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晓杰 杨保安 +4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程仲杰 王嘉欢 张建伟 《种子》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6-73,共8页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唯一尚未实现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粮食作物,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唯一尚未实现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粮食作物,推进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技术研究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小麦杂种优势的表现、论述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就,并对杂交小麦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杂种优势 利用途径
下载PDF
河南省中部地区优质小麦品种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张建伟 杨保安 +3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陈晓杰 程仲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0期54-57,共4页
[目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小麦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并对其抗逆性等进行鉴定。[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的越冬性较好,均无明显冻... [目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小麦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对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提供的12个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比较并对其抗逆性等进行鉴定。[结果]所有参试品种的越冬性较好,均无明显冻害发生。参试品种中,除师栾02-1和宿553的植株较高,部分发生倒伏外,其余品种均未发生倒伏现象。参试品种中只有宿553和矮抗58的均产高于对照(周麦18),增产率分别为10.97%和1.57%,其中宿553分蘖较强,较耐后期高温,生育期偏长,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较高,产量三要素协调,均产达到7 075.5 kg/hm2,但植株偏高,易发生倒伏。DA7200型近红外分析表明,郑麦366、师栾02-1、新麦26、丰德存麦1号和郑麦3596等品种的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强筋标准。[结论]参试品种中丰德存麦1号、郑麦366和郑麦3596等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河南省中部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优质品种 产量比较 品质分析
下载PDF
航天诱变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福彦 张建伟 +5 位作者 程仲杰 陈晓杰 齐红志 杨保安 范家霖 崔龙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2-269,共8页
航天诱变是利用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等空间特殊环境诱变植物种子或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航天育种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 航天诱变是利用微重力、强辐射、超低温等空间特殊环境诱变植物种子或离体组织,获得有益突变体,进而选育植物新品种或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基因资源的技术。本文综述了航天育种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小麦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航天诱变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及航天诱变的遗传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据此探讨了航天诱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旨在为我国小麦航天育种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小麦 生物学效应 育种应用
下载PDF
小麦粒重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 被引量:19
4
作者 张福彦 范家霖 +6 位作者 陈晓杰 陈锋 齐红志 王嘉欢 程仲杰 杨保安 张建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7-516,共10页
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粒重及其构成要素的基因广泛分布在小麦3个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上,且已有多个可直接用于小麦粒... 粒重是小麦产量构成的三要素之一。该性状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基因型和环境对其均有显著影响,但基因型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控制粒重及其构成要素的基因广泛分布在小麦3个基因组的各条染色体上,且已有多个可直接用于小麦粒重辅助选择的分子标记被开发。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基因定位、分子机理以及影响粒重高低的外界因素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小麦粒重的构成因素及其影响因素,阐述了近年来粒重形成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克隆及其等位变异的挖掘,又系统总结了小麦粒重形成相关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利用情况,同时展望了小麦粒重的下一步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粒重 遗传定位 基因克隆 功能标记
