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贺立红 贺立静 +1 位作者 顾群 梁红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7-29,共3页
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不同品种银杏叶片的不同部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结果表明:‘泰兴4号’叶片不同部位的光合能力无显著差异,‘南雄圆子’叶片从叶柄、叶片基部、叶片中部、叶片边缘的光合能力是逐渐减弱的,‘华口马铃’和‘广西圆子’... 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不同品种银杏叶片的不同部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结果表明:‘泰兴4号’叶片不同部位的光合能力无显著差异,‘南雄圆子’叶片从叶柄、叶片基部、叶片中部、叶片边缘的光合能力是逐渐减弱的,‘华口马铃’和‘广西圆子’叶柄、叶片基部、叶片中部光合能力比叶片边缘明显高。在广州的适应性较差的‘华口马铃’,受光抑制较明显,光合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不同部位叶片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不同叶龄拟南芥叶片中STN7激酶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秀 冉艳 +2 位作者 胡源 褚胜利 杜林方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53-1457,共5页
光合生物的状态转换可以调节激发能在2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以响应环境变化,避免光对其产生损伤.状态转换过程中伴随着LHCⅡ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拟南芥STN7蛋白激酶参与了LHCⅡ蛋白的磷酸化和状态转换过程.借助STN7抗体与磷酸化苏氨酸... 光合生物的状态转换可以调节激发能在2个光系统间的分配,以响应环境变化,避免光对其产生损伤.状态转换过程中伴随着LHCⅡ蛋白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拟南芥STN7蛋白激酶参与了LHCⅡ蛋白的磷酸化和状态转换过程.借助STN7抗体与磷酸化苏氨酸抗体,研究了光照3h时STN7激酶在不同叶龄拟南芥叶片中的表达与LHCⅡ蛋白磷酸化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拟南芥叶龄的增加,STN7激酶蛋白的稳态水平逐渐降低,而LHCⅡ蛋白磷酸化与叶片PSⅡ光合活力则在生长6w时为最大.说明STN7激酶的调节存在酶量与酶活性的调节,并且以后者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N7激酶 LHCⅡ磷酸化 拟南芥 不同叶龄叶片 室温叶绿素荧光
原文传递
颗石藻颗石粒形态的原子力显微观测方法:以赫氏艾密里藻为例
3
作者 王雨 张会勇 +4 位作者 项鹏 叶又茵 林更铭 杨清良 林茂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7-854,共8页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在重建古海洋气候和环境以及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颗石藻最为典型的代表种。钙质颗石粒(coccolith)是颗石藻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有着非... 颗石藻(coccolithophore)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在重建古海洋气候和环境以及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赫氏艾密里藻(Emiliania huxleyi)是颗石藻最为典型的代表种。钙质颗石粒(coccolith)是颗石藻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有着非常精细和复杂的结构,在样品收集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这是颗石藻鉴定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技术问题。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颗石藻定量采样和样品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原子力显微方法(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对赫氏艾密里藻的颗石粒形态进行了超显微观察研究,获取不同扫描范围的高度图(height image)和形貌图(deflection image)以观测其形态结构,并建立了针对颗石藻的原子力显微样品制备方法。通过离心与膜过滤两种方法收集赫氏艾密里藻,比较后得出了一种简单、快速的适合于观测颗石藻在大气环境成像的样品处理、制备和图像采集方法:3,000–4,000 rpm,20℃离心5 min,收集颗石藻,去除有机杂质后取白色沉淀,将沉淀物悬浮于0.05 M NH_4HCO_3溶液中,悬浮液滴加于盖玻片表面,20℃晾干后于样品台在AFM接触模式(contact mode)下原子级扫描,扫描范围50μm,频率1 Hz,可以得到优质的颗石粒形态图像,有助于颗石藻的分类鉴别。该方法可用于室内不同环境梯度或参数下的颗石粒形态结构及颗石藻藻华的检测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iliania huxleyi 颗石粒 形态特征 原子力显微法 高度图 形貌图
原文传递
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的月动态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衡 叶锦玉 +5 位作者 梁晓莉 朱小静 靳少非 陈渊戈 张佳蕊 戴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60-1369,共10页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分析了该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月变化.结果表明:芦苇株高和盖度均在3—8月逐渐增大,9月后逐渐降低;芦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进行监测,分析了该生境下底栖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月变化.结果表明:芦苇株高和盖度均在3—8月逐渐增大,9月后逐渐降低;芦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干质量)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无脊椎底栖动物20种(包括2种鉴定到属,2种鉴定到科).其中,腹足纲种类最多,有11种(包括1种鉴定到属);软甲纲有5种;昆虫纲和多毛纲均只有2种.以緋拟沼螺、堇拟沼螺和尖锥似蟹守螺等为主要优势种.从生活型来看,底上附着型种类数最多(11种),其次为穴居型(5种)和底内型(4种).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或月变化,夏季(8月)出现全年最高值.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指数(H)月份间差异显著,Pielou均匀度指数(J)月份间差异不显著(除11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42%相似性水平上划分为3个群聚.从非度量多维标序(nMDS)排序图可知,5月、10—11月与其他月份差异较大.水温、芦苇地下生物量和盐度等环境因子对于底栖动物密度变化具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影响,长江口东滩湿地芦苇生境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有所下降,芦苇生境价值急需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芦苇 底栖动物 优势种 生境价值
原文传递
对通渭县黄芪产业发展的思考
5
作者 陈彦鹏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3年第12期160-163,共4页
通渭县把黄芪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生态环境的“黄金”产业来发展,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技术服务、政策配套等措施,已初步形成了育种、种植、初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本文简要介绍了通渭县黄芪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发展中... 通渭县把黄芪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优化生态环境的“黄金”产业来发展,通过采取“以奖代补”、技术服务、政策配套等措施,已初步形成了育种、种植、初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本文简要介绍了通渭县黄芪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渭县 黄芪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