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与使君子酸受体在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膜表面表达与共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邱爽 王敏珍 +2 位作者 傅展燕 黄曼 罗建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 研究含NR2B亚单位的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 (NR2B NMDAR)与含GluR1亚单位的使君子酸 (AMPA)受体 (GluR1 AMPAR)在发育不同阶段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膜表面表达与共定位。 方法 以FLAG NR2B和GFP GluR1表达载体共转... 目的 研究含NR2B亚单位的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 (NR2B NMDAR)与含GluR1亚单位的使君子酸 (AMPA)受体 (GluR1 AMPAR)在发育不同阶段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膜表面表达与共定位。 方法 以FLAG NR2B和GFP GluR1表达载体共转染原代培养第 5d(DIV5 )的大鼠海马神经元 ,分别用相应特异性抗体和荧光标记二抗作活细胞染色 ,显示膜表面表达的受体簇。 结果 对DIV7和DIV14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表面受体簇计数 (个数 10 0 μm) ,GluR1 AMPAR受体簇分别为 5 9 2± 5 6和 74 8± 3 1(P <0 0 5 ) ;NR2B NMDAR为 38 7±3 5和 80 8± 4 9(P <0 0 1) ;两者共定位为 16 3± 5 2和 4 0 1± 6 0 (P <0 0 1)。DIV14海马神经元 4 0 %的共定位受体簇分布在树突棘上。 结论 随着海马神经元的发育 ,树突膜表面NR2B NMDAR、GluR1 AMPAR及两者共定位受体簇密度均增加 ,提示 ,形成更多具有活性的兴奋性突触 ,且主要位于树突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甲基-D-门冬氨酸受体 使君子酸受体 培养 海马 神经元树突上 膜表面表达 共定位
下载PDF
大鼠海马NMDA受体NR1亚单位蛋白的基础表达量与学习记忆相关 被引量:15
2
作者 徐淑君 沈海清 +3 位作者 陈忠 朱丽君 朱朝阳 罗建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65-469,共5页
目的 :探讨大鼠海马 N-甲基 - D-门冬氨酸 (NMDA)受体 NR1亚单位蛋白表达水平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 :用新事物识别模型 (novel object recognize model)和 Morris水迷宫 ,分析 SD大鼠的新事物探究能力和空间学习能力 ,根据指标最强的 ... 目的 :探讨大鼠海马 N-甲基 - D-门冬氨酸 (NMDA)受体 NR1亚单位蛋白表达水平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方法 :用新事物识别模型 (novel object recognize model)和 Morris水迷宫 ,分析 SD大鼠的新事物探究能力和空间学习能力 ,根据指标最强的 2 0 %和最弱的 2 0 % ,分别选取新事物探究能力强和弱 2组 ,以及空间学习能力强和弱 2组。分离制备上述各组大鼠海马的膜蛋白 ,用 NR1亚单位特异性抗体作免疫印迹分析 ,测定 NR1亚单位蛋白的含量。结果 :新事物探究能力强组大鼠海马的 NR1亚单位蛋白含量比弱组高 6 0 % (P<0 .0 1) ,空间学习能力强组大鼠海马 NR1亚单位蛋白含量比弱组高 4 5 .4 % (P<0 .0 5 )。结论 :大鼠海马 NMDA受体 NR1亚单位蛋白的基础表达量与新事物探究能力和空间学习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NR1亚单位 新事物探究 空间学习
下载PDF
“游戏化”教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娄绘芳 刘怿君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7年第5期680-682,695,共4页
伴随网络信息化和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和不断涌现,如何在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尝试并借助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师生良好的交互式学习,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教学的新命题.本文对“游戏化”教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概述... 伴随网络信息化和新型教学方式的发展和不断涌现,如何在医学院校教学过程中,尝试并借助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师生良好的交互式学习,已经成为医学院校教学的新命题.本文对“游戏化”教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概述了“游戏化”教学在医学院校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探讨医学教育教学的新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对未来有待开拓和发展的“游戏化”教学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 医学教育 应用
