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向未来的课程、素养及其实现的“三部曲” 被引量:19
1
作者 冯翠典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5,共13页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发布指向未来的课程、素养及其实现的"三部曲",即"指向21世纪的课程的概念重建和定位重置:全球性的范式转变"、"未来的素养和未来的课程:课程变革的全球性参考框架",以... 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发布指向未来的课程、素养及其实现的"三部曲",即"指向21世纪的课程的概念重建和定位重置:全球性的范式转变"、"未来的素养和未来的课程:课程变革的全球性参考框架",以及"变革教学、学习和评价:如何支持素养为本的课程"。"三部曲"提出了21世纪背景下对课程涵义和定位的新认识,并提出了基于现有研究的、指向未来的素养概念和素养框架,同时讨论了为支持素养为本的课程,教学、学习和评价这三个核心要素需要做出的关键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课程 未来素养 教学 学习 评价
原文传递
新媒体时代教育焦虑的心态建构及其纾解路径
2
作者 高原 《教育传媒研究》 2024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认为,为了纾解新媒体时代教育焦虑的社会心态,有必要提升政务部门的传播能力,抢占教育舆论“制高点”以正视听;完善网络秩序的监督管理,破解滋长教育焦虑的技术漏洞与传播失范;加强主流媒体的正向引导,提供积极和谐的教育情感体验。
关键词 教育焦虑 新媒体时代 心态建构
下载PDF
从项目到结构:作为典范的德国可持续发展教育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卫东 傅唯佳 袁翊嘉 《全球教育展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5-116,共12页
德国作为全球范围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高参与度国家,经历了从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行动,到建构具有德国特色的结构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通过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进程、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德国作为全球范围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高参与度国家,经历了从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行动,到建构具有德国特色的结构化可持续发展教育治理体系的过程。通过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进程、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行动计划的设计与实施、立法期可持续发展教育国家报告的颁布等系列行动,使德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倡导与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典范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德国经验在教育价值追求、系统顶层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路径等方面给我们以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可持续发展教育 结构化 典范
原文传递
《德国茶叶市场年报》解读与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佳懿 江可懿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2期77-80,共4页
文章对德国茶叶协会(Deutscher Teeverband)近三年发布的《德国茶叶市场年报》展开分析,总结德国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挖掘消费者对茶饮文化的需求与态度变化,以期更好地助推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促进中德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分析发现... 文章对德国茶叶协会(Deutscher Teeverband)近三年发布的《德国茶叶市场年报》展开分析,总结德国茶叶市场的发展趋势,挖掘消费者对茶饮文化的需求与态度变化,以期更好地助推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促进中德跨文化对话和交流。分析发现,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德国茶叶消费逐年递增,人均茶消费创历史新高。茶的营养价值、精神内涵、价值态度和社交功能得以进一步挖掘。面对茶叶市场在德国的良好契机,应当进一步关注德国对茶叶多样性和创新性的需求特点,规范出口标准和质量要求,重视茶与养身理念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推介中国茶文化,突出茶在精神意蕴层面的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市场 年报分析 特点趋势 茶叶出口 德国 欧洲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教师身份的制度建构、认同危机与纾解策略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原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第7期67-72,共6页
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部分教师通过消极怠工和情绪宣泄两种形式表达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抗拒。其部分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的制度环境往往会建构起教师身份的负面形象,会导致教师时常感受到身份认同危机,制造出教师与教育改革之间的紧张... 自“双减”政策实行以来,部分教师通过消极怠工和情绪宣泄两种形式表达对于此次教育改革的抗拒。其部分原因在于,教育改革的制度环境往往会建构起教师身份的负面形象,会导致教师时常感受到身份认同危机,制造出教师与教育改革之间的紧张状态。在“双减”背景下,教师的身份形象呈现出“工具人”“万金油”“蜡炬成灰”的异化特征,进而引起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也给此次改革的成效造成潜在危机。因此,需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优化“双减”的制度环境,通过树立对于教师的基本信任以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厘清教师角色的内涵边界以提升教师专业性、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师观以保障教师基本权益等方式纾解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进而保障这场教育改革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教师身份 制度环境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混合研修: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6
