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阴式单孔腹腔镜与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对比 被引量:9
1
作者 陈小县 李秋香 罗波涛 《临床医学工程》 2022年第9期1187-1188,共2页
目的比较经阴式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经腹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 目的比较经阴式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子宫肌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经腹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观察组给予经阴式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卵巢功能、月经情况、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月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7 d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经腹多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比,经阴式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更佳,具有创伤小、腹壁无疤痕、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可改善患者卵巢功能,加快月经情况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经阴式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 卵巢功能
下载PDF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与地屈孕酮分别联合宫腔镜治疗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谢鹏省 徐小兰 陈小县 《黑龙江医药》 CAS 2021年第5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与地屈孕酮分别联合宫腔镜治疗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3例确诊为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与地屈孕酮分别联合宫腔镜治疗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3例确诊为更年期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宫腔镜电切术,术后观察组患者在宫腔内放置1支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口服地屈孕酮片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1.49%)显著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的总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联合宫腔镜可明显改善患者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及血红蛋白水平,治疗效果比地屈孕酮联合宫腔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地屈孕酮 宫腔镜 更年期 异常子宫出血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的疗效 被引量:3
3
作者 李秋香 罗波涛 +1 位作者 陈小县 代玲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71-73,77,共4页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因剖宫产致瘢痕憩室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联合组(采取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引导下进行修补,n=27)及阴式组(采取阴... 目的:探究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因剖宫产致瘢痕憩室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联合组(采取腹腔镜联合宫腔镜引导下进行修补,n=27)及阴式组(采取阴式修补术进行修补,n=33),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经期时间、憩室宽度与深度、并发症发生率、6个月、术后12个月切口憩室愈合情况比较及炎性反应因子水平。结果:联合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阴道流血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低于阴式组(P<0.05);治疗前两组在经期时间及憩室宽度与深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经期时间及憩室宽度与深度均低于阴式组(P<0.05);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切口憩室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在IL-6、IL-8水平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IL-6、IL-8水平均低于阴式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瘢痕憩室手术时间短、炎性反应少,并发症发生率低,预后情况较好,有助于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联合宫腔镜手术 剖宫产 瘢痕憩室 效果
下载PDF
经阴式单孔腹腔镜与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秋香 白云 《大医生》 2021年第14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经阴式单孔腹腔镜与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于河源长安医院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经阴式单孔腹腔镜... 目的探讨经阴式单孔腹腔镜与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于河源长安医院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经阴式单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对照组行经腹多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剥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卵巢功能、月经情况以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FSH、E2及LH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FSH、LH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E2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3、6月时FSH、LH水平低于对照组,E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月经量、月经周期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月时,两组患者月经量、月经周期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7 d时观察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式单孔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可靠,较经腹多孔腹腔镜更具微创优点,可改善患者疼痛情况,术后恢复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腹腔镜 单孔 多孔 治疗效果
下载PDF
不同方式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对比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秋香 沈慧敏 罗波涛 《临床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选取河源长安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杀胚联合宫腔镜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局部病...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选取河源长安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60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杀胚联合宫腔镜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阴道局部病灶清除术联合子宫壁修补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 CG)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两组患者血清β-h CG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量较对照组少,住院时间、月经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局部病灶清除术联合子宫壁修补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可降低患者血清β-h CG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瘢痕妊娠 经阴道局部病灶清除术联合子宫壁修补术 药物杀胚联合宫腔镜清除术
原文传递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分析及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的预防应用效果
