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林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赢男 韦素云 +9 位作者 曲冠正 胡建军 王军辉 尹佟明 潘惠新 卢孟柱 康向阳 李来庚 黄敏仁 王明庥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良种是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和增强其碳汇能力的重要基础。“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是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任务之一。突破制约林木育种效率和遗传增益提升的瓶颈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良种是提升人工林生产力和增强其碳汇能力的重要基础。“林业种质资源培育与质量提升”是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任务之一。突破制约林木育种效率和遗传增益提升的瓶颈对于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传统林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表型选择精度差,以分子育种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可以显著缩短林木育种周期,精准改良目标性状,成为实现高效林木遗传改良的关键途径。笔者分析了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问题,阐述了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等现代林木育种关键核心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并对这些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加速林木遗传改良的重大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 全基因组选择育种 双单倍体(DH)系育种 多倍体育种 多基因聚合育种 基因编辑育种
原文传递
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案例解读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学森 伊华林 +9 位作者 王楠 张敏 姜生辉 徐娟 毛志泉 张宗营 王志刚 姜召涛 徐月华 李建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55-768,共14页
综述了植物表观遗传和果树芽变选种研究进展,深度解析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经典案例,主要结果概述如下:(1)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引起的表观遗传,广泛参与了植物各种生长发育过程及逆境胁迫响应;(2)果树芽变... 综述了植物表观遗传和果树芽变选种研究进展,深度解析芽变选种推动世界苹果和柑橘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经典案例,主要结果概述如下:(1)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引起的表观遗传,广泛参与了植物各种生长发育过程及逆境胁迫响应;(2)果树芽变选种是优中选优,具有高效性、重演性、稳定性、多样性、多效性、表观遗传特性和实效性等6个特点,目前已选出苹果和柑橘等果树芽变品种600余个;(3)针对‘富士’和‘元帅’苹果及脐橙和温州蜜柑两类果树4个品种存在的问题,采用持续多代芽变选种技术,育成了系列新品种,形成了庞大的品种群,成为产业主栽品种,推动了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因此,将来应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果树芽变机理研究,推进育种技术创新。二是进一步提升果树芽变选种创新性及其推动果树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采用孟德尔遗传与表观遗传、常规技术与分子技术及杂交育种和芽变选种有机结合的技术路线,加大果树芽变选种及杂交新品种优系选育研究力度,为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品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德尔遗传 表观遗传学 果树芽变选种 ‘富士’和‘元帅’苹果 脐橙和温州蜜柑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硅肥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寿南松 黄迪 +3 位作者 吴漪 陈若夫 张立钦 吴小映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03-911,共9页
为研究不同水平氮肥、硅肥配施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为水稻的硅肥、氮肥合理配施提供参考。以Na_(2)SiO_(3)作为硅肥硅源,设置了6组硅肥、氮肥处理组,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硅肥... 为研究不同水平氮肥、硅肥配施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为水稻的硅肥、氮肥合理配施提供参考。以Na_(2)SiO_(3)作为硅肥硅源,设置了6组硅肥、氮肥处理组,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探究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硅肥处理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细菌、真菌和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施加低氮和中氮处理组中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没有显著变化,施高氮处理组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呈上升趋势,但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加硅处理对细菌的群落结构影响不明显。