR-/CD33^+/CD11b^+)水平较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CD3^+、CD4^+及CD4^+/CD8^+水平较高,CD8^+水平较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血清ARGⅠ活性、TNF-α、IL-6水平较低(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42.0%)低于研究组总有效率(64.0%),(P〈0.05),对照组胃肠道反应(40/24)、3-4度白细胞减少(26/12)、肝功能损害(19/9)、肾功能损害(17/7)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 黄芪多糖能够明显降低肺癌患者外周循环MDSC(Lin-HLA DR-/CD33^+/CD11b^+)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抑制血清ARGⅠ活性,降低TNF-α、IL-6水平,有效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化疗毒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黄芪多糖 髓系抑制性细胞 精氨酸酶Ⅰ 疗效
下载PDF
^(99)Tc^n-MIBI乳腺显像在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林法 刘小焦 +1 位作者 吴福生 朱阳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4期426-428,共3页
目的 评价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显像在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及诊断腋窝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自制乳腺显像装置 ,经病变乳腺对侧肘静脉注射99Tcm MIBI 5 5 5~ 740MBq后 15min即行早期乳腺显像 ,分别采集正前位、左... 目的 评价99Tcm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 (MIBI)显像在判断乳腺肿块良、恶性及诊断腋窝转移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自制乳腺显像装置 ,经病变乳腺对侧肘静脉注射99Tcm MIBI 5 5 5~ 740MBq后 15min即行早期乳腺显像 ,分别采集正前位、左、右侧位像 ,采集计数 10 0 0k ,1.5h后按上述条件作延迟显像。结果  3 4例乳腺肿块患者 ,99Tcm MIBI核素显像阳性2 2例 ,阴性 12例 ;2 4例乳腺癌患者99Tcm MIBI核素显像阳性 2 0例、阴性 4例 ;10例良性病变中99Tcm MIBI核素显像阴性 8例、阳性 2例 ;99Tcm MIBI核素显像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 83 .3 % ,特异性 80 .0 % ,准确性为 82 .4% ,阳性预测值 90 .9% ,阴性预测值 66.7% ;99Tcm MIBI核素显像对腋窝淋巴结转移检出的灵敏度为 80 .0 % ,特异性为 92 .9% ,阳性预测值 88.9% ,阴性预测值为 86.7% ,准确性为 87.5 %。结论 99Tcm MIBI显像对触及乳腺肿块的患者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能较好地鉴别诊断乳腺肿块的良、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睛 ^99TC^M-MIBI 乳腺显像 鉴别 乳腺肿瘤 良性 恶性 腋窝转移淋巴结 放射性核素显像
下载PDF
免疫靶向联合局部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
15
作者 张维晨 余松峰 +6 位作者 周坦洋 郑怡 史海燕 沈樑 程龙宇 吴东炎 俞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5-28,共4页
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能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生存获益。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但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仍需更多证据支持。笔者报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不可... 免疫联合靶向治疗能使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生存获益。阿替利珠单克隆抗体联合贝伐珠单克隆抗体在晚期肝癌患者中取得令人瞩目的疗效,但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转化治疗效果仍需更多证据支持。笔者报道1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不可切除患者行免疫靶向联合局部治疗的临床疗效。其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术后9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局部治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转化治疗
原文传递
参麦注射液减轻曲妥珠单克隆抗体引起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玖 张晓琛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2-124,共3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激素依赖性恶性肿瘤之一。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20%~30%,HER-2是乳腺癌恶性程度的标志物之一^([1-2])。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参麦注射液 临床观察 心脏毒性 曲妥珠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RECEPTOR 减轻
原文传递
RET/PTC、P53及BRAF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睿 王伟斌 +1 位作者 王海勇 滕理送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942-944,共3页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以女性患者增加明显,增加最多的是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主要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异常,包括RET/PTC基因重排和酪氨酸激酶受体改变及RAS癌基因或... 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以女性患者增加明显,增加最多的是乳头状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分子生物学改变,主要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异常,包括RET/PTC基因重排和酪氨酸激酶受体改变及RAS癌基因或BRAF基因点突变,p53蛋白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 P5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RAS癌基因 甲状腺癌 分子生物学 基因点突变
