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萌”与“萌え”——试析中国流行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受容 |
黄宇雁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 |
10
|
|
2
|
“我”与“象的失踪”——论村上春树短篇小说《象的失踪》中的“我” |
关冰冰
杨炳菁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6
|
|
3
|
多元文化的融合体——论村上春树笔下的“杰” |
关冰冰
杨炳菁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4
|
村上春树小说中“面包店”的隐喻——论《袭击面包店》中袭击目标的设定 |
杨炳菁
关冰冰
|
《东北亚外语研究》
|
2014 |
3
|
|
5
|
中世纪阿拉伯伊斯兰地理学发展及其特点初探 |
郭筠
|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
2014 |
2
|
|
6
|
日语连体修饰节中的ル形和タ形的意义——兼与句末语法规则的关系分析 |
盛文渊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2
|
|
7
|
日本近代文学中的“言文一致”运动 |
关冰冰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2
|
|
8
|
兼好的无常观与周易思想——以《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为中心 |
陈秉珊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2
|
|
9
|
论《象的失踪》中“我”所观察的社会 |
杨炳菁
关冰冰
|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14 |
1
|
|
10
|
纪伯伦诗歌的浪漫主义理论构建 |
郭筠
|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15 |
1
|
|
11
|
“してもらう”与中文翻译的语法比较 |
陈文君
|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0 |
1
|
|
12
|
从《象的失踪》到《再袭面包店》——谈两篇小说中的“我” |
关冰冰
杨炳菁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3
|
侯赛因·法伍兹与余秋雨早期旅行文学作品比较 |
侯眷
穆罕默德.阿里
|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4
|
沙特居民赴中国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
曹笑笑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5
|
从“智”看兼好对《庄子》的理解——以《徒然草》第三十八段为中心 |
陈秉珊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6
|
沙特游客出境旅游动机的实证研究 |
曹笑笑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7
|
中美初中科学教材的比较研究——以“电与磁”主题为例 |
徐月明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8
|
日本语教育与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日语习得 |
关冰冰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9
|
《徒然草》第二百十七段中的《庄子》思想——以“大欲与无欲相似”为视点 |
陈秉珊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12 |
0 |
|
20
|
案例法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
许翠微
|
《科技信息》
|
201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