施低氮水平和中氮水平下硅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亦不明显;与施中低氮水平相比,在施高氮水平下,水稻根部周围土壤中真菌的多样性显著下降,但施硅能显著提高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真菌的多样性,能促进真菌类群(Coniochaeta prunicola)、粉质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osus)、子囊菌(Ascomycota sp.)与浅黄褐色嗜热菌(Thermothelomyces hinnuleus)等类群的生长,同时抑制水稻病原真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类群的生长。随着施加的氮水平升高,古细菌群落多样性呈升高趋势,各氮水平下加硅处理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的古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施加以Na_(2)SiO_(3)为硅源的硅肥对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的细菌、古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但在施加高氮水平后,加硅肥能显著提高水稻根部周围土壤真菌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施氮水平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水稻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栎树幼苗化学计量特征对尾矿库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何文祥 施翔 +2 位作者 汪阳东 罗明杨 卢孟柱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5-1035,共11页
探讨废弃尾矿环境下不同种栎树及栎树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阐明其在逆境环境中生物量积累及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分析比较柳叶栎(Quercus phellos)、北方红栎(Quercus rubra)、黑栎(Quercus velut... 探讨废弃尾矿环境下不同种栎树及栎树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对阐明其在逆境环境中生物量积累及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分析比较柳叶栎(Quercus phellos)、北方红栎(Quercus rubra)、黑栎(Quercus velutina)、樱皮栎(Quercus pagoda)、牛栎(Quercus michauxii)、大果栎(Quercus macrocarpa)、弗吉尼亚栎(Quercus virginiana)和白栎(Quercus fabri)等8种栎树在红壤(对照)和废弃尾矿土壤中生长3年的生物量和各器官碳(C)、氮(N)和磷(P)含量,分析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8种栎树均能在重污染的尾矿土壤中生长,但其生物量均较红壤中生长的植株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黑栎、牛栎和大果栎生长表现较好;尾矿环境下栎树不同器官C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而N、P含量则显著下降;红栎组栎树根系N、P含量显著高于白栎组,但叶片和茎中N、P含量在栎树组间无显著差异;整体而言,N、P含量在不同器官间表现为叶片>根系>茎;与对照相比,尾矿环境下各树种叶片、茎和根系C∶N和C∶P值增加,N、P利用效率提高,且白栎组N、P利用效率高于红栎组;红壤和尾矿环境下各栎树N∶P范围分别为6.66~11.74和9.96~13.22;相关性分析表明,栎树生物量与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密切相关,且各器官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栎树生物量,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在不同环境下的响应差异显著,使得其适应废弃尾矿环境的能力存在差异;其根系受尾矿影响较小,因此可较好地获取养分资源,并优先将N、P分配到叶片中,同时通过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方式来调节自身养分分配以适应尾矿环境,栎树生长受N、P共同限制,适量增施养分有助于提高栎树在铅锌尾矿土壤中耐性表现,其中大果栎可作为尾矿库治理优先选择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尾矿 栎树 碳氮磷 化学计量学特征
原文传递
普通油茶种仁发育过程的代谢组学分析
5
作者 龙雪燕 闫道良 +2 位作者 李万春 郑炳松 胡玉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目的】了解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发育过程中种仁代谢物的变化。【方法】以普通油茶不同发育阶段(F1~F5)的种仁为材料,结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普通油茶种仁发育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规律。【结果... 【目的】了解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发育过程中种仁代谢物的变化。【方法】以普通油茶不同发育阶段(F1~F5)的种仁为材料,结合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LC-MS/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普通油茶种仁发育过程中代谢物的变化规律。【结果】共鉴定到15类1006种代谢物,主要包括脂类和类脂分子,苯丙素类和聚酮类,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芳烃类,有机氧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核苷、核苷酸和类似物;被注释的主要代谢通路包括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氨基酸的生物合成、2-草酸代谢。不同发育时期普通油茶种仁的代谢物有显著差异,F1和F2的种仁代谢物最少,仅有3-甲基-1-(2,4,6-三羟基苯基)-1-丁酮、L-谷胱甘肽、蔗糖,说明种仁前期缓慢生长;F3的种仁代谢物最多,尤其是苯丙素类和聚酮类、芳烃类、脂类和类脂分子、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有机杂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变化明显,其中黑色素、酪氨酸、苯丙氨酸、L-谷胱甘肽、1-甲基鸟嘌呤、3,4-二氢-2H-1-苯并吡喃-2-酮、(S)-匹诺森布林、山柰酚-3-O-芸香糖苷的相对含量较高,说明其在果实快速膨大期种仁成型发挥重要作用;F4和F5的代谢物逐渐减少,种仁进入油脂积累期。【结论】本研究运用代谢组学方法了解普通油茶果实发育过程中种仁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可为普通油茶果优质丰产栽培和适时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油茶 果实发育进程 种仁 代谢组
