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宇宙背景下医学留学生教育的探讨
1
作者 卢荟 管明 +3 位作者 张驰 吴子衡 涂田 李鹏飞 《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6期122-125,共4页
文章探讨了元宇宙在医学留学生教育中的应用。随着元宇宙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通过元宇宙的虚拟实验和临床模拟,医学留学生能够在安全、交互性强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临床能力。元宇宙作为一个虚... 文章探讨了元宇宙在医学留学生教育中的应用。随着元宇宙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通过元宇宙的虚拟实验和临床模拟,医学留学生能够在安全、交互性强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技能训练,提高临床能力。元宇宙作为一个虚拟的现实世界,将全球医学学子连接在一起,促进了跨文化医学交流,丰富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在元宇宙中,虚拟导师成为医学学习的利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虚拟导师能够根据每名留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留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除了教学方面的应用,元宇宙还为医学留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留学生可以在元宇宙中展现自己的多元魅力,通过创意和社交融入,与其他学生共同探索医学领域的未来。这种创造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留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还为他们建立了广泛的国际交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医学教育 留学生教育 虚拟实验 临床模拟 虚拟导师
下载PDF
纳秒脉冲电场治疗黑色素瘤的前景
2
作者 王泽伟 姚成俊 +6 位作者 董延钊 周海英 Ahmad Alhaskawi 李鹏飞 涂田 陈永刚 卢荟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5期70-74,85,共6页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 Electric Field,nsPEF)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nsPEF治疗黑色素瘤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nsPEF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 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 Electric Field,nsPEF)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nsPEF治疗黑色素瘤在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nsPEF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导黑色素瘤消融,并产生长期抗肿瘤记忆抑制其复发转移,同时具有高度靶向效果,不产生额外热损伤。这些独特优势对于黑色素瘤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黑色素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 纳秒脉冲电场 消融 黑色素瘤
下载PDF
纳秒脉冲电场在运动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3
作者 董延钊 来经天 +8 位作者 王泽伟 姚成俊 周海英 Ahmad Alhaskawi 李鹏飞 涂田 陈永刚 Sahar Ahmed Abdalbary 卢荟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5期75-78,98,共5页
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s,nsPEF)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具有短脉冲宽度和高能量强度等特点。传统的高压脉冲电场已证实该项技术能够成功地应用于食品消毒保存、污水处理、生物育种及恶性肿瘤的电治疗等领域,具... 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s,nsPEF)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具有短脉冲宽度和高能量强度等特点。传统的高压脉冲电场已证实该项技术能够成功地应用于食品消毒保存、污水处理、生物育种及恶性肿瘤的电治疗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与应用前景。现在针对nsPEF在恶性肿瘤物理治疗中的研究也已非常深入,但在肌骨运动系统还相对有所不足。本研究从nsPEF在骨折、肌腱/韧带疾患及肌肉损伤中入手,进一步总结nsPEF的重要意义与应用前景,并对未来相关的研究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 纳秒脉冲电场 肌骨运动系统 电治疗
下载PDF
纳秒脉冲电场刺激促进人真皮成纤维细胞成骨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来经天 王泽伟 +8 位作者 董延钊 姚成俊 周海英 Ahmad Alhaskawi 李鹏飞 涂田 陈永刚 Sahar Ahmed Abdalbary 卢荟 《中国医疗设备》 2023年第5期20-24,43,共6页
目的 探究超短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nsPEF)是否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表型转化。方法 用0、5 kV/cm的场强刺激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在普通培养基和三向分化诱导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蛋白印迹测定细胞内调... 目的 探究超短纳秒脉冲电场(Nan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nsPEF)是否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的表型转化。方法 用0、5 kV/cm的场强刺激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在普通培养基和三向分化诱导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蛋白印迹测定细胞内调控生长及分化Hippo通路下游信号分子水平,并通过体内注射细胞-凝胶复合体进行裸鼠体内成骨实验。结果 5kV/cm nsPEF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并促进了成骨、成软骨分化,但对成脂分化影响不显著。低能量脉冲电场刺激抑制了Hippo通路下游各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促进了裸鼠体内成骨,灰度分析显示,YAP1及LATS1的磷酸化蛋白与非磷酸化蛋白比值在5 kV/cm的脉冲电场刺激后明显降低,提示HIPPO信号通路受到抑制(P<0.05)。结论 低强度nsPEF刺激有效促进了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表型转化,并在裸鼠模型上证实了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纳秒脉冲电场 人真皮成纤维细胞 成骨试验