作者 赵丽芳 吴卫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第11期43-45,共3页
信息技术发展正在倒逼传统研修方式改革,笔者团队以“小学数学+技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精准教学”为主题开展混合研修活动的创新探索。混合研修模式以“智能交互”“协同进阶”“融合跨界”为指导策略,借助有思教研技术生态圈支持,探索... 信息技术发展正在倒逼传统研修方式改革,笔者团队以“小学数学+技术:人工智能赋能课堂精准教学”为主题开展混合研修活动的创新探索。混合研修模式以“智能交互”“协同进阶”“融合跨界”为指导策略,借助有思教研技术生态圈支持,探索开启循证式教研、构建全视角观察、建设立体师训资源的混合研修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研修 人工智能 精准教学
下载PDF
引进版中小学德语教材《快乐德语》中的国家形象:分析与启示
7
作者 王佳懿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4期108-111,共4页
外语教材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是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阵地,其性质、内容、功能和受众决定了它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上具有特殊性。《快乐德语》是目前德语原版引进教材中使用最广的青少年德语教材,且重视对国情知识的介绍和... 外语教材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是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阵地,其性质、内容、功能和受众决定了它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上具有特殊性。《快乐德语》是目前德语原版引进教材中使用最广的青少年德语教材,且重视对国情知识的介绍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该教材中,德国的国家物质形象主要体现在国家自然人文景观和城市介绍,国家社会形象以校园作为社会场景,构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国家文化形象则突出价值观的塑造。《快乐德语》较好地完成了德国形象的海外构建和传播,我国在外语教材建设与国家形象塑造方面可借鉴其先进经验,包括合理选择素材、科学编写教材和突出使用主体,以更好地应对我国外语教材建设的新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教材分析 《快乐德语》 传播策略
下载PDF
抗挫性原则及其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 胡亿军 +1 位作者 张虹 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7年第12期3-10,17,共9页
考艾长期研究和曼海姆危机儿童研究证实儿童的抗挫性受到危机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保护性因素尤其具有关键的保护性作用,能够减缓、抵偿或消除压力和危机的消极影响。菲纳克思方案特别强调互动、沟通和对话的作用.在关系层面上... 考艾长期研究和曼海姆危机儿童研究证实儿童的抗挫性受到危机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保护性因素尤其具有关键的保护性作用,能够减缓、抵偿或消除压力和危机的消极影响。菲纳克思方案特别强调互动、沟通和对话的作用.在关系层面上强化儿童的抗挫性。尽早引导儿童学习有效抵抗挫折的策略,幼儿园可以为此作出根本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挫性 周围环境 保护性因素 菲纳克思方案
原文传递
澳大利亚早期教育和校外教育治理体系:国家质量框架
9
作者 冯翠典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第1期77-85,共9页
澳大利亚国家质量框架是澳大利亚针对0—5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及6—13岁学龄儿童的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提供国家层面治理系统的框架,致力于保障这些机构的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改进,从而保障儿童更好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成就的实现。国家质... 澳大利亚国家质量框架是澳大利亚针对0—5岁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及6—13岁学龄儿童的校外教育机构的服务提供国家层面治理系统的框架,致力于保障这些机构的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持续改进,从而保障儿童更好的教育性和发展性成就的实现。国家质量框架包括如下要素:国家法律和国家法规,国家质量标准,评估和评级程序,国家批准的学习框架,州/地方层面的监管机构,国家层面的监管机构。在对澳大利亚国家质量框架进行介绍基础上,概括了澳大利亚早期教育和校外教育质量体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早期教育 校外教育 治理体系 国家质量框架
下载PDF
德国《明镜》周刊图片中的华为形象探析——语境视域下新闻语篇图像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佳懿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第16期91-94,共4页
本文对新闻图像的评价研究从语境分析切入,结合视觉语法和评价理论,分析图像符号在多模态新闻语篇的表意机制及其与语境的关系,挖掘图片在意义生产中的可供性和意向性倾向。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德国《明镜》周刊对华为企业的新闻... 本文对新闻图像的评价研究从语境分析切入,结合视觉语法和评价理论,分析图像符号在多模态新闻语篇的表意机制及其与语境的关系,挖掘图片在意义生产中的可供性和意向性倾向。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德国《明镜》周刊对华为企业的新闻图片和报道例证分析,发现更改图像情境、语境或增减语境线索既能更改图像意义的表达又能引起图像理解的偏差,更好地渗透作者观点并影响读者态度。《明镜》周刊呈现的华为形象反映了隐匿在媒体图像背后的意识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镜》周刊 语境 视觉语法 多模态评价 华为海外形象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课程发展