原文传递
侧脑室注射白细胞介素-2的心血管效应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峰 周苏娅 +1 位作者 夏强 罗建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IL2的中枢心血管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脲脂(1.2g/kg)腹腔麻醉,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2(IL2),及纳络酮、阿托品、酚妥拉明预处理后注射IL2,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改变。结果:侧脑室微量注射IL2500I... 目的:探讨IL2的中枢心血管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脲脂(1.2g/kg)腹腔麻醉,侧脑室微量注射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2(IL2),及纳络酮、阿托品、酚妥拉明预处理后注射IL2,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改变。结果:侧脑室微量注射IL2500IU和1000IU对血压与心率无明显影响。注射IL21500IU,MAP在给药后5min开始升高,10min达到最高,增幅达(10±1.8)mmHg(P<0.01),此效应持续15min,给药25min后恢复至给药前水平;在给药后10min,心率升高达峰值,增幅达(25±2)b/min(P<0.05),效应持续10min;分别用纳络酮、阿托品预处理5min后,均能阻断IL2的升压和增加心率的作用。酚妥拉明预处理后,不能阻断IL2的升压及增加心率的作用。结论:侧脑室注射IL2可引起大鼠血压增高和心率加快。脑内的阿片系统和胆碱能系统可能参与IL2的中枢心血管效应。α肾上腺能受体可能不参与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侧脑室微量注射 平均动脉压 心率
下载PDF
AMPA受体的内化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婵颖 罗建红 赵卉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6-220,共5页
AMPA受体的内化不仅仅是结束它们的活性状态,受体的许多重要信号功能是与活性依赖的内化密切相关的。突触功能调节中,存在2种形式AMPA受体的内化:组构性内化和活性依赖的内化。现就AMPA受体内化的分类、过程和意义,以及活性依赖的内化... AMPA受体的内化不仅仅是结束它们的活性状态,受体的许多重要信号功能是与活性依赖的内化密切相关的。突触功能调节中,存在2种形式AMPA受体的内化:组构性内化和活性依赖的内化。现就AMPA受体内化的分类、过程和意义,以及活性依赖的内化的诱发因素、调节因素和内化后的去向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A受体 分子机制 内化 中枢神经系统 突触后膜 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下载PDF
NMDA受体的运输及其对突触功能的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罗建红 汪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59-464,共6页
NMD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 ,突触 NMDA受体并非是静态的 ,相反 ,它们的亚单位组成、运输和突触定位处于动态地调节之中。通过鉴定 NMDA受体亚单位上内质网滞留基序、与突触后支架蛋白相互作... NMD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显示 ,突触 NMDA受体并非是静态的 ,相反 ,它们的亚单位组成、运输和突触定位处于动态地调节之中。通过鉴定 NMDA受体亚单位上内质网滞留基序、与突触后支架蛋白相互作用的基序、受体内化基序 ,已经部分阐明这种突触活性依赖的 NMDA受体重新分布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这种 NMDA受体动态地插入和撤离突触后膜 ,可能对几种类型的长时程突触可塑性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突触传递膜运输 突触可塑性
下载PDF
NMDA受体与AMPA受体亚单位在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表达及共定位
7
