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4
1
作者 王毅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32,共7页
根据2002年南京市流动农民访谈式问卷调查,作者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网络两方面对流动农民留城定居微观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中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城市生活时间,社会网络连续谱的两端“情感性关系”... 根据2002年南京市流动农民访谈式问卷调查,作者从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网络两方面对流动农民留城定居微观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变量中的年龄、文化程度和城市生活时间,社会网络连续谱的两端“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显著影响着流动农民的留城定居意愿。本文认为正是在这一社会网络格局下,流动农民与“城里人”形成的可能是一种“隔离性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城意愿 社会网络 隔离性融合 社会经济地位 流动农民 影响因素分析 定居 情感性关系 问卷调查 生活时间
下载PDF
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 被引量:59
2
作者 王毅杰 倪云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3,共5页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流动农民社会认同正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在回顾族群认同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进行了操作化定义,认为它应包括分类意识、目前身份意识、未来归属意识三个层面,并从地位结构观的年龄、婚姻状况、收...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流动农民社会认同正由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变。在回顾族群认同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进行了操作化定义,认为它应包括分类意识、目前身份意识、未来归属意识三个层面,并从地位结构观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方面,探讨了目前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的现状,最后指出了下一步将采用网络结构观与地位结构观来分析其社会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农民 社会认同 操作化 地位结构观 网络结构观
下载PDF
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 被引量:59
3
作者 陈阿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1,共6页
太湖流域传统村落,保持着生态平衡。城市污染下乡、本土工业污水泛滥,使水域急剧恶化。村落的外源污染不仅污染了村落的水域,而且导致了村落的内生污染。村民在水污染解决无望时,被动地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饮用水被动地从河水改变为井... 太湖流域传统村落,保持着生态平衡。城市污染下乡、本土工业污水泛滥,使水域急剧恶化。村落的外源污染不仅污染了村落的水域,而且导致了村落的内生污染。村民在水污染解决无望时,被动地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饮用水被动地从河水改变为井水、自来水。由于水域高级功能的丧失,居民在被迫弃用水体高级功能的同时,无意识中使用、开发了水体的低级功能——纳污功能,变传统的保护者为现代的污染者。随着代际继替,维护水乡生态平衡的传统价值观逐渐沦丧,“新”价值观成为主流,水体将持续恶化,中短期内呈不可逆转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污染 外源 内生
下载PDF
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57
4
作者 罗亚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33,共8页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行为惯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环境抗争 情理 法律
下载PDF
激活优势:家长主义浪潮下家长参与的群体差异 被引量:50
5
作者 沈洪成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8-203,共36页
基于对同一城区两个初中班级的跟踪调查,本文考察了中国家长参与的特征以及不同群体在适应上的差异。文章发现,通过资源激活、能力塑造和责任伦理,城区学校在新的教育情势下建构起有关家长参与的话语。家长参与在学校空间的公共事务上... 基于对同一城区两个初中班级的跟踪调查,本文考察了中国家长参与的特征以及不同群体在适应上的差异。文章发现,通过资源激活、能力塑造和责任伦理,城区学校在新的教育情势下建构起有关家长参与的话语。家长参与在学校空间的公共事务上发育缓慢,在家庭空间的私人事务上却发展迅猛,不同群体之间差异较大。基于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参与行为的差异,不同群体的家长参与表现为:外来务工群体被唤起教育失败者的经验,采用被动应对的策略;城市普通工薪群体激发出难以胜任的经验,采用模仿依循的策略;中产群体则激活出教育成功者的经验,采用主动建构的策略。由此,家校之间成为阶层运作的重要场域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长主义 家长参与 群体差异 打开黑箱
下载PDF
混合型抗争——当前农民环境抗争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量:49
6
作者 陈涛 谢家彪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46,242-243,共22页