下载PDF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范家霖 陈晓杰 +4 位作者 张建伟 程仲杰 王嘉欢 张福彦 杨保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4-552,共9页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以黄淮麦区的127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技术、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粉质仪和拉伸仪等对其进行HMW-GS鉴定和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 Glu-A1、 Glu-B...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与小麦品质性状的关系,以黄淮麦区的127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技术、近红外谷物分析仪、粉质仪和拉伸仪等对其进行HMW-GS鉴定和品质检测。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 Glu-A1、 Glu-B1和 Glu-D1 3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2(x1、x-null)、4(x7+y8、x7+y9、x14+y15、x17+y18)、2(x5+y10、x2+y1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其中x1、x7+y9、x5+y10在各自位点上出现的频率均最高,分别为70.1%、42.5%和51.2%;共发现有14种HMW-GS组合类型,其中1Ax1/1Bx7+1By8/1Dx5+1Dy10和1Ax1/1Bx7+1By9/1Dx2+1Dy12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18.9%和17.3%。1Ax1、1Bx7+1By8、1Bx17+1By18、Dx5+1Dy10亚基对蛋白质、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品质性状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1Bx14+1By15亚基对除蛋白质和湿面筋以外的其他品质性状有负向效应。携带1Ax1/1Bx7+1By8/1Dx5+1Dy10品种(系)的被测品质性状显著高于携带其他组合类型的品种(系),其次是携带1Ax1/1Bx17+1By18/1Dx5+1Dy10的品种(系),而携带1Ax-null/1Bx7+1By9/1Dx2+1Dy12和1Ax-null/1Bx14+1By15/1Dx5+1Dy10品种(系)的各个品质性状显著低于携带其他组合类型的品种(系)。该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优质亚基的育种利用率和我国小麦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品质性状
下载PDF
小麦TaLox-B等位变异对脂肪氧化酶活性和面粉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福彦 陈锋 +6 位作者 程仲杰 杨保安 范家霖 陈晓杰 张建伟 陈云堂 崔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70-1377,共8页
【目的】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与面粉色泽密切相关,研究TaLox-B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对Lox活性和面粉色泽的影响,为面粉色泽的改良和相关的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22份河南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紫外分光... 【目的】小麦籽粒脂肪氧化酶(Lox)与面粉色泽密切相关,研究TaLox-B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变异类型对Lox活性和面粉色泽的影响,为面粉色泽的改良和相关的品质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122份河南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色差仪分别测定其Lox活性和面粉色泽,并利用控制脂肪氧化酶活性位于4BS上的TaLox-B1、TaLox-B2和TaLox-B3位点上的功能标记Lox16、Lox18和Lox-B23对参试材料的Lox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不同品种间Lox活性及其色泽性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参试材料的TaLox-B1位点存在TaLox-B1a和TaLox-B1b两种等位变异,所占比例分别为63.9%和39.1%,TaLox-B2位点存在TaLox-B2a和TaLox-B2b两种等位变异,所占比例分别为57.4%和42.6%,TaLox-B3位点也存在TaLox-B3a和TaLox-B3b两种等位变异,所占比例分别为41.8%和48.2%。分析其基因型组合发现,参试材料中共有6种基因型组合类型,依次为TaLox-B1a/TaLox-B2a/TaLox-B3a、TaLox-B1a/TaLox-B2a/TaLox-B3b、TaLox-B1a/TaLox-B2b/TaLox-B3b、TaLox-B1b/TaLox-B2a/TaLox-B3a、TaLox-B1b/TaLox-B2a/TaLox-B3b和TaLox-B1b/TaLox-B2b/TaLox-B3b,所占比例分别为41.8%、15.6%、6.6%、28.7%、5.7%和1.6%。分析不同TaLox-B位点基因与Lox活性及红度(a*值)、黄度(b*值)、亮度(L*值)、白度(Wht值)等面粉色泽性状的关系表明,单基因等位变异对Lox活性和面粉色泽的影响不同,3个基因等位变异a*值差异均不显著,对Lox活性的效应,TaLox-B2a高于TaLox-B2b(P<0.05),TaLox-B3a高于TaLox-B3b(P<0.01),TaLox-B2a基因型的Wht值低于TaLox-B2b基因型(P<0.01),TaLox-B3a基因型的Wht值也低于TaLox-B3b基因型(P<0.05)。说明TaLox-B2和TaLox-B3对Lox活性和面粉色泽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拥有TaLox-B1a/TaLox-B2a/TaLox-B3a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系)的Lox活性和b*值最高,a*值和Wht值最低,而TaLox-B1b/TaLox-B2b/TaLox-B3b基因型组合的小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脂肪氧化酶基因 功能标记 面粉色泽 河南
下载PDF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品麦8号的辐照选育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建伟 张福彦 +7 位作者 范家霖 陈晓杰 杨保安 陈云堂 崔龙 康广华 焦学俭 白鹤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62,共4页