下载PDF
施肥旱作农田土壤中人类病原菌群落组成及动态变化特征
6
作者 齐明慧 程建华 唐翔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8,共11页
采集浙江省杭州、嘉兴、衢州、金华、龙游5个地区长期施用鸡粪、猪粪或化肥的农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序列比对方法分析供试土壤细菌和人类病原菌(human pathogenic bacteria,HPB)群落组成,旨在进一步探究施用粪... 采集浙江省杭州、嘉兴、衢州、金华、龙游5个地区长期施用鸡粪、猪粪或化肥的农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序列比对方法分析供试土壤细菌和人类病原菌(human pathogenic bacteria,HPB)群落组成,旨在进一步探究施用粪肥后土壤中HPB群落组成差异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60个供试土壤样品和2种粪肥样品中共比对到75种HPB,其中优势HPB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_megaterium_QM_B1551,24.2%)和拜氏梭菌(Clostridium_beijerinckii_NCIMB_8052,23.1%);施用猪粪处理的土壤中细菌和HPB的香农(Shannon)指数均有所降低,而施用鸡粪或化肥处理的土壤中细菌和HPB多样性无明显变化。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粪肥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未施肥对照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施用猪粪处理差异最显著(P<0.001);土壤样品间共有HPB占所有HPB的22.7%;施用粪肥处理的土壤中大部分HPB的相对丰度高于未施肥对照,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及两者交互作用是土壤中HPB变异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施用粪肥处理的土壤中HPB的变化特征主要受肥料类型、土壤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固有细菌群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病原菌 粪肥 细菌群落 土壤 动态变化
下载PDF
山核桃干腐病与根腐病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
7
作者 桂鹏 金哲雄 +3 位作者 吴家森 周湘 吴酬飞 林海萍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25-4032,共8页
为探究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主要病害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本研究调查统计了临安区7个乡镇山核桃林干腐病和根腐病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土壤pH值、类型、施肥与除草方式这4种因素对2种病害感病指数的影响,以及后3种因素对土壤pH值的... 为探究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山核桃主要病害的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本研究调查统计了临安区7个乡镇山核桃林干腐病和根腐病的空间分布,分析了土壤pH值、类型、施肥与除草方式这4种因素对2种病害感病指数的影响,以及后3种因素对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临安区7个乡镇共279个山核桃林样地中,干腐病和根腐病感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岛石镇发病最为严重,部分山核桃林两种病害感病指数均高达80.1以上,基本全株死亡。有239个(85.7%)样地土壤呈酸性(pH值<7.0),而且土壤酸性越强,两种病害的感病指数均越高。土壤pH值在4.50~5.49区间的山核桃林,干腐病和根腐病感病指数分别为34.4和48.0,显著高于pH值为6.50~7.49的区间。土壤类型为岩性土的山核桃林,干腐病和根腐病感病指数分别为39.0和45.9,均显著高于红壤与黄壤山核桃林。施无机肥的山核桃林干腐病和根腐病感病指数分别为47.9和55.1,均显著高于施50%有机肥替代化肥与不施肥林地。化学除草山核桃林干腐病和根腐病感病指数分别为35.0和45.5,均显著高于物理除草和不除草林地。逐步回归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在4种影响因素中,pH值降低对两种病害感病指数的提高作用最大。施用无机肥和采用化学除草方式均会显著降低土壤pH值,增加山核桃两种病害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干腐病 根腐病 PH值
原文传递
闽楠中WRKY家族成员鉴定及缺磷胁迫下表达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苗 周生财 +4 位作者 吴梦洁 童再康 韩潇 张俊红 程龙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3-147,共15页