下载PDF
Merkel细胞瘤临床研究进展
5
作者 郑丽君 虞渝生 《浙江医学》 CAS 2008年第4期418-420,共3页
Merkel细胞瘤(Merkelcellcarcinoma,MCC)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高度侵犯性。自发现至今,MCC曾有过多种称渭,包括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皮肤原发性小细胞癌及皮肤小梁状癌等。MCC细胞属于胺前体摄取脱竣(amineprecur... Merkel细胞瘤(Merkelcellcarcinoma,MCC)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高度侵犯性。自发现至今,MCC曾有过多种称渭,包括皮肤神经内分泌肿瘤、皮肤原发性小细胞癌及皮肤小梁状癌等。MCC细胞属于胺前体摄取脱竣(amineprecursoruptakerlerarhoxylation,APUD)细胞的一种,免疫组化分析发现其兼具表皮和神经内分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KEL细胞瘤 临床研究 神经内分泌肿瘤 免疫组化分析 小细胞癌 分泌特征 MCC 皮肤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和支架材料在脂肪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婷 吴慧玲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224-227,共4页
长期以来,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原发与继发性软组织缺损及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真皮移植、脂肪组织瓣、自体脂肪移植以及人工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近年来,随... 长期以来,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原发与继发性软组织缺损及发育不良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困扰整形外科医师的难题之一。真皮移植、脂肪组织瓣、自体脂肪移植以及人工合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猛发展,为组织或器官缺损的修复及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使得脂肪移植再次成为整形外科的研究热点。组织工程的研究领域很广,包括骨骼、皮肤、软骨、血管和脂肪组织等,脂肪组织工程技术将成为重建脂肪组织,修复重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成功构建组织工程化脂肪的关键因素包括种子细胞、三维支架材料和维持细胞增殖和组织功能的微环境。现笔者主要对脂肪组织工程脂肪源性干细胞和支架材料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支架材料 组织工程
原文传递
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进行眼袋整形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李坤 张立建 +1 位作者 张勇 陈巍 《中国医疗美容》 2024年第2期8-11,共4页
目的分析眼袋整形中应用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台州市椒江微微凯医疗美容门诊部接受眼袋整形的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肌皮瓣法治疗,观察组行改良肌皮瓣法结合... 目的分析眼袋整形中应用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台州市椒江微微凯医疗美容门诊部接受眼袋整形的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各3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肌皮瓣法治疗,观察组行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眼部指标、并发症和满意度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78.79%);睑袋程度和下睑皱纹评分(1.02±0.11分、3.00±0.15分)低于对照组(1.56±0.15分、4.23±0.36分),皮肤美观度(8.56±1.33分)高于对照组(7.45±1.03分);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7.23±1.33 d、30.23±2.36d)短于对照组(8.58±1.56 d、35.56±2.45 d);并发症发生率(6.06%)低于对照组(24.24%);满意度(96.97%)高于对照组(75.76%);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肌皮瓣法结合眶隔固定术应用在眼袋整形中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效果,降低并发症,并提升患者术后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袋整形 改良肌皮瓣法 眶隔固定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满意度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外科学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
8
作者 张磊 张静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5期162-166,共5页