下载PDF
c-Src在胃癌组织中的激活与临床病理学参数及预后的关系
18
作者 王永辉 陈静 +2 位作者 沈朋 毛卫波 周月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17-1521,共5页
目的:探讨胃癌中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的激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c-Src的激活形式p-Src(Y419)癌基因蛋白在123例胃癌组织,56例相应的癌旁组织及8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c-Src激活与... 目的:探讨胃癌中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的激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c-Src的激活形式p-Src(Y419)癌基因蛋白在123例胃癌组织,56例相应的癌旁组织及8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c-Src激活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p-Src(Y419)在胃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0.4%,38.0%和14.2%,有显著性差异(P<0.01)。p-Src(Y419)蛋白表达强弱与胃癌肿块直径的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显著相关(P<0.05);p-Src(Y419)蛋白表达范围、积分与胃癌直径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pTNM分期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Src(Y419)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相关。胃癌预后单因素分析提示p-Src(Y419)表达强度、表达范围及积分是胃癌2年生存期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p-Src(Y419)蛋白表达强度是胃癌2年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在胃癌组织中明显激活,与胃癌肿块的大小、分化程度、Lauren分型、浸润深度、pTNM分期相关。c-Src激活是胃癌2年生存期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可能成为胃癌新的预后分子标记及继赫赛汀之后的又一胃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c—Src p—Src(Y419)预后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黑色素瘤疫苗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海勇 滕理送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5年第12期951-954,共4页
黑色素瘤疫苗是将携带有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的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裂解物、肽、基因等接种到机体,或结合热休克蛋白、树突状细胞等,刺激并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是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手段。现综述近年来黑色素瘤疫苗的... 黑色素瘤疫苗是将携带有黑色素瘤相关抗原的自体或异体肿瘤细胞、裂解物、肽、基因等接种到机体,或结合热休克蛋白、树突状细胞等,刺激并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是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手段。现综述近年来黑色素瘤疫苗的临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癌症疫苗 免疫疗法
下载PDF
心宝丸对人超级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芬 熊吟 张国兵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心宝丸对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4,HCN4)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从基础医学上阐明心宝丸治疗心动过缓的机制。方法将人HCN4的mRNA注射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目的探讨心宝丸对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4(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hannel4,HCN4)电生理特性的影响,从基础医学上阐明心宝丸治疗心动过缓的机制。方法将人HCN4的mRNA注射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孵育2~3 d后,采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观察40mg/L心宝丸灌流液对HCN4通道电流的作用特点。结果测试电位-90mV时40mg/L心宝丸灌流液与对照组(无心宝丸的灌流液)相比,HCN4通道峰电流和尾电流有明显变化,半数最大激活电压(V1/2)分别由(-103.61±3.57)m V、(-81.11±4.26)m V变为(-106.42±5.33)m V、(-86.36±7.44)m V,斜率因子(k)分别由(15.15±2.23)m V、(11.78±0.85)m V变为(l7.33±3.58)m V、(12.39±1.51)m V(n=10)。测试电位-90mV时,40mg/L心宝丸灌流液使瞬时电流减少了(0.15±0.24)%,EC50为(30.8±4.8)mg/L(n=8)。测试电位-140mV到-100mV水平上,40mg/L心宝丸灌流液与对照组(无心宝丸的灌流液)相比延长HCN4通道激活时间常数:[(226.73±31.36)ms vs(143.67±21.44)ms;-140mV,n=10,P<0.05]。40mg/L心宝丸灌流液与对照组(无心宝丸的灌流液)相比延长HCN4通道去激活时间常数[(1293.53±95.02)ms vs(647.12±61.35)ms;-140mV,n=10,P<0.05]。结论心宝丸呈浓度依赖性增强HCN4瞬时电流,延长通道激活和去激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宝丸 电生理学 HCN4通道 瞬时电流 双电极电压钳 非洲爪蟾卵母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