【目的】在闽楠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WRKY家族成员,分析基因和蛋白序列结构特点及在闽楠幼苗缺磷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筛选响应缺磷逆境的WRKY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楠木磷饥饿响应分子途径中的功能以及耐低磷胁迫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 【目的】在闽楠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WRKY家族成员,分析基因和蛋白序列结构特点及在闽楠幼苗缺磷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筛选响应缺磷逆境的WRKY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楠木磷饥饿响应分子途径中的功能以及耐低磷胁迫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参考。【方法】利用WRKY蛋白序列的隐马尔科夫模型(pfam03106),经hmmsearch在闽楠蛋白数据库中检索,筛选WRKY基因。对获得的PbWRKYs利用Protaram、GSDS2.0、MEGA、Batch CD-Search、TBtools和ClustalX等软件进行基因结构、定位分析,蛋白理化性质、序列特征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提取3年生闽楠植株的根、韧皮部和形成层、木质部和叶的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PbWRKYs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对半年生闽楠植株进行缺磷水培处理,60天后,分别取缺磷处理和对照的叶和根进行磷含量测定和转录组测序,分析磷缺乏条件下PbWRKYs表达特征,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PCR验证。【结果】鉴定到68个WRKY基因,命名为PbWRKY1-68,在各染色体上均有分布,第3号染色体上数量最多,内含子数目在1~28个之间,蛋白分子质量在19.09~115.56 kDa之间。所有PbWRKY均含有WRKY结构域及其特有的锌指结构。根据WRKY结构域数量及其所含锌指结构类型,分为3个亚类:亚类Ⅰ含2个WRKY结构域,锌指结构类型为C2H2型,共14个成员;亚类Ⅱ含1个WRKY结构域和1个C2H2型锌指结构,共47个成员,进化分析表明该亚类又分为5个经典子组Ⅱa、Ⅱb、Ⅱc、Ⅱd、Ⅱe,但其中PbWRKY37与上述子组进化上距离较远,独立成组;亚类Ⅲ含1个WRKY结构域和1个C2HC型锌指结构,共7个成员。PbWRKYs蛋白所含WRKY结构域氨基酸序列特征大部分为“WRKYGQK”型,但PbWRKY62的WRKY结构域变异为“WRKYGKK”。与其他植物相比,PbWRKYs蛋白中WRKY结构域的变异率较低。PbWRKYs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可分为5类:韧皮部和形成层中相对表达量较低;木质部中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WRKY转录因子 基因表达 缺磷
下载PDF
降水梯度带共有种银白杨适应策略的区域分异规律
9
作者 唐宸宇 张博纳 +3 位作者 汤璐瑶 叶琳峰 谢江波 王忠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89-1800,共12页
【目的】揭示共有种银白杨对环境适应策略的区域分异规律,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植物适应潜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沿中国东南至西北降水梯度带选取9处国有林场,测量银白杨水碳相关的18个功能性状,采用性状网络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 【目的】揭示共有种银白杨对环境适应策略的区域分异规律,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预测植物适应潜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沿中国东南至西北降水梯度带选取9处国有林场,测量银白杨水碳相关的18个功能性状,采用性状网络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量化性状的区域分异规律,阐明驱动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及其生境适应策略。【结果】(1)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09%~60.35%,其中光合生理及气孔相关性状的变异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性状。(2)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生长季平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及干燥度指数对性状变异的影响分别为35.45%、28.37%、19.36%、16.93%,其中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是驱动性状变异最主要的气候因子。(3)性状网络的中心性状为最大净光合速率。【结论】在降水梯度带银白杨适应策略存在差异,由湿润/半湿润区至干旱区,其碳经济策略由相对保守型向获取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梯度带 银白杨 植物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性状耦合
下载PDF
闽楠bZIP基因家族鉴定和脱落酸处理下的表达分析
10
作者 杨勇 张俊红 +3 位作者 韩潇 张毓婷 杨琪 童再康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5-285,共11页
【目的】对闽楠Phoebe bournei bZIP(Pb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鉴定,分析其对脱落酸(ABA)信号的响应水平。【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bbZIP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其蛋白理化特性、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 【目的】对闽楠Phoebe bournei bZIP(Pb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鉴定,分析其对脱落酸(ABA)信号的响应水平。【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PbbZIP基因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分析其蛋白理化特性、基因结构、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ABA处理下的表达分析。【结果】从闽楠12条染色体共鉴定出63个PbbZIPs基因,分为12亚族,不同亚族基因结构和基序差异显著,但同亚族高度保守。