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沈芳 曾明 +7 位作者 崔尧 顾旭东 王中莉 朱美红 金敏敏 杨美霞 朱碧华 姚云海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29-531,共3页
目的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风景视频,2组均每周治疗5次,每次10 min,一共治疗6周。2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渗透-误吸评估(PAS)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其吞咽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评级、PAS评级和EAT-10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FOIS评级(5.03±0.96)级、PAS评级(2.57±1.01)级和EAT-10评分(20.80±4.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系统 动作观察疗法 脑卒中 吞咽功能障碍
原文传递
经皮胫神经电刺激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孙燕 沈雅萍 +5 位作者 钟亮 顾旭东 傅建明 李亮 陶林花 吴彩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观察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及电针调节S3神经治... 目的观察经皮胫神经电刺激(PTNS)联合电针调节骶3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的影响。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及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TNS治疗(电刺激双侧胫神经, 频率10 Hz, 脉宽200 μs), 每日1次, 每次20 min, 每周治疗5 d, 共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 通过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排尿日记(详细记录和计算患者72 h排尿情况, 包括24 h总排尿次数、24 h尿失禁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 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尿流动力学、排尿情况及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 2组患者的首次非自主逼尿肌收缩的膀胱容量(IDCV)、充盈期最大逼尿肌压(P_(det·max))、膀胱顺应性(BC)、残余尿、尿道括约肌肌电图TL值(LgTLR)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发现, 观察组治疗后的首次IDCV、BC、LgTLR分别为(167.3±37.0)ml、(12.4±4.0)ml/cmH_(2)O和(0.24±0.0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1.3±32.4)ml、(9.8±3.8)ml/cmH_(2)O和(0.15±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P_(det·max)[(36.4±17.5)cmH_(2)O]、残余尿[(100.5±22.2)m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49.6±19.8)cmH_(2)O和(131.3±23.4)ml], 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患者的日平均单次尿量和I-QOL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 而24 h总排尿次数和24 h尿失禁次数显著减少(P<0.05), 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这些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NS联合电针调节S3神经治疗可有效地抑制脊髓损伤逼尿肌过度活动, 减少尿失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神经电刺激 电针 脊髓损伤 逼尿肌过度活动 尿动力学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包红静 朱美红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11期77-80,共4页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多因脑梗死导致,后者多由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卒中是世界第二大常见死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近年来...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伤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者多因脑梗死导致,后者多由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卒中是世界第二大常见死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残、致死的首位病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脑卒中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大多数患者伴随或轻或重的后遗症,经过积极治疗,仍有8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肢功能受损[1]。近1/3的脑卒中患者经康复治疗半年后上肢依然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多表现为偏瘫侧肌无力、痉挛、协调性不良、肩关节半脱位和失用[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康复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不同侧别的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中莉 曾明 +9 位作者 金敏敏 徐丹妮 姚云海 傅建明 刘芳 沈芳 马联杰 陈栩铤 孙晓琳 顾旭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0-627,共8页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每次治疗2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SS评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患侧刺激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VDS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明显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各子项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患侧刺激组在咽期吞咽启动、喉上抬和咽期通过时间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健侧刺激组治疗后的吞咽失用、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谷残留、喉上抬、咽喉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评分和VDS评分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4组患者的Ⅰ波、Ⅲ波、Ⅴ波的潜伏期和Ⅰ波~Ⅲ波、Ⅲ波~Ⅴ波、Ⅰ波~Ⅴ波的峰间的潜伏期均低于组内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原文传递
短链脂肪酸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尹汉逵 王中莉 +6 位作者 曾明 施明 任芸 陶林花 姚云海 傅建明 顾旭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1-634,共4页
目的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并采用Barthel指数(BI)量表评估患者的ADL能力,提取粪便样本并采用气相色谱仪(GC)分析测定乙酸、丙酸、丁酸、... 目的探讨短链脂肪酸(SCFAs)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并采用Barthel指数(BI)量表评估患者的ADL能力,提取粪便样本并采用气相色谱仪(GC)分析测定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找到与BI总分存在相关性的SCFAs,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探讨BI总分与SCFAs的相关性。结果患者粪便样本中,丙酸、丁酸水平与BI总分存在相关性(P<0.05)。将丙酸水平、丁酸水平、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病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其它SCFAs水平等数据分批纳入4个模型分析,从模型1至模型4,丙酸水平与BI总分的β值(95%CI)分别为0.73(0.20,1.25)、0.66(0.10,1.22)、0.54(0.07,1.21)、0.56(0.08,1.40);丁酸水平与BI总分的β值(95%CI)分别为0.79(0.17,1.41)、0.75(0.06,1.41)、0.72(0.03,1.42)、1.00(0.06,1.94),提示粪便中丙酸、丁酸水平与BI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粪便中的丙酸和丁酸水平与BI总分呈正相关,测定丙酸和丁酸水平可能在评价ADL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短链脂肪酸 丁酸
原文传递
McKenzie技术联合电针刺激、牵引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顾旭东 姚云海 +5 位作者 付建明 张雄伟 俞志良 顾敏 任芸 尹汉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57-758,共2页
McKenzie诊疗技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Robin McKenzie创立,该疗法运用脊柱力学原理对颈腰痛患者实施姿势矫正及医疗体操训练,从而达到诊治目的。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切,目前被欧美等国家广泛认可及使用。McKenzie治疗特点主要是姿势纠... McKenzie诊疗技术由新西兰物理治疗师Robin McKenzie创立,该疗法运用脊柱力学原理对颈腰痛患者实施姿势矫正及医疗体操训练,从而达到诊治目的。临床实践证明疗效确切,目前被欧美等国家广泛认可及使用。McKenzie治疗特点主要是姿势纠正自我调整治疗,不仅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病痛,还可节省大量医疗费用。近年来,本中心运用McKenzie技术结合传统电针刺激、牵引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牵引治疗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电针刺激 McKenzie诊疗技术 医疗费用 物理治疗师 体操训练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介入对手部肌腱损伤后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3