作者 黄曼 罗建红 +3 位作者 汪伟 邱爽 杨巍 傅展燕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 :研究含 NR2 B亚单位的 NMDA受体 (以下简称 NR2 B- NMDAR)与含 Glu R2亚单位的 AMPA受体 (以下简称 Glu R2 - AMPAR)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表面表达及共定位。方法 :以 FL AG- NR2 B、GFP- Glu R2及 CFP- Actin... 目的 :研究含 NR2 B亚单位的 NMDA受体 (以下简称 NR2 B- NMDAR)与含 Glu R2亚单位的 AMPA受体 (以下简称 Glu R2 - AMPAR)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培养海马神经元树突上的表面表达及共定位。方法 :以 FL AG- NR2 B、GFP- Glu R2及 CFP- Actin的表达载体共转染原代培养 5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 ,分别用抗 FL AG单克隆抗体和山羊抗鼠二抗 - Cy3(红色荧光 )、抗 GFP多克隆抗体和山羊抗兔二抗 - Alex4 88(绿色荧光 )作活细胞双重染色 ,显示并计数表面表达的 NR2 B- NMDAR受体簇、Glu R2 - AMPAR受体簇以及两者共定位的受体簇。结果 :培养 7d和 19d时 NR2 B- NMDAR受体簇密度分别为 39.7± 5 .0和 6 4.7± 6 .1(P<0 .0 1;n=6 ) ;Glu R2 - AMPAR受体簇密度分别为 5 9.1± 3.3和 99.7± 6 .4 (P<0 .0 1;n=6 ) ;两者共定位的受体簇密度分别为 2 9.9± 4 .5和 37.5± 2 .5 (P<0 .0 5 ;n=6 )。培养 7d和 19d时 ,与 Glu R2 - AMPAR共定位的 NR2 B- NMDAR受体簇占总 NR2 B- NMDAR受体簇的比例分别 75 .4 %和 5 7.9% ,而与 NR2 B- NMDAR共定位的 Glu R2 - AMPAR受体簇占总 Glu R2 - AMPAR受体簇的比例分别为 5 0 .6 %和 37.6 %。结论 :随着海马神经元的发育 ,成熟神经元比未成熟神经元树突表面 NR2 B- NMDAR受体簇、Glu R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 受体 AMPA/分析 亚单位 树突 发育
下载PDF
三通道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法的优化及其对活细胞内受体复合物组成的分析
8
作者 王敏珍 邱爽 +3 位作者 滑玉林 杨帆 沈逸 罗建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47-451,共5页
目的在活细胞内建立并优化三通道FRET检测方法,使之更好地适用于膜蛋白复合物亚单位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在HEK293细胞中转染pCFP-YFP作为阳性对照,共转pCFP和pYFP作为阴性对照,用不同的公式如FRETN、NFRET、FR及NetFRET/Df等进行FRET... 目的在活细胞内建立并优化三通道FRET检测方法,使之更好地适用于膜蛋白复合物亚单位的相互作用。方法利用在HEK293细胞中转染pCFP-YFP作为阳性对照,共转pCFP和pYFP作为阴性对照,用不同的公式如FRETN、NFRET、FR及NetFRET/Df等进行FRET定量计算,并通过改变供体与受体比例来观察所测得的FRET值与FRET转移效率的关系。在HEK293细胞内转染CFP或YFP标记的不同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亚单位,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FRETN、NFRET、FR及NetFRET/Df等公式均可以适用于本研究所建的三通道FRET检测系统;对于不同的公式,供体与受体蛋白分子表达比例的变化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用所建FRET技术,发现CFP-GluRl与YFP-GluRl之间,以及CFP-NRl与YFP-NRl具有确定FRET信号,而CFP-GluRl与YFP-NRl则没有FRET发生。结论在对不同iGluR亚单位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证明同一受体亚型中的亚单位之间可以形成同聚体,而不同受体亚型的亚单位之间则不会形成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青荧光蛋白 黄荧光蛋白 亲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蛋白相互作用
下载PDF
小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偏瘫症状检测
9
