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布尔加科夫“黑弥撒”对歌德《浮士德》的继承与改造
1
作者 许志强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75,158,共7页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黑弥撒"继承了歌德诗剧中的"巫女狂欢会"模式,较之于梅列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的同类创作,其叙述规模和重要性相比之下更为突出,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也更充分。布氏"黑弥撒&q...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黑弥撒"继承了歌德诗剧中的"巫女狂欢会"模式,较之于梅列日科夫斯基、勃留索夫的同类创作,其叙述规模和重要性相比之下更为突出,对传统的继承和改造也更充分。布氏"黑弥撒"是密切联系经典的戏仿之作,展示出其颇富个性的神话诗学;"狂欢会"传统要素几乎都得到采用,但是剔除了淫猥色情成分。作家抑制传统粗俗描写,意在提高魔鬼的精神等级,塑造传统模式所没有的庄重高贵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黑弥撒 歌德 巫女狂欢会
原文传递
论哈代的创作中鸟的意象 被引量:24
2
作者 吴笛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5,共6页
哈代的作品中 ,鸟的意象在揭示主题、塑造形象方面 ,时常起着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哈代作品中的鸟的意象反映了该作者悲观主义的自然观 ,他善于通过鸟的意象 ,表现对大自然的双重的感受力 ,鸟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希冀 ,而且是大自然苦难... 哈代的作品中 ,鸟的意象在揭示主题、塑造形象方面 ,时常起着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哈代作品中的鸟的意象反映了该作者悲观主义的自然观 ,他善于通过鸟的意象 ,表现对大自然的双重的感受力 ,鸟不仅具有浪漫主义的希冀 ,而且是大自然苦难的承受者。哈代还通过鸟的意象反映了悲观主义的命运观 ,鸟的意象被看成人类悲剧命运的缩影 ,同时 ,鸟的意象具有象征寓意 ,类似于柯尔律治笔下的信天翁 ,具有神奇的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哈代 画龙点睛 苦难 悲观主义 悲剧命运 作品 反映 命运观 自然观
下载PDF
恐惧之源——《心是孤独的猎手》的“阈限空间”阐释 被引量:8
3
作者 田颖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12,159,共10页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向来关注时间与空间问题。在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恐惧感"贯穿作品始终,但恐惧之源却无处可寻,令人困惑不已。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真实与想象的互动与转换,麦卡勒斯建构了... 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向来关注时间与空间问题。在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中,"恐惧感"贯穿作品始终,但恐惧之源却无处可寻,令人困惑不已。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真实与想象的互动与转换,麦卡勒斯建构了"既不在此亦不在彼"的"阈限空间"。作者借助镜子、里屋与外屋等一系列的阈限空间意象,将时间空间化,以空间叙事的形式打破了"时间性的万能叙事"的窠臼,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边缘人群的普遍生存状态。阈限空间的体验是生存体验的内在形式,麦卡勒斯对阈限空间的关注也是她对美国南方社会中"他者"的生存困境与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询。为此,本文找到了恐惧之源:恐惧直接关乎空间,它与空间的关联更甚于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森·麦卡勒斯 《心是孤独的猎手》 恐惧 阈限空间
原文传递
“俄国想象”与近代中日对俄罗斯文学的引介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胜群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3-72,共10页
近代中日两国对俄罗斯文学的引介,都内置于与西方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并且紧密关联着各自的现代化焦虑及其影响下的"俄国想象"。在明治时期的日本,俄国作为西方之外的另一个他者,提供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补充乃至反思、抵抗的想... 近代中日两国对俄罗斯文学的引介,都内置于与西方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并且紧密关联着各自的现代化焦虑及其影响下的"俄国想象"。在明治时期的日本,俄国作为西方之外的另一个他者,提供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补充乃至反思、抵抗的想象;而俄罗斯文学因其在西方的影响力成为明治日本的关注对象,又在其西式现代化道路上被引为象征性的补偿。相较于此,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将西方视为绝对他者,通过中俄"相似性"话语的生产与反复,构建了一种"镜像化"的俄国想象;由此俄罗斯文学获致了合法性,成为被积极引介的外来文化资源。要而言之,中日在各自的现代化转型期,面对强势的西方他者,以截然相异的方式借助了对俄国这一对抗性话语的挪用,尝试在西方现代性之外探寻新的路径与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学 明治日本 俄国想象 现代性
原文传递
张德明水彩写生作品选
5
作者 张德明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写生作品 张德明 水彩
下载PDF
从《黑书》谈电影叙事对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1
6