PbbZIP基因多数定位在细胞核,其编码蛋白长度为110~835个氨基酸,等电点为4.48~11.95,疏水性为−1.19~−0.19。分布于12条染色体的27对PbbZIPs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是PbbZIP基因家族扩张的主要模式。PbbZIP基因上游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作用元件,其中ABA、水杨酸、茉莉酸甲酯的响应元件较多。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2 mmol·L^(−1)ABA处理闽楠1~72 h,17个PbbZIPs基因在叶和根中被ABA信号不同程度地诱导表达,普遍上调,且根基因表达水平普遍低于叶片。【结论】63个PbbZIPs基因序列高度保守,不同亚族间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和保守基序有进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叶和根中PbbZIP基因不同程度地响应ABA信号,参与调控其他非生物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bZIP家族 系统进化 脱落酸(ABA) 表达分析
下载PDF
2种栽培环境对铁皮石斛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余望寅 姚冠 +3 位作者 扎西拉姆 普琼 刘京晶 周湘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0,共7页
【目的】揭示不同栽培环境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解析与石斛多糖含量存在潜在关联的功能菌种。【方法】针对温室人工基质培养和仿野生立木附生培养2种栽培体系下的铁皮石斛C9品系根、茎、叶等各部组织... 【目的】揭示不同栽培环境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解析与石斛多糖含量存在潜在关联的功能菌种。【方法】针对温室人工基质培养和仿野生立木附生培养2种栽培体系下的铁皮石斛C9品系根、茎、叶等各部组织内生细菌,采用Illumina测序平台的Miseq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其菌落结构和多样性,同时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内生细菌分布与组织多糖质量分数的关联性。【结果】铁皮石斛在2种栽培环境不同组织中的菌群结构差异显著(P<0.05),附生立木仿野生环境比温室环境下物种丰富度更高。同时,根部所含分类操作单元(OTUs)数量最多(112~630个),叶部则最少(28~73个)。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16.7%~34.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8.7%~35.6%)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5.9%~42.0%)的OTUs占优势。从菌种生理功能上看,固氮相关的菌种如弗兰克菌科Frankiaceae在树培环境下相对丰度更高,推测可能受树培寡氮环境的影响使固氮菌富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在根、茎、叶不同组织中的相对丰度与多糖质量分数变化关联度最大,其次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结论】铁皮石斛内生细菌资源相当丰富,而栽培方式影响菌群分布,且与石斛多糖质量分数具有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植物内生细菌 多样性 固氮 菌群分析 石斛多糖
下载PDF
石蒜体胚发生过程的细胞学和生理特性
12
作者 陈依宁 雷雪 +1 位作者 李欣 高燕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51,共9页
【目的】探究石蒜‘梦幻少女’Lycoris chinensis×radiata‘Astro Girl’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明确‘梦幻少女’体胚发生的特征,提高石蒜属Lycoris植物种球繁殖效率,为石蒜属新品种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 【目的】探究石蒜‘梦幻少女’Lycoris chinensis×radiata‘Astro Girl’体胚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学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明确‘梦幻少女’体胚发生的特征,提高石蒜属Lycoris植物种球繁殖效率,为石蒜属新品种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石蜡切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测定了0~40 d‘梦幻少女’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形态和组织学特征、体胚可溶性淀粉及总蛋白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多胺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体胚发生过程中,从球形胚到短暂膨大约20 d,进一步分化为心形胚、棒状胚和子叶胚,膨大的球形胚后期或心形胚时期基部会形成维管束。②体胚发生过程中,总蛋白质和淀粉、抗氧化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淀粉变化与球形胚的形成呈正相关,与体胚形态建成和体胚成熟呈负相关。总蛋白质、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与子叶胚形成呈正相关,与子叶胚的成熟发育呈负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与球形胚、子叶胚时期呈负相关,与心形胚、棒状胚时期呈正相关,表明储能作用的淀粉、蛋白质及与植物生理密切相关的抗氧化酶对体胚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③体胚发生过程中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和多胺(PAs)变化显著,腐胺(Put)、精胺(Spm)和亚精胺(Spd)的变化共同决定多胺的变化趋势,多胺和多胺氧化酶活性主要在体胚分化早期发生明显积累,与球形胚分化呈正相关;在子叶胚的形成期,精胺与亚精胺呈正相关;在子叶胚成熟期,腐胺、精胺和亚精胺3个指标呈现腐胺先下降后上升,精胺、亚精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在‘梦幻少女’体胚发生的0~40 d,体胚形态经历了原胚—球形胚—心形胚—棒状胚—子叶胚的过程。其中,生理特性变化显著,淀粉的积累或消耗可能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属 愈伤组织 体细胞胚 生理生化