作者 徐秋琴 俞月萍 +1 位作者 魏尔清 朱朝阳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索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偏瘫症状检测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造成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24 h通过悬挂试验、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和Bederson症状评分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偏瘫症状;后处死动物取脑,切... 目的 探索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偏瘫症状检测的方法。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法(MCAO)造成小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缺血后24 h通过悬挂试验、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和Bederson症状评分法检测局灶性脑缺血小鼠的偏瘫症状;后处死动物取脑,切成1 mm厚冠状脑片,在5 g/L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溶液中孵育 30min,将TTC染色脑片图像输入计算机,以AnalyPower1. 0软件计算每一脑片的梗死体积;将前囟-2 .0 mm处脑片切成8μm厚冷冻切片并进行苏木精 伊红(HE)染色,于高倍光镜下计算神经元密度。结果 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测得的偏瘫症状与TTC染色法测得的大脑梗死体积有较好的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s=0 .713,P<0. 001);前者与传统的Bederson症状评分法评定的偏瘫症状进行比较结果较为一致(r=0 .631,P<0. 001)。结论 用悬挂、爬板试验综合评分法可客观、定量评估脑缺血诱导的偏瘫程度,并与神经损伤程度及大脑梗死灶大小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脑中动脉阻塞 悬挂试验 爬板试验
下载PDF
NMDA受体NR2A亚单位C末端突变体在HEK293细胞的共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婵颖 罗建红 +2 位作者 傅婷 杨巍 沈海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75-479,共5页
目的 :研究 N-甲基 - D-天冬氨酸 (NMDA)受体 NR2 A亚单位的细胞内羧基端在受体装配和表面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 N末端 GFP标记、C末端不同区域缺失的 NR2 A亚单位表达载体 GFP- NR2 AΔ C1~ GFP- NR2 AΔC5 ,其 C末端缺失区依次... 目的 :研究 N-甲基 - D-天冬氨酸 (NMDA)受体 NR2 A亚单位的细胞内羧基端在受体装配和表面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 N末端 GFP标记、C末端不同区域缺失的 NR2 A亚单位表达载体 GFP- NR2 AΔ C1~ GFP- NR2 AΔC5 ,其 C末端缺失区依次分别为 897L - 10 17S、10 2 4 D- 114 2 P、114 9D- 1347G、135 4S- 14 6 4V和 897L - 14 6 4V。将它们单独转染或与 NR1亚单位共转染到 HEK2 93细胞 ,用抗 GFP多克隆抗体和 Cy3荧光素交联的二抗作活细胞表面受体染色。结果 :成功构建了 5个 C末端不同区域缺失的 GFP- NR2 A表达质粒 GFP- NR2 AΔC1~ GFP- NR2 AΔC5。将这些载体分别单独转染 HEK2 93细胞 ,均不能获得达细胞膜表面表达。而将这些质粒分别与 NR1- 1a共转染 HEK2 93细胞 ,发现它们均能与 NR1- 1a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结论 :NR1- 1a与 NR2 A的共表达是形成NR1- 1a/ NR2 A亚型 NMDA受体并获得细胞表面表达的必要条件。NR2 A C末端 897L下游并未找到直接与 NR1- 1a C1盒中内质网滞留基序相互作用的某一特定区域 ,也不含有决定 NR2 A亚单位本身细胞内滞留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分析 NR2A亚单位 内质网滞留 表面表达
下载PDF
C末端缺失NR2B亚单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NMDA受体装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巍 罗建红 +2 位作者 高英 黄曼 郑婵颖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480-485,共6页
目的 :研究 NMDA受体 NR2 B亚单位细胞内 C末端 ,在 NR1- 1a/ NR2 B亚型 NMDA受体装配和表面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 C末端不同缺失和 GFP标记的 NR2 B亚单位表达载体 ,单独转染或与 NR1亚单位共转染到 HEK2 93细胞 ,用抗 GFP多克隆... 目的 :研究 NMDA受体 NR2 B亚单位细胞内 C末端 ,在 NR1- 1a/ NR2 B亚型 NMDA受体装配和表面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 C末端不同缺失和 GFP标记的 NR2 B亚单位表达载体 ,单独转染或与 NR1亚单位共转染到 HEK2 93细胞 ,用抗 GFP多克隆抗体和 Cy3荧光素交联的二抗作活细胞表面受体染色。