作者 艾则孜·开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143,共3页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一种表征,揭示了文化符号生产意义与身份价值观念的一般机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黑书》是一部"土耳其现代身份寓言",其身份意识是在主人公不断模仿并渴望成为"他者"...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一种表征,揭示了文化符号生产意义与身份价值观念的一般机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黑书》是一部"土耳其现代身份寓言",其身份意识是在主人公不断模仿并渴望成为"他者"的建构过程中展开的,而这一过程贯穿着电影叙事策略。然而"电影方法"的熏染,亦造成文化身份的解构状态,若将小说《黑书》中人们因观看电影而"失明"看作一种断裂的残缺身份的展露,"失忆"则彻底地展现了电影这种文化表征对身份的解构。不难看出,帕慕克在小说《黑书》中运用电影这一文化表征展现了土耳其人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解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书》电影叙事 身份建构 身份解构
原文传递
《红轮》与索尔仁尼琴思想的演变
7
作者 龙瑜宬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94,共8页
《红轮》被索尔仁尼琴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作家对小说主题、结构、叙事重心以及核心人物等进行了诸多改动。它们格外清晰地反映出索尔仁尼琴如何从一位革命理论的狂热信徒转为激进政治的批判者,并进而... 《红轮》被索尔仁尼琴视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漫长的写作过程中,作家对小说主题、结构、叙事重心以及核心人物等进行了诸多改动。它们格外清晰地反映出索尔仁尼琴如何从一位革命理论的狂热信徒转为激进政治的批判者,并进而反映出20世纪俄罗斯政治失序背后的精神混乱。作家在这部历史小说中对俄罗斯以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现代性危机做出了反思,而斯托雷平的"平衡之路"可以说是他为俄罗斯未来寻找到的最后"谜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红轮》 俄罗斯革命 思想演变
原文传递
门罗小说《漂流到日本》开端部分隐性冲突的叙事进程分析
8
作者 诸葛亚楠 孙鹏程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132-134,共3页
门罗小说《漂流到日本》是一部晦涩暧昧的短篇小说,解读具有一定难度。通过运用修辞叙事学及后结构主义色彩的叙事学理论,对门罗小说《漂流到日本》的开端叙事进行细致分析,能很好的解释《漂流到日本》的女性主人公接下来的行为:恰是她... 门罗小说《漂流到日本》是一部晦涩暧昧的短篇小说,解读具有一定难度。通过运用修辞叙事学及后结构主义色彩的叙事学理论,对门罗小说《漂流到日本》的开端叙事进行细致分析,能很好的解释《漂流到日本》的女性主人公接下来的行为:恰是她与其丈夫一方的隐形冲突构成了小说中最重要的潜在的叙事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端叙事 艾丽丝·门罗 隐性冲突结构 《漂流到日本》 叙事进程
原文传递
意象的投射:《握住月光》中的六轮“月亮”
9
作者 王玉洁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电影《握住月光》改编自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传记,本文基于片中"月亮"意象先后以实在界、想象界与象征界三种形式的六次投射,将人类学范畴的月亮神话、拉康的凝视理论与当代电影叙事学接驳,认为月光作为电影的... 电影《握住月光》改编自美国女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传记,本文基于片中"月亮"意象先后以实在界、想象界与象征界三种形式的六次投射,将人类学范畴的月亮神话、拉康的凝视理论与当代电影叙事学接驳,认为月光作为电影的隐形叙事者,最大程度地表征了影片的潜在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握住月光》 月亮意象 叙事符号
原文传递
张德明诗十首
10
作者 张德明 《江南(诗)》 2015年第5期25-28,共4页
日子过去的日子像一条条死鱼浮出水面等待你把它们打捞上来制成鱼干,加上佐料,下酒,细细咀嚼,慢慢回味未来的日子像一条条活鱼的影子潜泳在深处,可望而不可及你看得见它们的尾巴,但不知究竟有多少条属于你。
关键词 明诗 张德 活鱼
原文传递
《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
11
作者 龙瑜宬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1-147,共17页
俄罗斯带给康拉德的不仅有创伤性记忆,更有窥探的诱惑。其《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有着多重形象:它是侵入"中心"、需要被驱散的幽灵,但作为"自尊心受辱"的民族的代表,它又被想象为一个能够部分抵抗西方欲望的独... 俄罗斯带给康拉德的不仅有创伤性记忆,更有窥探的诱惑。其《在西方目光下》中的俄罗斯有着多重形象:它是侵入"中心"、需要被驱散的幽灵,但作为"自尊心受辱"的民族的代表,它又被想象为一个能够部分抵抗西方欲望的独立世界。不同的文明价值与模式在被专制制度挤压的空间里发生激烈碰撞,最终为康拉德呈现人类生活的"不可调和的)中突"提供了绝佳范本;而对俄罗斯的书写,也反过来推动作家发掘出一些更为隐秘的自我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西方目光下》 康拉德 俄罗斯
原文传递
失序的悖论与“爱”的秩序——电影《浮士德》的重写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艾则孜.开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3-156,共4页
德国导演弗莱德立希·茂瑙于1926年拍摄的无声电影《浮士德》通过影像"雕刻"(黑白对照)出文本中的混沌与秩序,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文本《浮士德》中所蕴含的人性悖论,这种悖论造成人物内心的失序状态。茂瑙借用新的能... 德国导演弗莱德立希·茂瑙于1926年拍摄的无声电影《浮士德》通过影像"雕刻"(黑白对照)出文本中的混沌与秩序,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再现了文本《浮士德》中所蕴含的人性悖论,这种悖论造成人物内心的失序状态。茂瑙借用新的能指即"上帝的爱"来平衡浮士德面临的道德困境,经由"爱"解决浮士德的内心冲突,观照《浮士德》中爱情悲剧里中心问题,恢复此岸世界的秩序,完成电影对文本的重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序 秩序 弗莱德立希·茂瑙 电影《浮士德》重写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