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吕璐璐 宋永平 +3 位作者 魏旭东 房伯俊 张艳莉 李玉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40-146,共7页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 为了对比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UC-MSC)与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物学特性,从足月胎儿脐带组织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MSC)。用有限稀释法、流式细胞术、倒置显微镜检及RT-PCR等方法检测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细胞产量、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增殖特性、免疫表型和多向诱导分化能力等并对比性研究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UC-MSC和BM-MSC的分离成功率均达100%;虽然由脐带组织中分离的有核细胞数低于骨髓(1×106/cmvs5.5×107/ml)(p=0.0002),但在培养第14天由脐带和骨髓中得到的贴壁细胞数无差异(8.6×105/cmvs8.4×105/ml)(p>0.05);UC-MSC形态、大多数分子表型、细胞周期状态、脂肪和骨诱导分化能力与BM-MSC相似,但UC-MSC的CFU-F比例(1∶1609±0.18)高于BM-MSC的CFU-F比例(1∶35700±0.01)(p<0.05)。此外,UC-MSC具有比BM-MSC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UC-MSCHLA-ABC和CD106分子表达低于BM-MSC(p<0.05)。结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产量和绝大多数生物学特征与BM-MSC的相似,且具有比BM-MSC更高的增殖能力、较低的HLA-ABC和HLA-DR表达,UC-MSC有望成为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中药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逆转白血病细胞株K562/VCR耐药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廖斌 葛仁英 +4 位作者 陈霞 皇甫真萍 齐彦 宋永平 魏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752-755,共4页
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细胞耐药性的效果,以便寻找有效的联合逆转剂。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FFJZ联合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耐药性的作用。结果... 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联合环孢霉素A(cyclosporine A,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细胞耐药性的效果,以便寻找有效的联合逆转剂。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研究FFJZ联合CsA逆转白血病耐药细胞系K562/VCR耐药性的作用。结果表明:FFJZ联合CsA在体外对K562/VCR细胞的耐药性有明显的逆转作用(p<0.01),能提高K562/VCR细胞对阿霉素(ADM)的敏感性,且在药物有效浓度范围内对细胞本身无毒性作用。FFJZ联合CsA对K562/VCR细胞的P-gp表达的阳性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复方君子汤联合环孢霉素A可能成为治疗白血病多药耐药的安全有效的耐药逆转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多药耐药 中药复方君子汤 环孢霉素A K562/VCR细胞 P-GP蛋白
下载PDF
来那度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13例老年或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4
3
作者 尹青松 袁芳芳 +6 位作者 熊媛媛 艾昊 刘志娟 米瑞华 陈林 魏旭东 宋永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34-636,共3页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是一组高度异质性恶性肿瘤,R±CHOP(利妥昔单抗士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是其标准治疗方案。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利妥昔单抗 疗效观察 单抗治疗 来那度胺 难治性 复发 老年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的检测及其预后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玲 吕晓东 +7 位作者 米瑞华 丁晶 陈琳 王倩 尹青松 胡杰英 范瑞华 魏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1-606,共6页
本研究旨在评估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突变与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及生存情况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初治AML患者,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 本研究旨在评估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突变与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及生存情况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初治AML患者,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NPM1、FLT3和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这些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NPM1突变患者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4.1%,在正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为26.7%。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偏高(P<0.05),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高(P<0.05),CD34低表达(P<0.05),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CD117和HLA-DR表达水平、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AML患者中9例(11.5%)FLT3-ITD突变阳性,3例FLT3-TKD(3.8%)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这两种突变;FLT3-ITD突变者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5),总生存率偏低(P<0.05),多见于正常核型(P<0.05),而在性别比例、年龄、外周血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浓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TKD突变例数较少,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6例(7.7%)C-KIT突变阳性。C-KIT突变在异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较高(P<0.05),复发率较高(P<0.05),总生存率较低(P<0.05),而在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象、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FLT3和C-KIT突变检测有利于指导AML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NPM1突变 FLT3突变 C-KIT突变
下载PDF