6
作者 徐小兰 谢鹏省 黄裕 《医师在线》 2023年第7期40-42,共3页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及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的预防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分为切口愈合不良组以及切口愈合良好组,... 目的探究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危险因素及自制皮下负压引流的预防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3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并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分为切口愈合不良组以及切口愈合良好组,对有可能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包括患者年龄、腹壁脂肪厚度、术后发热史、术前贫血史、糖尿病血糖控制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高频电刀使用情况、有无酒精接触脂肪、术后进食时间、是否皮下缝合、术前低蛋白血症及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对照组产妇未给予自制皮下负压引流预防。选择同时期我院收治的62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组,采用自制皮下负压引流预防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评估对照组和研究组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率、甲级愈合率、换药次数、住院时间。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切口愈合不良组与良好组产妇的年龄、术后发热史、术前贫血史、糖尿病血糖控制程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有无酒精接触脂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口愈合不良组与良好组产妇的腹壁脂肪厚度、高频电刀使用情况、术后进食时间、是否皮下缝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腹壁脂肪厚度>3 cm、皮下未缝合、使用高频电刀、术后进食时间晚于72 h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组产妇腹部切口感染率、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住院时间均少/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壁脂肪厚度>3 cm、皮下未缝合、使用高频电刀、术后进食时间晚于72 h是导致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后腹部愈合 危险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自制皮下负压引流 腹部切口感染率
下载PDF
轨道式穿刺针法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的影响
7
作者 刘吉海 李秋香 +1 位作者 邬健文 刘吉文 《大医生》 2022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轨道式穿刺针法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河源长安医院收治的88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观察组应用轨道穿刺针法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产妇... 目的探讨轨道式穿刺针法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河源长安医院收治的88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观察组应用轨道穿刺针法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产妇应用传统内针法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组产妇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麻醉效应、应激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一次性置管与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麻醉平面达T10时间、麻醉平面达T12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总操作时间、麻醉摆平卧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麻醉前C反应蛋白(CRP)、葡萄糖(GLU)、皮质醇(CO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麻醉后、手术1 h后CRP、GLU、COR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产妇应用轨道式穿刺针法能够提升一次性穿刺和置管成功率,减少麻醉操作时间,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式穿刺针法 剖宫产 腰硬联合麻醉 并发症
下载PDF
两种不同缝合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的效果对比
8
作者 徐小兰 谢鹏省 罗波涛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第8期1053-1054,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缝合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298例产妇,依据不同缝合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术,观察组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缝合方式预防剖宫产术后瘢痕憩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手术的298例产妇,依据不同缝合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连续褥式缝合术,观察组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比较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恢复效率及瘢痕憩室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24 h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恶露持续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瘢痕憩室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6%(P<0.05)。结论剖宫产术中采用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失血量,缩短产妇恢复时间,降低瘢痕憩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手术 连续褥式内翻缝合术 连续褥式缝合术 瘢痕憩室
下载PDF
宫腔镜微型剪刀切除术治疗轻中度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
9
作者 陈小县 罗波涛 《大医生》 2021年第14期61-64,共4页
目的比较宫腔镜微型剪刀切除术及宫腔镜电切分离术用于轻中度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源长安医院收治的104例轻中度子宫内膜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 目的比较宫腔镜微型剪刀切除术及宫腔镜电切分离术用于轻中度宫腔粘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河源长安医院收治的104例轻中度子宫内膜粘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采用宫腔镜微型剪刀切除术,对照组使用宫腔镜电切分离术,术后均使用戊酸雌二醇、黄体酮胶囊治疗。比较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宫腔粘连改善情况、月经异常改善情况,以及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膨宫液出入量差、手术时间、术后内膜增长厚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76.92%)相比,观察组(92.31%)宫腔粘连改善总有效率较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17例月经紊乱患者中有15例月经周期恢复正常、13例月经量少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均有所增加、8例继发性闭经患者中有7例月经复潮,治疗后月经正常总例数为49例(94.23%),对照组15例月经紊乱患者中有11例月经周期恢复正常、12例月经量少患者中有9例治疗后月经量较治疗前增加、13例继发性闭经患者中有6例月经复潮,治疗后月经正常总例数42例(80.77%),观察组月经正常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大、手术时间较长(P<0.05),两组膨宫液出入量差、术后内膜增长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低钠血症,对照组出现1例宫腔感染、2例低钠血症,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0,P>0.05)。结论与电切分离术相比,宫腔镜下微型剪刀术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多,但其对患者宫腔粘连和月经异常的改善效果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 宫腔粘连 剪刀切除术 电切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