农民环境抗争研究一直秉持"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但这一逻辑框架忽视了农民目标取向的多面性和抗争事件的情境性。通过对大连"7·16"海洋溢油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农民环境抗争事件中存在维权、谋利和正名三... 农民环境抗争研究一直秉持"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但这一逻辑框架忽视了农民目标取向的多面性和抗争事件的情境性。通过对大连"7·16"海洋溢油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农民环境抗争事件中存在维权、谋利和正名三种目标指向,分别旨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骗取赔偿款以及为草根动员者自身恢复名誉。学界需要对"侵权—抗争"的逻辑框架、弱者身份与弱者标签以及媒体建构与科学精神展开反思。当前,环境抗争出现了新态势,我们称之为混合型抗争,包括维权、谋利、正名、泄愤和凑热闹等目标指向。社会的原子化和逐利心理、社会转型加速期的社会矛盾和怨恨心理以及地方政府的"维稳恐惧症"是其产生的社会机制。混合型抗争是对当前抗争实践的理论归纳,有利于识别真正的受影响人群和区域,推动社会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型抗争 “侵权一抗争” 维权谋利 正名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理论与现实 被引量:43
7
作者 王毅杰 史晓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多元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社会 社会融合 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
下载PDF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 被引量:43
8
作者 杨菊华 王毅杰 +4 位作者 王刘飞 刘传江 陈友华 苗国 王谦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64,共17页
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或流动人口)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和欧盟对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概而言之,中国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学界... 社会融合是国际移民和国内移民(或流动人口)面临的共同问题。美国和欧盟对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高度重视,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国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概而言之,中国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研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折射出学界和政府部门在不同时期对“流动”这一人口现象、对“流动人口”这个群体的认识历程。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探讨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特征、空间轨迹,以及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等宏观问题。19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近年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总体战略部署的推出,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逐渐提到研究日程,成为当前包括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社会保障在内的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社会融合 户籍 国际移民 社会结构 时代烙印 人口问题 政府部门
下载PDF
论人水和谐 被引量:39
9
作者 陈阿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9-24,共6页
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可从两种理想类型入手探讨人水关系。在"人水不谐"型里,人与水环境的互动呈恶性循环:水污染导致居民患病,影响经济发展,诱发贫困;随着污染危害的加深,出现... 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可从两种理想类型入手探讨人水关系。在"人水不谐"型里,人与水环境的互动呈恶性循环:水污染导致居民患病,影响经济发展,诱发贫困;随着污染危害的加深,出现人口迁移,进而加剧社会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等次生社会问题。"人水和谐"型为人与水互动的良性循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发展生产,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保护环境提供了动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重视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特征及生态知识,是实现由"人水不谐"向"人水和谐"转型的认知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水和谐 人水不谐 污染 生态社区
下载PDF
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 被引量:39
10
作者 王毅杰 梁子浪 《市场与人口分析》 CSSCI 2007年第6期58-63,71,共7页
目前学界多认为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社会存在重重困难,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事实层面。依据南京某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资料,借鉴戈登的族群融合理论和布劳的社会整合理论,从身份认同融合和结构性融合两维度探讨了形成融合困境的原因。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融合 结构性融合
下载PDF
规则与资本的逻辑:淘宝村中农民网店的型塑机制 被引量:39
11
作者 邵占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4-82,共9页
农村电商是一个争夺的场域,参与其中的农民被场域的规则、各种争夺的力量以及应对策略所型塑。发展之初,从事电商的农民根据时机与资本的不同而呈现分化。随着电商平台集聚越来越多的流量,占据垄断位置的电商平台掌握着制定和更改游戏... 农村电商是一个争夺的场域,参与其中的农民被场域的规则、各种争夺的力量以及应对策略所型塑。发展之初,从事电商的农民根据时机与资本的不同而呈现分化。随着电商平台集聚越来越多的流量,占据垄断位置的电商平台掌握着制定和更改游戏规则的权力,场域的规则由"蚂蚁雄兵"转变为资本的逻辑。如今的电商场域是电商平台与大品牌商家之间的强强联合,规则与资本成为型塑农民网店的支配逻辑,缺少规则议价与资本造势能力的农民网店逐渐被边缘化。对此,提出了扭转垄断局面、规范游戏规则、推进股份制联合、创新销售模式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农民网店 场域规则 资本的逻辑