标准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及艾曲波帕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8
5
作者 袁长威 熊媛媛 +4 位作者 张青兰 周健 刘新建 魏旭东 宋永平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素(CsA)的标准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及艾曲波帕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治疗疗效分析。方法:报道2例SAA/VSAA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 目的:探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联合环孢素(CsA)的标准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及艾曲波帕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及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治疗疗效分析。方法:报道2例SAA/VSAA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1例SAA,1例VSAA。初始给予rATG联合CsA、rhTPO及艾曲波帕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针对SAA/VSAA患者,在rATG联合CsA的标准免疫抑制治疗基础上,早期联用两种作用信号途径不同的血小板受体激动剂rhTPO及艾曲波帕促进骨髓造血,可尽快改善骨髓衰竭征象,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治疗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艾曲波帕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原文传递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6
作者 朱兴虎 魏旭东 +1 位作者 高全立 宋永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沙利度胺100mg/d,每周增加50 ̄100mg/d,直到200 ̄300mg/d,维持治疗。地塞米松40mg/d,第1 ̄4天,第9 ̄12天,第17 ̄20天,28d为1疗程。获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应用...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方法沙利度胺100mg/d,每周增加50 ̄100mg/d,直到200 ̄300mg/d,维持治疗。地塞米松40mg/d,第1 ̄4天,第9 ̄12天,第17 ̄20天,28d为1疗程。获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应用沙利度胺100 ̄200mg/d维持,每2个月应用地塞米松40mg/d,第1 ̄4天,冲击治疗1次。结果21例初发MM5例达完全缓解,12例获部分缓解,总有效率80.9%。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初发MM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地塞米松 多赞眭骨髓瘤
原文传递
EB病毒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桂瑞瑞 周健 +4 位作者 张艳莉 房佰俊 符粤文 魏旭东 宋永平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治疗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37例淋巴瘤患者,39例白血病患者(其中髓系白血病18例,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的EB...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治疗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37例淋巴瘤患者,39例白血病患者(其中髓系白血病18例,淋巴细胞白血病21例),4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和27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的EBV DNA定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抗病毒治疗。结果淋巴瘤组、髓系白血病组、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和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分别为32.4%(12/37)、22.2%(4/18)、38.1%(8/21)、43.5%(20/46)和11.1%(3/27)。淋巴瘤组、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多发性骨髓瘤组与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系白血病组与对照组E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后,EBV DNA转阴患者35例,持续阳性者12例。结论 EBV感染与恶性淋巴系统疾病关系密切,与髓系白血病无显著相关性,阿糖腺苷针剂和(或)阿昔洛韦针剂治疗针对其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淋巴瘤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原文传递
皮下注射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HAG预激方案治疗17例复发难治性或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志娟 尹青松 +5 位作者 李梦娟 袁芳芳 陈琳 米瑞华 王倩 魏旭东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371-37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联合CHAG预激方案(D-CHAG)治疗复发难治性或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D-CHAG预激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或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D-CHAG预激方案...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皮下注射联合CHAG预激方案(D-CHAG)治疗复发难治性或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采用D-CHAG预激方案治疗的复发难治性或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D-CHAG预激方案治疗的17例患者中,14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达完全缓解的中位时间为33(24~45)d。14例完全缓解患者中,微小残留病灶阴性10例,包括初治5例,复发难治5例;微小残留病灶阳性4例,其中3例为难治患者,1例为复发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感染,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对于老年或复发难治性AML患者,D-CHAG预激方案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地西他滨 皮下注射 急性髓系白血病 复发难治 老年
原文传递