郑品麦8号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辐照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由(矮抗58/周麦18)F1种子诱变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 郑品麦8号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河南金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利用辐照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联合选育的优质、高产、稳产、抗性较好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由(矮抗58/周麦18)F1种子诱变后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于2016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2012—2014年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平均产量为7 994.3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4.05%;在2014—2015年度的生产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产量为8 370.0 kg/hm^2,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1%。2 a区域试验中郑品麦8号的品质分析结果为蛋白质含量15.13%、14.32%,湿面筋含量32.0%、30.2%,沉降值37.2、28.1 m L,稳定时间8.0、7.9 min,其主要品质指标已达到国家强筋小麦二级标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对条锈病近免疫,但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郑品麦8号的成功选育说明,传统杂交技术和辐照诱变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加快优良小麦新品种选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品麦8号 高产 优质 辐照选育
下载PDF
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晓杰 杨保安 +6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王浩 陈云堂 程仲杰 崔龙 张建伟 《中国种业》 2018年第12期64-68,共5页
为了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提出用^(60)Co-γ射线辐照杂交F0或F1干种子,并从早期分离世代开始对重要品质指标进行连续定向跟踪检测的育种技术路线。利用该育种体系从高产中筋组合矮抗58/周麦18、周麦18/豫同198中分别成功选育出2... 为了培育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提出用^(60)Co-γ射线辐照杂交F0或F1干种子,并从早期分离世代开始对重要品质指标进行连续定向跟踪检测的育种技术路线。利用该育种体系从高产中筋组合矮抗58/周麦18、周麦18/豫同198中分别成功选育出2个高产、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麦8号、豫丰11。在2年区试中,郑品麦8号比周麦18(CK)增产4.15%、3.95%,达显著、极显著水平;豫丰11比周麦18(CK)增产5.4%、5.1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013年、2014年郑品麦8号品质检测结果为容重799g/L、816g/L,蛋白质(干基)含量15.13%、14.32%,湿面筋含量32.0%、30.2%,稳定时间8.0min、7.9min;2015年、2016年豫丰11品质检测结果为容重814g/L、808g/L,蛋白质(干基)含量15.06%、13.90%,湿面筋含量30.9%、29.7%,稳定时间8.0min、9.7min;2个品种品质指标均达强筋小麦品质标准。实践表明杂交与辐射诱变相结合对重要品质指标的连续定向跟踪检测的育种体系是可行的,为加快选育优良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辐射诱变 高产 优质 定向跟踪检测
下载PDF
航天诱变与Co^(60)辐照相结合选育国审小麦新品种豫丰11 被引量:7
9
作者 张福彦 杨保安 +5 位作者 范家霖 陈晓杰 程仲杰 张建伟 王浩 谢付来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26,共4页
为了创新小麦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本研究采用航天诱变和Co^(60)辐照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小麦新品种。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用矮抗58干种子经航天诱变筛选的SP_4代优异材料"豫同198"为母本,以高产亲本周麦18为父... 为了创新小麦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本研究采用航天诱变和Co^(60)辐照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小麦新品种。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用矮抗58干种子经航天诱变筛选的SP_4代优异材料"豫同198"为母本,以高产亲本周麦18为父本杂交,同时F_0代采用250 Gy剂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按系谱选育而成的半冬性中早熟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已申报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豫丰11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和^(60)Coγ-射线辐照与传统杂交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丰11 航天诱变 Co60辐照
下载PDF
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的遗传基础解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陈晓杰 杨科 +7 位作者 范家霖 程仲杰 杨保安 张福彦 焦学俭 白鹤峰 王嘉欢 张建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11-1218,共8页
为明确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的分子遗传基础及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利用小麦50 K SNP育种芯片对郑品优9号及其双亲郑麦366和豫麦34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麦366和豫麦34对郑品优9号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8.26%和31.74%;在不同基因... 为明确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的分子遗传基础及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利用小麦50 K SNP育种芯片对郑品优9号及其双亲郑麦366和豫麦34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郑麦366和豫麦34对郑品优9号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8.26%和31.74%;在不同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双亲对郑品优9号的遗传贡献率差异较大,郑麦366对郑品优9号A、B、D三个基因组的贡献率分别为68.60%、90.98%和27.63%,其中,郑麦366在B基因组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均高于豫麦34,除1B染色体外,2B~7B染色体上的遗传贡献率均超过80%。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成分析发现,郑品优9号不仅聚合了多个优良品质基因,还携带有与抗病性和农艺性状相关的优异基因。本研究可为郑品优9号在遗传改良和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优质强筋 遗传构成 功能基因
