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诗,可为殉道者的宗教”──昌耀诗歌美学观探索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张玉玲
-
机构
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96-105,共10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西部诗潮研究”(07CZW033)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昌耀诗歌的特异性及所达到的高度已经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杂的精神现象之一,然而昌耀对于时代的超越依然令诗歌评论界困惑不解。"诗,可为殉道者的宗教"是昌耀诗学的核心观念,包含着昌耀对诗歌的理解与对人生困境的思索。"诗,可为宗教",意味着诗歌创作的过程是诗人建构精神家园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殉道",反映的是一种艰难的精神坚守,其诗歌魅力就源于这种超越于时代框囿的"殉道"精神。对这一核心观念与创作实践的分析,不仅可以解开昌耀诗歌现象之谜,也对当代诗歌的创作与人类生存困境的关系提出了疑问。
-
关键词
昌耀
宗教
殉道者
诗歌美学观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对待”类动词的粘着现象考察
被引量:2
- 2
-
-
作者
彭利贞
-
机构
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6-75,13,共11页
-
文摘
"对待"类动词语义上缺损方式、态度语义成分,在成句过程中强制地要求方式、态度等语义成分与之同现,表现出很高的粘着性."对待"类动词的方式或态度语义成分强制地实现为句子状语或话语的述题.该类动词句的提问方式、否定方式、作定语时的表现、在宾语位置上的表现与"虐待、招待"类词的对比都表明"对待"类动词在方式、态度语义上的缺损及"对待"类动词与这种语义成分同现的强制要求.
-
关键词
“对待”
动词
语义
粘着现象
汉语
语法
-
Keywords
verbs such as duìdài semantic deficiency bounding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梁启超与新文化运动的“潜对话”
- 3
-
-
作者
潘建伟
-
机构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
-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共15页
-
文摘
从新文化运动后的新旧论争语境出发,本文着重分析梁启超与新青年同人的分合,对新诗、文言白话、整理国故及五四运动等几个主题的心态,论证晚年的梁启超持立足本民族之地位、又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精华的文化观,以独特的"潜对话"方式纠偏新文化运动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
关键词
梁启超
潜对话
新文化运动
传统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