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通球阀式高速开关阀稳态液动力分析与结构改进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雨铮 王年生 +4 位作者 包振坤 黄惠 杜锦涛 杜恒 丁建军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8-306,共9页
对于微小型高速开关阀,大流量和高频响都会增大阀芯所受的液动力进而影响其运动状态,因此,对液动力进行分析与补偿是提升高速开关阀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决球阀式高速开关阀在高频启闭状态下流场结构复杂导致传统的稳态液动力理... 对于微小型高速开关阀,大流量和高频响都会增大阀芯所受的液动力进而影响其运动状态,因此,对液动力进行分析与补偿是提升高速开关阀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解决球阀式高速开关阀在高频启闭状态下流场结构复杂导致传统的稳态液动力理论计算公式已不适用的问题,基于CFD数值计算方法对液动力进行研究。首先,利用COMSOL软件建立阀内流场流体域的几何模型;随后,选用弱可压缩流体、标准k–ε湍流模型并运用动网格技术,得到流体域的压力和流线分布图、流量曲线以及不同阀口开度下阀球和阀芯的稳态液动力变化曲线;最后,为了补偿阀口启闭过程中所减小的稳态液动力,根据不同的阀口结构参数与阀芯受力及阀口启闭时间之间的变化关系,对阀口结构进行优化并确定最优参数。结果表明:进油孔阀球所受的稳态液动力会随着阀口的开启产生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但由于进油孔阀球的稳态液动力相比于回油孔阀球较小,故阀芯上的稳态液动力变化与回油孔阀球上的稳态液动力变化近似;适当减小阀球推杆直径及将靠近阀口的流道改成渐扩型流道能够有效地补偿启闭过程中所减小的稳态液动力,改进后的最优结构相较于原结构的一个周期启闭时间从1.047 ms下降到0.714 ms,稳态液动力补偿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开关阀 球阀 液动力 CFD 补偿
下载PDF
双线圈高速开关阀的水击特性验证
2
作者 李雨铮 陈福龙 +2 位作者 邓少贤 杜恒 生凯章 《宇航总体技术》 2024年第2期46-52,共7页
高速开关阀是航天领域动力系统的关键元件,需要具备高频响和高可靠性。然而,高速开关阀的开关特性会使系统产生水击现象,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高速开关阀高频切换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水击压力波,致使系统中的水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 高速开关阀是航天领域动力系统的关键元件,需要具备高频响和高可靠性。然而,高速开关阀的开关特性会使系统产生水击现象,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尤其是在高速开关阀高频切换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水击压力波,致使系统中的水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采用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频率下水击压力脉动的变化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对数据时域和频域的分析,发现了高速开关阀的水击压力脉动规律,研究结果可在航天动力系统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开关阀 水击 频率 压力脉动
下载PDF
剪切挤压混合模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淑梅 汤鸿剑 +1 位作者 黄惠 骆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智能半主动减振装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磁流变阻尼器多以剪切阀为工作模式,此类型阻尼器应用于如液压机械腿、压机调平等力重比较大场合时,因结构尺寸限制其输出阻尼力不足,使得减振效果不佳。文中针对此问题研... 磁流变阻尼器是一种智能半主动减振装置,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磁流变阻尼器多以剪切阀为工作模式,此类型阻尼器应用于如液压机械腿、压机调平等力重比较大场合时,因结构尺寸限制其输出阻尼力不足,使得减振效果不佳。文中针对此问题研究了一种剪切挤压混合模式磁流变阻尼器,并采用全通道式磁路结构代替传统磁路结构,以增大阻尼器最大出力和动态范围。本研究对新型磁流变阻尼器进行结构设计、原理分析,对其进行力学模型的建立、磁场仿真以及结构优化,并通过制作阻尼器样机进行了试验,结果证明了新型磁流变阻尼器的优越性。由以上试验及仿真得出:新型磁流变阻尼器在剪切阀式下阻尼力最大可达1065 N,在挤压式下最大可达4939 N,尤其是当活塞线圈通入反向电流时,新型阻尼器在活塞阻尼通道的磁感应强度都在0.2 T以上,而传统阻尼器的磁感应强度只有近40%达到0.2 T;当通入同向电流时,新型阻尼器在活塞阻尼通道的磁感应强度超过80%达到0.3 T,而传统阻尼器只有近40%达到0.3 T。对比于传统磁流变阻尼器,剪切挤压混合模式磁流变阻尼器具有更大的出力值以及更高的动力可调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变液 剪切流动 挤压式 振动控制 结构优化
下载PDF
漂浮基空间机械臂的反演滑模容错控制 被引量:4
4
作者 宋齐 王远彬 于潇雁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1年第2期78-84,共7页