下载PDF
NAA对多花黄精根发育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13
作者 郭英纯 陈凯 +5 位作者 邹辉 石艳 韩之刚 李聪 斯金平 陈东红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本研究以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的根为研究对象,在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探讨多花黄精根的发育及施加外源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AA浓度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无影响,种子萌发率均为20%~30%;不同NAA浓度对多花黄精根的... 本研究以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的根为研究对象,在形态学和细胞学水平探讨多花黄精根的发育及施加外源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AA浓度对多花黄精种子萌发无影响,种子萌发率均为20%~30%;不同NAA浓度对多花黄精根的生长影响显著,随着NAA浓度的升高(0.50、1.00、2.00 mg·L^(-1)),与对照(不添加NAA)相比,多花黄精种子来源的根数量分别增多约11、13、16条,根长缩短约10、15、19 cm,多花黄精根茎来源的根数量增多更为明显,约15、31、36条,根长缩短约4、6、7 cm,而且通过促进细胞体积增大和数目增多使根直径增粗约300、500、800μm。另外,多花黄精根的外皮层和内皮层细胞壁增厚不明显,不同于典型的单子叶植物根结构。本研究为了解生长素对多花黄精根的生长发育和形态结构方面的调控作用提供了细胞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生长素 种子 根状茎
下载PDF
香榧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14
作者 沈黄莹 庾金武 +1 位作者 林海萍 戴文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620-2625,共6页
为明确香榧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对香榧病株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分离纯化得到12个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这1... 为明确香榧根腐病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病原菌种类。对香榧病株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分离纯化得到12个菌株,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将这12个菌株归为10类,分别用ZJ-1至ZJ-10表示;将ZJ-1至ZJ-10进行致病性检测,根据柯赫氏法则,证实ZJ-10是香榧根腐病的病原菌;结合菌株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可将ZJ-10菌株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即香榧根腐病的病原菌是腐皮镰孢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根腐病 香榧 腐皮镰孢菌
原文传递
美丽箬竹抗氧化系统对高温干旱胁迫的响应
15
作者 刘思奇 冯嘉雨 +3 位作者 雷佩雯 彭思娴 孙佳怡 高培军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30-2337,共8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抗氧化系统对不同程度高温干旱胁迫的响应,为美丽箬竹的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2年生美丽箬竹,人工模拟干旱高温胁迫。设置2个温度梯度:常温组(T1)和高温组(T2),每个温度梯度设置4... 本研究旨在探究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抗氧化系统对不同程度高温干旱胁迫的响应,为美丽箬竹的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2年生美丽箬竹,人工模拟干旱高温胁迫。设置2个温度梯度:常温组(T1)和高温组(T2),每个温度梯度设置4个水分梯度:正常状态(CK)、轻度干旱(LD)、中度干旱(MD)和重度干旱(HD),测定分析美丽箬竹叶片活性氧(ROS),丙二醛(MDA),抗氧化防御酶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A-GSH Cycle)相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常温下,随干旱加剧H2O2和丙二醛(MDA)逐渐积累,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从中度干旱开始显著升高,重度干旱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As A-GSH Cycle效率在轻度干旱达到峰值之后下降,抗坏血酸还原力(AsA/DHA)更稳定,谷胱甘肽库(GSH/GSSG)更容易失衡;高温下,正常水分时POD活性显著降低,抗坏血酸(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显著升高;随干旱加剧,与常温相比ROS增幅更大,CAT活性上升更早,且SOD和CAT活性表现出更明显的叠加效应;抗坏血酸循环在高温干旱复合作用下较常温更敏感,且表现出比谷胱甘肽循环更强的耐性。因此,美丽箬竹具有良好的抗旱和抗高温能力,中度干旱高温复合作用并不威胁其生存,重度干旱使其抗氧化系统失衡且细胞膜受损,高温使这种损伤更严重,不适宜长期处于重度干旱及附加高温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箬竹 抗氧化酶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高温干旱胁迫
原文传递
银腺杨84K茎段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晓军 安轶 +2 位作者 黄李超 曾为 卢孟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89,共8页