下载PDF
2017-2018年度郑州市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福彦 陈晓杰 +3 位作者 程仲杰 张建伟 范家霖 杨保安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1期70-74,共5页
为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郑州市优质小麦供给质量和水平,同时为加快郑州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依托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郑州市小麦综合试验站开展2017-2018年度在郑州市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 为发展优质小麦产业,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郑州市优质小麦供给质量和水平,同时为加快郑州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依托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郑州市小麦综合试验站开展2017-2018年度在郑州市优质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优质小麦品种平均亩产450.6 kg,产量水平在338.0~546.3 kg/亩之间,不同优质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差异较为显著。同时发现比对照品种矮抗58增产显著的品种有6个,分别是丰德存麦8号、周麦36、豫丰11、郑麦158、郑麦7698和中麦578。鉴于本年度不利气候条件对部分优质小麦品种的影响较大,有5个品种的产量较低,亩产水平在400 kg左右。经过客观公正地对不同优质小麦的丰产性、抗逆性、生育期等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笔者认为丰德存麦8号、豫丰11、周麦36、郑麦158、中麦578、郑麦369等优质小麦品种在郑州市及周边地区综合表现较为突出,适宜在当地农技部门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小麦 比较试验 郑州市
下载PDF
小麦茎部镉积累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优异位点挖掘
12
作者 者理 周全 +8 位作者 符笑歌 赵玉娇 宋全昊 陈晓杰 贾汉忠 陈继平 廖晓勇 胡银岗 陈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4-717,共14页
小麦镉(Cd)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培育和应用低镉积累品种是降低镉污染小麦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手段可加快低镉积累特性小麦的筛选和培育。本研究选用175份小麦种质材料,种植于陕西省镉中度污染农... 小麦镉(Cd)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培育和应用低镉积累品种是降低镉污染小麦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手段可加快低镉积累特性小麦的筛选和培育。本研究选用175份小麦种质材料,种植于陕西省镉中度污染农田,对灌浆初期小麦茎部镉含量、镉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10个低镉积累特性种质。同时利用小麦660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芯片,通过3种模型对茎部镉含量、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到33个相关遗传位点,其中28个是新的SNP位点。针对茎部镉含量和转运系数3A上的2个主效QTL,开发了KASP标记,并在验证群体中明确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基于基因注释和同源基因比对,预测了10个基因可能直接参与小麦镉积累转运相关生物过程;其中TraesCS3A02G289200基因是一个热休克转录因子,它在水稻中的同源基因(OsHsfA4a)被验证能够提高水稻对镉的耐受性。10个低镉积累特性种质及相关基因可用于小麦耐镉污染育种及有效分子标记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镉积累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分析
下载PDF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新品种航宇1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福彦 陈晓杰 +5 位作者 李好海 孔凡彬 范家霖 程仲杰 王嘉欢 张建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7-33,共7页
为确定航天诱变小麦新品种航宇19高产高效栽培措施,采用二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在豫中北部生态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措施。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和播期×密度互作对航宇19产量... 为确定航天诱变小麦新品种航宇19高产高效栽培措施,采用二因素互作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以明确该品种在豫中北部生态条件下的最优栽培措施。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和播期×密度互作对航宇19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显著影响,且播期效应大于密度效应。播期对航宇19穗粒数的影响不明显,播期延迟后,单位面积成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密度增加后,成穗数相应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本试验条件下,航宇19的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前后,且150~195 kg/hm2的播种密度可使航宇19达到更高的产量水平。说明通过调整播期与密度,可使该品种的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响应,进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航宇19 播期 播种密度 产量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烟叶杀菌效果及感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娟娟 陈云堂 +2 位作者 田占军 商飞飞 程仲杰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844-2847,共4页