讨论了载体位置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漂浮基三杆空间机械臂系统的滑模容错控制问题.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利用拉格朗日第二动力学方程,结合系统质心定义,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原理,建立漂浮基三杆空间机械臂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依据非奇异滑模控制... 讨论了载体位置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漂浮基三杆空间机械臂系统的滑模容错控制问题.选择合适的坐标系,利用拉格朗日第二动力学方程,结合系统质心定义,根据系统动量守恒原理,建立漂浮基三杆空间机械臂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依据非奇异滑模控制和积分滑模控制理论提出切换函数,基于反演的控制策略,结合高阶滑模控制理论,提出了一个新型的控制率,实现了对空间械臂系统的稳定控制.该控制方法同时具有了高阶滑模控制、非奇异滑模控制和积分滑模控制的特性,抖震小、非奇异并且响应速率快.为了实现在故障函数、故障大小未知的状态下,依旧能够实现稳定控制,提出了一个新的自适应率,该自适应率提高了系统对故障的容错能力.最后通过MATLAB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证明了在机械臂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能够快速、稳定的实现轨迹控制,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械臂 故障 滑模控制 容错控制 反演控制
下载PDF
考虑迟滞行为的重型车辆轮胎原地转向阻力矩研究
5
作者 杜恒 任天宇 +3 位作者 何勇耀 朱小伟 刘祺慧 赵静一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1-256,共16页
重型车辆原地转向阻力矩是影响其转向系统设计与控制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精确可靠的阻力矩模型对提升转向驱动系统的设计水平、稳定性与控制能力有重要作用。为建立可精确复现实际转向工况的阻力矩模型,将轮胎转向时胎面单元变形产生的... 重型车辆原地转向阻力矩是影响其转向系统设计与控制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精确可靠的阻力矩模型对提升转向驱动系统的设计水平、稳定性与控制能力有重要作用。为建立可精确复现实际转向工况的阻力矩模型,将轮胎转向时胎面单元变形产生的弹性迟滞摩擦力与Maxwell迟滞模型结合,提出考虑轮胎迟滞行为的原地转向阻力矩模型,可对轮胎任意换向下的阻力矩进行有效预测。基于重型车辆单轴转向系统测试台,试验探究转向频率、转向角幅值和垂直载荷对阻力矩的影响规律;基于典型迟滞行为设计系统转向角输入,明确原地转向阻力矩模型对擦除特性、多值特性、同余特性和返回点记忆性的复现能力与其实际迟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复现擦除特性、同余特性和多值特性的典型迟滞行为,这与标准迟滞系统一致,具有普遍性,但重型车辆转向阻力矩在返回点记忆特性上存在特殊性,即仅在轮胎回转角大于蓄力角度时才表现出良好的返回点记忆特性。综上可为重型车辆原地转向阻力矩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模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车辆 轮胎 任意转向 原地转向阻力矩 迟滞特性
原文传递
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空间机器人滑模容错控制 被引量:3
6
作者 谢帅 陈力 于潇雁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13,118,共5页
研究了具有执行器故障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无速度反馈的关节轨迹跟踪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神经网络积分滑模容错控制方案。首先,根据执行器故障类型建立执行器故障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拉格朗日法建立了执行器故障的空间机... 研究了具有执行器故障的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无速度反馈的关节轨迹跟踪控制问题,设计了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神经网络积分滑模容错控制方案。首先,根据执行器故障类型建立执行器故障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拉格朗日法建立了执行器故障的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方程;其次,为实现控制器的无速度反馈,设计了状态观测器对系统速度进行估计,并结合神经网络提高估计精度;再次,根据滑模控制理论设计了积分滑模控制器,通过神经网络补偿执行器故障的影响,并设计自适应律补偿神经网络的估计误差,保证了控制器的连续性与非奇异性,使系统获得良好的轨迹跟踪精度和容错能力;最后,通过李雅普诺夫方法证明了控制方案的稳定性,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运算,验证了控制方案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器人 容错控制 积分滑模 神经网络 状态观测器
下载PDF
耦合磁滞的电-机械转换器多场建模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淑梅 柯旭锟 +3 位作者 吴荣钰 黄惠 杜恒 李雨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271-4281,共11页
为准确描述微小型电-机械转换器的频响受磁路敏感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融合磁滞的电-机械转换器电-磁-固耦合多场的仿真模型,模拟转换器毫秒级的动态响应。首先,根据转换器的结构原理及各物理量的作用关系,在COMSOL平台中建立转换器电-磁... 为准确描述微小型电-机械转换器的频响受磁路敏感参数的影响规律,提出融合磁滞的电-机械转换器电-磁-固耦合多场的仿真模型,模拟转换器毫秒级的动态响应。首先,根据转换器的结构原理及各物理量的作用关系,在COMSOL平台中建立转换器电-磁-固耦合动态仿真模型,并引入J-A模型描述高频激励下的动态磁滞特性;然后,搭建电-机械转换器高频电磁力测试台以验证仿真模型准确性;最后,基于所建模型对转换器的影响频响的关键参数进行分析,得出激励电压、线圈匝数、衔铁长度和弹簧刚度的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融合磁滞的电-机械转换器电-磁-固多场耦合仿真模型的最大电磁力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仅为0.65%;电-机械转化器的激励电压应控制在12~15 V之间,衔铁长度取值范围为8.0~10.8 mm,线圈匝数可选220匝,弹簧刚度范围应为8~14 N/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型电-机械转换器 多物理场耦合 J-A磁滞模型 参数分析
