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肖兴莉 杨朝鲜 +1 位作者 高小青 陈秀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掌握海马神经元的有效培养方法和细胞保存培养方法,利于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取出出生1 d的SD大鼠海马,联合机械吹打法和胰酶消化法分离海马细胞,加入DMEM/F12+10%FBS制备细胞悬液,接种在玻璃培养瓶内1~2 d,收集上清细胞液、... 目的:掌握海马神经元的有效培养方法和细胞保存培养方法,利于细胞模型的建立。方法:取出出生1 d的SD大鼠海马,联合机械吹打法和胰酶消化法分离海马细胞,加入DMEM/F12+10%FBS制备细胞悬液,接种在玻璃培养瓶内1~2 d,收集上清细胞液、离心、重悬细胞;再接种在培养板上,培养1 d后,全液更换为Neurobasal+2%B27,以后每3 d半量换液。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NF-200、Neu-N抗体免疫荧光、免疫组化技术鉴定海马神经元;利用96孔板培养细胞,计数每个孔海马细胞比例;利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结果:接种在培养板上第1 d细胞贴壁,第3~4 d细胞长出突触,第7~8d细胞突触生长迅速,第11~13 d细胞交织成网状,第15~20 d细胞生长旺盛,20 d后细胞形态开始改变。免疫荧光技术鉴定细胞突触呈红色,细胞核呈绿色;免疫组化技术鉴定突触和胞核都呈棕黄色。细胞纯度95~97.5%,细胞活性以15~17 d最高(93.94~95.13%),与其他时间点比较,P〈0.01。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节约取材及时间,可获得纯度高、活性好的海马细胞,为后续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神经元 原代培养 细胞保存培养
下载PDF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c-fo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开荣 李旺辉 +1 位作者 萧洪文 杨朝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第11期3-6,共4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 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局灶性脑缺血 c—los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HSP_(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旺辉 李开荣 +1 位作者 萧洪文 杨朝鲜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1-13,19,共4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的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的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两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HSP70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P<0.05)。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加HSP70蛋白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脑/预防与控制 再灌注损伤/预防与控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治疗应用 热休克蛋白70/代谢 模型 动物 大鼠
下载PDF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Bcl-2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李开荣 李旺辉 +1 位作者 萧洪文 杨朝鲜 《华夏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891-893,共3页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两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Bcl-2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cl-2表达明显增加,其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局灶性脑缺血 BCL-2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后海马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影响
5
作者 肖兴莉 杨朝鲜 +1 位作者 高小青 陈秀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47-252,共6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后的海马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影响。方法:将培养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姜黄素不同剂量治疗组(2.5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利...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后的海马神经元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的表达影响。方法:将培养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姜黄素不同剂量治疗组(2.5μmol/L,5μmol/L,10μmol/L,20μmol/L)。利用1 mmol/L的H2O2处理海马神经元1 h,制作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按照以上分组情况加入等浓度的姜黄素培养液,37℃、5%CO2孵箱孵育6 h,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PCR半定量检测细胞内HO-1的表达。结果:①5μmol/L组、10μmol/L组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损伤对照组和2.5μmol/L组细胞损伤明显;②损伤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损伤对照组与2.5μmol/L组、20μmol/L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μmol/L组、10μmol/L组与损伤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结果提示20μmol/L组比2.5μmol/L组HO-1的表达量减少。结论:姜黄素对氧化应激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HO-1的表达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海马神经元 氧化应激 血红素加氧酶-1
下载PDF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在小鼠脊髓损伤中的表达
6
作者 费强 路伟 王特为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120、NCAM140和NCAM180)在小鼠脊髓撞击伤后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NYU(纽约大学)Weight-Drop Impactor打击装置制备脊髓损伤(SCI)模型(打击面积为2mm×2mm)。SA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 目的:探讨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120、NCAM140和NCAM180)在小鼠脊髓撞击伤后的表达。方法:采用改良NYU(纽约大学)Weight-Drop Impactor打击装置制备脊髓损伤(SCI)模型(打击面积为2mm×2mm)。SA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实验组按7个时间点分别进行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各时间段脊髓组织NCAMs,进行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NCAMs主要分布在脊髓后角灰质的Ⅰ板层及其交界浅层Ⅱ板层。各节段背根节(DRG)内大部分神经细胞膜及脊神经后根可见NCAMs的强阳性表达,而脊神经前根的表达为阴性。免疫印迹显示损伤节段3种NCAMs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4h,表达量接近正常的2倍,之后急剧下降;邻近损伤区的头尾脊髓节段NCAMs的表达高峰分别出现在损伤后16h和14d。结论:损伤区脊髓组织中NCAMs的表达下调可能与脊髓损伤后投射至脊髓后角Ⅰ/Ⅱ板层内的DRG轴突Waller’s变性和再生困难密切相关。脊髓损伤后,NCAMs各亚型于脊髓损伤区及邻近损伤区头尾脊髓节段有明显的动态变化过程,提示NCAMs可能与脊髓可塑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脊髓损伤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印迹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