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展开更多
目的 :分析应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97例THR患者作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对象,男11...目的 :分析应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97例THR患者作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对象,男114例,女83例;年龄45~80(66.81±10.34)岁。以2019年5月引进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为界分为两组,94例行传统常规干预策略(对照组),103例行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观察组)。统计分析两组DVT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肢周径差值,血清D-二聚体(D-D)水平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197例获得随访,时间1~3(2.57±0.31)个月。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94%(2例),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1.70%(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642,P=0.010)。两组患者术后VAS均逐渐降低(P<0.001),两组患者术后1、2、3、7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0 d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患肢周径差值均逐渐缩小(P<0.001),两组术后1、2、3、7、10 d患肢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D-D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两组术后8、24、48、72 h血清D-D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Harris总评分均随时间逐渐升高(P<0.001),两组患者术后出院3个月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院即刻、出院后1和3个月Harri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有助于降低THR患者DVT发生率,改善术后疼痛和患肢肿胀,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后情况及1年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332例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04例;年...目的:探讨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后情况及1年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332例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04例;年龄90~103(92.2±2.5)岁;股骨颈骨折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42例。术后1年内死亡92例,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受伤前行走能力、麻醉方式、伴有的基础疾病以及国际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等与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0岁及以上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人数占27.7%(92/3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身体质量指数高,伤后至手术时间间隔长,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受伤前不可独立行走,伴有肺部感染、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以及心功能分级为C-D级、ASA分级Ⅲ-Ⅳ级的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30 g·L-1[OR=2.973,95%CI(2.461,5.344),P=0.039]、伤前不可独立行走[OR=3.519,95%CI(2.224,5.413),P=0.018]、心功能分级为C-D级[OR=4.213,95%CI(2.952,6.993),P=0.021]、肺部感染[OR=3.927,95%CI(2.187,7.731),P=0.016]以及ASA分级为Ⅲ-Ⅳ级[OR=5.124,95%CI(3.092,8.235),P=0.032]是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1、伤前不能独立行走、心功能分级为C-D级、肺部感染以及ASA分级Ⅲ-Ⅳ级是90岁及以上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的临床疗效及分析该植骨术对供骨区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自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回顾性分析自体髂骨植骨患者68例,按照取骨方式不同,分为钻取式取骨(钻取组)和骨刀式取骨(骨刀组),每组34例。钻取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23~53(40.06±5.60)岁;骨刀组男26例,女8例;年龄22~54(39.32±6.44)岁;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骨手术时间、术中供区出血量、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供区并发症等,并采用VAS评分对术后不同时期供区进行疼痛评价。结果:6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钻取组平均16.9个月,骨刀组平均17.1个月。两组受区显示骨愈合结构,采用自体髂骨植骨术均见效果良好。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供区出血量及术后供区伤口愈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髂骨凹陷、麻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VAS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1年钻取组VAS评分均比骨刀组低(1.85±0.61 vs 2.97±0.67,P=0.000;1.15±0.56 vs 2.41±0.61,P=0.000)。结论:术中无须大块特殊形状或较多皮质骨髂骨植骨时,用钻取式柱状自体髂骨植骨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能促进受区早期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较传统骨刀取骨优势明显。
文摘目的 :分析应用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97例THR患者作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对象,男114例,女83例;年龄45~80(66.81±10.34)岁。以2019年5月引进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为界分为两组,94例行传统常规干预策略(对照组),103例行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观察组)。统计分析两组DVT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肢周径差值,血清D-二聚体(D-D)水平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197例获得随访,时间1~3(2.57±0.31)个月。观察组DVT发生率为1.94%(2例),对照组DVT发生率为11.70%(1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642,P=0.010)。两组患者术后VAS均逐渐降低(P<0.001),两组患者术后1、2、3、7 d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0 d VAS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患肢周径差值均逐渐缩小(P<0.001),两组术后1、2、3、7、10 d患肢周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清D-D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两组术后8、24、48、72 h血清D-D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和Harris总评分均随时间逐渐升高(P<0.001),两组患者术后出院3个月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院即刻、出院后1和3个月Harris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有助于降低THR患者DVT发生率,改善术后疼痛和患肢肿胀,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文摘目的:探讨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预后情况及1年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332例9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或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8例,女204例;年龄90~103(92.2±2.5)岁;股骨颈骨折9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42例。术后1年内死亡92例,分析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骨折类型、手术方法、手术时机、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受伤前行走能力、麻醉方式、伴有的基础疾病以及国际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等与死亡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o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0岁及以上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人数占27.7%(92/3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身体质量指数高,伤后至手术时间间隔长,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低,受伤前不可独立行走,伴有肺部感染、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以及心功能分级为C-D级、ASA分级Ⅲ-Ⅳ级的比例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术前血清白蛋白<30 g·L-1[OR=2.973,95%CI(2.461,5.344),P=0.039]、伤前不可独立行走[OR=3.519,95%CI(2.224,5.413),P=0.018]、心功能分级为C-D级[OR=4.213,95%CI(2.952,6.993),P=0.021]、肺部感染[OR=3.927,95%CI(2.187,7.731),P=0.016]以及ASA分级为Ⅲ-Ⅳ级[OR=5.124,95%CI(3.092,8.235),P=0.032]是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30 g·L-1、伤前不能独立行走、心功能分级为C-D级、肺部感染以及ASA分级Ⅲ-Ⅳ级是90岁及以上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