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相关因素在性别分配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
6
1
作者
吴德华
田红娟
+6 位作者
唐达星
傅君芬
董关萍
吴鼎文
袁金娜
杨荣旺
孙莉颖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87-394,共8页
目的分析与青春期后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结局及外生殖器发育相关因素在性别分配中的作用,探讨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的最佳性别分配方案。方法以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
目的分析与青春期后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结局及外生殖器发育相关因素在性别分配中的作用,探讨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的最佳性别分配方案。方法以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出现AR基因突变的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3个月至13岁5个月,中位数为49.7个月。初诊性别女14例,男7例。外生殖器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雄性化不全,其中8例表型为完全女性化、10例为外生殖器模糊、3例为小阴茎。在分子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将外生殖器雄性化评分(external masculinisation score,EMS)、性心理评估结果、外生殖器对雄激素刺激反应情况作为青春期后临床结局和外生殖器发育程度的预测因素,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性腺发育特点、患儿及其父母主观层面认知等因素,由本院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作出性别分配。结果8例(38.1%)诊断为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儿的Prader评分均为0分,EMS评分为1~2分,性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均表现为女性优势,雄激素治疗外生殖器无明显反应,性别分配均为女性。10例(42.9%)Prader评分为1~3分的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患儿EMS评分为2~9分,性心理量表评估结果除1例表现为女性优势外,其余均表现为男性优势,雄激素治疗后阴茎增长明显,性别分配均为男性。3例(14%)小阴茎患儿性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均表现为男性优势,雄激素治疗后阴茎明显增长,性别分配均为男性。男性性别分配者的Prader评分和EMS评分高于女性性别分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激素治疗有效性、性心理评估结果与性别分配结果间均具有良好的关联性(P<0.05)。结论分析AR基因突变情况、EMS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激素迟钝综合征/诊断
雄激素迟钝综合征/治疗
预测/方法
预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性发育异常性别认定的实践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吴德华
田红娟
+6 位作者
袁金娜
董关萍
吴鼎文
杨荣旺
孙莉颖
唐达星
傅君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6-791,共6页
目的探讨主要以分子诊断为主要依据对重度雄性化不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儿进行性别认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DSD患儿,初诊性别为女性,外生殖...
目的探讨主要以分子诊断为主要依据对重度雄性化不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儿进行性别认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DSD患儿,初诊性别为女性,外生殖器表现为Prader0-2级;采用外生殖器雄性化评分(EMS)对雄性化程度进行评分;超声、膀胱镜和腹腔镜检查睾丸的位置和发育情况,同时了解华菲管和苗勒管发育情况;测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前、后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及比值来了解睾丸间质细胞和5α还原酶的功能;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沙盘游戏评估性别角色行为;评估外生殖器对雄激素刺激的敏感性;通过二代测序法测定163个性发育相关基因,45例患儿均行性发育相关基因Panel检查;最后由多学科团队(MDT)在分子学病因诊断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作出合适的性别认定。结果45例患儿中39例(87%)存在明确的基因致病变异,6例(13%)阴性发现。45例患儿EMS均≤3分。39例(87%)进行了性心理评估,其中男性优势24例(62%),女性优势15例(38%)。性别认定为男性23例(51%),女性19例(42%),未完全确定3例(7%)。结论分子诊断为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DSD患儿合适的性别认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每个DSD患儿都应该由专业MDT在分子诊断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性腺发育、性腺肿瘤风险、外生殖器形态、性心理评估、潜在的生育机会、父母的观点、社会文化环境因数等作出合适的性别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6
XY性发育障碍
男性化
基因
性别决定
原文传递
题名
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相关因素在性别分配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
6
1
作者
吴德华
田红娟
唐达星
傅君芬
董关萍
吴鼎文
袁金娜
杨荣旺
孙莉颖
机构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泌尿外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分子
诊断
实验室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心理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少儿妇科