7
作者 姚云海 胡耀琪 +2 位作者 顾敏 顾旭东 张雄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手肌腱损伤修复术后主动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75例手部肌腱损伤病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 ,测定手的总主动活动度与功能独立评定 (FIM ) ,康复组病人 (3 6例 )术后 2d内即进行规范的...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手肌腱损伤修复术后主动活动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75例手部肌腱损伤病人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 ,测定手的总主动活动度与功能独立评定 (FIM ) ,康复组病人 (3 6例 )术后 2d内即进行规范的康复治疗 ,对照组病人 (3 9例 )早期仅行对症治疗。经过康复治疗一个疗程 (6~ 8周 )进行第 2次评定。结果 经过早期康复治疗后病人手的总主动度达到优良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经 2 检验P <0 .0 5 ,同时手的FIM评分 (自我料理六项 )分别为 3 4.2 2± 8.0 8,2 9.5 2± 9.0 7,经t检验P <0 .0 1。结论 手部肌腱损伤后早期康复介人能有效地促进手功能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 ,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康复 手部 肌腱损伤 运动功能 功能独立性评定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8
8
作者 吴华 顾旭东 +4 位作者 时美芳 吴彩虹 朱美红 金妹 王伟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每次30min,每周6次,共8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采用上肢Fugl—Meyer评分(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肌电图仪测定患者偏瘫侧上肢相关肌肉的肌电积分(iEMG)。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及患侧上肢肌肉iEMG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32.7±5.5)分、MBI评分(59.6±10.1)分、三角肌iEMG值(52.4±11.6)μV、肱三头肌iEMG值(38.6±7.3)μV、前臂伸肌肌群iEMG值(29.4±5.7)仙V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VR技术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可更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运动想象 脑卒中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9
作者 沈雅萍 金剑 +5 位作者 王爱娟 李岩 金妹 时美芳 顾旭东 吴华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 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并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膀胱... 目的 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并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测定膀胱残余容量后,则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及入选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期间尿路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达到膀胱平衡,干预组颈髓损伤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为(33.88±5.62)d,胸髓损伤患者为(34.75±6.63)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32.23±6.34)d,均较对照组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颈髓损伤患者为(45.87±7.86)d,胸髓损伤患者为(44.32±7.55)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40.56±8.67)d]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在入选1个月(12.5%)、3个月(6.3%)及6个月时(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膀胱平衡并抑制尿路感染发生,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功能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 脊髓损伤 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
原文传递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4
10
作者 姚云海 顾旭东 +2 位作者 李亮 傅建明 任芸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13-916,共4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T)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按病历号奇偶数排序,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及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2~85岁,其中病灶基底核区18例、...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T)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5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按病历号奇偶数排序,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及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2~85岁,其中病灶基底核区18例、枕叶4例、脑干4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9例,有14例留置鼻饲管;对照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其中病灶基底核区16例、枕叶6例、脑干5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16例,有13例留置鼻饲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0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生物反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56%;生物反馈组的吞咽功能改善幅度较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评级显示生物反馈组吞咽功能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困难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原文传递
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被引量:33
11
作者 朱美红 时美芳 +6 位作者 郑叶平 曾明 姚云海 王中莉 徐丹妮 沈雅萍 金敏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01-704,共4页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 目的: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肺炎 姿势控制训练
原文传递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33
12
作者 李岩 陈迎春 +5 位作者 顾旭东 何雯雯 李辉 劳方金 傅建明 吴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5,共3页
偏瘫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关键^([2])。减重平板训练是近年来康复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3]),Barbeau等1986年开始... 偏瘫为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约有1/3—1/2脑卒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仍不能独立步行^([1]),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是康复治疗的关键^([2])。减重平板训练是近年来康复治疗领域中逐渐兴起的一项新技术^([3]),Barbeau等1986年开始将减重平板训练(body weight-supported treadmill training,BWSTT)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研究结果表明BWSTT能够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重平板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治疗 STIMULATION 步态训练 步行速度 治疗仪 常规康复 交互神经支配 时间百分比
下载PDF
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李岩 何雯雯 +5 位作者 董燕飞 李辉 傅建明 姚云海 劳方金 孙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全身振动平台站立,但不实际训练,治疗组增加... 目的:探讨全身振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全身振动平台站立,但不实际训练,治疗组增加全身振动训练,每日1次,每次15min,每周5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等速肌力评估系统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主动角度重现测试值(AAR),采用简化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评定患者平衡功能,采用Gait 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者步幅及步速。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本体感觉、BBS、步态评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AR、BBS及步态评定均优于治疗前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AAR、BBS、步态评定步幅、步速较对照组优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全身振动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并可以改善平衡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 脑卒中 本体感觉 平衡