【目的】我国需要大量人工林来满足木材需求,而速生林的木材品质有待改良。研究木材形成的基因调控是材性改良的基础。为加速鉴定木材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建立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瞬时转化体系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显微切片,观察1... 【目的】我国需要大量人工林来满足木材需求,而速生林的木材品质有待改良。研究木材形成的基因调控是材性改良的基础。为加速鉴定木材形成相关基因的研究,建立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瞬时转化体系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显微切片,观察1年生银腺杨84K休眠茎段水培下的形成层活动规律;以其作为瞬时转化受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YGFP)作为报告基因,构建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真空渗透侵染方法进行84K茎段的瞬时转化。并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农杆菌GV3101侵染浓度、真空渗透侵染时间、真空渗透侵染次数及侵染后培养时间进行优化。【结果】银腺杨84K 1年生枝条室温水培条件下可以解除休眠,形成层在水培15天左右活动已比较旺盛,并出现新分化的导管。培养约30天,木质部大量积累。这说明枝条经1个月时间可以完成形成层的分化、木质部的形成等木材形成的全过程。从形态上观察,形成层、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生长发育过程与正常树木没有差异。采用农杆菌介导真空渗透侵染方法,茎段及切片在激发光下可在形成层区域观察到绿色荧光,说明茎段转化成功。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分析,表明4个转化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依次为:侵染后水培天数>真空渗透侵染时间>菌液浓度>真空渗透侵染次数。农杆菌介导真空渗透瞬时转化银腺杨84K茎段的最优组合是农杆菌重悬液浓度OD600为0.9、真空渗透侵染20 min、真空渗透侵染2次、侵染后水培15天。【结论】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银腺杨84K茎段真空渗透侵染瞬时转化体系。这一体系可快速鉴定参与维管组织分化相关基因的功能,有助于揭示木质部发育的调控机制。同时该方法也可为研究其他木本植物的木材形成相关基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腺杨84K 茎段 瞬时转化 农杆菌介导 真空渗透侵染 eYGFP瞬时表达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我国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中致病菌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竺雨杰 程建华 唐翔宇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2期1-7,共7页
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导致致病菌在土壤中富集,使土壤成为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以不施肥、单施猪粪、猪粪与氮肥混施和猪粪与氮、磷、钾肥混施这4种处理进行为期13 a的施肥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各个施肥处理土壤中致... 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的同时,导致致病菌在土壤中富集,使土壤成为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以不施肥、单施猪粪、猪粪与氮肥混施和猪粪与氮、磷、钾肥混施这4种处理进行为期13 a的施肥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各个施肥处理土壤中致病菌组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共检出18个致病菌属,对照组中致病菌属的检出率为27.78%~33.33%,与之相比,在有机肥处理中致病菌属的检出率处在较高水平,为38.89%~55.56%;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its、魏登施泰滕芽孢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为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中最为普遍的致病菌,占总丰度的45.5%~80.0%,其中耻垢分枝杆菌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主坐标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中致病菌的组成和相对丰度没有显著差异。普氏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可能是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中致病菌组成的重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本研究为长期施用猪粪的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中致病菌的组成及影响因素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猪粪 致病菌 高通量测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高垦殖丘陵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瑞 程建华 唐翔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947-6954,共8页