出处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87-394,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示范和评价研究”(编号2018YFC002700)
文摘
目的分析与青春期后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结局及外生殖器发育相关因素在性别分配中的作用,探讨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症的最佳性别分配方案。方法以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出现AR基因突变的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AIS)患儿为研究对象,年龄3个月至13岁5个月,中位数为49.7个月。初诊性别女14例,男7例。外生殖器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雄性化不全,其中8例表型为完全女性化、10例为外生殖器模糊、3例为小阴茎。在分子诊断结果的基础上,将外生殖器雄性化评分(external masculinisation score,EMS)、性心理评估结果、外生殖器对雄激素刺激反应情况作为青春期后临床结局和外生殖器发育程度的预测因素,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性腺发育特点、患儿及其父母主观层面认知等因素,由本院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作出性别分配。结果8例(38.1%)诊断为完全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complete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CAIS)患儿的Prader评分均为0分,EMS评分为1~2分,性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均表现为女性优势,雄激素治疗外生殖器无明显反应,性别分配均为女性。10例(42.9%)Prader评分为1~3分的部分性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partial androgen insensitivity syndrome,PAIS)患儿EMS评分为2~9分,性心理量表评估结果除1例表现为女性优势外,其余均表现为男性优势,雄激素治疗后阴茎增长明显,性别分配均为男性。3例(14%)小阴茎患儿性心理量表评估结果均表现为男性优势,雄激素治疗后阴茎明显增长,性别分配均为男性。男性性别分配者的Prader评分和EMS评分高于女性性别分配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雄激素治疗有效性、性心理评估结果与性别分配结果间均具有良好的关联性(P<0.05)。结论分析AR基因突变情况、EMS评分、�
关键词
雄激素迟钝综合征/诊断
雄激素迟钝综合征/治疗
预测/方法
预后
Keywords
Androgen-Insensitivity Syndrome/DI
Androgen-Insensitivity Syndrome/TH
Forecasting/MT
Prognosis
分类号
R726.9 [医药卫生—儿科]
R393 [医药卫生—临床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性发育异常性别认定的实践初探
被引量:
3
2
作者
吴德华
田红娟
袁金娜
董关萍
吴鼎文
杨荣旺
孙莉颖
唐达星
傅君芬
机构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泌尿外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分子
诊断
实验室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心理科
浙江大学
医学院
附属
儿童医院
小儿妇科
出处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6-791,共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1305301、2018YFC002700)
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创新学科(11-CX24).
文摘
目的探讨主要以分子诊断为主要依据对重度雄性化不全46,XY性发育异常(DSD)患儿进行性别认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45例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DSD患儿,初诊性别为女性,外生殖器表现为Prader0-2级;采用外生殖器雄性化评分(EMS)对雄性化程度进行评分;超声、膀胱镜和腹腔镜检查睾丸的位置和发育情况,同时了解华菲管和苗勒管发育情况;测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激发前、后睾酮和双氢睾酮水平及比值来了解睾丸间质细胞和5α还原酶的功能;采用性别角色量表和沙盘游戏评估性别角色行为;评估外生殖器对雄激素刺激的敏感性;通过二代测序法测定163个性发育相关基因,45例患儿均行性发育相关基因Panel检查;最后由多学科团队(MDT)在分子学病因诊断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作出合适的性别认定。结果45例患儿中39例(87%)存在明确的基因致病变异,6例(13%)阴性发现。45例患儿EMS均≤3分。39例(87%)进行了性心理评估,其中男性优势24例(62%),女性优势15例(38%)。性别认定为男性23例(51%),女性19例(42%),未完全确定3例(7%)。结论分子诊断为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DSD患儿合适的性别认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每个DSD患儿都应该由专业MDT在分子诊断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性腺发育、性腺肿瘤风险、外生殖器形态、性心理评估、潜在的生育机会、父母的观点、社会文化环境因数等作出合适的性别认定。
关键词
46
XY性发育障碍
男性化
基因
性别决定
Keywords
46, XY 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
Virilism
Gene
Gender Determination
分类号
R725.9 [医药卫生—儿科]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AR基因突变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相关因素在性别分配中的作用分析
吴德华
田红娟
唐达星
傅君芬
董关萍
吴鼎文
袁金娜
杨荣旺
孙莉颖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重度雄性化不全的46,XY性发育异常性别认定的实践初探
吴德华
田红娟
袁金娜
董关萍
吴鼎文
杨荣旺
孙莉颖
唐达星
傅君芬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3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