下载PDF
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0
14
作者 顾旭东 吴华 +5 位作者 郭帅 胡淑珍 傅建明 姚云海 时美芳 申纯太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55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住院确诊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 目的:探讨应用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对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住院确诊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还给予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min,每周6次,共8周。对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评定,治疗前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FMA)、Berg平衡测试(BBS)、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FMA评分、BBS评分、FAC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但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盆辅助步行康复机器人训练可以更有效地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脑卒中 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电针八穴为主治疗脊髓损伤排尿障碍64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15
作者 顾旭东 傅建明 姚云海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第4期47-48,共2页
目的:观察电针八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64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穴并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治疗1-4个疗程... 目的:观察电针八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障碍的疗效。方法:64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2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八穴并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间歇性导尿治疗,治疗1-4个疗程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率90.6%,对照组患者治愈率59.4%,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电针八穴结合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八髎穴 脊髓损伤 排尿障碍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李辉 傅建明 +3 位作者 顾旭东 李岩 时美芳 吴彩虹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630-633,共4页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训练10~20min,每周训练6次,共持续训练8周。于入选时及治疗2,4,8周时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对2组患者抑郁程度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人选时及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HAMD、FMA评分及FAC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发现治疗组HAMD评分[(10.43±5.66)分]、FMA评分[(23.64±4.52)分]、FAC分级及对照组HAMD评分[(14.57±5.82)分]、FMA评分[(20.45±5.12)分]、FAC分级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8周后,发现治疗组患者HAMD评分[(6.54±5.04)分]、FMA评分[(27.82±4.56)分]及FAC分级较治疗4周时及对照组进一步改善(P〈0.05);而对照组治疗8周时上述指标与治疗4周时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心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及下肢运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康复机器人 心理干预 脑卒中 抑郁 运动功能
原文传递
减重平板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17
作者 李辉 李岩 +4 位作者 顾旭东 傅建明 劳方金 何雯雯 林在龙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 目的观察减重平板训练(BWSTT)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8例分为FES组19例、BWST组19例和联合组20例。3组患者均接受早期常规康复治疗,FES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BWSTT组则增加BWSTT治疗,联合组在早期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BWSTT联合FES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均为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能力、步行速度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BBS和FMA-LE评分、10MWT和FAC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的BBS和FMA-LE评分分别为(36.8±4.2)分和(28.6±3.5)分,10MWT为(8.3±3.6)s,FAC评级为(3.4±0.7)级,均显著优于FES组和BWSTT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功能性电刺激 减重平板 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原文传递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柏京 吴华 +5 位作者 李亮 任芸 尹汉逵 傅建明 姚云海 顾旭东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功能评定,采用体重分布指数、一般稳定性评估站立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步频、步速、步长等参数评估步行功能。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体重分布指数、稳定性系数、步频、步速及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康复治疗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站立平衡及步行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核心稳定性训练 步态分析 平衡
原文传递
康复护理干预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6
19
作者 时美芳 朱美红 +2 位作者 顾旭东 杨叶珠 曹小英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1-512,共2页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忽略程度的影响。方法运用凯瑟林-波哥量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4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忽略程度、ADL评定,根据忽略程度分轻度忽略、中度忽略、重度忽略3组,通过教育、感觉整...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忽略程度的影响。方法运用凯瑟林-波哥量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4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忽略程度、ADL评定,根据忽略程度分轻度忽略、中度忽略、重度忽略3组,通过教育、感觉整合训练、作业训练等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8周评定忽略程度、ADL。结果干预后8周Barthel指数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忽略组t=2.65,P<0.05;中度忽略组t=3.04,P<0.01;重度忽略组t=5.21,P<0.001),均优于干预前;忽略程度明显改善,总改善率为8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提高单侧空间忽略患者ADL能力,改善忽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空间忽略 日常生活活动 康复护理
原文传递
早期头皮针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陈峤鹦 朱美红 +3 位作者 徐学青 时美芳 傅建明 顾旭东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14年第1期97-98,共2页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范畴,一般以认知速度减慢、记忆障碍和思维障碍为主要表现。成为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因素。将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研究采用头皮针留针...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范畴,一般以认知速度减慢、记忆障碍和思维障碍为主要表现。成为脑卒中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因素。将传统针灸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结合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研究采用头皮针留针法结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认知障碍 脑卒中患者 头皮针 康复训练 早期 认知功能障碍 传统针灸医学 训练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