K562多药耐药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样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房佰俊 宋永平 +3 位作者 汪萍 张䶮莉 魏旭东 林全德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06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进一步阐明一些高表达P-糖蛋白(P-gp)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方法经过对K562细胞系长期的足叶乙苷(VP16)诱导和克隆筛选,建立一株耐药细胞系K562/VP16;利用干细胞高效能将Hoechst33342荧光染料泵出细胞的特性... 目的进一步阐明一些高表达P-糖蛋白(P-gp)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方法经过对K562细胞系长期的足叶乙苷(VP16)诱导和克隆筛选,建立一株耐药细胞系K562/VP16;利用干细胞高效能将Hoechst33342荧光染料泵出细胞的特性,采用流式细胞术,从K562/VP16细胞系中分选出一小群细胞,即边缘细胞(SP),称为K562/VP16SP细胞,并初步探讨其抗伊马替尼的机制。结果bcr/abl和abl蛋白在K562细胞、K562/VP16SP细胞及非K562/VP16SP细胞(non-SPK562/VP16)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p在K562细胞中不表达,在K562/VP16SP及non-SPK562/VP16细胞中均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一致;与non-SPK562/VP16细胞比较,K562/VP16SP细胞对伊马替尼的耐药性更强,并且这种抗性几乎不能被多种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另外,体内外实验显示,K562/VP16细胞的致瘤性几乎全部来源于K562/VP16SP细胞。结论bcr/abl基因的扩增、过度表达和多药耐药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P-gp的高表达,可能不是白血病细胞产生对伊马替尼临床耐药的重要机制;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能与数量极少的白血病干细胞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类数量极少的干细胞样的肿瘤细胞应当成为有效治疗肿瘤的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562多药耐药细胞系 肿瘤干细胞样细胞 伊马替尼 耐药机制
原文传递
索拉非尼预防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祖璎玲 张龑莉 +5 位作者 周健 韩利杰 赵慧芳 桂瑞瑞 候玉洁 宋永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34-636,共3页
探讨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复发的疗效情况.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AML中,7例FLT3-ITD阳性AML行allo-HSCT,6例造血重建后口服索拉非尼,1例移植后第... 探讨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应用索拉非尼预防复发的疗效情况.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AML中,7例FLT3-ITD阳性AML行allo-HSCT,6例造血重建后口服索拉非尼,1例移植后第192天复发,诱导缓解后长期口服索拉非尼.5例患者存活,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80(126- 366)d.FLT3-ITD阳性AML行allo-HSCT后应用索拉非尼可改善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索拉非尼
原文传递
粒细胞肉瘤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素毅 周健 +7 位作者 宋永平 赵慧芳 张龑莉 左文丽 魏旭东 李玉富 朱兴虎 房佰俊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G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8例G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 rank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28例G... 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GS)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2月—2011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8例G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Log rank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28例GS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中位年龄40岁。好发部位为淋巴结、皮下、骨、乳腺等。28例GS患者两年总生存率为21.4%。14例患者初诊时被误诊,误诊与非误诊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白血病性与非白血病性GS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正常核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核型异常者(22月vs.8月),且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不同治疗组患者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移植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及强化疗组(36月、17月、22月)。结论 GS在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复发率高,预后差,存在染色体核型异常提示预后不良,确诊后应及时化疗,且早期高强度的化疗可延缓复发,提高长期生存率,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能明显延长生存期,并有望改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肉瘤 预后 治疗 细胞遗传学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培门冬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林全德 左文丽 +5 位作者 杜建伟 朱兴虎 李玉富 房佰俊 魏旭东 宋永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3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2例初发ALL患儿,均按ALL-XH-99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 目的探讨培门冬酶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2例初发ALL患儿,均按ALL-XH-99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VDLP方案(长春新碱+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进行诱导缓解治疗和巩固强化治疗;试验组28例将前方案中左旋门冬酰胺酶改为培门冬酶,余不变。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试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93%,对照组为91%,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5%,总生存率为89%;对照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1%,总生存率为85%,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试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7%)低于对照组(5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试验组未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结论培门冬酶在治疗儿童ALL中具有与左旋门冬酰胺酶相当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左旋门冬酰胺酶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中药复方君子汤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廖斌 张逸 +6 位作者 陈霞 皇甫真萍 齐彦 陈毅宁 陈佳薇 宋永平 魏旭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479-1483,共5页
