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桥脑小脑束扩散张量成像参数预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赵瀛 施爱群 +3 位作者 王大明 王凌燕 宋杰 李捷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桥脑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桥脑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桥脑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桥脑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桥脑小脑束 扩散张量成像 步行 长期预后
原文传递
基于弥散张量成像分析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凌燕 施爱群 +4 位作者 赵瀛 王大明 洪红 李捷 宋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35-940,共6页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和恢复的相关皮质下区域。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0例(吞咽障碍组)和未发生吞咽障碍的大脑中动脉梗死后患者10例(非吞咽障碍组)。选取胼胝体等11个感兴趣区...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究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吞咽障碍和恢复的相关皮质下区域。方法纳入大脑中动脉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0例(吞咽障碍组)和未发生吞咽障碍的大脑中动脉梗死后患者10例(非吞咽障碍组)。选取胼胝体等11个感兴趣区(ROIs),比较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病灶侧与健侧的扩散张量参数扩散各向异性(FA)的比值rFA的差异,以及吞咽障碍组1个月和3个月吞咽障碍恢复时的rFA值的变化,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rFA与吞咽障碍的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评分的关系。结果比较吞咽障碍组和非吞咽障碍组各ROI的rFA值后发现,吞咽障碍组岛叶的rFA值为0.73±0.16,非吞咽障碍组岛叶的rFA值为0.97±0.07,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比较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和发病3个月后ROIs中扩散张量参数rFA值后,吞咽障碍组岛叶、大脑脚、小脑上脚的rFA值在发病3个月后均显著增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的DOSS评分为(4.4±0.8)分,与发病3个月后(6.3±0.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障碍组发病1个月内,DOSS评分与岛叶、大脑脚和小脑上脚具有显著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个月后,DOSS评分仅与大脑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早期吞咽障碍程度(发病1个月内)与岛叶、大脑脚、小脑上脚相关,而晚期(发病3个月后)与大脑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吞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岛叶 大脑脚
原文传递
应用脑电图评估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陆双双 王大明 +3 位作者 宋杰 李莉 张梦也 许丽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81-384,共4页
脑卒中具有极高致残率,最常见的是运动功能缺损。与正常人相比,脑卒中患者在执行运动任务时的脑电图可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的改变。本文从任务态脑电和静息态脑电2个方面展开综述,分析了大脑皮质锁相电位运动相关皮质电位(MRCPs)以及大脑... 脑卒中具有极高致残率,最常见的是运动功能缺损。与正常人相比,脑卒中患者在执行运动任务时的脑电图可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的改变。本文从任务态脑电和静息态脑电2个方面展开综述,分析了大脑皮质锁相电位运动相关皮质电位(MRCPs)以及大脑皮质非锁相电位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电位(ERD/ERS),分别分析其在时域、频域及拓扑分布上的特征,以及传统静息态脑电和功能网络在运动功能评估方面的应用,旨在利用脑电技术从一个新的视角为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脑电图 运动相关皮质电位 事件相关同步化/去同步化 功能网络 运动功能 预后
原文传递
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利小华 王凌燕 +3 位作者 颜俊华 方艳 诸葛乐君 金敏娟 《中华全科医学》 2023年第9期1585-1589,共5页
目的 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本研究采用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旨在寻找更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方法。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就诊的45例采用温针隔姜... 目的 尿失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本研究采用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旨在寻找更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方法。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就诊的45例采用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尿失禁患者作为观察组,再同期纳入45例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的脑卒中尿失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及治疗前后各项评分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4周及1个月、3个月时,观察组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评分(14.52±3.16,10.49±3.20,9.24±2.47,7.63±2.34 vs.14.68±3.41,12.23±2.66,11.50±1.97,10.33±2.62)、夜间尿失禁程度分级评分(3.71±1.23,3.06±1.28,2.26±0.87,2.59±0.73 vs.4.54±1.66,4.13±1.85,3.41±0.96,3.29±0.87)、膀胱残余尿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最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单次尿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温针隔姜灸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可有效改善排尿功能,降低尿失禁及夜间尿失禁程度,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隔姜灸 “醒脑开窍”针刺法 脑卒中 尿失禁
原文传递