下载PDF
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关节轨迹跟踪的时延估计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河振 于潇雁 陈力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9-305,共7页
针对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出现的载体姿态及位置不受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延估计的跟踪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采取时延估计为主体框架,对不确定参数及动力学特性进行实时估计,获得不确定项的估计误差,并在控制设计方案中对误差进行补... 针对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出现的载体姿态及位置不受控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延估计的跟踪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采取时延估计为主体框架,对不确定参数及动力学特性进行实时估计,获得不确定项的估计误差,并在控制设计方案中对误差进行补偿。首先根据第二类Language方程建立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时延估计简化动力学模型;然后结合滑模变结构控制,对估计误差进行修正和补偿,同时进一步引入指数趋近律方法,能有效削弱滑模带来的抖振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利用Lyapunov函数在设定参数下,保证了闭环系统的渐近稳定性和鲁棒性能,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 时延估计 滑模变结构控制 LYAPUNOV函数
下载PDF
独立轮电液伺服转向系统数学建模与验证
9
作者 陈晖 王涵 +1 位作者 杜恒 张志忠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6-382,共7页
针对独立轮电液助力转向系统结构简单、控制灵活,可满足传统单自由度梯形转向机构实现多轴车辆蟹行、原地转向、横移等特殊工况要求的情形,建立阀控单缸独立轮电液助力转向系统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际重型车辆转向系统搭建了1∶1... 针对独立轮电液助力转向系统结构简单、控制灵活,可满足传统单自由度梯形转向机构实现多轴车辆蟹行、原地转向、横移等特殊工况要求的情形,建立阀控单缸独立轮电液助力转向系统拉格朗日动力学模型.根据实际重型车辆转向系统搭建了1∶1实验台架,并基于dSPACE和硬件在环设计动力学模型实验验证方案.通过给定包括手动随机信号在内的多种输入信号,对比动力学模型和实验台架,得到反馈转角、压力和跟踪误差曲线.实验结果表明,转向角度、转向缸两腔压力等曲线匹配良好,验证所建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该模型可为今后独立轮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非线性控制与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轮转向系统 电液助力式 随机信号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时延估计的空间机械臂连续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建宇 高天宇 +1 位作者 于潇雁 陈力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7-183,共7页
针对载体位姿不受控的漂浮基刚性空间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时延估计的连续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首先针对传统时延估计技术在不同情况下一直使用一固定的动力学方程惯性矩阵估计值,导致系统控制效果退化的问题,利用自适... 针对载体位姿不受控的漂浮基刚性空间机器人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时延估计的连续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方法。首先针对传统时延估计技术在不同情况下一直使用一固定的动力学方程惯性矩阵估计值,导致系统控制效果退化的问题,利用自适应时延估计方法根据系统状态对该估计值进行调整,引入改进的连续非奇异快速终端滑模补偿自适应时延估计技术带来的误差,保证了滑模面的连续性与系统的非奇异性,同时提高了系统在接近滑模面时收敛速度,提高了系统控制精度。然后选取合适的李雅普诺夫函数进行稳定性分析,证明了控制方法的稳定性。最后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基空间机器人 自适应时延估计 连续非奇异终端滑模 轨迹跟踪
原文传递
基于增强学习算法的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 被引量:11
11
作者 林歆悠 夏玉田 魏申申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32-1341,共10页