下载PDF
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 被引量:39
12
作者 谢丽丽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1-76,共6页
乡村教师"不是在逃离,就是在逃离的路上"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大困境。乡村教师"逃离"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社会地位持续走低;二是学校管理规训严格,但教师职业晋升空间小;三是教师准入门槛低与知识结... 乡村教师"不是在逃离,就是在逃离的路上"是当前农村教育的一大困境。乡村教师"逃离"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但社会地位持续走低;二是学校管理规训严格,但教师职业晋升空间小;三是教师准入门槛低与知识结构更新缓慢削弱了教师的职业优越感。教师逃离是当前农村教育亟待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让教师活的有"尊严",让教师职业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农村教育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教师逃离 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社会学
原文传递
乡村工业污染中的环境抗争——东井村个案研究 被引量:34
13
作者 罗亚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7,共7页
民众是否对周围的工业污染进行抗争、其策略如何,是污染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调查,以苏北东井村村民驱赶污染工厂的抗争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村民先以拆烟筒、砸门窗、堵水道等破坏工厂的方式与污染企业斗争,结果被羁... 民众是否对周围的工业污染进行抗争、其策略如何,是污染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的重要环节。通过实地调查,以苏北东井村村民驱赶污染工厂的抗争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村民先以拆烟筒、砸门窗、堵水道等破坏工厂的方式与污染企业斗争,结果被羁押;在精英的带领下,村民连续四年向环保部门反映问题,继而试图通过媒体解决问题,均无结果;无奈之下村民起诉县环保局不作为,起诉化工厂要求民事赔偿至市中院、省高院,均未胜诉。虽然村民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污染企业的迁移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污染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与当前中国的政绩考核机制、职能部门缺乏独立性及滞后的法律制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环境危害 环境抗争
下载PDF
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阿江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59,共8页
水污染问题源于不按规范行事:不该降生的企业"准生"了,本该达标排放的却没有达标;污染发生后,因为取证困难等原因,污染问题难于解决;虽个别情况作出赔偿的,却又难于执行;对污染责任人的处理也相机行事。对此的解释是:人通常... 水污染问题源于不按规范行事:不该降生的企业"准生"了,本该达标排放的却没有达标;污染发生后,因为取证困难等原因,污染问题难于解决;虽个别情况作出赔偿的,却又难于执行;对污染责任人的处理也相机行事。对此的解释是:人通常在有外在约束下才会守规范,但现行体制缺乏监督;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工系统,系统的运转要求系统内的成员必须按规范行动,但目前我们仍倾向于依情景而非依规范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文本规范 实践规范
下载PDF
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陈阿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76,共7页
认识生态转型的"拐点"及生态转型的过程及基本特征,对水污染的治理具有十分的意义。通过对课题组所做的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的调查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污染企业"拐点"重要,与是否污染、污染的程度及普通村民的... 认识生态转型的"拐点"及生态转型的过程及基本特征,对水污染的治理具有十分的意义。通过对课题组所做的太湖流域、淮河流域的调查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发现污染企业"拐点"重要,与是否污染、污染的程度及普通村民的抗争关系不大,而与其社会影响程度密切相关;没有生态自觉的企业,即使被迫转变而后仍可能继续污染环境;与其不同,有些企业因为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开始形成"生态利益自觉"意识,并在实践中取得成效;另一些企业则主动利用"生态"中隐含的技术效益和市场机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精英"的引领在生态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转型 生态利益先觉 生态利益后觉
下载PDF
“癌症-污染”的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31
16
作者 陈阿江 程鹏立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41,共12页
目前医学上尚难认定"癌症村"中的"癌症-污染"关系。但在现实中,"癌症村"作为社会事实已经存在并持续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对所选浙江、江西、广东四个"癌症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自然科学的研... 目前医学上尚难认定"癌症村"中的"癌症-污染"关系。但在现实中,"癌症村"作为社会事实已经存在并持续影响了村民的生活。对所选浙江、江西、广东四个"癌症村"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讨论村民对"癌症"、污染及"癌症-污染"关系的认识及健康风险应对。虽然村民对外源性污染敏锐感知、对癌症高发极度担忧和敏感,但村民对"癌症-污染"关系的认识受外部认识的影响比较大,处于认知"连续谱"的两极之间。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于在短期内消除因污染而致的健康风险,所以应对健康风险已是村民日常生活中的紧迫实践。他们尝试通过消除污染源、迁离污染源、改变水源、改变食物来源等办法规避健康风险。在风险应对过程中,经济因素影响其环境行动的强度及策略,也衍生出其它社会行动。更进一步,村民的风险应对往往嵌于乡村宗族势力、地方"绅权"及"单位制"遗存等社会结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村”污染认知 风险应对