小脑中脚扩散张量成像参数预测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大明 李捷 +6 位作者 王金辉 罗芳富 赵瀛 王凌燕 李永祥 张明贵 宋杰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小脑中脚的扩散参数在起病3个月内及1年左右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可能关系。方法选取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的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病例10例,分别于发病后3个月内(首次)及发病1年左右(第2次),基于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和小脑中脚桥小脑束解剖学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均于DTI检测时同步评定,并于最后1次随访的同时,分别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①发病3个月内,首次扫描的大脑脚病灶受累侧的FA值(0.396±0.102)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447±0.067)较未受累侧的FA值[(0.540±0.109)和(0.535±0.081)]明显降低(P〈0.01);而首次扫描的小脑中脚受累侧的FA值(0.599±0.116)和发病后1年时的FA值(0.539±0.102)较未受累侧FA值[(0.489±0.047)、(0.483±0.070)]明显升高(P〈0.05);②首次大脑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上下肢运动各自PG分值及运动结局总PG分值均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以及与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③首次小脑中脚的rFA值与同时间点的上肢运动PG分值及运动总PG分值呈明显相关(P〈0.05),亦与发病1年随访时的NIHSS、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mRS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而与发病1年随访时下肢运动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张量成像 预后 小脑中脚 步行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与膈肌运动的相关性
6
作者 洪红 王凌燕 +2 位作者 施爱群 杨和亮 吴晓芳 《江苏医药》 CAS 2024年第3期255-258,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与膈肌运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5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吞咽障碍31例(吞咽障碍组),非吞咽障碍20例(非吞咽障碍组)。采用超声测定膈肌功能,分析SSA评分与...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与膈肌运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5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吞咽功能。其中,吞咽障碍31例(吞咽障碍组),非吞咽障碍20例(非吞咽障碍组)。采用超声测定膈肌功能,分析SSA评分与膈肌运动的相关性。结果吞咽障碍组患侧膈肌活动度、呼气末膈肌厚度、膈肌增厚率低于非吞咽障碍组(P<0.05)。吞咽障碍组SSA评分与患侧膈肌活动度、呼气末膈肌厚度和膈肌增厚率呈负相关(r=-0.72、-0.67和-0.55,P<0.05)。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吞咽功能可能与膈肌运动密切相关,患侧膈肌活动度越差,吞咽功能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吞咽功能 膈肌运动
原文传递
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慢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赵瀛 晏正梅 +3 位作者 陆巧妙 杨俊 施爱群 洪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36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慢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慢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球囊扩张治疗,治疗组给予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 目的探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慢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慢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球囊扩张治疗,治疗组给予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管留置情况、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P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S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SSA评分(18.4±4.8)分低于对照组的(23.9±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VFSS、PAS、M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FSS、P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胃管留置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脑卒中后环咽肌功能障碍患者采用环咽肌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球囊扩张治疗,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球囊扩张治疗,可更好的缓解吞咽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毒毒素 球囊扩张疗法 脑卒中 吞咽障碍 环咽肌
下载PDF
吞咽相关脑电分析研究进展
8
作者 陆双双 王大明 +3 位作者 宋杰 李莉 张梦也 许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14期188-192,共5页
吞咽障碍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从脑电角度阐述吞咽的病理生理机制,分析了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这五个吞咽分期以及运动想象任务下的相关皮质活动,包括事件相关电位、运动相关... 吞咽障碍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本文回顾国内外文献,从脑电角度阐述吞咽的病理生理机制,分析了口腔前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及食管期这五个吞咽分期以及运动想象任务下的相关皮质活动,包括事件相关电位、运动相关皮质电位、皮层震荡以及功能连接脑网络,旨在利用脑电技术为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功能评估及诊断治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吞咽 脑电 运动想象 事件相关电位 运动相关皮质电位 事件相关去同步化/同步化 功能连接
下载PDF
浅述麦粒灸的临床应用进展
9
作者 晏正梅 盛翔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23期71-73,共3页
艾灸作为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的特性,临床应用广泛,对于寒证及虚证尤为适用^([1])。艾灸能够产生多种效应,如温热、辐射等。艾灸燃烧时会产生光、热辐射,所产生的能量能够为人体细胞代谢活动提供动力。麦粒灸属于艾... 艾灸作为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温而不燥,润能通经”的特性,临床应用广泛,对于寒证及虚证尤为适用^([1])。艾灸能够产生多种效应,如温热、辐射等。艾灸燃烧时会产生光、热辐射,所产生的能量能够为人体细胞代谢活动提供动力。麦粒灸属于艾灸的一种特殊疗法,归属于直接灸。麦粒灸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明堂灸经》:“炷如小麦大”。业内对麦粒灸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粒灸 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神经重症患者脱机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研究
10
作者 范旭莉 陈秋婉 +1 位作者 朱小燕 傅娟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26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脱机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月金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普通治疗与吸痰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 目的:探讨神经重症患者脱机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月金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0例神经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普通治疗与吸痰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微泵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治疗,观察组采用恒温湿化器进行2 h间歇湿化治疗。比较两组湿化良好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湿化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恒温湿化器2 h间歇湿化在神经重症脱机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治疗,可提高湿化效果,控制并发症发生,是理想的湿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重症 脱机 持续气道内滴注湿化