以一款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plug-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PFCEV)为研究对象,为改善燃料电池氢气消耗和电池电量消耗之间的均衡,实现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之间的最优能量分配,考虑燃料电池汽车实时能... 以一款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plug-in 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PFCEV)为研究对象,为改善燃料电池氢气消耗和电池电量消耗之间的均衡,实现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燃料电池与动力电池之间的最优能量分配,考虑燃料电池汽车实时能量分配的即时回报及未来累积折扣回报,以整车作为环境,整车控制作为智能体,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学习算法的插电式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量管理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整车仿真模型对所提出的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相比于基于规则的策略,在不同行驶里程下,电池均可保持一定的电量,整车的综合能耗得到明显降低,在100、200和300 km行驶里程下整车百公里能耗分别降低8.84%、29.5%和38.6%;基于快速原型开发平台进行硬件在环试验验证,城市行驶工况工况下整车综合能耗降低20.8%,硬件在环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所制定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能量分配 电池电量 综合能耗 智能体 动力电池
原文传递
应用模型预测控制的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动态协调控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林歆悠 苏炼 郑清香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97-906,共10页
利用传统协调控制策略或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能够解决离合器模式切换的平顺性,但其改善效果不显著,且缺乏深入的细化研究.因此,为了改进混合动力汽车有离合器结合的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平顺性,本文基于MPC制定有离合器模式切换过程的动... 利用传统协调控制策略或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能够解决离合器模式切换的平顺性,但其改善效果不显著,且缺乏深入的细化研究.因此,为了改进混合动力汽车有离合器结合的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平顺性,本文基于MPC制定有离合器模式切换过程的动态协调控制策略.在对混合动力系统有离合器模式切换模型进行简化的基础上,开展MPC在模式切换动态协调控制过程的原理描述,以减小有离合器模式间切换的冲击度进行基于MPC动态协调控制策略设计,并对不同权重下的冲击度进行了详细的对比.通过实验验证,其结果表明采用MPC的模式切换协调控制最大冲击度从26.3 m/s^3下降至9.26 m/s^3,降低了64.8%,明显的抑制了模式切换过程中的冲击度,有效的改善了模式切换的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汽车 模型预测控制 协调控制 模式切换
下载PDF
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最佳旋翼间距布局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雷瑶 王恒达 +1 位作者 叶艺强 黄宇晖 《计算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2-416,共5页
为研究悬停状态下不同翼间距对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结合整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旋翼间距下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拉力和功耗的变化规律。在样机试验中,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对间距比l/d范围1.1~2.0的微型四旋翼飞行器进行了... 为研究悬停状态下不同翼间距对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气动性能的影响,结合整机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旋翼间距下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拉力和功耗的变化规律。在样机试验中,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对间距比l/d范围1.1~2.0的微型四旋翼飞行器进行了拉力和功耗的测量,确定了相同功耗条件下具有较大拉力的最佳旋翼间距范围。为更直观地得到旋翼间气动干扰对整机气动性能的影响,通过CFD方法对微型四旋翼飞行器流场进行了仿真,得到了不同间距下的压力、流线和涡量分布情况,进而对四旋翼飞行器在不同旋翼间距下表现出的不同气动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无干扰状态下的孤立单旋翼相比,四旋翼间存在的气动干扰在合理的旋翼间距下可以保持涡流完整,并有助于提升四旋翼系统的拉力。最后,通过试验和仿真对比发现,在旋翼间距为1.8d时,四旋翼飞行器具有较大的功率载荷和良好的气动特性,是该四旋翼飞行器整机的最佳气动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旋翼 旋翼间距 悬停状态 CFD 气动干扰
下载PDF
基于低通滤波器的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时延估计跟踪控制
14