结果 :成功构建了 8个 C末端不同缺失的 GFP- NR2 B表达质粒 (GFP- NR2 BΔ1~Δ 8)。将 GFP- NR1- 1a,GFP- NR2 B及 GFP- NR2 BΔ 1~Δ 8分别单独转染 HEK2 93细胞 ,不能获得达细胞膜表面的表达。而将这些质粒分别与 NR1- 1a共转染 2 93细胞 ,发现 GFP - NR2 B及 C末端部分缺失的 GFP- NR2 BΔ1~Δ6 ,均能与 NR1- 1a一起表达于细胞膜表面 ,而仅留有 PDZ结合基序的 GFP- NR2 BΔ7和 C末端全长缺失的 GFP- NR2 BΔ8,则不能与 NR1- 1a一起表达于细胞膜表面。结论 :NR1- 1a与 NR2 B的共表达和装配 ,是形成 NR1- 1a/ NR2 B亚型 NMDA受体并表达于细胞表面的必要条件。NR2 B与 NR1- 1a装配时 ,NR2 B对 NR1- 1a C1盒中内质网滞留基序的遮蔽和阻滞作用 ,并不依赖于 NR2 B C末端某一特定的区域 ,相反可能仅要求有一定长度的 NR2 B C末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N—甲基—D—天冬氨酸/分析 NR2B亚单位 膜表面表达 内质网滞留
下载PDF
组胺合成酶抑制剂α-FMH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和脑内多巴胺及组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12
作者 胡丹娜 刘纯青 +1 位作者 陈忠 罗建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6-380,共5页
目的探讨内源性组胺在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6-OHDA)制备偏侧毁损的PD大鼠模型,连续7 d侧脑室给予组胺合成酶抑制剂α-FMH(12.5μg,25μg)以降低脑内组胺的含量。术后第7 d观察如下指标: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免疫组织... 目的探讨内源性组胺在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羟基多巴(6-OHDA)制备偏侧毁损的PD大鼠模型,连续7 d侧脑室给予组胺合成酶抑制剂α-FMH(12.5μg,25μg)以降低脑内组胺的含量。术后第7 d观察如下指标:阿朴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和下丘脑后部结节乳头核(TMN)内组胺能神经元的免疫反应活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α-FMH(25μg)明显降低了阿朴吗啡诱导的PD大鼠的旋转行为(4.09与6.18 r/min相比,P<0.05);延缓了毁损侧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的缺失;轻微地增加了纹状体内多巴胺的含量。此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α-FMH给药组大鼠TMN内组胺能神经元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内源性组胺介入了PD的发病机制,但并不伴有组胺能神经元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6-羟基多巴 组胺 α-FMH 旋转行为 免疫组织化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鼠
下载PDF
家兔延髓最后区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3
作者 周苏娅 沈逸 +1 位作者 夏强 罗建红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家兔延髓最后区(AP)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0%脲酯和1%氯醛糖混合静脉麻醉家兔,人工呼吸。给AP不同频率(10 Hz^80 Hz)电刺激,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及损毁CVLM或RVLM后AP兴奋的心血管效应改变... 目的:探讨家兔延髓最后区(AP)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以10%脲酯和1%氯醛糖混合静脉麻醉家兔,人工呼吸。给AP不同频率(10 Hz^80 Hz)电刺激,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及损毁CVLM或RVLM后AP兴奋的心血管效应改变。结果:电刺激AP,低频(10 Hz2、0 Hz)刺激使MAP下降、HR减慢;高频(60 Hz8、0 Hz)刺激使MAP升高,HR减慢。损毁CVLM后刺激AP,20 Hz刺激引起的降压作用消失(P<0.01),80 Hz刺激效应同前(P>0.05)。损毁RVLM后刺激AP,20 Hz8、0 Hz刺激引起的降压、升压作用均消失(P<0.01)。结论:低频电刺激AP,引起降压和心率减慢,高频电刺激AP引起升压和心率减慢;前者可能与兴奋CVLM有关,不同电刺激引起的心血管效应均通过RVLM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后区 血压 心率 电刺激 微量注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