11
作者 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 胡亿军 张虹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7年第11期3-10,24,共9页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政府对本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现代建构主义“自我发展”儿童观为指导的第一代学前教育课程慢慢被以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合作建构”儿童观为指导的第二代学前教育课程所取代。第二代学前...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政府对本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现代建构主义“自我发展”儿童观为指导的第一代学前教育课程慢慢被以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合作建构”儿童观为指导的第二代学前教育课程所取代。第二代学前教育课程强调异质性所具有的意义、强调学习和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强调从开端开始强化儿童的素养。这些体现的是后现代的特征。对异质性的理解和应对、主张强化儿童的强项、强调以评估保证教育的高质量等则体现了第二代课程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课程 后现代 异质性 合作建构
原文传递
MINT:德国学前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
12
作者 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 张虹(译) 胡亿军(译)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8年第5期3-8,共6页
在学前教育领域,德国的MINT课程提倡对儿童进行跨领域的综合素养培养。MINT课程强调引导儿童感知、探索身边的世界,即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有机和无机世界现象,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有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经验和基础知识,进而促使... 在学前教育领域,德国的MINT课程提倡对儿童进行跨领域的综合素养培养。MINT课程强调引导儿童感知、探索身边的世界,即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有机和无机世界现象,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有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经验和基础知识,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行动能力。本文以“空气”这一主题为例,简要说明MINT自然科学教育的内容与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自然科学 MINT 科学思维
原文传递
学前教育中的同龄和混龄教育组织形式
13
作者 瓦西里奥斯·伊曼努埃尔·菲纳克思 张虹(译) 胡亿军(译)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8年第6期3-7,17,共6页
梳理当下通行的各种早期儿童教育组织形式发现,混龄教育对儿童社会发展素养的培养具有较大的优势。菲纳克思方案综合运用同龄和混龄两种教育组织形式,并采用独特的幼儿园园舍设计方式,是幼儿园教育组织形式创新的一种积极尝试。
关键词 同龄教育 混龄教育 社会发展素养 菲纳克思方案
原文传递
乡村教师激励的创新设计:社会流动支持的视角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玉玲 吴卫东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52-61,共10页
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教师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借用社会流动理论,从乡村教师社会流动的特点、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社会流动成为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流动符合城乡教师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社会流动支持乡村教师激励的可行性。同时,针对... 针对我国当前乡村教师激励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借用社会流动理论,从乡村教师社会流动的特点、当前社会背景下乡村教师社会流动成为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流动符合城乡教师发展需求等方面论证了社会流动支持乡村教师激励的可行性。同时,针对激励政策、激励内容、激励方式以及激励实施过程与结果管理方面的问题,基于社会流动支持创新设计乡村教师激励。即针对激励政策未精准对接乡村教师本体的实际诉求,提出以社会流动聚焦乡村教师的需求与乡村教育发展的激励政策;针对激励内容过多关注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而忽视教师流动的现实与意愿,提出以水平流动为主同时落脚于教师队伍总体稳定的激励内容;针对激励方式有偏重、发挥的激励作用较为有限,提出以多种代际间可传递资本累积使得激励方式多样又有力;针对激励过程管理存在疏漏、实施效果评估缺乏,提出加强激励实施过程与效果监管以增强激励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流动理论 乡村教师激励 问题 创新
原文传递
美国当代K-12教育改革中的公众参与
15
作者 高原 《现代教育论丛》 2023年第6期51-59,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K-12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就。然而,批判的声音和抗议运动也随着这场教育改革进程中所逐渐暴露出的弊端而出现。从学者到普通民众、从社会团体到个人的美国“公众”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K-12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就。然而,批判的声音和抗议运动也随着这场教育改革进程中所逐渐暴露出的弊端而出现。从学者到普通民众、从社会团体到个人的美国“公众”演绎了一场针对K-12教育改革的批判。借助“公共领域”的理论视角考察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实践可以发现,成熟发达的公共领域是美国公众进行批判并导致K-12教育改革转向的社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 公众参与 公共领域 美国K-12教育改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