下载PDF
某中医院康复科患者中药安全用药行为调查与管理对策研究
11
作者 范旭莉 洪红 +1 位作者 朱红波 吕秀芸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2年第17期51-53,共3页
目的:调查某中医院康复科患者中药安全用药行为,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1年6—12月某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科、二科的200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团队编制,包括决策性、照护性、诉求性安全用药... 目的:调查某中医院康复科患者中药安全用药行为,并研究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21年6—12月某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科、二科的200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团队编制,包括决策性、照护性、诉求性安全用药行为三大维度,共23个条目。结果:患者以男性居多,年龄≥60岁者占44.00%。中药用药方式主要为口服,构成比为73.00%。大部分患者合并有慢病,构成比为93.50%。患者中药决策性安全用药行为总分为(41.68±2.23)分,得分率为75.78%。患者中药照护性安全用药行为总分为(25.92±1.87)分,得分率为64.80%。患者中药诉求性安全用药行为总分为(12.34±0.95)分,得分率为61.70%。结论:该中医院康复科患者中药安全用药行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管理者应当对患者进行中药用药安全教育,促进患者安全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院 康复科 中药 安全用药行为 管理对策
原文传递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2
作者 贾露 许何春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39-42,共4页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236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习得性无助感量表、脑卒中自我效能感问卷、领悟社...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习得性无助感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制订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236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习得性无助感量表、脑卒中自我效能感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患者习得性无助感得分为(76.07±5.63)分,自我效能、心理一致感、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60.40±7.24、62.24±8.96、52.81±6.75。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吞咽障碍程度、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心理一致感为习得性无助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可解释习得性无助感总变异的48.40%。结论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习得性无助感。医护人员可通过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与心理一致感,从而降低其习得性无助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吞咽障碍 习得性无助感 自我效能 社会支持 心理一致感 康复护理
下载PDF
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弥散张量成像与长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芳富 胡浩宇 王大明 《医学研究杂志》 2014年第5期118-122,共5页
目的脑卒中后锥体束的继发性变性与卒中预后有关,其中卒中后1个月时的继发性变性与脑卒中长期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发病后1个月时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程度,分析其与长期预后的... 目的脑卒中后锥体束的继发性变性与卒中预后有关,其中卒中后1个月时的继发性变性与脑卒中长期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利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发病后1个月时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锥体束继发性损害程度,分析其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有偏瘫体征的首次发病亚急性期卒中病例,在其距发病1个月时,基于感兴趣区方法在大脑脚锥体束解剖学区域测定两侧各项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于发病后6个月时随访评定预后。其中,运动障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中的肢体运动功能条目(motor subindex of NIHSS,m-NIHSS)评定,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功能独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s,FIM)评定,功能预后用改良Ranking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定。结果病灶侧FA值显著低于非病灶侧FA值(P<0.001),病灶侧与非病灶侧的FA比值(ratio of fractional anisotropy,rFA)与6个月时的m-NIHSS、FIM、mRS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01,r=-0.741;P<0.001,r=0.670;P<0.001,r=-0.648)。结论发病1个月时的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在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长期预后,特别是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弥散张量成像 预后 运动障碍 大脑脚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后步行能力评估工具 被引量:1
14
作者 宋杰 王大明 +2 位作者 李永祥 李莉 张梦也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8期750-754,共5页
步行评估工具在评估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判断预后和提供康复治疗依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步行功能评估工具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意义,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评定和康复策略的制定。文章就常用的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评估... 步行评估工具在评估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判断预后和提供康复治疗依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步行功能评估工具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意义,有助于缺血性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评定和康复策略的制定。文章就常用的卒中后患者步行功能评估工具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步行 残疾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