下载PDF
生态移民权益保护与政府责任——以新疆轮台塔里木河移民为例 被引量:26
17
作者 施国庆 周建 李菁怡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86,共9页
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是一个典型的政府的计划干预过程,相应的移民安置规划与安置模式折射出政府视角的发展思路。以新疆塔里木河生态移民为例,从生态移民系统的运行角度看,生态移民活动的利益相关群体包括中央政府、移民个体、行业主管... 政府主导的生态移民是一个典型的政府的计划干预过程,相应的移民安置规划与安置模式折射出政府视角的发展思路。以新疆塔里木河生态移民为例,从生态移民系统的运行角度看,生态移民活动的利益相关群体包括中央政府、移民个体、行业主管部门、迁出区和安置区的地方政府等。每个利益相关群体均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经济或者社会利益诉求。生态移民主要有生存发展权、社会福利权、公众参与权及财产补偿权等权益。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缺陷,特别是对移民非经济成本补偿的缺失、对安置区资源的占用以及其他导致社会不公的因素,是生态移民过程中社会冲突的根源。政府需要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准确定位、注重法制建设以及构建参与与申诉机制,缓解社会冲突和利益冲突,承担相应的政府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权益保护 政府责任 利益相关群体 社会冲突 塔里木河移民
下载PDF
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指向一种质量互释的混合研究 被引量:31
18
作者 史晓浩 王毅杰 《南方人口》 CSSCI 2010年第2期32-41,31,共11页
与其父辈不同,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教育与社区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学校在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中扮演... 与其父辈不同,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交往遵循独特的运作逻辑。从其城市生活的社会情境出发,学校类型、家庭教育与社区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接触机会、交往过程,从而产生不同的交往后果。学校在流动儿童城市社会交往中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流动儿童的学校类型不同,其城市社会交往的逻辑迥异。在不同的学校空间,流动儿童建构出了不同的交往文化。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获得了更多与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接触的机会,他们与城里人的交往频率也更高,因而更有可能冲破身份制度的藩篱,从结构上实现与城市的社会融合。民工学校流动儿童则正在经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生活情境 社会交往 文化建构 混合研究
下载PDF
教育下乡:一个乡镇的教育治理实践 被引量:31
19
作者 沈洪成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115,243-244,共26页
为完成国家的"普九"任务,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教育普及运动。本文以云南芒市一个乡镇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考察地方政府是如何对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展开治理的,这一治理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 为完成国家的"普九"任务,地方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教育普及运动。本文以云南芒市一个乡镇实施"控辍保学、三级联动"责任制为中心,考察地方政府是如何对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展开治理的,这一治理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本文认为,学校教育中现代知识与地方知识处于断裂状态,导致傣族学生学业上的困境,进而产生辍学、失学、逃学问题。地方政府无力调整学校中的知识体制,却要承担"普九"不达标的责任。通过目标责任制与运动式治理相结合的方式,乡镇政权、学校、村落、家庭之间形成严密的教育治理网络。由政府推动的外部治理与学校的内部治理相互强化,治理技术越来越复杂和精细,辍学问题却并不能解决,反而浪费了大量治理成本,产生了内卷化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辍学 教育治理 目标责任制 运动式治理 内卷化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居民政府信任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毅杰 乔文俊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3-79,共7页
基于2010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比较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类社会群体对中央和地方两层级政府的信任差异,并从利己主义、文化主义、户籍制度、世代四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总体上,中国居民的政府信任依然"央强地... 基于2010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比较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两类社会群体对中央和地方两层级政府的信任差异,并从利己主义、文化主义、户籍制度、世代四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总体上,中国居民的政府信任依然"央强地弱",但不同户籍下的居民政府信任则呈现不同特点。利己维度的阶层地位、文化维度的权威主义价值观和人际信任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均显著影响。而教育年限和政府责任认知仅对中央政府信任有显著影响,世代因素则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信任 城乡比较 利己主义 文化主义 世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