在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开发虚拟学习资源。因此,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被认为是医学教育中一个很有前景的扩展领域。AI能够基于学习者的表现数据和个性化需求,... 在高等教育中,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前沿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开发虚拟学习资源。因此,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被认为是医学教育中一个很有前景的扩展领域。AI能够基于学习者的表现数据和个性化需求,定制教育路径和提供精准的学习建议。这种个性化的支持不仅增强了教育效果,还可以帮助医师快速地掌握复杂的临床技能和决策能力。AI的4个关键组成部分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网络和视觉处理,每个部分都在外科学教育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在一个医患关系紧张、医学生源相对饱和及手术机会减少的时代,AI还能够分析大量的临床数据,预测患者的康复路径和可能的并发症,为医疗团队提供决策支持。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和流程管理,AI还有助于降低医疗成本,提供更经济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文章阐述了目前AI技术的应用及其在促进外科学教育方面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医学教育 外科领域 机器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人工神经网络 计算机视觉
下载PDF
PPARs在皮肤生理学中的意义
9
作者 金超颖 吴慧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3期1396-1404,共9页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家族。PPARs具有3种亚型:PPARα、PPARβ/δ和PPARγ,具有不同组织分布和细胞功能。3种PPARs亚型均在皮肤中有分布,参与皮肤细胞的脂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与角质形成...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s)是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属于核激素受体家族。PPARs具有3种亚型:PPARα、PPARβ/δ和PPARγ,具有不同组织分布和细胞功能。3种PPARs亚型均在皮肤中有分布,参与皮肤细胞的脂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与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密切相关,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分泌功能,介导皮脂腺的生成与免疫稳态的维持,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分化和黑素小体的成熟,并对促进毛囊的分化发育有益。基于PPARs在皮肤中的生物学效应,PPAR激动剂或拮抗剂可能为治疗各种皮肤疾病提供新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 皮肤生理学 成纤维细胞 角质细胞 黑色素细胞 毛囊 皮脂腺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压疮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楷 金超颖 +1 位作者 项佳妮 吴慧玲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4期6252-6260,共9页
压疮是指由骨隆起部位持续受压引起的缺血性损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压疮的手段,而且经常复发,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构成严重威胁。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环境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认为是压疮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恢复压疮皮肤血管再生,... 压疮是指由骨隆起部位持续受压引起的缺血性损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压疮的手段,而且经常复发,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构成严重威胁。持续性的缺血缺氧环境和缺血再灌注损伤被认为是压疮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恢复压疮皮肤血管再生,抑制炎症产生以及调节和恢复正常的细胞行为是治疗压疮的核心。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在治疗慢性创面愈合方面有极大的潜力,其疗效多归因于其外分泌功能。据报道,MSCs及其衍生物能通过调节细胞行为参与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再上皮化和胶原重塑等阶段。本文我们归纳了目前针对MSC及其衍生物治疗压疮的一系列研究,总结了其可能存在的机制和治疗潜力。此外,我们还总结了组织工程与干细胞治疗结合压疮等慢性伤口的最新进展。这一综述可能为后续MSCs及其衍生物治疗压疮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疮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组织工程
下载PDF
双侧鼻孔上缘皮肤黏膜软骨瓣修复重度双侧唇裂继发鼻小柱缺损的临床效果
11
作者 梁安裕 尹宁北 吴佳君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 探讨利用双侧鼻孔上缘皮肤黏膜软骨组织瓣修复重度双侧唇裂继发鼻小柱缺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重度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小柱缺损畸形的患者,采用双侧鼻孔上缘倒U形皮肤黏膜软骨组织瓣旋转推进并结合鼻翼软骨复位的方法进行修... 目的 探讨利用双侧鼻孔上缘皮肤黏膜软骨组织瓣修复重度双侧唇裂继发鼻小柱缺损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重度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小柱缺损畸形的患者,采用双侧鼻孔上缘倒U形皮肤黏膜软骨组织瓣旋转推进并结合鼻翼软骨复位的方法进行修复.术后随访5~28个月,平均15.3个月.术后随访通过调查问卷评分表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40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血肿及皮瓣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鼻小柱明显延长,鼻尖凸度增加,鼻孔鼻翼外形改善良好,修复效果满意.随访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6例患者认为术后效果非常好,4例认为术后效果良好.结论 利用双侧鼻孔上缘皮肤黏膜软骨组织瓣修复重度双侧唇裂继发鼻小柱缺损畸形,是一种相对简单、安全且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唇裂 鼻畸形 鼻小柱 鼻翼软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