作者 徐河振 于潇雁 +1 位作者 张宇涵 陈力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为解决位姿不受控情况下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系统预抓取阶段的关节跟踪控制和振动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并结合动量守恒原理进而建立漂浮基三杆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方程。为提高柔性关节的等效刚度,引入关节柔性补偿的方法;即... 为解决位姿不受控情况下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系统预抓取阶段的关节跟踪控制和振动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方程并结合动量守恒原理进而建立漂浮基三杆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方程。为提高柔性关节的等效刚度,引入关节柔性补偿的方法;即根据奇异摄动理论,将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系统分解为慢变系统和快变系统。在此基础上,针对慢变系统设计以时延估计为主框架的滑模控制方法,同时与低通滤波器相结合消除滑模控制带来的系统抖振问题;针对快变系统设计线性速度差值反馈控制系统,抑制柔性关节给系统带来的柔性振动问题。通过仿真验证空间机械臂能够在有限时间内快速、稳定地跟踪上期望轨迹,证实该控制方案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关节空间机器人 关节柔性补偿 时延估计 滑模变结构控制 低通滤波器
下载PDF
U型障碍物多方向多层填充的移动机器人改进蚁群算法
15
作者 陈青桢 龚家宝 +1 位作者 于潇雁 邵宇飞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28,共8页
针对传统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典型的U型障碍物死锁问题,提出了一种U型障碍物多方向多层填充的改进蚁群算法。首先证明了路径规划的最优解不会进入U型障碍物之中;其次证明了运用此多方向多层填充法在填充U型障碍物解决死锁问... 针对传统蚁群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中典型的U型障碍物死锁问题,提出了一种U型障碍物多方向多层填充的改进蚁群算法。首先证明了路径规划的最优解不会进入U型障碍物之中;其次证明了运用此多方向多层填充法在填充U型障碍物解决死锁问题的同时,不会造成原有通路的阻塞,具有原通路保持性,且填充的迭代次数与迭代总时间少;之后对填充图形的迭代次数给出了理论性的判定,此填充方法不仅适用于U型障碍物还适用于其它可填充区域,且其对于可填充区域可实现完全填充;最后将此填充方法与蚁群算法结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蚁群算法相比于传统蚁群算法有效率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路径规划 改进蚁群算法 U型障碍物 多方向多层填充法
下载PDF
基于GA-ECMS电机转矩优化的混合动力系统协调控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林歆悠 郑清香 吴超宇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在保证经济性的前提下,以提高驱动工况中混合动力系统的模式切换控制品质为研究目的,构建一种基于GA-ECMS电机转矩优化的协调控制策略。基于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Equivalent fuel comsumption minimization strategy,ECMS)获得混合动... 在保证经济性的前提下,以提高驱动工况中混合动力系统的模式切换控制品质为研究目的,构建一种基于GA-ECMS电机转矩优化的协调控制策略。基于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Equivalent fuel comsumption minimization strategy,ECMS)获得混合动力系统各个模式下的优化转矩控制策略以及各个模式下的价值量,并根据各个模式下的价值量获得模式切换的边界曲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入驱动电机的转矩系数为控制变量,以电池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为状态量,整车的冲击度为价值量构建目标函数,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GA)进行优化,获得基于电机转矩系数优化的协调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的仿真平台上建立整车仿真模型,采用NEDC和HWFET高速工况的综合工况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NEDC工况下,最大冲击度从19.45 m·s-3,降低至10.96 m·s-3,降低了43.65%;在HWFET工况下,最大冲击度10.692 m·s-3,降低至5.869 m·s-3,降低了45.11%,同时也开展模式切换瞬时冲击度和整车经济性验证。通过以D2P系统为核心的硬件在环试验进一步以福州实际行驶工况进行验证。根据试验结果说明采用所制定的基于转矩优化协调控制策略相比于无协调控制能有效地降低冲击度,提高模式切换品质,并具有良好的整车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效燃油消耗最小策略(ECMS) 协调控制策略 遗传算法 平顺性
原文传递