试验研究电子束辐照对烟叶霉菌和细菌的杀灭效应及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均能有效杀死烟叶中的霉菌和细菌,防止烟叶霉变。烟叶经1 kGy剂量辐照后,霉菌数由60 CFU/g下降到0 CFU/g;烟叶经3 kGy剂量辐照后,... 试验研究电子束辐照对烟叶霉菌和细菌的杀灭效应及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 kGy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均能有效杀死烟叶中的霉菌和细菌,防止烟叶霉变。烟叶经1 kGy剂量辐照后,霉菌数由60 CFU/g下降到0 CFU/g;烟叶经3 kGy剂量辐照后,细菌总数由1 400 CFU/g下降到30 CFU/g。随着辐照剂量增加,烟叶吸食品质呈同步下降趋势,当辐照剂量为3 kGy及以下时,烟叶感官质量无显著变化,且醇化12个月后,其感官质量还是接近于没有辐照的对照。因此,采用电子束辐照技术进行烟叶杀菌防霉的方法是可行的,不会影响烟叶的自然醇化进程和感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辐照 烟叶 杀菌 感官质量
下载PDF
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豫丰11的遗传构成及其特异区段解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晓杰 范家霖 +6 位作者 程仲杰 杨科 杨保安 张福彦 王嘉欢 张建伟 王浩 《种子》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18,25,共6页
为解析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豫丰11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本研究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小麦16K液相芯片对豫丰11及其亲本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母本周麦18和父本豫同198对豫丰11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5.97%和43.72%。在基因组水平... 为解析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豫丰11的分子遗传学基础,本研究利用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小麦16K液相芯片对豫丰11及其亲本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母本周麦18和父本豫同198对豫丰11的遗传贡献率分别为55.97%和43.72%。在基因组水平,双亲对豫丰11的贡献率差异较大;在A基因组,周麦18对豫丰11的遗传贡献率远大于豫同198,达76.69%;在B、D基因组,豫同198对豫丰11的遗传贡献率超过了周麦18,分别达57.34%和57.50%。在染色体水平,双亲对豫丰11的遗传贡献率差异巨大,周麦18在4B、3D、6D染色体上对豫丰11的贡献率为100%,在2A、3A、5A、6A、5B染色体上的贡献率超过了70%;而豫同198在6B、7B、4D上对豫丰11的贡献率超过了95%,在7A、2B、2D、5D、7D染色体上的贡献率超过了70%。此外,豫丰11存在与双亲均不相同的突变位点(0.31%),占总突变位点数的73.17%富集在3个染色体区段(2B 654.53~664.41 Mb、2B 677.79~680.01 Mb和3B 796.01~810.73 Mb)。本研究解析了双亲及钴60诱变对豫丰11的遗传贡献率,明确了豫丰11的遗传构成并绘制了基因型图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丰11 遗传构成 遗传贡献
下载PDF
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重要基因等位类型分析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挖掘 被引量:5
16
作者 游银 王晓翠 +7 位作者 杨超凡 陈晓杰 卢山 吉万全 闵东红 孙道杰 胡银岗 陈亮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65-1275,共11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尤其是西农系列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特性、矮秆基因、抗赤霉病基因类型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的分布,以西农979、西农511等近年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共64份)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及小麦35K芯片...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了解黄淮麦区部分骨干品种(尤其是西农系列品种)的春化和光周期特性、矮秆基因、抗赤霉病基因类型及全基因组优异位点的分布,以西农979、西农511等近年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共64份)为材料,采用分子标记及小麦35K芯片对供试品种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3份材料含有显性春化基因Vrn-D1(20.3%),3份材料含有显性基因Vrn-B1(4.7%),未检测到显性基因Vrn-A1和Vrn-B3;除中国春和宁春45外,其余62份材料均含光周期不敏感基因Ppd-D1a;9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Rht-B1b,28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Rht-D1b,35份材料携带矮秆基因Rht8;15份材料同时含有Rht-D1b和Rht8;苏麦3号和兰考198含抗赤霉病基因位点Fhb1。芯片检测结果发现,西农系列品种亲缘关系较近,共含有1049个特异SNP,集中在2A和6B染色体上,这些位点可能是决定西农系列品种区别于其他品种的重要遗传位点;所有参试材料共含有1445个相同的SNP位点,集中在2D和3B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春化基因 光周期基因 矮秆基因 优异SNP位点
下载PDF
不同播期、播量对国审麦富麦200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保安 张建伟 +2 位作者 张福彦 郅洋军 程仲杰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6期48-51,共4页