本研究探讨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对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增殖和诱导凋亡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细胞形态学、台盼蓝拒染法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四氮甲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表明:... 本研究探讨中药复方君子汤(FFJZ)对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生长增殖和诱导凋亡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应用细胞形态学、台盼蓝拒染法观察细胞生长状态;四氮甲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表明:一定浓度范围的FFJZ作用于K562细胞后,随FFJZ药物浓度的升高其对K562细胞生长的抑制率明显增加(p<0.01),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5.6mg/ml。在FFJZ浓度为4mg/ml时,细胞凋亡以早期凋亡为主,而至8mg/ml组时晚期凋亡比例显著增多,与未加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在体外FFJZ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抑制白血病K562细胞的生长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细胞凋亡 中药复方君子汤 K562细胞
下载PDF
人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顽固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玉富 李宁 +4 位作者 宋永平 张龚莉 林全德 魏旭东 房佰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7期5397-5400,共4页
回顾性分析2004-04/2006-02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收治的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病例1为一处于第2次完全缓解期的25岁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例2为一处于第2次完全缓解状态的16岁女性急... 回顾性分析2004-04/2006-02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收治的2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病例1为一处于第2次完全缓解期的25岁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病例2为一处于第2次完全缓解状态的16岁女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均经中心静脉输入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治疗,剂量为1.0×106/kg。结果2例接受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病情很快得以缓解,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提示应用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顽固性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一定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艾曲泊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芳芳 张青兰 +6 位作者 张丽娜 熊媛媛 李梦娟 周虎 魏旭东 刘新建 宋永平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021-1024,共4页
目的评价艾曲泊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 目的评价艾曲泊帕、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联合标准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IST)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河南省肿瘤医院16例接受IST联合艾曲泊帕、rhTPO治疗的SAA患者,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艾曲泊帕、rhTPO联合标准IST治疗后3个月血液学反应率为81.3%,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37.5%,6个月血液学反应率为87.5%,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50.0%,脱离血小板输注中位时间为35(16~78)d,脱离红细胞输注中位时间为47.5(15~105)d,血小板输注中位量为5.5(3~20)U,红细胞输注中位量为6.5(2~16)U。结论艾曲泊帕联合rhTPO可提高SAA的IST血液学反应率,改善血液学缓解质量,且不良反应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艾曲泊帕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 免疫抑制治疗
原文传递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干细胞抗伊马替尼机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房佰俊 宋永平 +2 位作者 林全德 张艳莉 魏旭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6期9263-9267,共5页
目的:了解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从而更深入阐明部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伊马替尼耐... 目的:了解伊马替尼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体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原始及定向白血病干/祖细胞分化及增殖的影响,从而更深入阐明部分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在经历一段血液学甚至是细胞遗传学水平上的完全缓解后复发及对伊马替尼耐药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6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完成。①对象:选取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对治疗及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过程中应用的伊马替尼为Novartis公司产品,批号B-1701-0001-000005;氟波酯为淅川制药公司产品,批号030321495。②实验方法:抽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10mL,分离得到具有血液血管干细胞特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Flk1+CD31-CD34-细胞。以诱导造血集落的前48h,96h,120h内培养体系中含5μmol/L伊马替尼分别作为伊马替尼1,2,3组,设立空白对照,均体外培养18d,检测伊马替尼对造血集落培养基中的未分化及处于分化阶段的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将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分为3个亚群,即G0期、G1期及S/G2+M期,分别评估氟波酯、伊马替尼、氟波酯联合伊马替尼对3个亚群细胞的体外增殖及凋亡的影响。结果:①伊马替尼对处于分化阶段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增殖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伊马替尼1组每1000个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产生的粒-单系祖细胞集落数、红系爆式集落数无明显变化(P>0.05),伊马替尼2,3组两种造血集落数均显著降低(P<0.05)。在内皮诱导体系中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伊马替尼3组CD31+/vWF+细胞出现率明显降低(P<0.05),且分化形成血管样结构的时间延迟。②伊马替尼诱导BCR/ABL融合基因阳性Flk1+CD31-CD34-细胞及其分化细胞凋亡的比较: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融合基因 慢性粒细胞白皿病 伊马替尼 氟波酯
下载PDF
成人脂肪源多能干细胞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7
17