压缩感知在斜轴式马达声强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陈淑梅 罗远明 +5 位作者 黄惠 吴干永 黄秋芳 钱聪 杜恒 张志忠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内部噪声源距离较近,如马达配流盘进、出油口间的距离为38 mm,且马达噪声源存在同频及倍频现象。斜轴式马达内部密集复杂的噪声源,导致频谱分析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同频及倍频信号,传统声强测量的最高分辨率为50 mm,无... 斜轴式轴向柱塞马达内部噪声源距离较近,如马达配流盘进、出油口间的距离为38 mm,且马达噪声源存在同频及倍频现象。斜轴式马达内部密集复杂的噪声源,导致频谱分析方法难以准确识别同频及倍频信号,传统声强测量的最高分辨率为50 mm,无法满足马达内部噪声源的辨识精度要求。针对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辨识马达噪声源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的声强测量方法,将压缩感知理论运用于声强云图高精度重构中,获取马达高分辨率的声强重构图像。首先,通过对斜轴式马达进行噪声辐射仿真分析,获取其外表面声场特性;然后,以马达外表面声强云图为先验信息,设计应用于马达声场的压缩感知框架,获取高精度重构马达声强云图;最后,通过马达传统声强测量与压缩感知声强测量的对比实验验证压缩感知理论对于提高马达噪声源辨识精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压缩感知的声强测量方法将马达噪声源辨识尺度从原来的70 mm提升至30 mm,提高了马达噪声源的辨识精度,实现了马达噪声源的高精度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轴式马达 压缩感知 声强测量 声源高精度定位
下载PDF
共轴双旋翼单元不同旋翼间距的气动性能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雷瑶 叶艺强 王恒达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1-85,共5页
为设计合理的旋翼布局来展现出共轴双旋翼系统的气动性能,通过搭建试验平台测量了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间距比为0.32R-0.75R的功耗和升力。另外,采用ANSYS建立了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全尺寸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仿真,得到了不同间距下共轴双... 为设计合理的旋翼布局来展现出共轴双旋翼系统的气动性能,通过搭建试验平台测量了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间距比为0.32R-0.75R的功耗和升力。另外,采用ANSYS建立了共轴双旋翼飞行器的全尺寸模型,并进行了一系列仿真,得到了不同间距下共轴双旋翼的压强、速度和流线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共轴双旋翼间的气动干扰在合适的间距下被削弱,此时桨尖涡流完整。同时,整体的升力比单旋翼至少可以提升58%,最高可以提升72%。此外,还发现在产生相同升力时,在较低转速下产生的功率载荷PL值比较大。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旋翼间距h为0.385R时的气动性能较良好,是共轴双旋翼单元最佳的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布局 共轴双旋翼 旋翼间距 气动性能 功率载荷
下载PDF
小型多旋翼飞行器悬停效率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雷瑶 林荣钊 吴智泉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3-1328,共6页
多旋翼的不同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型飞行器整机悬停效率。为了得到不同气动参数下多旋翼系统的悬停效率,通过搭建试验平台测量了多旋翼系统在不同的旋翼位置、桨叶数量、旋翼臂形状尺寸、共轴间距、非共轴旋翼重叠区域时的推力和功耗,... 多旋翼的不同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型飞行器整机悬停效率。为了得到不同气动参数下多旋翼系统的悬停效率,通过搭建试验平台测量了多旋翼系统在不同的旋翼位置、桨叶数量、旋翼臂形状尺寸、共轴间距、非共轴旋翼重叠区域时的推力和功耗,分析了不同旋翼配置方式下整机悬停效率随桨盘载荷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旋翼桨叶数为2且在旋翼下置时多旋翼飞行器的悬停效率最高;旋翼臂尺寸比形状对悬停效率的影响更大;不同间距比的共轴旋翼在桨盘载荷较高时可以接近无干扰单旋翼的效率,且在间距比为30. 4%时具有较高的悬停效率;通过合理配置非共轴重叠区域的竖直间距比和水平间距比可以有效降低能量损失,且在较小竖直间距比时将水平间距比保持在10%~15%的范围可以大幅度提高悬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翼飞行器 螺旋桨 旋翼臂 共轴间距 重叠区域 悬停效率
下载PDF
智能坐便器流噪声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20
作者 郭金泉 徐志猛 黄惠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25,共6页
以某款智能坐便器为研究对象,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进行建模,获得智能坐便器三维模型。采用Fluent和LMSVirtual.Lab联合仿真方法,对智能坐便器虹吸破坏时刻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智能... 以某款智能坐便器为研究对象,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进行建模,获得智能坐便器三维模型。采用Fluent和LMSVirtual.Lab联合仿真方法,对智能坐便器虹吸破坏时刻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实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智能坐便器空间声场指向性分布。结果表明:采用联合仿真方法对智能坐便器虹吸破坏时刻的流噪声进行数值模拟,各主要监测点噪声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偏差均在7%以内,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该智能坐便器空间噪声辐射有明显指向性,辐射噪声频谱图表现为宽频特性。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智能坐便器降噪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智能坐便器 流噪声 联合仿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