为揭示高垦殖丘陵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分析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菜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中的丰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土壤样品中共检出70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4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其中β-内酰胺类cphA-01抗性基... 为揭示高垦殖丘陵区不同类型农用地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分布特征,分析了抗生素抗性基因在菜地、果园和耕地土壤中的丰度和多样性.结果表明,所有土壤样品中共检出70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和4种可移动基因元件,其中β-内酰胺类cphA-01抗性基因是农用地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耐药基因.在菜地和果园土壤中,主要的抗性基因亚型为cphA-01和cmx(A),而耕地土壤以mexF和aacC基因为主.土壤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均表现为:耕地<菜地<果园,这与不同农用地土壤的养分条件差异有关.类似地,土壤中可移动基因元件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均以耕地土壤为最低,而其最高值分别出现在菜地和果园样品中.高垦殖丘陵区农用地土壤环境中可移动基因元件与抗生素抗性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基因水平迁移可能促进抗生素抗性基因在高垦殖丘陵区农用地土壤环境中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垦殖丘陵区 农用地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 可移动基因元件(MGEs) 高通量荧光定量PCR(HT-QPCR)
原文传递
四川盆地紫色土中丰富及稀有细菌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盛妮 程建华 +1 位作者 孙志祥 唐翔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5期94-102,共9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由少数丰富类群和多数稀有类群组成,揭示丰富和稀有细菌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旱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以猪粪和鸡粪为有机肥的外源,进行为期100 d的培养试验,并设计5个采样时间点,... 土壤微生物群落由少数丰富类群和多数稀有类群组成,揭示丰富和稀有细菌的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对于理解土壤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旱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以猪粪和鸡粪为有机肥的外源,进行为期100 d的培养试验,并设计5个采样时间点,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施肥对照处理(CK),施加猪粪处理(PMS),施加鸡粪处理(CMS)紫色土中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稀有细菌的数量、分类群以及α多样性指数高于丰富细菌,说明两者的分布组成存在差异。丰富和稀有细菌群落结构具有相似的动态变化,施用猪粪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异于未施肥和施鸡粪处理。共现网络分析显示稀有细菌的拓扑特性显著高于其他类群,但少数丰富细菌占据了网络的中心节点。条件稀有或丰富细菌具有高度中介中心性,表明其在群落动态变化中存在一定贡献。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施用粪肥土壤中细菌群落的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丰富细菌 稀有细菌 时间动态 网络分析
下载PDF
浙江樟3种组织及不同区段木材挥发性组分差异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子安 赵珍妮 +2 位作者 张俊红 楼雄珍 童再康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2年第2期23-32,共10页
为探究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组织部位间、单株间和木材不同区段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提取和鉴定浙江樟叶片、干皮与木质部3种组织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以代表性原则采集样品,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 为探究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组织部位间、单株间和木材不同区段间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提取和鉴定浙江樟叶片、干皮与木质部3种组织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以代表性原则采集样品,利用固相微萃取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结合计算机自动检索辅助人工解析挥发性成分,通过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从7年生浙江樟3种组织部位中共检测出主要挥发性成分134种。其中,干皮83种,独有成分40种;叶片77种,独有38种;木质部45种,9种是独有的。成分种类分析知,浙江樟不同组织部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烃类、烷烃类、醇类和酯类等9种类别;相对含量分析知,浙江樟各组织部位挥发性成分均以烯烃类化合物为主,组分数量和相对含量均远高于其它8类成分。通过进一步分析知,7年生浙江樟单株间挥发性成分有明显差异,24年生浙江樟木材的实际生长时间对木质部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也有明显影响。综合表明浙江樟不同组织部位间、单株间、不同区段木材间挥发性成分种类与组成特征异同明显,主要功能性组分与相对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浙江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