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 |
赵艳芳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12
|
|
2
|
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
孙会军
郑庆珠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3
|
|
3
|
谈《女勇士》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 |
胡亚敏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49
|
|
4
|
广告语域的语旨三要素及其在广告语篇中的实现 |
左岩
郝振益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9
|
|
5
|
书名、篇名的翻译 |
周晔
孙致礼
|
《上海翻译》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6
|
新保守主义思潮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孙逊
|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4
|
|
7
|
美国联盟体系的层次分析 |
李小华
|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8
|
也谈ZEUGMA的语法范畴与修辞范畴——与邵志洪同志商榷 |
许德金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2
|
|
9
|
从人类学和神话学的角度看霍尔顿的成长──我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
胡亚敏
|
《外国语言文学》
|
1998 |
8
|
|
10
|
试析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教育凭证制度 |
章志萍
|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
|
|
11
|
缅甸的佛教及其发展 |
钟智翔
|
《东南亚研究》
CSSCI
|
2001 |
6
|
|
12
|
朝鲜语的委婉方式 |
吕春燕
|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3
|
冷战后的美国中东战略及其影响 |
吴承义
|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
|
|
14
|
象征主义与意识流手法的完美结合——评野间宏的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 |
李先瑞
|
《日语学习与研究》
|
2005 |
4
|
|
15
|
二十世纪的神话仪式——读劳伦斯的《太阳》 |
胡亚敏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16
|
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新格局与中国的选择 |
李小华
|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17
|
印度对缅甸、泰国、老挝语言文字的影响 |
任飞
|
《东南亚纵横》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8
|
韩国对“高句丽史”问题评论综述 |
张威威
|
《国际资料信息》
|
2004 |
3
|
|
19
|
浅析冷战后恐怖主义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
肖欢
|
《太平洋学报》
|
2001 |
1
|
|
20
|
试析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 |
许嘉
|
《和平与发展》
|
2011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