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富麦2008产量水平、容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以及湿面筋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播种期以10月10~20日为宜,播量以7~10 kg/亩为宜。适播期内精量播种有利于兼顾小麦产... 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富麦2008产量水平、容重、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以及湿面筋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播种期以10月10~20日为宜,播量以7~10 kg/亩为宜。适播期内精量播种有利于兼顾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统一,而其他情况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产量水平与品质指标的协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麦2008 播期 播量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新品种豫丰11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5 位作者 程仲杰 王嘉欢 齐红志 陈晓杰 张建伟 杨保安 《东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6期14-19,共6页
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小麦生长季节,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以播期和播量为主的不同种植模式对豫丰11生长发育及... 豫丰11是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为明确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8~2019年小麦生长季节,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以播期和播量为主的不同种植模式对豫丰11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豫丰11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播期的推迟,成穗数、穗粒数和产量表现等均出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千粒重则表现出递减趋势;随着播量的逐渐增大,成穗数表现为递增趋势,而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递减趋势,产量则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豫丰11在豫中部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15~22日,播种密度为135~195 kg/hm2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同时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以具体播期定播量。通过不断协调提高豫丰11的产量构成要素,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和最大经济效益,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豫丰11 种植模式 播期 播量 产量
原文传递
航宇19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对航天诱变育种的启示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福彦 陈晓杰 +7 位作者 程仲杰 王嘉欢 范家霖 常天佑 王翠侠 杨会霞 杨保安 张建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6,共7页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 航宇19是采用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相结合方法育成的半冬性、高产、中熟、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是利用高产矮秆的航天诱变突变体豫同194为母本、高产亲本周麦23为父本杂交并经系谱选育而成,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7—2019两年度黄淮南片冬水组区域试验中,航宇19平均产量为7990.5 kg/hm^(2),比对照增产4.4%;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806.2 kg/hm^(2),比对照增产6.9%。该品种非常适宜制作馒头,但不适合制作面包。在航宇19选育中,我们的具体育种技术思路是,将航天诱变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高产育种与优质育种相结合,协调矮秆、抗病、稳产、广适性状,通过异地多点鉴定重视适应性、增强抗逆性,最终实现品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性状的协调与同步提高。航宇19的成功选育说明航天诱变技术和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是加快创制优异育种中间材料和培育小麦新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这为未来培育突破性小麦新品种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宇19 航天诱变育种 特征特性 加工品质 启示
下载PDF
国审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品优9号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晓杰 张建伟 +6 位作者 范家霖 张福彦 程仲杰 王嘉欢 焦学俭 白鹤峰 杨保安 《中国种业》 2021年第6期117-119,共3页
郑品优9号是以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母本,以春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父本杂交,F_(0)种子经60Co-γ射线(200GY)处理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矮秆、早熟、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 郑品优9号是以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366为母本,以春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号为父本杂交,F_(0)种子经60Co-γ射线(200GY)处理后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矮秆、早熟、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00080)。重点介绍了郑品优9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为该品种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郑品优9号 优质强筋 特征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