作者 房佰俊 宋永平 +3 位作者 魏旭东 林全德 李玉富 胡杰英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21-825,共5页
目的:分离人脂肪源干细胞,并检测其多能性。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分离得到低密度成人脂肪源单个核细胞后,用免疫磁珠除去CD45+及GlyA+细胞,通过极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体外扩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的单克隆... 目的:分离人脂肪源干细胞,并检测其多能性。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梯度分离得到低密度成人脂肪源单个核细胞后,用免疫磁珠除去CD45+及GlyA+细胞,通过极限稀释法获得单克隆细胞,体外扩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分离纯化得到的单克隆源细胞体外传35代,超过92%的细胞仍处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细胞倍增时间约为30h;细胞的主要表型一直保持为:Flk1+、CD34-、CD45-、CD31-、GlyA-、vWF-、HLAⅠ类抗原-及HLA-DR-;该单克隆源扩增细胞体外维持着自我更新及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肝上皮样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该脂肪源单克隆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极有可能作为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治疗一些遗传及退行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能干细胞 脂肪 分化
下载PDF
CAG预激方案联合左旋门冬酰胺酶和泼尼松诱导治疗复发难治性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被引量:7
18
作者 周健 房佰俊 +6 位作者 张龚莉 张丽娜 符粤文 喻凤宽 李玉富 魏旭东 宋永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1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寻找复发难治性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诱导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以CAG预激方案联合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泼尼松(PDN)诱导治疗6例复发难治性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1例急性杂合细胞白血病。结果6例患者完全缓解(C... 目的寻找复发难治性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诱导缓解的有效方法。方法以CAG预激方案联合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和泼尼松(PDN)诱导治疗6例复发难治性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和1例急性杂合细胞白血病。结果6例患者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总有效率100%(7/7),cR率85.7%(6/7)。患者不良反应轻,均可耐受。结论CAG联合L-Asp和PDN是复发难治性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值得尝试的诱导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复发 难治病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原文传递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合并粒细胞肉瘤的髓系白血病九例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梁利杰 周健 +9 位作者 张龑莉 符粤文 祖璎玲 喻凤宽 林全德 韩利杰 王倩 房佰俊 魏旭东 宋永平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6-219,共4页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合并粒细胞肉瘤(Gs)的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allo—HSCT治疗的9例合并GS的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全部造血重建,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合并粒细胞肉瘤(Gs)的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allo—HSCT治疗的9例合并GS的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9例患者全部造血重建,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4例,慢性GVHD1例。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10(4-81)个月,其中2例患者生存,7例死于复发。中位复发时间为移植后5(3-19)个月。allo—HSCT是治疗合并GS的髓系白血病相对有效的手段,移植后复发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肉瘤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髓系白血病
原文传递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两种预后亚型患者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动态监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尹青松 魏旭东 +6 位作者 汪小娇 米瑞华 王倩 赵慧芳 张成娟 李玉富 宋永平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3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 目地 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不同治疗阶段的T细胞亚群分布,评估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34例DLBCL患者发病初、化疗期间、疗程结束后外周血中的CD+3、CD+4、CD+8和CD+4 CD+25 T细胞的分布情况。以16名健康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DLBCL两种预后亚型患者化疗前外周血中CD+4 T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分别为(32.27±2.00)%和(0.81±0.39),明显低于正常水平;CD+8 T细胞、CD+4 CD+25 T细胞比例分别为(40.80±6.23)%和(5.68±5.45)%,明显增高。而CD+3 T细胞比例则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3个周期后CD+8 T细胞逐渐减少,而CD+4、CD+4 CD+25 T细胞、CD4/CD8比值则明显上升,至化疗6个周期结束后除了CD+4 CD+25 T细胞仍明显高于正常及化疗前水平外,余各项指标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化疗结束3个月后,CD+4 CD+25 T细胞逐渐下降至接近正常,除了化疗前生发中心型CD+3 和CD+8 T细胞比例[分别为(74.83±3.59)%和(40.80±6.23)%]高于非生发中心型[分别为(68.26±3.56)%和(33.76±5.46)%],不同治疗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39、2.419,P值分别为0.041、0.018)。不同时期DLBCL患者两种预后亚型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基因亚型DLBCL患者不同治疗时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受抑,动态监测T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T细胞免疫功能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细胞免疫 T淋巴细胞亚群 CD4^+ CD25^+T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